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中部走滑断裂系统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国会 李世银 +3 位作者 李会元 孙冲 谢舟 李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7,共8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发育,控储控藏作用明显,但对于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基于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认识,描述了台盆区走滑断裂的总体展... 塔里木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发育,控储控藏作用明显,但对于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基于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认识,描述了台盆区走滑断裂的总体展布格局,分析了走滑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时期,并结合先存构造背景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预测了潜在走滑断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台盆区走滑断裂受控于先存构造,在其西南、东南和北部3面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统一的大型走滑断裂系统,形成期为中奥陶世末期;②台盆区走滑断裂整体格局中的FⅠ5断裂最为重要,调节了东、西两侧地块的运动差异,是台盆区东、西部走滑断裂系统的分界线,而FⅠ10、FⅠ17等转换断裂则分解了南北向地层缩减,形成了断裂体系的边界,控制了断裂体系中走滑断裂的发育范围;③台盆区走滑断裂系统整体可以被划分为塔北隆起纯剪断裂体系、塔中凸起左行断裂体系、巴楚凸起右行断裂体系和阿满过渡带转换断裂体系共4个体系。结论认为:①FⅠ5、FⅠ10、FⅠ17等断裂活动强度大,对储层改造及油气疏导作用强,是目前断控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②预测FⅠ5断裂西侧的阿满过渡带可能发育与FⅠ10断裂对称的转换断层,巴楚凸起、塔中凸起西部可能发育北东向走滑断裂,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值得关注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中部 奥陶系 走滑断裂 几何特征 形成机制 转换断层 油气勘探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部满深1断裂带的多期断裂活动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少英 张玮 +8 位作者 罗彩明 李曰俊 李洪辉 周慧 李程 吴根耀 黄智斌 刘亚雷 文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5-1033,共19页
满深1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阿满过渡带,走向NNE‑SSW,是三维地震解释发现的一条断裂带。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识别出6期断裂,从老到新包括:南华—震旦纪正断层、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逆冲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 满深1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阿满过渡带,走向NNE‑SSW,是三维地震解释发现的一条断裂带。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识别出6期断裂,从老到新包括:南华—震旦纪正断层、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逆冲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三叠纪逆冲断层和侏罗纪正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的正断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正断层和晚泥盆世—石炭纪正断层两期。前者为主,是昆仑—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造山后构造;后者是前者的复活。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作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组合成一条NNE‑SSW走向的右列左旋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满深1断裂带。二叠纪裂谷作用成因的正断层和岩浆活动显著改造断裂带,使之基本定型。三叠纪的冲断构造叠加于依合2构造之上。侏罗纪伸展作用对构造带有一定的调整影响。南华—震旦纪正断层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冲断构造与满深1断裂带相交,对构造带的形成影响不大。侏罗纪正断层的发现,是塔里木盆地当时处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深 1 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中部 中志留世—石炭纪张扭性断层带 二叠纪正断层 侏罗纪正断层 三叠纪逆断层 地震资料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满低梁带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云祥 李曰俊 +7 位作者 王月然 申银民 张强 陈延贵 文磊 魏红兴 贾铁干 刘亚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7-964,共18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中部存在一个北东—南西方向的下古生界的(鞍状)低梁带(阿—满低梁带)。它是阿瓦提凹陷和满加尔凹陷之间的天然分界,以此低梁带的脊线划分出两个凹陷。