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10月和11月金沙江白格两次滑坡-堰塞堵江事件分析研究 被引量:214
1
作者 许强 郑光 +4 位作者 李为乐 何朝阳 董秀军 郭晨 冯文凯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4-1551,共18页
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省白玉县绒盖乡则巴村交界处金沙江西藏岸(右岸)先后两次发生大规模高位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尤其是第二次滑坡-堰塞堵江,因坝体过高(堰塞湖水位可到50 m),堰塞... 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省白玉县绒盖乡则巴村交界处金沙江西藏岸(右岸)先后两次发生大规模高位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尤其是第二次滑坡-堰塞堵江,因坝体过高(堰塞湖水位可到50 m),堰塞湖库容较大(超过5×108m3),不得不通过修建导流槽主动降低堰塞湖水位。经过人工干预,第二次堰塞体于11月13日被完全冲开,险情得以解除,但下泄的洪水在下游四川、云南境内仍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通过对两次滑坡的现场地质调查,结合历史遥感影像解译、In SAR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变形监测等技术手段,查明了白格滑坡区斜坡的变形历史、两次滑坡及其堰塞堵江的基本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简述了第二次滑坡-堰塞体的应急处置以及为保证现场施工安全所开展的"实战性"监测预警工作。在同一部位先后两次发生大规模滑坡堵江事件并对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其案例非常典型,对类似地质灾害事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堰塞堵江 监测预警 导流槽 应急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丹巴县“6.17”梅龙沟泥石流-阿娘寨滑坡灾害链现场调查与监测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海泉 何文秀 +1 位作者 赵波 覃浩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12481-12489,共9页
中国西南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地质灾害往往具有链式效应,对链式灾害展开研究可以明显提高山区防灾减灾水平。以2020年6月17日四川省丹巴县半扇门镇发生的短时暴雨-梅龙沟泥石流-堰塞堵江-山洪-阿娘寨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灾害链为研究对象... 中国西南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地质灾害往往具有链式效应,对链式灾害展开研究可以明显提高山区防灾减灾水平。以2020年6月17日四川省丹巴县半扇门镇发生的短时暴雨-梅龙沟泥石流-堰塞堵江-山洪-阿娘寨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灾害链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无人机数据和现场监测,对整个灾害链的发育过程和堆积复活机理及变形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使梅龙沟内松散堆积体被激活形成泥石流,一次性冲出方量约0.4×106 m^(3),局部堵塞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堰塞体自然溃流后,改道洪水强烈冲刷阿娘寨古滑坡坡脚,致使滑坡前缘发生持续坍塌,约2.35×106 m^(3)堆积体被携带至下游,造成阿娘寨下游7.2 km内小金川河床抬升1~17 m,并引起阿娘寨古滑坡堆积体前缘发生明显变形,阿娘寨滑坡前缘复活。阿娘寨堆积体复活面积约0.62 km^(2),方量约40×106 m^(3),并可划分为4个变形分区。监测结果表明:复活区主要为整体滑移变形,最大水平和竖直变形量为22.76 m和-16.6 m,降雨对复活区变形速率影响不大,小金川河流量对其影响较为明显。目前在无外界干扰下,基本趋于稳定,但在雨季时仍需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强降雨 梅龙沟泥石流 堰塞堵江 阿娘寨古堆积体复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