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相关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慧 李曰俊 +5 位作者 陈志勇 文磊 黄理力 刘亚雷 郑多明 李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34-2664,共31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块的东南侧,是塔里木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这次碰撞形成了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其同碰撞构造主要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塘沽孜巴斯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大型基底卷入型背斜构造(轮南、塔东和塔中背斜),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碰撞后构造为一系列正断层及其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根据塔里木盆地内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分析,结合造山带内的蛇绿岩和俯冲-碰撞相关岩浆岩、变质岩研究成果推论,作为原特提斯洋分支的古阿尔金洋,其洋壳自晚寒武开始向柴达木地块之下俯冲。至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洋壳俯冲完毕,古阿尔金洋闭合,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开始。该碰撞造山作用持续至早志留世末结束,然后进入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应力伸展构造演化阶段。迄今,尚无碰撞相关构造指示塔里木克拉通西南缘曾经发生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事件。早古生代,阿尔金山发生的是增生-碰撞型造山,西昆仑山发生的是增生型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同碰撞构造 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构造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缝合带 原特提斯 增生型造山 碰撞型造山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谷系统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毛黎光 肖安成 +4 位作者 魏国齐 沈中延 王亮 张林 钱俊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1-731,共11页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度斜交的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荆门-当阳裂谷。其中的开江-梁平裂谷东西两侧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田而引起石油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于这些控制油气资源储备的裂谷体系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形成于南秦岭洋闭合时的碰撞作用,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拼合时同生的巨型"碰撞裂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碰撞裂谷系统 开江-梁平裂谷 城口-鄂西裂谷 荆门-当阳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保弟 陈陵康 +3 位作者 许继峰 刘鸿飞 陈建林 康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2-1674,共13页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等的超钾质火山岩成分特征,但其高的MgO含量是因岩石中含有后期蚀变矿物白云石所致,因此它们是具有"超钾质岩"成分特征的钾质岩。这套火山岩与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沿着南北向地堑产出的钾质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同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LREE及LILE、亏损HFSE,高度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比值和较低的εNd(t),指示其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麻江地区约21Ma钾质岩的识别可能使人们重新认识有关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从西向东的演化特征,揭示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可能是近同时发生。同时本文认为麻江钾质岩的形成以及拉萨地块南北向裂谷系统的形成演化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超钾质岩 碰撞岩浆作用 时间分布 麻江 拉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地块东北部晚侏罗世C型埃达克质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院冬 车继英 +2 位作者 许逢明 朱群 王奎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0-253,共14页
大兴安岭地区发育强烈的中生代岩浆作用,一直以来是本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的热点,但关于晚侏罗世花岗岩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根据三件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 LA-ICP-MS测年结果获得的(158.5±1.6) Ma、(156.1±0.59) Ma和(154.1... 大兴安岭地区发育强烈的中生代岩浆作用,一直以来是本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的热点,但关于晚侏罗世花岗岩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根据三件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 LA-ICP-MS测年结果获得的(158.5±1.6) Ma、(156.1±0.59) Ma和(154.1±1.1) Ma年龄结果将兴安地块东北部原定为早中生代的花岗岩形成时间厘定为晚侏罗世。该晚侏罗世花岗岩以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岩石组合,岩石具富硅碱、高钾、过铝、低铁钛镁等特点,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LREE,亏损HREE、Y和HFSE,高Sr,低Yb,高La/Yb、Sr/Y比值,具有“C型”埃达克质岩的特点。该花岗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引起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岩浆源于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底部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岩浆形成演化中有富铝地壳物质的加入。该系列花岗岩与紧邻的早、中侏罗世TTG花岗岩反映侏罗纪蒙古鄂霍茨克洋经历了由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地块 埃达克质 花岗岩 蒙古-鄂霍茨克洋 碰撞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中期伸展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7 位作者 马德波 魏红兴 李洪辉 罗彩明 赵岩 段云江 黄彤飞 赵甜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52,共20页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发现了古生代中期的伸展构造。它们是一系列正断层,以及由这些正断层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正断层走向近N-S;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分两组,走向分别是NE-SW和NW-SE,构成一个共轭体系,显示近E-...