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褥垫层桩体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改进弹塑性分析法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昌富 周志军 龚晓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71-1177,共7页
带褥垫层桩体复合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桩会向褥垫层刺入,且在桩侧上部产生负摩阻力。针对复合地基中桩–土间存在相对滑移以及桩、土之间相互作用特性,引入Boussinesq解和Mindlin解改进基桩弹塑性分析法,并分别以双折线和双曲线函数模拟... 带褥垫层桩体复合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桩会向褥垫层刺入,且在桩侧上部产生负摩阻力。针对复合地基中桩–土间存在相对滑移以及桩、土之间相互作用特性,引入Boussinesq解和Mindlin解改进基桩弹塑性分析法,并分别以双折线和双曲线函数模拟桩侧与土以及桩端与土接触面的非线性荷载传递关系,通过构建以桩、土结点位移为未知量的矩阵方程组来计算桩体复合地基沉降,同时可得到复合地基复杂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通过与室内模型试验和工程实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和室内试验结果比较一致,这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塑性分析法 BOUSSINESQ解 MINDLIN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应力分类法与塑性分析法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建国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05年第4期5-9,共5页
对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应力分类法与塑性分析法做了概述,并对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扼要的介绍。
关键词 压力容器 应力分类 塑性分析法 应力应变关系 塑性力学 弹性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全塑性分析法求双向板的极限荷载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勇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6期131-133,共3页
双向板按全塑性分析求极限荷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是按虚功法或板块极限平衡法推导极限荷载公式.虚功法是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步骤是求各塑性铰线极限弯矩在假定虚位移下所作的内功,其中对于板缺的相对转... 双向板按全塑性分析求极限荷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是按虚功法或板块极限平衡法推导极限荷载公式.虚功法是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步骤是求各塑性铰线极限弯矩在假定虚位移下所作的内功,其中对于板缺的相对转角有多种求法.本文通过求斜铰线相邻扳块的相对转角来求斜铰线极限弯矩在给定虚位移下作的内功,使极限荷载公式的推导思路清晰、易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板 极限载荷 塑性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程小燕 薛彦涛 刘子华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8年第5期8-13,23,共7页
介绍了静力弹塑性(Pushover)和非线性动力基本分析方法和原理,为了探讨两种方法下结构分析的差异,对一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3条地震波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和5种侧向加载方式的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结果的比较,提出... 介绍了静力弹塑性(Pushover)和非线性动力基本分析方法和原理,为了探讨两种方法下结构分析的差异,对一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3条地震波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和5种侧向加载方式的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结果的比较,提出对现行规范反应谱中长周期结构罕遇地震作用取值修改的建议。修改后,由两种方法分析所得到的结构在大震下的顶点位移、基底剪力、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等结构反应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时程分析 规范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塑性极限分析法的巷道反底拱支护效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时健 尤春安 +2 位作者 玄超 杨乐 毕冬宾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3,共5页
针对现有研究对反底拱控制深井软岩巷道底臌的力学效应多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而缺乏解析方法的问题,基于塑性极限分析法研究了巷道在高竖直应力为主的地应力作用下开挖反拱后巷道底板的应力场特征,揭示了开挖反拱后巷道底臌的机... 针对现有研究对反底拱控制深井软岩巷道底臌的力学效应多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而缺乏解析方法的问题,基于塑性极限分析法研究了巷道在高竖直应力为主的地应力作用下开挖反拱后巷道底板的应力场特征,揭示了开挖反拱后巷道底臌的机理,并分析了反底拱的支护效应对控制巷道底臌的作用。结果表明:开挖反拱会影响巷道整体的稳定性,但铺设适宜半径的反底拱能大大提高底板的极限承载力;反底拱半径越小,其抑制底臌的效果越明显。结合反底拱力学模型从理论的角度给出了锚拉反底拱支护参数的解析解,为传统支护设计提供参考。最后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龙口矿区梁家煤矿一采区运输巷道的支护设计,并进行了现场支护试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经支护优化设计的试验段巷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底臌 塑性极限分析 反底拱 支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井式梁板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法 被引量:4
6
作者 倪绍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86-90,96,共6页
根据正交构造异性板理论, 将砼井式梁板结构虚拟为各向同性板与不含扭转作用的普通梁,根据转化结构与原结构变形等效原则及材料力学关系,导出了等效极限弯矩在虚拟梁、板内的分配,从而可方便地计算出结构在特定破坏机构下的内力功... 根据正交构造异性板理论, 将砼井式梁板结构虚拟为各向同性板与不含扭转作用的普通梁,根据转化结构与原结构变形等效原则及材料力学关系,导出了等效极限弯矩在虚拟梁、板内的分配,从而可方便地计算出结构在特定破坏机构下的内力功,由下限定理得出结构的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式梁板 极限承载力 混凝土 塑性极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塑性增量分析法的均质矩形截面杆系结构失效模式识别研究
7