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依据,本文研究了阿—满低梁带的断裂构造特...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中部存在一个北东—南西方向的下古生界的(鞍状)低梁带(阿—满低梁带)。它是阿瓦提凹陷和满加尔凹陷之间的天然分界,以此低梁带的脊线划分出两个凹陷。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依据,本文研究了阿—满低梁带的断裂构造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4期断裂构造:1)南华纪—奥陶纪的正断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南华纪—震旦纪和寒武纪—奥陶纪两个断裂活动阶段。南华纪—震旦纪正断层的成因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作用,形成堑垒构造;寒武纪—奥陶纪正断层的成因是塔里木自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出来后,游离于古特提斯洋所处的区域性弱伸展构造背景,形成负花状构造。2)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断层包括晚奥陶世—志留纪初的滑脱—冲断构造和早-中志留世的挤压走滑断裂,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和正花状构造。其形成的动力来源是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3)晚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是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后构造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形成典型的负花状构造,组合成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4)二叠纪正断层是大陆裂谷作用的结果,往往受相关岩浆作用的改造。剖面上形成堑垒构造和负花状构造,平面上组合成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二叠纪断裂与晚志留世—石炭纪的断裂可能有继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中部 阿—满低梁带 断裂构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南坡断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8
4
作者 马庆佑 曹自成 +1 位作者 吕海涛 沙旭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南坡划分为卡塔克隆起区和塘古孜巴斯坳陷两大构造单元,分属两大断裂体系。塘古孜巴斯坳陷断裂体系又可划分为西部滑脱-逆冲、中部滑脱-逆冲兼走滑以及东部高角度逆冲等三个断裂发育区。断裂主要发育于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 塔里木盆地塔中南坡划分为卡塔克隆起区和塘古孜巴斯坳陷两大构造单元,分属两大断裂体系。塘古孜巴斯坳陷断裂体系又可划分为西部滑脱-逆冲、中部滑脱-逆冲兼走滑以及东部高角度逆冲等三个断裂发育区。断裂主要发育于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幕,以逆冲断裂为主,分为盖层滑脱型和基底卷入型两大类,并可划分出反转断裂、逆冲-滑脱断裂、逆冲-滑脱兼走滑断裂以及高角度逆冲断裂等四个亚类。不同断裂的叠加组合,主要形成了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潜山-披覆构造、花状构造以及正反转构造四大类构造样式。断层相关褶皱所形成的圈闭多且面积大,是重要的勘探目标,其成藏最关键因素应重点考虑储层发育情况;潜山-披覆构造是塔中南坡较发育的另一类重要构造样式,盖层条件为成藏关键因素之一,该类构造的周围斜坡地区也是有利目标区。塔中南坡四种构造样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潜在资源量大,目前勘探程度较低,需加大勘探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地震勘探 断裂特征 构造样式 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中部二叠纪玄武岩分布的重新厘定:基于测井数据的新认识 被引量:10
5
作者 潘赟 潘懋 +4 位作者 田伟 王宗秀 关平 刘晓 潘文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42-1550,共9页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普遍发育火成岩,分布面积广且喷发规模巨大,但由于早期露头、钻井和航磁资料的有限性,盆地内部的大片区域都缺少露头和钻井资料,特别是塔中地区具有厚层沉积物覆盖,导致前人所做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圈定的玄...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普遍发育火成岩,分布面积广且喷发规模巨大,但由于早期露头、钻井和航磁资料的有限性,盆地内部的大片区域都缺少露头和钻井资料,特别是塔中地区具有厚层沉积物覆盖,导致前人所做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圈定的玄武岩分布范围不是十分准确。但近年来,随着塔里木油田在盆地内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火成岩的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日益丰富,可以更好地反映玄武岩在地下的分布情况。本文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特别是基于测井数据的新认识对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分布进行重新厘定,结果显示玄武岩在塔里木盆地中部分布的范围比前人圈定的范围更广泛,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玄武岩在整个塔里木盆地的空间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中部 二叠纪玄武岩 测井识别 地震解释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塔中区块碳酸盐岩缝洞型异常高温高压储集层的钻井液承压堵漏材料 被引量:34
