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涂县塘南镇生态农业建设实例探讨
1
作者 夏齐良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12S期188-188,191,共2页
以塘南镇生态建设为例,探讨了生态建设模式,把生态家园建设融合到生态农业建设之中,说明了在当前情况下建设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思路。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桂式 思路 当涂县塘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索日卡地区三叠纪玄武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云 陈冲 +4 位作者 季长军 朱江 刘锦明 周连凤 王雅萍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18,共13页
三叠纪是羌塘地块构造转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理解三叠纪南、北羌塘微地块拼合造山及洋陆演化,本文对南羌塘地区中央造山带南侧索日卡玄武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索日卡玄武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 三叠纪是羌塘地块构造转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理解三叠纪南、北羌塘微地块拼合造山及洋陆演化,本文对南羌塘地区中央造山带南侧索日卡玄武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索日卡玄武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2.5)Ma(n=4,MSWD=0.26)和(250.7±2.9)Ma(n=3,MSWD=0.06),形成于三叠纪。岩石SiO_(2)含量为45.2%~52.9%,K_(2)O含量为2.42%~3.60%,MgO含量为3.16%~6.22%,属于钾玄岩系列和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高Ti/V比值(28~31)和Zr/Y比值(>7.53),Eu异常不明显,亏损Nb、Ta和低Nb/La比值(<1)特征。索日卡玄武岩具有大陆玄武岩特征,可能形成于板内环境,代表了龙木错—双湖洋盆闭合后的幔源岩浆活动。玄武岩的捕获锆石保留了大量前寒武纪年龄信息,获得2512Ma、1816Ma、1277~1019Ma、800Ma、558Ma、420Ma和340Ma等多期岩浆-热事件年龄,揭示南羌塘微地块卷入了一些早前寒武纪古老陆壳物质。这些古老陆壳物质记录了Columbia、Rodinia和Gondwana超大陆等全球性演化相关的前寒武纪构造-岩浆-热事件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LA-ICP-MS 古老陆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日土地区南羌塘地块晚石炭—早二叠世海相裂谷盆地沉积序列:冈瓦纳大陆北缘初始裂解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予杰 翟庆国 +4 位作者 张以春 刘一鸣 曾孝文 安显银 刘石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3-795,共23页
南羌塘地块被广泛认为是晚古生代亲冈瓦纳的基梅里大陆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历史与冈瓦纳北缘裂解及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的打开关系密切。虽然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南羌塘地块在早二叠世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而来,但这在盆地沉积响应上却... 南羌塘地块被广泛认为是晚古生代亲冈瓦纳的基梅里大陆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历史与冈瓦纳北缘裂解及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的打开关系密切。虽然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南羌塘地块在早二叠世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而来,但这在盆地沉积响应上却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本文通过研究藏北日土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受冰期影响的4类16个岩相、6类沉积环境特征和不同沉积作用演化阶段,划分出受盆地基底构造沉降控制和气候影响的5个沉积充填序列,并分析其所反映的沉积物供应与可容空间变化,揭示沉积充填序列形成过程中的构造-气候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序列Ⅰ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舍尔期沉积,表现为冰川沉积物补偿了盆地基底沉降形成的沉积可容空间,是同裂谷早期阶段构造活动与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萨克马尔期至亚丁斯克早期,以展金组为代表的冰海相海侵退积序列(序列Ⅱ)和以曲地组为代表的海退进积-加积序列(序列Ⅲ),分别反映同裂谷活动第一幕高峰期和停滞期;亚丁斯克晚期至空谷期,以吞龙共巴组下段为代表的海侵加积-退积序列(序列Ⅳ)和以吞龙共巴组上段为代表的加积-进积序列(序列Ⅴ)则分别指向同裂谷活动第二幕高峰期和减弱期。因此,藏北日土地区南羌塘地块晚石炭—早二叠世沉积充填序列是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过程的沉积响应,早二叠世是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初始打开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晚石炭—早二叠世 沉积充填序列 冈瓦纳北缘裂解 日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东巧—北拉地区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及对南羌塘盆地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建勇 许强 +4 位作者 曹雨 熊绍云 刘思琪 谈轩宇 谭秀成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则开始出现来自羌塘地区的物质。这标志着北侧早侏罗世俯冲的东巧分支洋盆消亡,东卡错微陆块在中侏罗世与羌塘地块拼合开始形成初始周缘前陆盆地。