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实验研究(Ⅰ)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绳祖 李建国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7-418,共12页
实验采用了适当配比的塑化松香 ,模拟岩石圈延性层 ,研究边界驱动条件下塑性流动波的传播过程。实验表明 ,塑性流动波类似于粘性重力波 ,并有“快波”和“慢波”之分 ,二者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主波类似于孤立波或涌波。根据相似... 实验采用了适当配比的塑化松香 ,模拟岩石圈延性层 ,研究边界驱动条件下塑性流动波的传播过程。实验表明 ,塑性流动波类似于粘性重力波 ,并有“快波”和“慢波”之分 ,二者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主波类似于孤立波或涌波。根据相似原理 ,“快波”主波的外推波速约为 0 .12~2 .5km/a ,在波速量级上大致相当或接近于岩石圈下层某些控制地震迁移的塑性流动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塑性流动波 物理模拟 相似性 地震迁移 塑化松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一)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9-297,共9页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流动波,波速的沿网带分量分别约为1~7km/a和12~45km/a,边界起波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3.7a和10.8a,分别称之为“百年波”和“十年波”。塑性流动波的波峰带为地震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流动波 峰带 地震迁移 大陆 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二)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测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测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波期和波峰带,而各期波的优势传播方向和有效作用范围又有所不同。两种波的波峰带相互叠合形成双重波峰区,其中有“塑性流动-地震”网带经过的区段为地震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构成能量背景区。对中国大陆1976年震情的检验表明,6.0~7.8级地震共19次,约有90%分布在相应震级范围的能量背景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板块 地震迁移 中期预报 塑性流动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中东部地区塑性流动波(“慢波”)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已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迁移的研究所证实。文中根据 7级以上强震的条带状分布图像 ,证明在喜马拉雅弧驱动下还存在着波速仅为 10 0 ~ 10 1m/a量级的“慢波” ,其中对 7级以上强震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慢波”的辅波 ,其平均波长为 4 45km ,波速为 0 81~ 2 80m/a ,周期为 0 .16~ 0 .5 5Ma。“慢波”的边界起波时间距今约 1.34~ 4 .6 6Ma ,相当于上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中期 ,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主要活跃期 (幕 )之一相吻合。以喜马拉雅弧西段和东段为波源所形成的2个“慢波”系统的波峰带相互重叠 ,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塑性流动波 地震能量背景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区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Ⅰ)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带分布图 ,初步展示了网络波控制下的地震能量背景 ,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该地区地震能量背景的物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地区 塑性流动波 地震活动 大陆岩石圈 地震迁移 走时等值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下层网络状塑性流动与应变场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绳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9-466,共8页
在板块边缘驱动力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圈下层(合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共轭角随着变形的增大而由初始的直角变为钝角。因此,可根据其轭角的增量推测应变的大小,并给出该层的应变场。亚洲中东部所含3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研究... 在板块边缘驱动力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圈下层(合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共轭角随着变形的增大而由初始的直角变为钝角。因此,可根据其轭角的增量推测应变的大小,并给出该层的应变场。亚洲中东部所含3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研究表明,岩石圈下层的应变场控制或影响着上部地壳的构造变形和地形起伏,表现为应变“凸峰”与地形凸峰之间的相互对应以及“稳定”块体的低应变效应和应变的波动传播。网络共轭角推测应变的方法为认识板内应变场和构造变形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网络状流动 共轭角 应变场 地形起伏 塑性流动波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网状塑性流动控制下的多层应变速率场
7
作者 王绳祖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0-272,共13页
根据“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由浅层脆性向深层延性的转变以及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的控制作用,导致板块内部的多层构造变形。GPS方法或断层错动反演方法所测定的只是浅表地壳。多震层的应变速率可用“地震... 根据“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由浅层脆性向深层延性的转变以及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的控制作用,导致板块内部的多层构造变形。GPS方法或断层错动反演方法所测定的只是浅表地壳。多震层的应变速率可用“地震复发间隔法”,根据先后两次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后发地震的发震概率予以估计。基于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与挤压变形之间的关系,可运用“共轭角法”估计该层的应变,并结合对于变形时间的估计,进一步推算网络的特征应变速率。文中给出了亚洲中东部地区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的等值线图,其数量级为10-15~10-14/s。控制多震层地震活动的主要是塑性流动网带,其应变速率大于网络的特征应变速率,除此以外,多震层的应变速率还受到驱动边界的直接作用、塑性流动波和上下层之间非连续分布软弱层的影响。根据青藏高原至华北平原11个潜在震源区所在地段多震层应变速率与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的对比分析,除临汾盆地1处偏差较大外,其余10处两者间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其比值β平均为1.75,分布范围为1.25~2.25。文中建议在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测时,可根据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等值线图,结合比值β的引入,粗略地估计各潜在震源区的应变速率;同时,在β的取值上,尽可能地注意到驱动边界和相对稳定地块对该处各地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流动控制 网状 多层 亚洲 速率场 应变速率 潜在震源区 地震复发间隔 塑性流动网络 等值线图 动力学模型 中东部地区 塑性流动波 多震层 控制作用 变形方式 构造变形 反演方法 断层错动 发震概率 挤压变形 变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