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弹性板模型的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生代沉降模拟:对南天山隆升的启示
1
作者 陈昌锦 程晓敢 +4 位作者 林秀斌 李丰 田禾丰 屈梦雪 孙思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活化隆升,与其南缘相邻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发生挠曲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该巨厚新生代地层和造山沉积地层为本文进一步探究南天山隆升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沉积记录。本文采用... 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活化隆升,与其南缘相邻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发生挠曲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该巨厚新生代地层和造山沉积地层为本文进一步探究南天山隆升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沉积记录。本文采用有限弹性板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基底沉降剖面分别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沉降受沉积负载和构造负载共同控制,66~<5.3 Ma期间沉积负载对盆地沉降的贡献量小于或等于构造负载的贡献量;约5.3 Ma至今沉积负载对盆地沉降的贡献量远大于构造负载。南天山构造负载变化速率表现为66~<26.3 Ma缓慢增长;26.3~<5.3 Ma南天山稳定增长;约5.3 Ma至今南天山造山带构造负载高度快速增长。基于对盆地沉降过程的分析,限制南天山新生代初始隆升时间为古近纪,其相对海拔高度从400 m增长到2 500 m;虽然在约5.3 Ma至今南天山相对海拔高度保持稳定,但构造负载高度仍在增加,这可能是盆地俯冲作用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造山带平均海拔高度的增长,进而导致南天山的侵蚀和隆升达到相对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北部 有限弹性板模拟 沉降过程 初始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为例 被引量:30
2
作者 汪如军 王轩 +6 位作者 邓兴梁 张银涛 袁敬一 谢舟 李婷 罗枭 马小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0,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前期以塔北隆起、塔中凸起、塔中凸起斜坡区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类型为主,并且发现了多个碳酸盐岩油气藏。但是塔北隆起与塔中凸起之间的北部坳陷却未获得油气发现,对储层发育机制及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足制约了其...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前期以塔北隆起、塔中凸起、塔中凸起斜坡区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类型为主,并且发现了多个碳酸盐岩油气藏。但是塔北隆起与塔中凸起之间的北部坳陷却未获得油气发现,对储层发育机制及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足制约了其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对该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的解释攻关,在识别走滑断裂的基础上,开展了断裂分层、分段研究,明确了走滑断裂对储层和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北部坳陷走滑断裂活动较弱,双重滤波基础上提取振幅变化率属性,可以大幅度提高走滑断裂识别精度,并在北部坳陷识别出走滑断裂34条;②走滑断裂具有纵向分层的特征,形成寒武纪—奥陶纪以高角度线性走滑为主、志留纪—二叠纪以线性构造半花状构造为主、三叠纪—古近纪以雁列构造为主的3套断裂组合;③走滑断裂在平面上具有3分段特征,即形成于构造高点呈正花状的压扭段、明显地堑特征呈负花状的张扭段和断裂活动强度最弱的平移段;④走滑断裂控储控藏特征明显,平面上油气藏主要沿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纵向上油气沿断裂带呈多层段分布,形成了9种油气藏模式。结论认为,基于叠后地震资料解释性处理的走滑断裂综合刻画技术实现了对弱走滑断裂的精细解释;上述9种油气藏模式有效地指导了该盆地北部坳陷的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该区油气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 奥陶系 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储集层 油气藏形成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层岩石力学特征及地质学意义 被引量:20
3
作者 周新桂 陈永峤 +4 位作者 孙宝珊 徐宏节 操成杰 段铁军 佘晓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2,共5页
系统采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柯坪隆起、巴楚隆起等露头区岩样和雅克拉地区井下岩心 ,样品涉及三大岩类 (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 )、3 3个层位 (Pt—N2 k)、15种岩性 ,测试和统计了 2 5 1组岩石力学参数 (弹性模量 ,泊松比 ,抗压强度 ... 系统采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柯坪隆起、巴楚隆起等露头区岩样和雅克拉地区井下岩心 ,样品涉及三大岩类 (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 )、3 3个层位 (Pt—N2 k)、15种岩性 ,测试和统计了 2 5 1组岩石力学参数 (弹性模量 ,泊松比 ,抗压强度 ) ,建立了塔里木盆地综合地层岩石力学剖面 ,为研究盆地变形特征、变形规律提供了实验地质依据。