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未来的回溯:从哈普林的威拉米特河谷规划审视城市基础设施转型
1
作者 林中杰 吴尤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29,共8页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快速的城市蔓延引发了环境承载力、供需关系、公私利益等方面的生态和社会矛盾。由劳伦斯·哈普林主持编制的《威拉米特河谷规划》,将“生态优先”理念落实为综合性区域规划,并且直接推动了美国首个在全州范...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快速的城市蔓延引发了环境承载力、供需关系、公私利益等方面的生态和社会矛盾。由劳伦斯·哈普林主持编制的《威拉米特河谷规划》,将“生态优先”理念落实为综合性区域规划,并且直接推动了美国首个在全州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使用法规体系。从生态性与协同性2个维度对该规划进行审视:生态性方面,规划较早提出了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区域综合发展原则,创新性地引入了“城市增长边界”(UGB)概念;协同性方面,规划运用情景规划方法,综合性地设定了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开放空间与游憩设施等7个议题。在此基础上,规划有效整合了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在“公交导向型发展”(TOD)概念正式提出之前,就推动了相关实践探索。通过回顾该规划的政策导向、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智识性基础等背景,解析“生态优先”的规划方法和理论创新。该规划对中国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具有理论启示与实践借鉴价值,特别体现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融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基础设施的范式转型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基础设施转型 生态规划 公交导向型发展 情景规划 城市增长边界 开放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土:地平线下萌发的景观基础设施
2
作者 侯磊 黄明莉 《园林》 2023年第3期55-62,共8页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景观设计师着力于最大程度地将自然引入城市。通过长期实践,探索不同类型的土壤与人类、生物多样性、建成区及非建设区之间的关系,并且以此出发,探寻大尺度景观规划的意义和逻辑。同时提出活土生态系统的概念,这...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景观设计师着力于最大程度地将自然引入城市。通过长期实践,探索不同类型的土壤与人类、生物多样性、建成区及非建设区之间的关系,并且以此出发,探寻大尺度景观规划的意义和逻辑。同时提出活土生态系统的概念,这一看不见的基础设施,重新诠释其内涵。基础设施作为韧性城市的基础,城市自然与景观的载体,将应对未来城市必须面对的气候、生态、文化等挑战。以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荣耀广场公园(the Parc de les Glòries)为例,阐述如何以保护土壤为出发点,打破传统城市建设相关行业间的隔阂,建立多样的生境类型空间并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系统,使场地更适应城市的功能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土 基础设施转型 生命 土壤保护 可持续发展 气候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