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SNA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特征与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语轲 孟世玉 +2 位作者 熊一名 张超宇 张云路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4-314,共11页
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凸显,从物质空间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视角开展公共空间的结构特征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显得极为迫切。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类型与层级的公共空间,且对空间整体以及空间中使用... 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凸显,从物质空间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视角开展公共空间的结构特征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显得极为迫切。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类型与层级的公共空间,且对空间整体以及空间中使用主体的考虑不足,尚不能对当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提供科学指引。研究以北京市南窖村为例,通过耦合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法与空间句法,建立客观物质空间网络与轴线模型以及主观村民行为网络模型,对公共空间结构进行“村域-街巷-节点”多层级解析,以探究村民视角下公共空间节点与街巷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1)南窖村聚落空间呈带状分布,形成了中部聚集、边缘分散、内部街巷均匀分布的聚落肌理。公共空间呈现为以历史文化区域为中心、交通干道为轴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聚落形态在京西山地河谷型传统聚落中广泛分布。2)南窖村可理解度为 0.44661 ,村民行为网络密度为 0.0769 ,相较于物质空间网络 0.1076 有所下降,公共空间节点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与南窖村较低的街巷空间连通性以及界面连续性导致部分空间节点无法与周围环境产生有效联系,进而在村民日常活动中被忽视有关。3)南窖村公共空间围绕聚落主街与历史文化设施,形成了具有倾向性的派系格局。派系内部节点连接密切,韧性较强,村民使用率高,派系之外,节点无法充分发挥空间潜力,这与中介节点与功能设施配套不足导致的村民行为感知弱化紧密相关。4)南窖村的村民活动的开展倾向于选择与生活空间有机融合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属性的公共空间,展现了京西地区乡土社会厚重的历史文化习俗对村民行为偏好的影响。最后,研究针对性提出“连线-增点-赋能”的优化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精确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公共空间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句法 基础设施更新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