分析塔里木盆地组合地层岩石力学特性、变形习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提出塔里木盆地发育 5个主要滑脱层系 ,完善了塔里木盆地滑脱层系和构造变形层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层 岩石力学特征 地质学意义 实验研究 影响因素 滑脱层划分 变形层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储集性与储层评价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如凯 郭宏莉 +4 位作者 高志勇 韩丹 张丽娟 孙玉善 程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37-842,共6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主要储集空间为残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基质微孔,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段岩石组成、成岩演化、孔隙组合类型有一定差...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主要储集空间为残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基质微孔,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段岩石组成、成岩演化、孔隙组合类型有一定差异,导致储集性差异明显,储集性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控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构造带古近系、白垩系储层岩性、物性参数等将本区储层分为4个级别,Ⅰ、Ⅱ类储层可以作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Ⅲ类储层属低渗透储层可以作为寻找天然气的目的层,而Ⅳ类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非常致密型储层,甚至为非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 白垩系—古近系 成岩演化 储集性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顶面不整合中陆相原油的成藏历史与油气富集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苏劲 杨海军 +4 位作者 杨文静 王宇 张斌 刘永福 刘星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93-2505,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发育厚层沥青砂,显示优越的含油气性。继塔中地区志留系原油勘探取得突破之后,塔北地区志留系砂岩风化壳型储层也发现了工业油藏。根据原油的甾、萜烷和噻吩类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族...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发育厚层沥青砂,显示优越的含油气性。继塔中地区志留系原油勘探取得突破之后,塔北地区志留系砂岩风化壳型储层也发现了工业油藏。根据原油的甾、萜烷和噻吩类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分析,明确了塔北西部英买35井区志留系风化壳原油来源于库车凹陷三叠系黄山街组湖相烃源岩,与塔北东部同发育在志留系风化壳剥蚀尖灭线附近的哈得18C井海相原油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志留系砂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合地层埋藏史研究成果,推断英买35井区志留系砂岩主要成藏时间为距今5~8Ma的晚喜山期。结合库车凹陷两套陆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重构了该区域湖相原油的成藏过程,表明康村组沉积后白垩系卡普沙良群与志留系风化壳是湖相油气向台盆区输导的重要通道,预示着湖相原油运移充注的范围十分广泛。成藏机理分析表明,志留系风化壳的构造幅度和面积控制了油气的充注范围,直接盖层的封盖条件控制了风化壳储层的含油气性。塔北地区东、西部志留系风化壳的暴露时间和地层组合关系的差异,是东部形成海相含油气系统,而西部发育海、陆相油藏垂向上叠置,互不交叉的复式含油气系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陆相原油 富集机制 成藏历史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古近系—白垩系储层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8
6
作者 朱如凯 郭宏莉 +4 位作者 高志勇 韩丹 张丽娟 孙玉善 程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4-630,共7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古近系—白垩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层段储集性差异明显。储层物性与沉积相带及岩石相关系密切,总体上滨岸浅滩相储层物性最好,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储层...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古近系—白垩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层段储集性差异明显。储层物性与沉积相带及岩石相关系密切,总体上滨岸浅滩相储层物性最好,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储层物性好于扇三角洲储层物性;在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平原储层物性好于三角洲前缘储层物性,而在扇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前缘储层物性好于三角洲平原储层物性。古最大埋深和晚期碳酸盐岩胶结是导致研究区储层物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研究区内发育有两次明显的改善储层质量的溶蚀作用,一是在地层进入到中成岩演化A1阶段时,有机质低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对储层有一次较强的溶蚀作用,第二次溶蚀作用发生在中成岩A2—B阶段,由热还原反应再次产生有机酸对储层进行溶蚀。强烈挤压构造应力对储层影响很大,一方面构造作用的侧向挤压使储层压实、压溶强度增大,造成孔隙损失1%~6%,另一方面构造作用也产生大量裂缝,为酸性水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也使孔隙间的连通性变好,形成裂缝—孔隙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 白垩系—古近系 岩石相 成岩作用 储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造山带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北部地震解释成果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洪辉 李曰俊 +8 位作者 马德波 文磊 李程 赵岩 刘亚雷 黄彤飞 赵甜玉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2-338,共17页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构造 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伸展构造 同碰撞构造 碰撞后构造 不整合 地震解释 塔里木盆地北部 南天山 中亚造山带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靶区选择 被引量:14