作者 刘敬敏 张阳 秦康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为了研究均质矩形截面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本文基于弹塑性增量分析法,采用二维平面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杆件横截面上各单元高斯积分点的应力是否达到屈服应力,计算截面内弹性区高度与横截面高度的比值,据此识别均质矩形截面杆系... 为了研究均质矩形截面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本文基于弹塑性增量分析法,采用二维平面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杆件横截面上各单元高斯积分点的应力是否达到屈服应力,计算截面内弹性区高度与横截面高度的比值,据此识别均质矩形截面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同时,给出可以判定截面进入塑性屈服状态时该比值的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依据塑性极限状态时结构的等效应力云图观察结构中塑性区分布情况进而识别失效模式的方法相比,本文计算结果更精确,且为用弹塑性增量分析法识别均质矩形截面杆系结构的失效模式提供了定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质矩形截面杆系结构 结构失效模式 塑性增量分析 弹性核 高斯积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的深基坑支护临界值的确定 被引量:3
8
作者 万林海 王明龙 +1 位作者 李少朋 李洪涛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1-93,共3页
基于土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以均质土坡为例,从土钉支护结构的准粘聚力理论出发,综合考虑土体自重、坡顶的条形荷载,以及土钉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推导出了土钉支护的临界高度的上限值和潜在螺旋曲线滑动面在坡顶方向距基坑边沿的最... 基于土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以均质土坡为例,从土钉支护结构的准粘聚力理论出发,综合考虑土体自重、坡顶的条形荷载,以及土钉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推导出了土钉支护的临界高度的上限值和潜在螺旋曲线滑动面在坡顶方向距基坑边沿的最小水平距离解析表达式,可供基抗支护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极限分析 上限定理 土钉 机动许可的速度场 临界高度 最小水平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防止塑性垮塌的多晶硅还原炉底盘结构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惠虎 咸苹苹 宫建国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33,共6页
针对多晶硅还原炉底盘支撑结构的应力分析问题,基于JB 4732-1995 《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2005年确认)中的弹性应力分析法以及ASMEⅧ-2中的极限载荷法和弹塑性分析法,开展了底盘支撑结构的应力评定。同时,计算了极限载荷法和弹... 针对多晶硅还原炉底盘支撑结构的应力分析问题,基于JB 4732-1995 《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2005年确认)中的弹性应力分析法以及ASMEⅧ-2中的极限载荷法和弹塑性分析法,开展了底盘支撑结构的应力评定。同时,计算了极限载荷法和弹塑性分析法框架下该部件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采用弹性应力分析法、极限载荷法以及弹塑性分析法评估时,底盘支撑结构均满足强度要求。但是,基于弹性应力分析法所得到的设计结果过于保守,而极限载荷法和弹塑性分析法可以大幅降低设计的保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炉 底盘 极限载荷 塑性分析法 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巷控制爆破切槽放顶关键参数设计及矿压运移模拟
10
作者 李俊平 管婷婷 王海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497,共10页
矿震与冲击地压是采矿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了有效控制深部煤炭开采诱发的矿震与冲击地压,特发明高位巷控制爆破切槽放顶技术。采用薄板塑性极限承载分析法计算关键层的破断块体尺寸,进而提出高位巷切槽放顶位置的设... 矿震与冲击地压是采矿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了有效控制深部煤炭开采诱发的矿震与冲击地压,特发明高位巷控制爆破切槽放顶技术。采用薄板塑性极限承载分析法计算关键层的破断块体尺寸,进而提出高位巷切槽放顶位置的设计方法;依据切顶卸压理论设计高位巷顶板的切槽放顶钻孔深度;利用数值模拟优选切槽放顶宽度,分析切槽放顶前后矿压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依据顶板断裂后形成的三角板尺寸设计切槽放顶位置有利于覆岩充分冒落并及时接顶,随切槽放顶宽度增大切顶矸石坝的承载能力增大,但采空区高达10 m时优选的切槽放顶宽度为20 m;随工作面沿走向不断推进,放顶前下巷煤柱支承压力峰值不断增加,上巷则微弱增大,但切槽放顶后沿倾向两侧煤柱的支承压力峰值均明显降低,最大降低幅度为4.06 MPa,位于下巷煤柱,并向煤壁深处转移约30 m;随工作面沿走向不断推进,工作面和开切眼支承压力峰值不断增大,但放顶后峰值支承压力略降低;切槽放顶后,尽管越靠近采空区顶板的下沉值较放顶前越大,但采空区顶板上超过120 m时覆岩位移小于放顶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矿山安全 切顶卸压 切槽放顶 薄板塑性极限承载分析 切槽放顶位置 切槽放顶宽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高层模拟结构抗震分析
11
作者 张永山 王焕定 王铁英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1年第2期90-94,共5页
以上海园南小区配筋砌块砌体高层住宅作为原型结构,通过变化结构的一些基本参数,模拟成一系列新的结构,对模拟结构进行了抗震分析,研究了结构参数对配筋砌块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 塑性时程分析 结构参数 抗震分析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多层RC框架火灾后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钱胜力 陈鑫 +3 位作者 孙勇 毛小勇 刘涛 还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9-227,共9页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火灾后多层RC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以火灾后某多层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火灾后现场材料的检测与鉴定报告,开展了结构火灾前后在近场有脉冲和无脉冲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近场有脉...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火灾后多层RC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以火灾后某多层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火灾后现场材料的检测与鉴定报告,开展了结构火灾前后在近场有脉冲和无脉冲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近场有脉冲和无脉冲地震动特性对火灾前后RC框架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后,整体结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火灾前,火灾后结构底层层间位移角在脉冲型地震和无脉冲地震作用下分别达到火灾前的1.44和1.54倍;近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明显大于无脉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近场脉冲型地震工况下的底部层间位移角相较于无脉冲地震工况增加了96.0%,火灾后更是增加了118.0%。研究成果可为多层RC框架火灾后安全性评估和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近断层地震 近场脉冲型地震 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cal mechanism analysis of tension type anchor based on shear displacement method 被引量:18
13
