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堆积模型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龙武剑 周波 +1 位作者 梁沛坚 孙柔嘉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74,共12页
评述颗粒堆积模型的基本理论、发展及其最新应用.对比分析多种颗粒堆积模型间的差异,指出颗粒堆积模型的主要优点、局限性及其在复合颗粒体系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分析表明,利用颗粒堆积模型优化计算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可以降低复合... 评述颗粒堆积模型的基本理论、发展及其最新应用.对比分析多种颗粒堆积模型间的差异,指出颗粒堆积模型的主要优点、局限性及其在复合颗粒体系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分析表明,利用颗粒堆积模型优化计算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可以降低复合颗粒体系间的空隙体积,使颗粒系统达到最紧密堆积状态,减少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用量,实现低胶凝材料用量绿色混凝土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颗粒堆积模型 堆积密实度 颗粒体系 松动效应 附壁效应 空隙率 配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粉体颗粒的新型PH堆积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道令 徐玲玲 +2 位作者 汪洋 王文晶 许彦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37-1944,共8页
已有的水泥粉体颗粒堆积模型有一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水泥粉体颗粒这一特定的体系,为了实现水泥的高效应用,本文借助等径球理论在Horsfied堆积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PH堆积模型。满足该模型粒度分布要求的粉体颗粒具有较高的堆积... 已有的水泥粉体颗粒堆积模型有一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水泥粉体颗粒这一特定的体系,为了实现水泥的高效应用,本文借助等径球理论在Horsfied堆积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PH堆积模型。满足该模型粒度分布要求的粉体颗粒具有较高的堆积密度和较少的细颗粒含量,同时增加了3~32μm部分颗粒,应用于水泥粉体颗粒体系后,水泥水化样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较低的孔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 堆积模型 计算机模拟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台阶爆破岩石抛掷与堆积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云鹏 于亚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19-22,共4页
本文提出了台阶爆破岩石抛掷初始速度模型、抛掷角计算模型和抛掷与堆积物理模型,据此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可以预测露天矿台阶爆破爆堆形状和岩石抛掷距离.
关键词 台阶爆破 爆堆形状 抛掷速度 岩石 堆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硬球无规堆积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嘉林 王丽坤 张福学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3-276,共4页
根据换能器用0-3型压电复合材料中压电陶瓷颗粒粒度相等及分布均匀的特性,建立了0-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硬球无规堆积模型,阐明了复合材料中包裹压电陶瓷颗粒的聚合物厚度随压电陶瓷体积比的变化,给出了不同制备工艺(流延法、热... 根据换能器用0-3型压电复合材料中压电陶瓷颗粒粒度相等及分布均匀的特性,建立了0-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硬球无规堆积模型,阐明了复合材料中包裹压电陶瓷颗粒的聚合物厚度随压电陶瓷体积比的变化,给出了不同制备工艺(流延法、热压法)制备理想换能器用0-3压电复合材料的最大压电陶瓷的体积比。并基于广义自洽模型分析了0-3压电复合材料的中压电陶瓷颗粒的有效极化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复合材料 硬球单元体 无规堆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压缩堆积模型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晋栋 王武祥 +2 位作者 张磊蕾 廖礼平 王爱军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60-1965,共6页
基于可压缩堆积模型,以全孔隙率为设计指标,提出了一种考虑成型过程和集料级配影响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可压缩堆积模型挑选出干堆积密实度较高的级配集料,引入反映成型过程影响的比例因子λ建立了集料在透水混... 基于可压缩堆积模型,以全孔隙率为设计指标,提出了一种考虑成型过程和集料级配影响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可压缩堆积模型挑选出干堆积密实度较高的级配集料,引入反映成型过程影响的比例因子λ建立了集料在透水混凝土中的堆积密实度与其干堆积密实度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出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的集料用量;然后根据集料用量和水灰比,计算得到透水混凝土的水泥浆体体积和水泥用量。对依据该方法设计的透水混凝土性能验证试验表明,实测全孔隙率与设计全孔隙率非常吻合,达到预设目标;透水混凝土强度随小粒径集料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与集料干堆积密实度的相近,但是并非干堆积密实越高则强度越高,强度还受到集料粒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 全孔隙率 堆积密实度 可压缩堆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骨料堆积模型研究与新型模型建立 被引量:3