8
作者 云露 蒋华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06-511,共6页
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南部海相烃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烃源含油气系统。两种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油气藏圈闭类型及发育层位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处于海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塔河地区主要勘探层位集中在侏罗纪以下层位... 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南部海相烃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烃源含油气系统。两种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油气藏圈闭类型及发育层位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处于海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塔河地区主要勘探层位集中在侏罗纪以下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早奥陶世地层不整合-岩溶缝洞型圈闭、石炭纪披覆背斜圈闭、三叠纪背斜-断块圈闭、盐边低幅度背斜圈闭及早石炭世内部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等;处于陆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雅克拉—轮台地区的主要勘探层位是侏罗纪以上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晚第三纪、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构造圈闭、侏罗纪和早白垩世地层圈闭。在亚南断裂与轮台断裂间应重视对下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披覆背斜圈闭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 沙雅隆起 含油气系统 勘探靶区 选择 勘探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 被引量:7
9
作者 钱志浩 曹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文中提出的 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 ,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 文中提出的 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 ,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的油源区向北侧向运移到沙雅隆起的产物。而喜山期生成的油气其运移指标不仅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也与三叠-侏罗系源岩有一定关系。它也能接受北面库车坳陷向南侧向运移的陆相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指纹 运移参数 侧向运移 原油 地球化学效应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跃南断裂带的形成演化
10
作者 周慧 黄理力 +3 位作者 龚洪林 刘亚雷 文磊 李曰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0-739,共10页
跃南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条形状奇特的断裂带,平面展布呈口袋状。在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断裂构造分析,认为跃南断裂带经历了二叠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和侏罗—白垩纪3期断裂作用的叠加。二叠纪大陆裂谷作用形... 跃南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条形状奇特的断裂带,平面展布呈口袋状。在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断裂构造分析,认为跃南断裂带经历了二叠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和侏罗—白垩纪3期断裂作用的叠加。二叠纪大陆裂谷作用形成的一系列NE-SW和NW-SE走向的陡倾的正断层,组成一个共轭断裂系统。沿跃南断裂带的两组不同方向的正断层活动加强,并最终追踪、贯通,形成了口袋状的跃南断裂带。也就是说,跃南断裂带实际上是由NE-SW和NW-SE走向两组断层组合而成的。断裂带围限的地块相对抬升,形成一个大型的垒块。二叠纪末—三叠纪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引起的逆冲断层,叠加在二叠纪正断层之上,进一步强化了跃南断裂带,使之断距加大,围限的垒块进一步抬升。侏罗—白垩纪的正断层属于南天山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见于跃南断裂带上方,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对断裂带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正断层 二叠纪末—三叠纪逆冲断层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大陆裂谷 同碰撞构造 碰撞后构造 跃南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祝贺 孟万斌 +4 位作者 冯明石 王胜利 熊晓军 申鑫杰 肖伟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1-612,共12页