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发现了古生代中期的伸展构造。它们是一系列正断层,以及由这些正断层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正断层走向近N-S;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分两组,走向分别是NE-SW和NW-SE,构成一个共轭体系,显示近E-W向的拉张作用。根据断层生长指数、断层断开的地层单元和断层断距变化的解析,这些伸展构造的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它们是原特提斯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碰撞后构造,是判定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结束时间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张扭性断层带 中志留世—中泥盆世 碰撞后构造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 原特提斯 阿尔金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西北缘牛鼻子梁-盐场北山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特征及成矿潜力 被引量:4
6
作者 钱兵 张照伟 +2 位作者 刘会文 邵继 张志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171-172,共2页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地块、阿尔金断裂带和南祁连造山带衔接的部位(图1a)。由于其复杂的地理构造位置,前人对区内基性-超基性岩体研究多围绕蛇绿岩进行开展,而对幔源岩浆形成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研究甚少。
关键词 超镁铁质 柴达木地块 岩体特征 成矿潜力 北山地区 西北缘 基性-超基性岩体 盐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前陆盆地的沉积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 被引量:7
7
作者 师平平 肖安成 +5 位作者 付金华 吴磊 周义军 王依平 覃素华 张万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31-2546,共16页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是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沉积-构造响应的理想场所。目前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构造属性、结构以及演化历史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通...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是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沉积-构造响应的理想场所。目前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构造属性、结构以及演化历史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露头区典型剖面观测结果和覆盖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沉积充填整体表现为南厚北薄、顶底均被区域性不整合面所限定的楔状沉积体;由北向南可以划分出局限沉积环境的坳陷带、持续抬升的隆起带和局限浅水-海相深水-陆相冲积扇环境的盆地带。结合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大地构造属性及演化历史分析,得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是与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相关的周缘前陆盆地,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演化:①冶里-亮甲山期,前陆盆地初始挠曲阶段;②马一-马五期,前陆盆地结构成型阶段;③马六-平凉期,前陆盆地快速沉降阶段;④背锅山期,前陆盆地快速充填阶段。此外,该周缘前陆盆地具有经典前陆盆地的四元结构:褶皱冲断带位于包括渭河地堑在内的西安-宝鸡一带,前渊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于岐山-富平一带,前缘隆起带位于庆阳-运城一带,隆后坳陷带大致位于延安-榆林-绥德一带,呈不规则的椭圆形。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查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性质、结构与演化历史,还为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提供了盆地内部的地质历史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 奥陶纪 周缘前陆盆地 演化历史 盆地结构 -碰撞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主碰撞期成矿作用:荣嘎钼矿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9
8
作者 彭勃 李宝龙 +3 位作者 刘海永 秦广洲 龚福志 周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5-723,共19页
荣嘎钼矿是新近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并证实的首例斑岩型钼矿床。为了查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主碰撞期的成岩成矿作用,探讨荣嘎钼矿的富Mo机制,对该矿床进行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本次研究获得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的... 荣嘎钼矿是新近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并证实的首例斑岩型钼矿床。为了查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主碰撞期的成岩成矿作用,探讨荣嘎钼矿的富Mo机制,对该矿床进行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本次研究获得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SHRIMP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99. 8±1. 9Ma (MSWD=2. 0),属晚白垩世早期。7件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较为一致,介于98. 0±1. 6Ma~101. 8±1. 7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99. 7±1. 1Ma。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样品主量元素表现为富硅(SiO_2=72. 83%~75. 49%)、富碱(Na_2O+K_2O=8. 12%~8. 55%)、过铝质(A/CNK=1. 08~1. 13)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样品明显富集Rb、K、Th、U等元素,中等亏损Nb、Ta,强烈亏损Ba、Sr、P、Ti等元素,具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δEu=0. 53~0. 63),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相对较陡,重稀土较为平坦的右倾型。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样品的(^(87)Sr/^(86)Sr)i值为0. 7042~0. 7055,ε_(Nd)(t)值介于0. 03~0. 68之间,锆石ε_(Hf)(t)值介于+12. 4~+17. 9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较为年轻(31~314Ma)。基于以上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很可能是幔源岩浆诱发了富Mo洋底沉积物的熔融并与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结合本文以及区域上的研究资料,荣嘎钼矿可能形成于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富Mo大洋沉积物熔体的加入及随后的结晶分异是荣嘎含矿岩浆中金属Mo富集的主要原因。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缘侏罗-白垩纪海相地层分布的地区,可能为勘查钼矿床的有利靶区,应重点评价晚白垩世早期高分异中酸性岩体的含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嘎 拉萨地块 碰撞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富Mo机制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 被引量:35