6
作者 肖柏林 杨志强 +1 位作者 高谦 郭晓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400-2406,共7页
骨料堆积密实度不仅影响混凝土和充填体的强度,还关系到新拌混凝土或充填料浆的和易性与管输性,因此它是混凝土工程和充填矿山研究课题之一。本实验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五个堆积率计算模型的特性。然后分析了三个颗粒间... 骨料堆积密实度不仅影响混凝土和充填体的强度,还关系到新拌混凝土或充填料浆的和易性与管输性,因此它是混凝土工程和充填矿山研究课题之一。本实验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五个堆积率计算模型的特性。然后分析了三个颗粒间相互作用影响堆积率的壁效应及松动效应模型,讨论其差异性及适用范围。针对金川镍矿废石骨料进行堆积密实度实验和计算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粗细颗粒混合比下所适用的模型也不同,现有堆积模型难以精确预测实际堆积率。最后提出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黑盒建模思路及实现过程,建立能准确预测骨料堆积率计算的通用模型,并对模型特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模型 堆积 堆积密实度 混合骨料 RBF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锝化学研究——Ⅱ.空间堆积模型在锝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魏毅 刘伯里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12,共6页
根据配位矢量和趋于零的假设,计算了TcAB_4型配合物的键角,它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从而印证了空间堆积模型用于Tc化学的可行性。还论述了堆积参数在推测和设计Tc化合物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键角 锝络合物 空间堆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性泥石流运动与堆积的欧拉─拉格朗日模型──Ⅰ.理论 被引量:12
8
作者 倪晋仁 廖谦 +1 位作者 曲轶众 章书成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8-14,共7页
自然界中的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非恒定性的特点。为了模拟典型泥石流现象,在流团模型的 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基于欧拉─拉格朗日(E—L)观点的PIC(Parcel In Cell)算法,细化了流元结 构,建立了能够模拟典型阵... 自然界中的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非恒定性的特点。为了模拟典型泥石流现象,在流团模型的 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基于欧拉─拉格朗日(E—L)观点的PIC(Parcel In Cell)算法,细化了流元结 构,建立了能够模拟典型阵性泥石流发生、运动和堆积的准结构两相流模型。求解该模型不仅可以 模拟泥石流运动过程,而且可以对泥石流的堆积过程、停积形态、冲刷特征及泥石流中多组分颗粒 的分选特征进行定量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堆积模型 欧拉-拉格朗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颗粒线性堆积密度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海兵 刘咏 +1 位作者 黄伯云 周科朝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0-143,共4页
评价了线性堆积密度模型的优缺点 ,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 ,使它更符合现有的实验数据 ,应用现有的实验数据对改进前后的模型进行了比较。同时 。
关键词 粉末颗粒堆积 线性堆积密度模型 粉末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颗粒线性堆积密度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海兵 刘咏 +1 位作者 黄伯云 周科朝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8-211,共4页
评价了线性堆积密度模型的优缺点 ,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 ,使它更符合现有的实验数据 ,应用现有的实验数据对改进前后的模型进行了比较。同时 。
