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奥陶-志留系沉积成岩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郑冰 承秋泉 高仁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2,共8页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180为-5‰--6‰。埋深2 400-2 600 m,硫酸盐还原带形成的碳酸盐(Ⅱ)δ13C为-7‰--10‰,δ18O为 -8‰--10‰,长石溶解形成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3 800-4 000 m,甲烷生成带脱羧作用产生的CH4形成波状消光白云石 (Ⅲ),δ13C为-1‰--16‰,而CO2直接形成的碳酸盐δ13C为20‰右右,δ18O均在-12‰--13‰,SiO2次生包体测温110- 120℃,形成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4 500-4 700 m为湿气生成带,形成的碳酸盐(Ⅳ)δ13C为-27‰--31‰,δ18O为-13‰- -14‰,包体测温130-140℃,含铁方解石大量溶解形成第三次生孔隙带。埋深达到5 000 m以上时产生大量干气(Ⅴ), δ13C为-18‰--20‰,δ18O为-1‰--14‰,与包体均一温度150-155℃相一致,形成第四次生孔隙带,孔隙度仅15%- 20%。海西运动期间褶皱地层可能倒转,抬升剥蚀可能达5 000 m左右,接着发生“退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均-温度 次生孔隙带 同位素 世代 碳酸盐胶结物 奥陶-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