为刻画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的迁移方向、空间分布、成因机理以及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基于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大测线和其间的加密小测线共45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解释追踪,对前积体进行了精细刻画,探讨了其形成过程、影... 为刻画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的迁移方向、空间分布、成因机理以及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基于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大测线和其间的加密小测线共45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解释追踪,对前积体进行了精细刻画,探讨了其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与有利储层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北部肖尔布拉克组共发育5个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由南西向北东依次推进的前积体。在地震剖面上,单个前积体呈S形透镜状,中间厚而前后两端薄,内部反射结构表现出厚的主体部位呈较弱的杂乱反射,较薄的两端则呈较强的平行-亚平行反射。前积体的形成受早寒武世基准面变化的控制,是宽缓的斜坡地形和持续的海平面下降引起沉积可容纳空间减小并不断向海迁移的结果,并在后期台缘带发育部位逐渐收敛终止。前积体的主体部位是高能丘滩相优质储层的有利发育区,而其后侧的微生物岩则可形成生物格架溶蚀孔洞型良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前积体 肖尔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北西向断裂的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严俊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16-123,共8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简称塔北)区域构造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受走向ENE和NW两组区域性大断裂的控制,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本区NW向断裂以基底卷入型压性逆冲为基本特点。构造发育受中新生代塔里木板块西南缘大地构造演化控... 塔里木盆地北部(简称塔北)区域构造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受走向ENE和NW两组区域性大断裂的控制,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本区NW向断裂以基底卷入型压性逆冲为基本特点。构造发育受中新生代塔里木板块西南缘大地构造演化控制。这一时期的主要地质事件有早二叠纪末期塔里木板块与西昆仑地体的碰撞;侏罗纪西昆仑地体与喀喇昆仑地体的碰撞;第三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 北西向断裂 压性逆冲 西昆仑 喀喇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北部断裂体系划分及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66
13
作者 吕海涛 张哨楠 马庆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4-452,共9页
基于地震地质解释,刻画了塔里木盆地中北部断裂体系的平、剖面特征,分析了不同断裂体系的结构模式、形成机制及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该区分为4个断裂体系:(1)托普台"X"型走滑断裂体系,下古生界主要发育NNE、NNW向"X"... 基于地震地质解释,刻画了塔里木盆地中北部断裂体系的平、剖面特征,分析了不同断裂体系的结构模式、形成机制及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该区分为4个断裂体系:(1)托普台"X"型走滑断裂体系,下古生界主要发育NNE、NNW向"X"型共轭剪切破裂及"1"字形直立构造、正花状构造,而中新生界多表现为NNE向雁列式张性正断裂及负花状、堑垒构造;(2)塔中NW向逆冲断裂体系,以近NW向基底卷入式或滑脱式逆冲断裂为主,发育"y"字形构造;(3)顺托NE向走滑断裂体系,奥陶系及以下层系表现为近NE向左旋走滑及"1"字形直立、正花状构造,而志留-泥盆系主要发育近NE向雁列式张性正断裂及负花状、堑垒构造;(4)塔河盐下"T"型断裂体系,下古生界层系由近EW向逆冲断裂与近SN、NNE向走滑断裂组成,中新生界层系主要发育NEE向、近SN向雁列式张性正断裂组。断裂体系的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压扭走滑和张扭走滑作用的叠加改造过程,认为主要受控于盆缘古洋盆5期的消减闭合及碰撞造山作用。结合研究区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将该区断裂体系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中晚奥陶世的强挤压弱走滑期、晚志留—中泥盆世的强挤压强走滑期、晚石炭—早中二叠世的强拉张弱走滑期、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强挤压弱走滑期和侏罗纪—新近纪的弱挤压弱走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断裂体系 形成机制 构造演化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奥陶-志留系沉积成岩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郑冰 承秋泉 高仁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2,共8页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180为-5‰--6‰。埋深2 400-2 600 m,硫酸盐还原带形成的碳酸盐(Ⅱ)δ13C为-7‰--10‰,δ18O为 -8‰--10‰,长石溶解形成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3 800-4 000 m,甲烷生成带脱羧作用产生的CH4形成波状消光白云石 (Ⅲ),δ13C为-1‰--16‰,而CO2直接形成的碳酸盐δ13C为20‰右右,δ18O均在-12‰--13‰,SiO2次生包体测温110- 120℃,形成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4 500-4 700 m为湿气生成带,形成的碳酸盐(Ⅳ)δ13C为-27‰--31‰,δ18O为-13‰- -14‰,包体测温130-140℃,含铁方解石大量溶解形成第三次生孔隙带。埋深达到5 000 m以上时产生大量干气(Ⅴ), δ13C为-18‰--20‰,δ18O为-1‰--14‰,与包体均一温度150-155℃相一致,形成第四次生孔隙带,孔隙度仅15%- 20%。