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土材料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确定 被引量:6
1
作者 姚仰平 孙凯 路德春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2-698,共7页
通过与金属材料的类比,分析了岩土材料的特征面(SMP面)的特性,提出了SMP面上的应力决定岩土材料塑性应变增量流动方向的观点,并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通过增加一个材料参数,还可以考虑存在黏聚力时的情况.由该公式计算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通过与金属材料的类比,分析了岩土材料的特征面(SMP面)的特性,提出了SMP面上的应力决定岩土材料塑性应变增量流动方向的观点,并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通过增加一个材料参数,还可以考虑存在黏聚力时的情况.由该公式计算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得到了试验结果的验证.该公式也在用变换应力修正的剑桥模型中得到应用,模型预测结果能够合理反映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材料 特征面 SMP准则 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非关联流动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温勇 杨光华 +2 位作者 傅旭东 钟志辉 姚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8-1435,共8页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提出的考虑拟弹性的弹塑性模型(拟弹性弹塑性模型)把总的塑性应变分解为满足弹性分解准则的拟弹性部分和符合传统塑性理论假设的纯塑性部分,这样分解后建立的模型更为合理和简便,同时又可以解决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提出的考虑拟弹性的弹塑性模型(拟弹性弹塑性模型)把总的塑性应变分解为满足弹性分解准则的拟弹性部分和符合传统塑性理论假设的纯塑性部分,这样分解后建立的模型更为合理和简便,同时又可以解决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拟弹性弹塑性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传统的弹塑性模型只能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而拟弹性弹塑性模型则能够同时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高应力水平时)和非唯一性(低应力水平时),结果更符合实际,从而为解决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位势理论 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非唯一性 拟弹性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拟弹性塑性变形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光华 姚捷 温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96-1503,共8页
传统弹塑性理论下的关联流动模型用于岩土材料时,对更一般的本构关系的描述难以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土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存在非唯一性,这在理论和试验上都已得到证明。传统弹塑性理论是基于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具有唯一性的假设之上的,因而... 传统弹塑性理论下的关联流动模型用于岩土材料时,对更一般的本构关系的描述难以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土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存在非唯一性,这在理论和试验上都已得到证明。传统弹塑性理论是基于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具有唯一性的假设之上的,因而不论采用关联流动法则还是非关联流动法则,都难以较好地解决岩土材料本构关系的建模问题,有必要去发展新的理论。同时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土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不仅取决于总应力,也与应力增量是相关的,即表现出弹性应变的特性。在广义位势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塑性应变增量的分解准则,提出了考虑拟弹性塑性变形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把传统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增量分解为具有弹性应变特性的拟弹性部分和纯塑性部分。拟弹性部分遵从弹性法则,并与应力增量有相同的方向,采用弹性模型表示;纯塑性部分遵从传统塑性理论的假设,方向具有唯一性,可以采用符合塑性理论的假设来建模。这样分解后建立的模型将更为合理和简便,又可以解决土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存在非唯一性的问题。最后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其可行性,对试验结果可得到效果更好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位势理论 塑性应变增量 拟弹性分解 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弹塑性本构矩阵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谢肖礼 赵国藩 许靖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4-330,共7页
利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在空间状态下基于M-C准则导出一种新的屈服准则以及相应的弹塑性本构关系,该屈服准则与M-C准则所得的塑性体应变增量完全相等,并体现了中间应力σ2对屈服的影响.并把新准则与其他准则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 利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在空间状态下基于M-C准则导出一种新的屈服准则以及相应的弹塑性本构关系,该屈服准则与M-C准则所得的塑性体应变增量完全相等,并体现了中间应力σ2对屈服的影响.并把新准则与其他准则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把本文提出的新准则与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结合起来,通过对c、φ的等效替换,利用ANSYS通用程序进行边坡稳定分析,所得结果与极限平衡法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准则 非关联流动法则 塑性应变增量 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效法 D-P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黏性土剪胀性的细观认识 被引量:6
5
作者 雷国辉 陈晶晶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33-1339,共7页
针对规则的椭圆形颗粒、圆形和履带形颗粒以及不规则形状颗粒组成的土体进行了平面力学分析,推导了应力比和塑性应变增量比表达式,建立了由土体本身内在材料属性,包括颗粒的形状、大小或级配、以及布局方式或组构,所决定的细观剪胀模型... 针对规则的椭圆形颗粒、圆形和履带形颗粒以及不规则形状颗粒组成的土体进行了平面力学分析,推导了应力比和塑性应变增量比表达式,建立了由土体本身内在材料属性,包括颗粒的形状、大小或级配、以及布局方式或组构,所决定的细观剪胀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建立状态相关的宏观剪胀理论时,状态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土体颗粒布局方式的孔隙比状态参数,还应包括其它能够反映颗粒形状、大小或级配的宏观状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胀 颗粒 布局 应力比 塑性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某变电所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侯连成 王笑二 +1 位作者 王家伟 靳振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4,共3页