接奴群的物源完全来自南羌塘地区,表明周缘前陆盆地在微陆块南侧北拉洋俯冲挤压下持续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7~141 Ma)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东西向全面碰撞,至早白垩世晚期(约120 Ma)南侧的分支洋盆北拉洋消亡代表碰撞结束。南羌塘地区受班公湖—怒江洋俯冲作用控制在早侏罗世发育由弧前—岩浆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一隆两坳”古地貌,并沉积了曲色组页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微陆块碰撞导致南羌塘盆地的隆起和海平面的下降,形成夏里组含膏质泥岩的潮坪相沉积。随着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的全面碰撞,南羌塘盆地从弧相关盆地卷入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中,发生差异埋藏和隆升剥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羌塘盆地曲色组烃源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在构造挤压作用下发生快速埋藏,进入生油和白云石化阶段,成为南羌塘盆地最重要的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锆石U-PB定年 俯冲闭合过程 物源转换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成因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5
作者 张健 王剑 +3 位作者 张建勇 熊绍云 郑波 沈利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63,共17页
南羌塘隆鄂尼—昂达尔错—达卓玛古油藏白云岩是羌塘盆地最有利的碳酸盐岩储层之一,其成因机制对于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微量和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对古油... 南羌塘隆鄂尼—昂达尔错—达卓玛古油藏白云岩是羌塘盆地最有利的碳酸盐岩储层之一,其成因机制对于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微量和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对古油藏白云岩成因机制及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演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发育6种类型白云岩(石),分别为泥—粉晶残余结构白云岩、他形—半自形细晶白云岩、自形细晶白云岩、他形中—粗晶白云岩、雾心亮边晶粒白云岩和后期孔洞充填的马鞍形白云石。(2)古油藏白云岩存在多种成因。泥—粉晶残余结构白云岩成因为准同生期微生物白云石化作用,他形—半自形细晶白云岩和他形中—粗晶白云岩成因为浅埋藏阶段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自形细晶白云岩成因为埋藏白云石化作用,雾心亮边晶粒白云岩是后期抬升至近地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古油藏白云岩孔洞中大量充填的马鞍形白云石是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3)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储层受白云石化、大气淡水淋滤和热液溶蚀等成岩作用改造形成次生孔隙,形成了良好的规模储层,可作为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建立了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成因模式,为羌塘盆地油气成藏演化研究与优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白云岩成因 储层演化 古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影响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关联性——以南羌塘盆地东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彬 周建伟 于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90,共14页
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 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 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26%)。(4)区域ESV和ERI的空间分异受自然因子和经济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为二者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q值分别为0.55和0.19)。研究结果表明需根据研究区ESV和ERI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盆地东区 冻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白垩纪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7
作者 马泽良 何治亮 +4 位作者 罗开平 彭金宁 庄新兵 杨帆 刘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6,共12页
为了重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和评价羌塘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对南羌塘坳陷隆升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利用锆石和磷灰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南羌塘坳陷中部嘎尔敖包地区的侏罗系砂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颗粒经历完... 