海西运动期间褶皱地层可能倒转,抬升剥蚀可能达5 000 m左右,接着发生“退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均-温度 次生孔隙带 同位素 世代 碳酸盐胶结物 奥陶-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裂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征与井位部署思路——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邓兴梁 闫婷 +5 位作者 张银涛 万效国 冯凯 袁安意 姚超 肖春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9,共9页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该盆地的勘探目标已逐渐转向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北部坳陷,但对于断裂控储控藏的认识不清,加之储层埋藏深、开发成本高,因而制约了该区的油气高效开发。为此,在分...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该盆地的勘探目标已逐渐转向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北部坳陷,但对于断裂控储控藏的认识不清,加之储层埋藏深、开发成本高,因而制约了该区的油气高效开发。为此,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区域地质概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和储层的特征,明确了走滑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进而提出了该类型油气藏的井位部署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北部坳陷发育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燕山期走滑断裂,形成了3层构造样式;②北部坳陷断控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奥陶系一间房组—鹰山组,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及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孔、洞与裂缝,沿断层储层改造十分强烈,溶洞、洞穴发育,发育洞穴封闭型、洞穴洞缘型和裂缝孔洞型3种类型的断控溶蚀型储层;③深大走滑断裂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控富集”作用,北东向断裂优势控藏;④总结出“主干油源走滑断裂+正地貌+多相位串珠状反射”的高效井特征,形成定区、定段、定井、定型的“四定”断控油气藏整体井位部署方法。结论认为,新的井位部署思路提高了钻井成功率和高效井比例,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断控油气藏的高效开发,对同类油气藏的开发部署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 奥陶系 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断控型油气藏 井位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1
16
作者 旷理雄 郭建华 +1 位作者 黄太柱 肖秋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9-303,322,共6页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北部于奇地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集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于奇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O1+2y)碳酸盐岩油...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北部于奇地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集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于奇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O1+2y)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充足,资源潜力较大;O1+2y储集层类型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复合型和裂缝型,储集层物性中等,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位于YQ3井—S104井一带,盖层的区域封盖和直接封盖能力较好,但海西晚期构造运动对本区油气保存影响最大。于奇地区至少有4个油气注入成藏期,其中最重要的油气注入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成藏模式为自烃源区侧向排烃、多期成藏,其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碳酸盐岩 油气成藏 荧光薄片 流体包裹体 成藏模式 阿克库勒凸起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地区哈拉哈塘组油气成藏机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旷理雄 郭建华 黄太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9-254,共6页
于奇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哈拉哈塘组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充足,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原油总体具有油质较轻、含硫量较低但含蜡量较高的特点;天然气... 于奇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哈拉哈塘组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充足,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原油总体具有油质较轻、含硫量较低但含蜡量较高的特点;天然气属于典型的伴生气;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构造圈闭,油气分布主要受低幅度背斜和断层所控制;区内储层至少发生了3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古新世晚期—始新世和古近纪渐新世早期—新近纪中新世;成藏机制可归结为油气多期充注和多期次生成藏,燕山期为圈闭的形成与油气藏初步建立阶段,喜山期为圈闭的定型与油气藏重建阶段,成藏模式为它源-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或古生新储-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条件 油气藏类型 成藏模式 哈拉哈塘组 阿克库勒凸起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扫描和定年技术在古老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为例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杨翰轩 胡安平 +4 位作者 郑剑锋 梁峰 罗宪婴 俸月星 沈安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5-946,共12页