为评价某山区变电所高填方场地稳定性,预测该场地布设支档结构后可能产生的滑裂面的形态,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该场地的稳定性。以现场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检测数据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了有限元计算参数。采用场地塑性应变增量... 为评价某山区变电所高填方场地稳定性,预测该场地布设支档结构后可能产生的滑裂面的形态,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该场地的稳定性。以现场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检测数据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了有限元计算参数。采用场地塑性应变增量贯通区作为场地上部失稳滑裂面,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该滑面进行了验算。经分析计算,得到了场地支档结构墙顶水平位移与边坡安全系数的关系,发现极限平衡验算结果较有限元分析结果明显偏大,偏于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强度折减法 塑性应变增量 滑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卸荷效应的深埋隧洞围岩分区破坏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7
作者 汪洋 曾雄辉 +1 位作者 尹健民 肖国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3-1239,共7页
基于卸荷岩体力学基本理论,运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提出以塑性体积应变增量变化区间与不同卸荷区域岩体力学参数相对应的卸荷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侧压系数条件下开挖洞周附近围岩最大体积应变增量以及围岩损伤范围的变化情况。数值模拟... 基于卸荷岩体力学基本理论,运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提出以塑性体积应变增量变化区间与不同卸荷区域岩体力学参数相对应的卸荷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侧压系数条件下开挖洞周附近围岩最大体积应变增量以及围岩损伤范围的变化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侧压系数较低时,洞周附近围岩的塑性体积应变增量区域的外边界近似为竖向椭圆形,随着侧压系数的增大,其外边界逐渐向圆形变化,最后变为横向椭圆形。侧压系数越大,围岩的卸载效应越显著,洞周附近围岩的塑性体积应变增量就越大,其所产生的围岩损伤范围也相应越大。利用所获得的结果,可以为深埋隧洞的稳定性分析以及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洞 卸荷 塑性体积应变增量 分区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圆锥屈服准则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谢肖礼 《广西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201-206,211,共7页
引入相似角并利用非关联流动法则 ,在空间状态下基于 M- C准则导出一种新的屈服准则——双圆锥准则 .该准则与 M- C准则所得的塑性体应变增量完全相等 ,其特定的 12条子午线与 M- C准则等效 ,并体现了中间应力对屈服的影响 .把双圆锥准... 引入相似角并利用非关联流动法则 ,在空间状态下基于 M- C准则导出一种新的屈服准则——双圆锥准则 .该准则与 M- C准则所得的塑性体应变增量完全相等 ,其特定的 12条子午线与 M- C准则等效 ,并体现了中间应力对屈服的影响 .把双圆锥准则与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结合 ,通过对 c、φ的等效替换 ,利用 ANSYS通用程序进行边坡稳定分析 ,所得结果与极限平衡法吻合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准则 双圆锥屈服准则 非关联流动法则 塑性应变增量 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 D-P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rucker公设的双剪准则理论推导
9
作者 谢肖礼 谭洪河 +2 位作者 周继辉 朱参军 王波 《广西科学》 CAS 2005年第3期191-193,共3页
基于Drucker公设,利用塑性体应变增量、等效塑性应变增量等塑性指标,假定金属材料的塑性体应变增量为零,设材料屈服时的dεp与应力状态无关,通过严密的数学导出双剪准则,并在数学上解释双剪准则.
关键词 双剪准则 Drucker公设 流动法则 塑性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mproved hyp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fill considering effect of stress path 被引量:4
10
作者 相彪 张宗亮 迟世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1006-1013,共8页
An incrementally nonlinear hyp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was introduced, which was developed without recourse to the concepts in elastoplasticity theory such as yield surface, plastic potential and the decomposition ... An incrementally nonlinear hyp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was introduced, which was developed without recourse to the concepts in elastoplasticity theory such as yield surface, plastic potential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deformation into elastic and plastic parts. Triaxial drained tests on rockfill were conducted on a large scale triaxial apparatus under two types of stress paths, which were the stress paths of constant stress ratio and the complex stress paths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 Motivated by the effect of stress path, the Gudehus-Bauer hypoplastic model was improved by considering the parameter variations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stress increment. Fitting parameter a presents a piecewis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cosine of the slope angle θ determined by instantaneous stress path. The improved hypoplastic model can present peak stress increasing and volumetric strain changing from dilatancy to contractancy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nsitional confining pressure σ3t and the decrease of slope angle θ of stress path. Compared with the test data, it is shown that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full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tress path on rockf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PLASTICITY constitutive model stress path triaxial drained test ROCKFI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