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风电机组塔顶位移监测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卓沛骏 罗勇水 +2 位作者 曹梦楠 艾真伟 王瑞良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20年第4期120-124,共5页
针对风电机组塔顶位移在线监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传感器信号融合方案。首先,建立用于塔顶转角测量的传感器迭代数学模型。然后,针对模型中传感器误差参数难以估计的问题,自行搭建实验平台优化模型参数,有效提高塔顶转... 针对风电机组塔顶位移在线监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传感器信号融合方案。首先,建立用于塔顶转角测量的传感器迭代数学模型。然后,针对模型中传感器误差参数难以估计的问题,自行搭建实验平台优化模型参数,有效提高塔顶转角测量精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获取不同风速条件下塔顶位移与转角的线性关系,实现从塔顶转角到塔顶位移的转换。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对塔顶位移监测的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性高,且在额定风速区域机组塔顶位移达到最大,符合实际情况。该方案成本低廉,具备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可为高耸结构姿态测量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风电机组 塔顶位移监测 倾角传感器 陀螺仪 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发电高塔系统阵风荷载因子法 被引量:1
2
作者 贺广零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给出了风力发电高塔系统阵风荷载因子法。与传统的阵风荷载因子法不同的是,因桨叶/塔体相互作用的存在,风力发电高塔系统阵风荷载因子包含两项共振分量。一般地,风力发电高塔系统包含桨叶和塔体两个子结构,每个子结构都可视为单自由度体... 给出了风力发电高塔系统阵风荷载因子法。与传统的阵风荷载因子法不同的是,因桨叶/塔体相互作用的存在,风力发电高塔系统阵风荷载因子包含两项共振分量。一般地,风力发电高塔系统包含桨叶和塔体两个子结构,每个子结构都可视为单自由度体系,二者耦合在一块构成两自由度体系。因桨叶和塔体自振频率可能相近,系统响应的共振分量包含了桨叶/塔体耦合系统前两阶振型的贡献。为获得风力发电高塔系统阵风荷载因子的准确值,给出了塔顶位移和基底弯矩阵风荷载因子数值解以及塔顶位移阵风荷载因子精确解。同时,针对桨叶不同转速给出了一系列考虑桨叶/塔体耦合的两自由度体系阵风荷载因子,并与不考虑桨叶/塔体耦合的单自由度体系阵风荷载因子比较,两者有一定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高塔系统 阵风荷载因子法 桨叶/塔体耦合 塔顶位移 基底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谐质量阻尼器对漂浮式风力机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黄致谦 郝文星 +1 位作者 李春 叶舟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58-664,共7页
以基于ITI Barge平台的NREL 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机舱配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研究在环境载荷作用下TMD对海上漂浮式风力机塔顶位移和平台摇荡特性的稳定性控制效果。结果表明:TMD对漂浮式风力机塔顶前后位移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以基于ITI Barge平台的NREL 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机舱配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研究在环境载荷作用下TMD对海上漂浮式风力机塔顶位移和平台摇荡特性的稳定性控制效果。结果表明:TMD对漂浮式风力机塔顶前后位移的控制效果不明显,对塔顶侧向位移的控制效果较明显,其最大值降低了66%,稳定性提高了38%;在TMD控制下,漂浮式风力机平台横荡和横摇降幅明显,其最大值分别降低了29%和45%,稳定性分别提高了18%和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风力机 调谐质量阻尼器 塔顶位移 摇荡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字形角钢输电塔的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邹祥艳 李鹏云 +2 位作者 陈波 韦立德 宋春芳 《广东电力》 2013年第1期65-67,共3页
为了解干字形角钢输电塔在地震作用下的特点和规律,以某大跨度输电塔为实际工程背景,基于空间梁单元建立了输电塔的力学模型,并选取典型地震波进行计算分析,观察输电塔4条塔腿相同位置主材杆件的轴应力峰值响应和塔顶位移响应。研究表明... 为了解干字形角钢输电塔在地震作用下的特点和规律,以某大跨度输电塔为实际工程背景,基于空间梁单元建立了输电塔的力学模型,并选取典型地震波进行计算分析,观察输电塔4条塔腿相同位置主材杆件的轴应力峰值响应和塔顶位移响应。研究表明:输电塔4个塔腿主材杆件的轴应力响应,在不同方向地震波作用下存在较大的差别,而塔顶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塔 地震激励 轴向应力 塔顶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棒对塔线体系脱冰跳跃的抑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林泽楠 薛涛 王永杰 《陕西电力》 2013年第12期71-74,共4页
输电线路电力事故主要由导线微风振动、导线舞动和覆冰导线脱冰跳跃3种情况引起。其中覆冰导线脱冰跳跃使得导线跳跃较大的幅度,导致相闻间距不足引发电气事故,且较大的导线跳跃易引发机械事故,在三相导线呈竖直排列的线路中,脱冰跳跃... 输电线路电力事故主要由导线微风振动、导线舞动和覆冰导线脱冰跳跃3种情况引起。其中覆冰导线脱冰跳跃使得导线跳跃较大的幅度,导致相闻间距不足引发电气事故,且较大的导线跳跃易引发机械事故,在三相导线呈竖直排列的线路中,脱冰跳跃引发的危害尤为严重。针对三相导线呈竖直排列的输电线路,建立输电铁塔-线-相间间隔棒体系的三档有限元模型,当覆冰导线脱冰跳跃时,在不同的脱冰相组合下,研究相间间隔棒对塔顶位移的抑制规律,并对几种相闻间隔棒布置方案进行研究,得出在档距的2/9、1/2、7/9处加装相闻间隔棒是最优布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线体系 脱冰跳跃 相间间隔棒 塔顶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