针对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岩叠加改造复杂、储集层成因和油气运移前有效孔隙测算难等问题,以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为例,应用元素激光面扫描成像技术和碳酸盐矿物激光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开展基于地球化... 针对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岩叠加改造复杂、储集层成因和油气运移前有效孔隙测算难等问题,以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为例,应用元素激光面扫描成像技术和碳酸盐矿物激光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开展基于地球化学信息的成岩环境和基于绝对地质年龄的成岩-孔隙演化研究,得到以下两点认识:①在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对孔洞中充填的不同期次白云石胶结物开展元素面扫描成像、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锶同位素组成、阴极发光等分析,认为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储集层依次经历了沉积期白云石化、淡水成岩环境、海水成岩环境、极浅埋藏成岩环境、埋藏成岩环境、热液成岩环境6个阶段,储集空间主要形成于埋藏前的沉积环境(原生孔)和淡水成岩环境(表生溶蚀孔洞),海水、埋藏和热液环境引起白云石胶结物的逐渐充填减孔;②在储集层成因认识基础上,对孔洞中充填的各期次白云石胶结物开展测年,建立基于绝对地质年龄的成岩-孔隙演化曲线,认为胶结减孔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早期,在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生烃高峰期,储集层孔隙度仍可达到6%~10%。研究成果不仅为奇格布拉克组成藏有效性评价提供一定依据,也为定年和面扫描成像技术在古老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定年 面扫描 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 碳酸盐岩 成岩环境 成岩-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周缘的晚新生代张扭性断层带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曰俊 孙龙德 +7 位作者 杨海军 张光亚 齐英敏 桑洪 王月然 刘亚雷 张强 文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瓦提凹陷周缘发育晚新生代正断层,其中第四纪的正断层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研究的新发现。这些正断层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沿沙井子断裂带、阿恰断裂带和吐木休克断裂带右阶式雁列状分布,构成右阶左旋张...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瓦提凹陷周缘发育晚新生代正断层,其中第四纪的正断层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研究的新发现。这些正断层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沿沙井子断裂带、阿恰断裂带和吐木休克断裂带右阶式雁列状分布,构成右阶左旋张扭性正断层带。剖面上,向下断达下古生界后不清楚,向上断至第四系上部,构成阶梯状或小型地堑(或负花状构造)构造。生长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正断层带形成于新近纪末,第四纪早-中期持续活动,到第四纪晚期停止活动。这些张扭性正断层带的成因是阿瓦提地块相对于周边地质体的顺时针旋转而致,其动力学来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一陆碰撞,在晚喜马拉雅山期依然持续作用而导致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 阿瓦提凹陷 上新世晚期-第四纪中期 正断层 张扭性断层带 顺时针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岩溶期次 被引量:68
20
作者 张学丰 李明 +5 位作者 陈志勇 姜华 唐俊伟 刘波 高计县 赫云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5-826,共12页
位于塔北隆起中部的哈拉哈塘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近期塔北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本文通过对区域沉积、构造演化背景的分析,利用钻井、岩芯、地震等资料,对本区岩溶型储层的沉积和成... 位于塔北隆起中部的哈拉哈塘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近期塔北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本文通过对区域沉积、构造演化背景的分析,利用钻井、岩芯、地震等资料,对本区岩溶型储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主要岩溶阶段、岩溶模式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主体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一段,储集空间主要为近层状分布的溶蚀孔洞/洞穴和裂缝,岩溶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一间房组沉积末期的准同生期岩溶和志留系沉积之前的表生期(潜山+顺层)岩溶。前一期岩溶具有区域分布较均匀、规模较小的特点;后一期岩溶在前期岩溶的基础上发育,并根据古地貌的差异在平面上分为4个区:北部Ⅰ区一间房组直接暴露,发育古潜山岩溶;Ⅱ区一间房组之上覆盖了厚度不等的吐木休克组、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溶主要受控于河流和断裂的下切及由北部Ⅰ区地表水补给的地下水顺层岩溶;南部的Ⅲ区和Ⅳ区发育顺层及沿断裂的岩溶和淡水与南部海水的混合水岩溶。在以上两期主要岩溶作用的影响下,哈拉哈塘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一段地层发育近层状岩溶洞穴、孔洞、角砾孔和裂缝,形态多变,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同生岩溶 潜山岩溶 顺层岩溶 碳酸盐岩储层 奥陶系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