为了重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和评价羌塘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对南羌塘坳陷隆升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利用锆石和磷灰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南羌塘坳陷中部嘎尔敖包地区的侏罗系砂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颗粒经历完全退火阶段;基于实验数据对盆地热史进行反演,并结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认为南羌塘坳陷共经历了3期隆升剥蚀历史,即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以来,分别造成了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1.7~2.6 km、1.89 km和1.13 km的剥蚀量。热历史结果显示,早白垩世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首先遭受剥蚀,随后剥蚀逐渐向南、北两侧传递。南羌塘坳陷第一期冷却历史可能受到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碰撞的影响;第二期冷却历史可能受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影响;第三期冷却历史可能与印度—亚洲大陆持续会聚下羌塘盆地发育大量近南北向断层有关。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位于不同构造位置的样品的热历史显示,其经历了不同的剥蚀过程,这可能受到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随后持续会聚造成的区域性近南北向断裂差异性活动的影响。基于不同构造位置样品热历史的差异性,认为区域性南北向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65~4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和磷灰石(U-Th)/He 磷灰石裂变径迹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蚀历史 构造演化 坳陷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盆地扎仁古油藏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文彬 杨平 +1 位作者 张予杰 彭智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42-46,共5页
根据薄片、铸体薄片、压汞、阴极发光等研究,详细描述了南羌塘盆地扎仁古油藏白云岩的储层特征,并对白云岩成因作了初步研究。认为该白云岩在沉积期后变化中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改造,其中影响白云岩储集性的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溶... 根据薄片、铸体薄片、压汞、阴极发光等研究,详细描述了南羌塘盆地扎仁古油藏白云岩的储层特征,并对白云岩成因作了初步研究。认为该白云岩在沉积期后变化中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改造,其中影响白云岩储集性的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对白云岩孔渗改善起了积极作用。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储集物性良好。广泛发育的白云石环边结构等淡水成因标志表明,该区白云岩是通过大气水-海水孔隙混合流体交代灰岩所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仁 白云岩 储层 盆地 青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侏罗系烃源岩氯仿沥青“A”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文彬 伊海生 +4 位作者 谭富文 廖忠礼 付修根 杜佰伟 冯兴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40-1746,共7页
对南羌塘侏罗系布曲组和夏里组烃源岩氯仿沥青"A"组分碳同位素分析表明,碳同位素主要受有机母质及沉积环境影响,夏里组烃源岩氯仿沥青"A"组分的碳同位素较重,而布曲组烃源岩氯仿沥青"A"中族组分的碳同位... 对南羌塘侏罗系布曲组和夏里组烃源岩氯仿沥青"A"组分碳同位素分析表明,碳同位素主要受有机母质及沉积环境影响,夏里组烃源岩氯仿沥青"A"组分的碳同位素较重,而布曲组烃源岩氯仿沥青"A"中族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相对较轻。并且它们普遍存在碳同位素逆转现象,夏里组烃源岩氯仿沥青"A"组分的碳同位素逆转表现为:δ13C饱和烃<δ13C非烃<δ13C芳烃<δ13C沥青质,主要受有机质母源控制;布曲组烃源岩氯仿沥青"A"组分的碳同位素逆转表现为:δ13C非烃>δ13C沥青质>δ13C饱和烃>δ13C芳烃,主要与生物降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氯仿沥青“A”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南羌塘安多县鄂斯玛地区早白垩世孢粉化石Dicheiropollis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文彬 贺永忠 +4 位作者 占王忠 熊兴国 吴滔 黎文本 程金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02-1607,共6页
报道南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首次发现早白垩世Dicheiropollis花粉。根据这一花粉的出现和整个孢粉中大量出现Clas-sopollis的组合特征,其时代可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藏北南羌塘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 报道南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首次发现早白垩世Dicheiropollis花粉。根据这一花粉的出现和整个孢粉中大量出现Clas-sopollis的组合特征,其时代可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藏北南羌塘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为今后进一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线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早白垩世 鄂斯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文彬 廖忠礼 +4 位作者 刘建清 付修根 杜佰伟 冯兴雷 杜秋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4-661,共8页