9
作者 胡肇荣 邓国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华南大陆壳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其间发育一条板块碰撞拼接带——钦-杭接合带,依据地层组成、构造变形差异,进一步划分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绍兴-江山对接带,前者叠加发育在扬子地块南部陆缘江南古岛弧之... 华南大陆壳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其间发育一条板块碰撞拼接带——钦-杭接合带,依据地层组成、构造变形差异,进一步划分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绍兴-江山对接带,前者叠加发育在扬子地块南部陆缘江南古岛弧之上,后者代表两地块间消减了的大洋及边缘海混杂体,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多期碰撞拼贴:晋宁期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俯冲、碰撞、走滑,形成了透镜-网结状韧性剪切系统和三期褶皱变形;加里东运动,华夏陆块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仰冲,导致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逆冲推覆在晋宁期造山带之上。至此,两者最终焊接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晚古生代沉积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华夏地块 -杭接合带 碰撞拼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造山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以泛非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滕霞 张建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63-2982,共20页
超高温(≥900℃)变质作用发生在自太古代以来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目前极可能也正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壳深部。同时,它也是以冈瓦纳为代表的超大陆在最终拼合时的显著标识,这一关联指示了超高温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带的密切关系。本文总结了... 超高温(≥900℃)变质作用发生在自太古代以来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目前极可能也正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壳深部。同时,它也是以冈瓦纳为代表的超大陆在最终拼合时的显著标识,这一关联指示了超高温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带的密切关系。本文总结了东冈瓦纳内与泛非造山作用有关的典型超高温变质岩的分布、岩石学特征、峰期变质条件、P-T轨迹及形成时代,并简要介绍我们在柴达木地块西段新识别出的泛非期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结合东冈瓦纳超高温变质作用特征和造山带热模拟研究的新进展,本文获得以东冈瓦纳超高温变质作用为代表的碰撞造山带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几点认识:1)东冈瓦纳麻粒岩地块中的超高温变质岩和普通麻粒岩记录了相似的变质年龄、P-T轨迹以及呈过渡变化的峰期温度,两者可能是同一构造事件的产物,共同组成一个高温-超高温变质岩单元;2)超高温变质作用在东冈瓦纳内部持续了至少超过30Myr,但未见呈大规模的同期或近同期基性岩岩浆出露,指示此处需要的长期热源不是地幔来源岩浆;3)虽然数值模拟能成功呈现加厚地壳被放射元素衰变热加热至超高温条件的情况,且加热及持续时间与东冈瓦纳超高温变质约束的结果相当,但是模拟中需要的高生热值暗示,在自然界中,完全只靠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或许不能让碰撞造山带内达到超高温条件;4)碰撞造山带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这一过程中,造山带内地壳不太可能同时达到超高温变质条件,这一特征可能反映在P-T-t轨迹的差异上,对这些轨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对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构造-热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 冈瓦纳 泛非造山带 超高温变质作用 柴达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地块西部晚三叠世灰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11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叶小舟 潘家伟 张蕾 刘栋梁 刘晨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63-2476,共14页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剩磁分量。但是这一高温剩磁分量未通过褶皱检验,表明为后期重磁化的结果。研究剖面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在地理坐标下为Dg=349.3°,Ig=40.4°,κg=45.4,α95=6.5°,相应的古地磁极为76.4°N,311.1°E,dp/dm=4.7°/7.9°。这一古地磁极与羌塘地块早白垩世约110~100Ma的古地磁极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重合,表明其重磁化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10~100Ma。综合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结果,并结合海相地层、蛇绿岩和洋岛等地质证据,显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作用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块 古地磁 重磁化 羌塘-拉萨地块碰撞 班公湖-怒江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漫塔格印支期铝质A型花岗岩的确定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12
作者 陈丹玲 刘良 +2 位作者 车自成 罗金海 张云翔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0-546,共7页
祁漫塔格小红山印支期钾长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为过铝质(A/NKC介于1.03~1.06之间),高硅(SiO2>76%),偏碱性(ALK=7.77%~8.22%),K2O>Na2O,FeOT/MgO比值高(9.4~21.7),CaO、MgO、TiO2和P2O5含量低(分别为<0.78%,≤0.14%,≤0.1%... 祁漫塔格小红山印支期钾长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为过铝质(A/NKC介于1.03~1.06之间),高硅(SiO2>76%),偏碱性(ALK=7.77%~8.22%),K2O>Na2O,FeOT/MgO比值高(9.4~21.7),CaO、MgO、TiO2和P2O5含量低(分别为<0.78%,≤0.14%,≤0.1%和≤0.02%)。岩石富Rb、Th、U、Y、Zr、Nb和Hf,贫Sr、Ba、Eu、Cr和Ni,Ga/Al比值高,明显不同于I型和S型花岗岩,显示了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该A型花岗岩的确定证明了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之前碰撞造山作用的存在,以及祁漫塔格与东昆仑造山带的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柴达木地块 成因 岩相学 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地磁研究看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 被引量:134