关键词 粉末颗粒堆积 线性堆积密度模型 改进 粉末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微珠粒度级配对振实堆积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宁 肖乐勤 周伟良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0-544,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玻璃微珠堆积时粒径比及细颗粒体积分数对体系堆积率的影响规律,通过振实密度仪测试体系的堆积率并与堆积率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urnas模型与实验值吻合较好(R≤7)。两种粒径玻璃微珠堆积时,随粗细...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玻璃微珠堆积时粒径比及细颗粒体积分数对体系堆积率的影响规律,通过振实密度仪测试体系的堆积率并与堆积率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urnas模型与实验值吻合较好(R≤7)。两种粒径玻璃微珠堆积时,随粗细粒径比R的增大,堆积效率提高。细颗粒的体积分数为0.3左右时,堆积率达到最大。三种粒径玻璃微珠堆积时,体积比为7∶1∶2或6∶1∶3可使堆积率达到最大。修正后的Furnas模型可使二组分堆积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低于1%(R≤7)。通过引入当量直径并结合修正后的Furnas模型,可使三组分堆积率的估算误差低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微珠 粒度级配 振实堆积 堆积模型 粒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非经典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及其应用
12
作者 彭向和 曾祥国 范镜泓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897-906,共10页
根据不可逆变形过程中材料微结构的储能特性,采用由弹簧和塑性阻尼器构成的简单机械模型建立了不采用屈服判据的单晶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KBW自洽理论相应的多晶计算格式·计算格式中无需对滑移系的开动和滑移方向... 根据不可逆变形过程中材料微结构的储能特性,采用由弹簧和塑性阻尼器构成的简单机械模型建立了不采用屈服判据的单晶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KBW自洽理论相应的多晶计算格式·计算格式中无需对滑移系的开动和滑移方向进行搜索,使计算过程大为简化·在多晶体分析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正20面体各面内取向随机分布单晶响应的高斯平均和在空间完全均匀分布的20个方向上算术平均的混合平均方案,与通常的纯高斯积分平均方案相比,在计算精度和效率上都有较大提高·用所发展的模型和算法分析了316不锈钢在具有代表性的路径下的循环塑性,得到了与实验相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 塑料 本构关系 多晶堆积模型 循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铼的配位化学研究Ⅰ.铼化合物的堆积饱和规律
13
作者 刘国正 刘伯里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4-169,共6页
将锝化合物稳定性研究中引入的改进的堆积模型用于锌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在查得406种不含金属-金属键的化合物结构基础上,对其立体角系数和(SAS)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铼化合物的稳定中心(平均立体角系数和SAS)为0.... 将锝化合物稳定性研究中引入的改进的堆积模型用于锌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在查得406种不含金属-金属键的化合物结构基础上,对其立体角系数和(SAS)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铼化合物的稳定中心(平均立体角系数和SAS)为0.951,标准偏差(σ)为0.084,其2σ不大于一个常见配位原子的立体角系数(SAF),这反映了铼周围配位原子堆积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模型 稳定性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岩储库腔底堆积物空隙体积试验与计算 被引量:7
14
作者 任众鑫 杨海军 +2 位作者 李建君 刘建仪 范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受建库盐层本身地质特点影响,造腔结束后,底部一般会堆积大量不溶物。堆积物的存在既浪费了有效库容体积,又为整体建库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科学评价该堆积物并进行有效处理或转变利用以增大库容体积,对其分布特征及堆积空隙体积... 受建库盐层本身地质特点影响,造腔结束后,底部一般会堆积大量不溶物。堆积物的存在既浪费了有效库容体积,又为整体建库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科学评价该堆积物并进行有效处理或转变利用以增大库容体积,对其分布特征及堆积空隙体积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溶腔实验获取了堆积不溶物样品,采用筛分法实验测定了其颗粒分布,并根据分形分布理论对其粒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基于可压缩堆积模型对堆积空隙体积进行了数值及模型研究。应用实例进行计算并与现场数据进行了对比评价验证,结果表明,在双对数坐标系下,腔底堆积物颗粒尺寸与累积数量呈线性相关,即其粒度分布可用分形分布函数进行表征,且分形维数作为分布特征参量能较好地描述颗粒均匀程度与集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储气库 堆积 空隙体积 可压缩堆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积饱和规律及其应用(Ⅱ)
15
作者 李醒夫 孙鹏年 冯锡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1986年第2期210-218,共9页
堆积饱和规律上文已作了介绍.本文用此规律解释部分f 电子组元素配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先计算有关化合物SAS 值,然后绘制堆积图进行系统分析.图1是堆积图的一种.图中以Y 轴表示配合物的立体角系数和,以X 轴表示配合物的表观配位数.