依据剖面露头样品的实验测试资料,通过Rock-Eval岩石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镜质体反射率、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单体烃碳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对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有... 依据剖面露头样品的实验测试资料,通过Rock-Eval岩石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镜质体反射率、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单体烃碳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对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总体上夏里组泥质烃源岩要好于布曲组和索瓦组碳酸盐岩烃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较好,主要为Ⅱ1型,并且反映出烃源岩形成于具一定盐度的较强还原环境,其有机质以海相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总体较高,达到高成熟阶段。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表明,侏罗系各组烃源岩之间在母质输入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该地区白云岩油苗与夏里组泥质烃源岩有很强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侏罗系 烃源岩 干酪根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在南羌塘的岩浆岩证据: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静超 赵中宝 +4 位作者 郑艺龙 袁国礼 梁晓 王根厚 刘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78-2088,共11页
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岩体分布于南羌塘地块中,由中粗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含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中粗粒花岗岩的锆石测年结果为214.4±4.0Ma,中细粒花岗岩锆石测年结果为222.2±6.6Ma,均为晚三叠世。... 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岩体分布于南羌塘地块中,由中粗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含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中粗粒花岗岩的锆石测年结果为214.4±4.0Ma,中细粒花岗岩锆石测年结果为222.2±6.6Ma,均为晚三叠世。中粗粒花岗岩A/CNK为1.00~1.09,刚玉标准分子的百分含量均大于1%(1.84~3.04%),Al2O3的含量均大于14%,属于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的A/CNK〉1.1,刚玉标准分子的百分含量均大于1%(2.40~3.42%),Al2O3的含量均大于14%,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虽主量元素特征相近,但两类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差异较大。根据锆石饱和温度计得出中粗粒花岗岩为高温类型的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为低温类型的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断中细粒花岗岩形成可能与三叠纪俯冲碰撞作用有关,而中粗粒花岗岩为碰撞后拆沉岩浆底侵的结果。冈塘错岩体中两种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对古特提斯洋的演化以及缝合带增生杂岩的形成具有时代约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洋 俯冲碰撞 错花岗岩 晚三叠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南羌塘盆地扎仁地区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5
13
作者 付修根 廖忠礼 +1 位作者 王剑 陈文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704,共8页
扎仁地区地处南羌塘盆地南缘,属油气研究的"空白区",结合羌塘盆地扎仁区块1∶5万石油地质构造详查,重点研究了位于该区的地表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分子碳同位素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资料揭示了原油有机质母质为菌... 扎仁地区地处南羌塘盆地南缘,属油气研究的"空白区",结合羌塘盆地扎仁区块1∶5万石油地质构造详查,重点研究了位于该区的地表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分子碳同位素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资料揭示了原油有机质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特别是藻类为原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原油形成于还原—弱还原的咸水环境,显示成熟原油的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和中侏罗统夏里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夏里组烃源岩,但其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又与夏里组烃源岩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了混合来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单体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盆地羌资-2井中侏罗统色哇组和布曲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段志明 钟成全 +3 位作者 朱华平 程江 李忠雄 汪正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5-365,共11页