作者 肖淑君 陈昌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106-111,共6页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shear stress along anchorage segment is neither linearly nor uniformly distributed, the load transfer mechanism of the tension type anchor was studied and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of an...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shear stress along anchorage segment is neither linearly nor uniformly distributed, the load transfer mechanism of the tension type anchor was studied and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of anchorage segment was analyzed. Shear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soil surrounding anchorage body was simplified into three-folding-lines model consisting of elastic phase, elasto-plastic phase and residual phase considering its softening characteristic. Meanwhile, shear displacement method that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pile foundation was introduced. Based on elasto-plastic theory, the distributions of displacement, shear stress and axial force along the anchorage segment of tension type anchor were obtained, and 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elastic limit load was also developed accordingly. Finally, an example was given to discuss the variation of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in the anchorage segment with the loads exerted on the anchor, and a program was worked out to calculate the anchor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The influence of some parameters on the anchor bearing capacity was discussed, and effective anchorage length was obtained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stress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nd finally trends to the residual strength with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bottom of the anchorage body, the displacement increases all the t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bottom of the anchorage body, and the increase of velocity gradually becomes gre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HOR anchorage segment tension type ELASTO-PLASTICITY mechanical analysis shear displacement method residual str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and reinforcement analysis of rock slope based on 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耀儒 武哲书 +2 位作者 常强 李波 杨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739-2751,共13页
The rigid body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RBLEM)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are two widely used approaches for rock slope's stability analysis currently. RBLEM introduced plethoric assumptions; while traditional... The rigid body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RBLEM)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are two widely used approaches for rock slope's stability analysis currently. RBLEM introduced plethoric assumptions; while traditional FEM relied on artificial factors when determining factor of safety(FOS) and sliding surface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structure instability that an elasto-plastic structure is not stable if it is unable to satisfy simultaneously equilibrium condition, kinematical admissibility and constitutive equations under given external loads, deformation reinforcement theory(DRT) is developed. With this theory, plastic complementary energy(PC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rock slope, and the unbalanced force beyond the yield surface could be the identification of local failur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pproaches, the PCE norm curve to strength reduced factor is introduced and the unbalanced force i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key sliding surfaces and required reinforcement. Typical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rock slope stability are tested in TFINE(a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program), which is further applied to several representatives of high rock slope's stability evaluation and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southwest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ility analysis rock slope plastic complementary energy(PCE) unbalanced forces elasto-plasticity 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