关键词 桥连 表观 NCS 配位体 SAS 配位数 UCI 化学组成 化学成分 配合物 堆积模型 金属有机化合物 有机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体心立方堆积推演错误的解析
16
作者 俞建锋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80,共2页
对人教版选修3教材中关于金属晶体体心立方堆积模型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 金属晶体 体心立方 堆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追尾碰撞事故起数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马壮林 张宏璐 杨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2,共5页
为分析显著影响追尾碰撞事故的因素,分别采用负二项(NB)回归模型和零堆积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建立追尾碰撞事故起数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和准确性检验,对比2种模型的优劣,采用弹性分析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以200... 为分析显著影响追尾碰撞事故的因素,分别采用负二项(NB)回归模型和零堆积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建立追尾碰撞事故起数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和准确性检验,对比2种模型的优劣,采用弹性分析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以2006—2008年某高速公路发生的追尾碰撞事故进行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ZINB回归模型比NB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准确性;在ZINB回归模型中,曲度、曲线比例、车道宽度与追尾碰撞事故起数显著正相关,曲率变化率、相邻路段坡差和弯坡组合与追尾碰撞事故起数显著负相关;车道宽度、曲率变化率和曲度对追尾碰撞事故的发生影响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追尾碰撞 事故起数预测 负二项(NB)回归模型 堆积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 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花16-2油田钻井返排岩屑堆积参数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伟国 金颢 +3 位作者 李波 王志远 王泽 仉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在海洋钻井作业中将钻屑排放到海床可显著降低钻井成本,但会导致钻井井场附近海床形成岩屑堆积体,进而会改变原有海床起伏趋势,从而给生产管汇水下安装带来安全隐患。基于岩屑颗粒受力分析,综合考虑岩屑性质(粒度分布、密度和球度)和海... 在海洋钻井作业中将钻屑排放到海床可显著降低钻井成本,但会导致钻井井场附近海床形成岩屑堆积体,进而会改变原有海床起伏趋势,从而给生产管汇水下安装带来安全隐患。基于岩屑颗粒受力分析,综合考虑岩屑性质(粒度分布、密度和球度)和海水性质(密度和黏度)对岩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返排岩屑堆积预测模型。利用建立的返排岩屑堆积预测模型分析了流花16-2油田LH16-2-A1井岩屑堆积参数及岩屑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可满足现场需求;当排量小于4200L/min、洋流速度小于0.1m/s时形成岩屑堆积体距井口不足50m,存在岩屑堆积体堵塞临井井口隐患,因此建议增大钻井液排量使岩屑运移距离增加,从而保障邻井井口安全。本文研究结果对钻井返排岩屑堆积参数预测及生产管汇设计安装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16-2油田 海洋钻井 生产管汇 岩屑运移 堆积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成鑫磊 穆锐 刘晓英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95-4312,共18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作为一种先进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高寒、高盐碱、海洋等特殊环境或大跨度及特殊强度要求的建筑结构中被广泛应用。针对UHPC的力学性能及改良调控方法,本文从设计理论与制备方法、力学性能机...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作为一种先进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高寒、高盐碱、海洋等特殊环境或大跨度及特殊强度要求的建筑结构中被广泛应用。针对UHPC的力学性能及改良调控方法,本文从设计理论与制备方法、力学性能机理与表征、影响因素与调控手段等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介绍了UHPC在力学性能及改良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对UHPC的配合比、养护制度、工作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深入探讨了影响UHPC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并针对UHPC的制备方法、耐久性研究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体系进行展望,以期能促进其在工程实践中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制备方法 紧密堆积模型 力学性能 增强增韧机理 水化硅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水分散体的制备及复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福明 袁荞龙 +1 位作者 胡春圃 应圣康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3-586,607,共5页
通过粒子紧密堆积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粒径硅溶胶粒子间的最优配比,在此基础上合成了3种不同单分散粒径的硅溶胶。将不同粒径硅溶胶按数学模型计算的比例加入到钾水玻璃中,复配制备了不同纳米二氧化硅水分散体。与由单一粒径硅溶胶形... 通过粒子紧密堆积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粒径硅溶胶粒子间的最优配比,在此基础上合成了3种不同单分散粒径的硅溶胶。将不同粒径硅溶胶按数学模型计算的比例加入到钾水玻璃中,复配制备了不同纳米二氧化硅水分散体。与由单一粒径硅溶胶形成的膜相比,由不同粒径硅溶胶复配后形成的膜,呈现出较高的结构致密性和憎水性,与由粒子紧密堆积模型推导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堆积模型 复配 硅溶胶 纳米二氧化硅水分散体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