通过对南羌塘盆地羌资-2井石油地质浅钻的岩心录井和样品测试分析表明:中侏罗世阿林期—巴柔期,南羌塘盆地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沉积了一套向上变粗变浅的三角洲相进积序列的色哇组,粒度分析概率累计曲线主要以跳跃和悬浮次总体为... 通过对南羌塘盆地羌资-2井石油地质浅钻的岩心录井和样品测试分析表明:中侏罗世阿林期—巴柔期,南羌塘盆地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沉积了一套向上变粗变浅的三角洲相进积序列的色哇组,粒度分析概率累计曲线主要以跳跃和悬浮次总体为主,粒度C-M图反映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点,孢粉分析揭示了热带-亚热带干热气候特征;中侏罗世巴通期,盆地过渡为相对稳定的坳陷盆地发展阶段,沉积了以富含鲕粒、砂砾屑和生屑等颗粒灰岩为特征的碳酸盐台地浅滩化沉积序列的布曲组。从中侏罗世阿林期至巴通期,整个南羌塘盆地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从下至上依次出现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台前缓坡亚相→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羌资-2井 中侏罗统 沉积特征 粒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羌塘坳陷色哇地区中—下侏罗统深色岩系地层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明 谭富文 +2 位作者 汪正江 熊国庆 梁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1-447,共7页
针对南羌塘多玛地层分区中—下侏罗统深色岩系地层划分的混乱状况,2005年在进行羌塘盆地石油地质调查中实测了色哇地区松可尔剖面,并系统采集到大量有时代意义的菊石化石。依据化石鉴定成果,结合沉积充填序列、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对... 针对南羌塘多玛地层分区中—下侏罗统深色岩系地层划分的混乱状况,2005年在进行羌塘盆地石油地质调查中实测了色哇地区松可尔剖面,并系统采集到大量有时代意义的菊石化石。依据化石鉴定成果,结合沉积充填序列、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对该套深色岩系地层进行了重新清理,把剖面中下部黑色、深灰色泥页岩夹灰岩和中部深灰色灰岩、泥灰岩夹泥岩地层厘定为下侏罗统曲色组,上部灰色、深灰色粉砂质泥页岩厘定为中侏罗统色哇组。该剖面大量菊石的获取和地层的重新厘定,一方面丰富了本区古生物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对该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古地理演化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坳陷 松可尔剖面 菊石化石 曲色组 色哇组 侏罗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扎仁地区白云岩油苗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文彬 廖忠礼 +3 位作者 伊海生 付修根 杜佰伟 冯兴雷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4-697,共4页
南羌塘发现了大规模的白云岩古油藏带,这对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采用GC-MS分析技术探讨了南羌塘盆地扎仁地区白云岩油苗芳烃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的样品中萘系列化合物质量分数低,总体上具有三甲基萘大于二甲基萘大... 南羌塘发现了大规模的白云岩古油藏带,这对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采用GC-MS分析技术探讨了南羌塘盆地扎仁地区白云岩油苗芳烃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的样品中萘系列化合物质量分数低,总体上具有三甲基萘大于二甲基萘大于甲基萘大于萘的分布规律,MNR值变化于0.96~1.97,说明白云岩油苗经受了一定热演化,是甲基重排的结果;菲系列化合物质量分数较高,且甲基菲的分布模式为9-甲基菲大于2-甲基菲大于1-甲基菲大于3-甲基菲,反映了白云岩油苗生烃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甲基菲成熟度指标MPI1为0.44~0.61,由此算出其成熟度Ro值为0.67%~0.77%,表明油苗的热演化大致为低—中成熟阶段;三芴系列在芳烃中质量分数较高,并且氧芴和芴的质量分数很低,而硫芴的质量分数很高,DBT/P值介于1.04~2.58,表明白云岩油苗生烃母质形成于海相偏还原环境;三芳甾烷质量分数很低,其与沉积环境有关的C26(20S)/C28(20S)值为0.29~0.37,表明白云岩油苗生烃母质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其与成熟度有关的C20/[C20+C26(20S)]值介于0.61~0.77,表明扎仁地区白云岩油苗处于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化合物 白云岩油苗 成熟度 扎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坳陷布曲组油藏带特征及空间演化规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夏国清 伊海生 +3 位作者 李高杰 金峰 季长军 李启来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6,共7页
南羌塘坳陷大面积出露中侏罗统布曲组油藏带,为了了解布曲组油层地下隐伏特征,查明油气富集规律,根据油藏带地质产状、发育层位、沉积序列及空间分布等特征,结合油藏带形成时的古地理格架,研究了油藏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油藏... 南羌塘坳陷大面积出露中侏罗统布曲组油藏带,为了了解布曲组油层地下隐伏特征,查明油气富集规律,根据油藏带地质产状、发育层位、沉积序列及空间分布等特征,结合油藏带形成时的古地理格架,研究了油藏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油藏带平面上集中分布于隆鄂尼、昂达尔错和赛仁等3个区块,并以东西向稳定线状展布为特征,成层性好;油层内部可见大量礁滩相残余构造,常与介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及砂屑灰岩相伴生,显示出典型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特征,其形成与演化受沉积相带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在布曲组沉积早期,台缘浅滩位于南羌塘坳陷南缘塞仁—昂罢存咚一带;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相带发生退积,向北依次形成晓嘎晓那—日尕尔保、扎仁—冬浪啪和日阿梗—噢纵等一系列线状分布的台地边缘相沉积;在布曲组沉积晚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向南进积扩展,形成隆鄂尼区块上部礁滩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带 空间展布 沉积特征 布曲组 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南坳陷古油藏带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万友利 王剑 +1 位作者 付修根 王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3-35,共13页