6
作者 苏晓明 练章华 +3 位作者 方俊伟 熊汉桥 吴若宁 袁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5-172,共8页
为了有效地解决塔中区块碳酸盐岩缝洞型异常高温高压储集层在钻完井过程中井漏、溢流频发的问题,在对该区块目标储集层地质特征和漏失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抗高温、高承压和研磨性好的刚性堵漏材料GZD,通过静态承压封堵实验对... 为了有效地解决塔中区块碳酸盐岩缝洞型异常高温高压储集层在钻完井过程中井漏、溢流频发的问题,在对该区块目标储集层地质特征和漏失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抗高温、高承压和研磨性好的刚性堵漏材料GZD,通过静态承压封堵实验对单剂加量及其与木质素纤维、弹性材料SQD-98和碳酸钙的复配加量进行了优化,形成了抗高温、高承压的新型复合堵漏材料SXM-I并通过钻井液配伍性实验、裂缝静态封堵承压实验和岩屑砂床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复合堵漏材料与现场钻井液体系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形成的堵漏钻井液既能封缝又能堵洞,裂缝静态承压9 MPa以上,累计漏失量仅13.4 mL;大孔径岩屑砂床30 min内侵入深度仅为2.5 cm,表现出较好的高温高压封堵性能,为该区块的顺利钻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储集层 承压堵漏 抗高温 堵漏材料 钻井液 塔里木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白云石化作用成因机理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波 朱翀 +2 位作者 张正红 王洋 赵宗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7,共11页
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是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塔中)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其主体岩性为石灰岩,存在白云石化现象,过去对这一现象成因机理的研究较少。为此,综合岩心和镜下薄片观察、主量和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定量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结果,研... 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是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塔中)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其主体岩性为石灰岩,存在白云石化现象,过去对这一现象成因机理的研究较少。为此,综合岩心和镜下薄片观察、主量和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定量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结果,研究了良里塔格组白云石的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白云石具有高Fe、Mn,低Sr、Na,δ^(13)C低正值,δ^(18)O高负值的特征,指示其为埋藏成因模式,与热液作用无关;(2)Ce轻微负异常,Eu中度亏损指示该区白云的形成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3)白云石化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存在多期白云石;(4)白云石化流体来自于浅埋藏期富Fe、Mn的高盐度地层卤水,以缝合线和溶孔作为运移体系,形成了良里塔格组白云石沿缝合线和溶孔发育的特征。结论认为:由于白云石化过程持续时间长,若白云石交代后周围仍有孔隙空间,则晚期胶结的白云石将围绕早期白云石继续生长直至完全充填孔隙空间,因而白云石化作用对良里塔格组储层主要起到了破坏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中部 晚奥陶世 白云石化 浅埋藏成岩环境 储集层 破坏性作用 碳氧同位素 主、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厚度约束的匹配追踪算法识别石灰岩顶界地层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妍芳 李闯 +2 位作者 陈军 李建海 杨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5-50,共6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纪石灰岩地层与泥岩地层界面有两种特殊的地质现象:1泥岩沉积期局部发育石灰岩,与下伏石灰岩沉积形成假连续沉积;2石灰岩顶不整合面发育岩溶储层,储层波阻抗与上覆泥岩地层相近。因此在地震记录上可能会出现"...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纪石灰岩地层与泥岩地层界面有两种特殊的地质现象:1泥岩沉积期局部发育石灰岩,与下伏石灰岩沉积形成假连续沉积;2石灰岩顶不整合面发育岩溶储层,储层波阻抗与上覆泥岩地层相近。因此在地震记录上可能会出现"穿时"的地震响应特征而掩盖真实的储层信息和地层信息。为此,提出了基于厚度约束的匹配追踪算法,以挖掘出更多、更准确的地震信息去表征所要关注的地质体。首先将原始地震数据分解成不同频率的多个原子;然后以地质目标体厚度所对应的频率作为约束阈值,剔除分辨率低于地质目标体的低频原子,从剩余原子中筛选出最能体现地质目标体的原子来做地震重构;最后利用重构地震数据完成储层预测和石灰岩地层分布预测。该方法在R井区的实际应用中,重构的地震剖面还原了"串珠"顶部的真实位置,结合地震反演后成功识别出泥岩底部局部沉积的石灰岩地层,为地震解释方案的制定和探井深度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中部 奥陶纪 石灰岩 泥岩 穿时厚度约束 匹配追踪地震重构地震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