13
作者 黄宝春 周烑秀 朱日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8-359,共12页
古地磁学是进行大陆板块或微板块(地块)运动演化过程和古地理重建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中外学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中国大陆上积累了大量的古地磁数据,为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的起源、构造演化和碰撞拼合过程等提供了定... 古地磁学是进行大陆板块或微板块(地块)运动演化过程和古地理重建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中外学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中国大陆上积累了大量的古地磁数据,为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的起源、构造演化和碰撞拼合过程等提供了定量约束。文中根据现代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标准,对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筛选,结合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中国大陆的形成和演化提出了几点认识:(1)古生代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基本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早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块与东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2)中生代是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发生碰撞和拼合的主要时期;(3)中国大陆主要块体间的碰撞和拼合具有局部首先碰撞、相互旋转、完全拼合、陆内挤压造山和伸展反弹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古地磁学 华北地块 扬子地块 塔里木地块 碰撞与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祁连北缘奥陶纪岩浆弧地层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永和 焦养泉 +1 位作者 李建星 雷桂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4-732,共9页
奥陶纪是祁连山加里东期构造带俯冲—碰撞格局奠定时期。通过区域填图和沉积环境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系统分析了沉积及岩浆作用过程,认为在肃北县野牛台地区的晚奥陶世地层是中祁连地块西段北缘岩浆弧的组成部分。该地层为一套浅变... 奥陶纪是祁连山加里东期构造带俯冲—碰撞格局奠定时期。通过区域填图和沉积环境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系统分析了沉积及岩浆作用过程,认为在肃北县野牛台地区的晚奥陶世地层是中祁连地块西段北缘岩浆弧的组成部分。该地层为一套浅变质的基性—中性火山岩、碎屑岩及少量含化石灰岩组合,由下部海相安静深水还原环境向上部近岸水下河道—滨岸过渡,上部夹有冲积扇—河流相沉积,物源区为近源的岩浆弧和古老结晶基底,反映出自下向上水体变浅、盆地收缩的进积序列。其中的火山岩自下向上由基性向中性转变、由岛弧拉斑—钠质碱性玄武岩向钾质碱性玄武岩过渡,反映出与挤压构造环境相关的成熟岩浆弧火山岩组合特点。晚奥陶世岩浆弧地层、侵入岩与其北的同期构造蛇绿混杂岩带的相伴产出,暗示北祁连西段该时期洋壳在北部向北俯冲的同时,南部还向南俯冲并形成汇聚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祁连地块北缘 野牛台 晚奥陶世 岩浆弧 沉积-火山岩地层 俯冲-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喀拉达坂铅锌矿成矿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传林 王爱国 +1 位作者 武斌 叶现韬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61-,共1页
新疆阿尔金山喀腊大湾整装勘查区位于阿尔金山山脉东段,北接塔里木地块,南邻柴达木地块(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属塔里木克拉通与阿尔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在这一整装勘查区内,分布了大中型铁矿六处、中型铅锌矿3处。在2014-2015年的工作中... 新疆阿尔金山喀腊大湾整装勘查区位于阿尔金山山脉东段,北接塔里木地块,南邻柴达木地块(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属塔里木克拉通与阿尔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在这一整装勘查区内,分布了大中型铁矿六处、中型铅锌矿3处。在2014-2015年的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喀腊达坂铅锌矿进行了调查。喀腊达坂铅锌矿产于寒武纪—奥陶纪拉配泉组二段火山—沉积岩系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与火山喷流作用有关的层控铅锌矿床。我们通过野外构造蚀变填图(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矿 塔里木地块 达坂 勘查区 大地构造 柴达木地块 铅锌矿产 铅锌矿床 克拉通 阿尔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欧大陆碰撞前亚洲大陆南缘古位置再研究:林周盆地上白垩统红层的古地磁新结果
16
作者 梁雅伦 黄宝春 +3 位作者 易治宇 张也 闫永刚 张东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11-1824,共14页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古地磁数据一直都有较大争议.过去认为磁倾角变浅可能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林周盆地设兴组背斜两翼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15个采样点的特征剩磁分量在倾斜校正和倾伏褶皱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33...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古地磁数据一直都有较大争议.过去认为磁倾角变浅可能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林周盆地设兴组背斜两翼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15个采样点的特征剩磁分量在倾斜校正和倾伏褶皱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339.3°,I=22.9°(α_(95)=5.1°).特征剩磁分量在大约69%展开时获得最大集中,表明其为同褶皱重磁化;此时平均方向为D=339.1°,I=27.3°(α_(95)=4.1°),对应的古地磁极为65.4°N,327.5°E(A_(95)=3.5°),参考点29.3°N/88.5°E的古纬度为15.0°N±3.5°.薄片镜下分析显示赤铁矿为次生矿物,岩石磁组构(AMS)也表现为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应为重磁化的结果,E/I(elongation vs inclination)校正法显示特征剩磁方向并没有发生倾角变浅.根据区域构造,重磁化时代约为72.4±1.8 Ma到64.4±0.6 Ma.综合考虑拉萨地块东西部的古地磁数据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后我们认为,碰撞前拉萨地块大约呈NW-SE向准线性分布,并处于~10°N-15.0°N;自~70 Ma以来,拉萨地块与稳定欧亚大陆之间至少存在1200±400 km(11.1°±3.5°)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不应晚于5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白垩系红层 倾角变浅 同褶皱重磁化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