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堆存时间对开发建设工程弃土流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煜 苏芳莉 +2 位作者 周欣 崔斌 郭成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42,共5页
工程弃土是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以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基地扩建工程弃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弃土堆存时间对其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基地的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内进行。共设置... 工程弃土是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以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基地扩建工程弃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弃土堆存时间对其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基地的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内进行。共设置5个雨强,分别为0.64,0.82,1.05,1.24,1.52mm/min;5个堆存时间,分别为新堆积、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弃土堆积时间的增长,堆积1年的弃土抗剪强度、含水率及植被覆盖度均最大,分别为0.35kg/cm2,14.3%和10%,土体细粒成分最低,抵抗水流冲击破坏的能力最强。对于同一降雨强度,新堆积的弃土径流量最小,随着堆存时间延长,不断增加,最后趋于平稳;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坡面含沙率随弃土堆存时间的增长而呈现波动性降低,坡面累计产沙量均随弃土堆存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弃土 开发建设项目 堆存时间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堆存时间电解锰渣的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邓亚玲 舒建成 +4 位作者 陈梦君 雷天涯 曾祥菲 杨勇 刘作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61-2170,共10页
渣场堆存的电解锰渣中含有大量易迁移的锰和氨氮,极易污染周边环境。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堆存时间(3个月~10年)电解锰渣的pH、含水率、电导率、金属总量、浸出毒性和化学形态等理化特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 渣场堆存的电解锰渣中含有大量易迁移的锰和氨氮,极易污染周边环境。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堆存时间(3个月~10年)电解锰渣的pH、含水率、电导率、金属总量、浸出毒性和化学形态等理化特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探察电解锰渣在不同堆存时间下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表面电子价态等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堆存时间增加,锰渣的pH、含水率和电导率下降,可溶性Mn^(2+)、Ca^(2+)、Mg^(2+)、Se^(4+)和NH_(4)^(+)-N浓度降低,其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Mn是Mn元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同时,堆存10年的电解锰渣仍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其中电解锰渣中的Cu、Cr、Cd、Pb、Zn等金属总量远超广西土壤背景值,Se^(4+)的浸出浓度是《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浓度限值的11倍,Mn^(2+)和NH_(4)^(+)-N的浸出浓度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 8978-1996)一级标准限值的102倍和45倍。不同堆存时间的电解锰渣中锰和氨氮主要以(NH_(4))(Mn,Ca,Mg)PO_(4)·H_(2)O、(NH_(4))_(2)SO_(4)、MnSO_(4)·H_(2)O、MnCO_(3)、Mn_(2)O_(3)、MnO_(2)等物相存在,含铁物相主要包括FeS_(2)、FeOOH、Fe_(3)O_(4)和Fe_(2)O_(3)等,且电解锰渣中还含有Al_(4)(OH)_(8)(Si_(4)O_(10))、Al_(2)Mg_(4)(OH)_(12)(CO_(3))·3H_(2)O和KAl(SO_(4))_(2)·12H_(2)O等黏土矿物。此外,随着堆存时间的增加,电解锰渣的平均孔径减小,块状、柱状和绒球形的电解锰渣颗粒交错包裹现象增加,同时Fe(OH)_(3)胶体颗粒也逐渐转变成FeOOH、Fe_(2)O_(3)等含铁物相。本研究成果为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锰渣 理化特性 堆存时间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存时间对不同土地类型堆积表土产沙量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蒋晓娇 苏芳莉 李海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13,共7页
以沈阳棕壤区建设项目开挖堆置的表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堆存时间(新堆积、6个月、12个月),采用不同降雨强度(0.64,1.05,1.52mm/min),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堆土(农田、荒地、林地)进行模拟降雨试验,探讨堆存时间对堆积表土产沙量的影响。... 以沈阳棕壤区建设项目开挖堆置的表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堆存时间(新堆积、6个月、12个月),采用不同降雨强度(0.64,1.05,1.52mm/min),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堆土(农田、荒地、林地)进行模拟降雨试验,探讨堆存时间对堆积表土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产沙量存在较大差异,在3个降雨强度条件下,新堆积农田土产沙量分别为95.7,170.2,241.1g;荒地土产沙量分别为75.8,89.9,126.6g;林地土产沙量分别为65.9,81.2,139.1g;经过12个月堆积后,3种土地类型土壤产沙量平均分别减少了60.3%,16.01%,29.3%。随堆存时间增加,3种类型土壤容重、植被覆盖率均呈递增趋势,与堆存时间呈正相关,土壤孔隙度均逐渐减小,与堆存时间呈负相关。3种土壤中有机质、团聚体含量均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在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3种类型土壤产沙量与堆存时间均呈负相关,但荒地土产沙量随堆存时间增加,变化差异不显著。农田与林地土壤径流量与堆存时间均呈负相关,荒地土呈正相关;随降雨强度增加,3种类型土壤产流产沙量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3种堆积表土土壤侵蚀量随堆存时间增加呈减小趋势,故开挖堆置表土的水土流失防治应注重堆放初期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存时间 堆积表土 产沙量 径流量 降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