在前期详细岩石学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南羌塘坳陷布曲组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结果表明:(1)布曲组碳酸盐岩具有较低的微量元素含量,与班公湖-怒江洋盆海水快速入侵及炎热、半潮湿-半干旱条件下缺少地表径流补偿陆源物质有... 在前期详细岩石学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南羌塘坳陷布曲组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结果表明:(1)布曲组碳酸盐岩具有较低的微量元素含量,与班公湖-怒江洋盆海水快速入侵及炎热、半潮湿-半干旱条件下缺少地表径流补偿陆源物质有关;(2)Na元素和K元素指示布曲组保留先驱灰岩原始组构的白云岩和不保留先驱灰岩原始组构的晶粒白云岩的初始流体为同期蒸发海水,岩石中Sr元素的含量受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相对含量控制;(3)经历不彻底白云石化作用的过渡性岩类(RD5-1)是在中-深埋藏阶段中-晚期不彻底交代先驱灰岩形成,细-中晶、自形-半自形白云石充填物由微-粉晶白云岩在浅埋藏阶段末期重结晶形成;(4)鞍形白云石的形成有外来高温流体参与,流体成因具大气淡水参与、流经碎屑岩地层深循环流体特征。新生代(78~64Ma)构造热事件是形成高温流体的热源,部分基质白云岩受到构造热事件的高温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白云岩 布曲组 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羌塘坳陷昂达尔错地区侏罗系布曲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阶段划分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伟 陈明 +2 位作者 万友利 谢尚克 陈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5-54,共10页
通过岩石学特征研究和阴极发光分析,结合Fe、Mn、Sr元素特征及氧同位素资料,研究西藏南羌塘坳陷昂达尔错地区侏罗系布曲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特征并进行成岩阶段划分。结果表明:(1)布曲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强度总体较低,这与其较低的Fe、M... 通过岩石学特征研究和阴极发光分析,结合Fe、Mn、Sr元素特征及氧同位素资料,研究西藏南羌塘坳陷昂达尔错地区侏罗系布曲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特征并进行成岩阶段划分。结果表明:(1)布曲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强度总体较低,这与其较低的Fe、Mn含量有关,说明沉积期后非海源流体对碳酸盐岩的影响较小,海源流体在成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伴随着成岩作用增强,不同岩石类型中的Mn含量逐渐增加、Sr含量逐渐降低,氧同位素值总体上向高负值方向偏移,对应的阴极发光强度逐步增加;(3)泥-微晶白云岩具有最强的阴极发光性和最高的Mn含量,在白云岩化过程中可能与近地表弱还原环境有关,蒸发泵和渗透回流作用可能是这些岩石白云石化作用的主要机理;而结晶白云岩则具有较弱的阴极发光性和较低的Mn含量,孔隙流体可能远离大气淡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其白云岩化作用是在深埋藏环境中发生的;(4)布曲组碳酸盐岩经历了准同生-同生阶段的海水成岩环境→早成岩阶段的近地表-浅埋藏弱还原成岩环境→中-深成岩阶段的中-深埋藏深循环温压水和高盐度地层水成岩环境的连续改造→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系早期构造热事件热液改造阶段→表生成岩阶段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发光 成岩阶段 碳酸盐岩 布曲组 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羌塘荣玛晚侏罗世闪长岩: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产物 被引量:5
20
作者 冉皞 王根厚 +2 位作者 梁晓 郑艺龙 久米多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5-825,共11页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于其俯冲极性存在不同认识。报道在青藏高原南羌塘荣玛地区新发现的晚侏罗世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LA-MC-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岩石形成于149.7±0.8Ma...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于其俯冲极性存在不同认识。报道在青藏高原南羌塘荣玛地区新发现的晚侏罗世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LA-MC-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岩石形成于149.7±0.8Ma,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呈富碱,低Mg O、TFe O、Ca O,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K等元素,亏损Ta、Nb、P、Ti等元素。锆石εHf(t)值为正值,并且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4.26^+9.29),指示岩浆来源于幔源和壳源岩浆的混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荣玛地区晚侏罗世闪长岩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所引起的幔源和壳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闪长岩 LA-MC-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