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认识、特色原则与变易观念
1
作者 华军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6,共9页
儒家伦理思想乃儒家关于人道的学说。天人一体的人道观与通情达理的生存观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着力关注的两个基础认识。独特的以人为中心的立人原则与差序构成的结构原则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深刻辨析的两项特色原则。基... 儒家伦理思想乃儒家关于人道的学说。天人一体的人道观与通情达理的生存观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着力关注的两个基础认识。独特的以人为中心的立人原则与差序构成的结构原则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深刻辨析的两项特色原则。基于理一分殊和文质合一之上的观念转换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及时省察的两类变易观念。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认识、特色原则与变易观念等三方面内容可构成一个诠释体系,对此三方面内容的系统总结有助于揭示儒家伦理思想的文化特质,对于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和转换路径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基础认识 特色原则 变易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演进、认识基础与现实反思 被引量:8
2
作者 文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4-176,共3页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一是明令禁止阶段;二是政策解禁阶段;三是制度规范阶段;四是政策推广阶段。出现这种制度演进历程,主要基于中央政府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合理自利需求;二是全面建设...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一是明令禁止阶段;二是政策解禁阶段;三是制度规范阶段;四是政策推广阶段。出现这种制度演进历程,主要基于中央政府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合理自利需求;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三是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面临发展"瓶颈"。在现实操作中,必须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确保不改变土地性质;二是如何确保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如何确保不脱离各地实情;四是如何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制度演进 认识基础 现实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教学“后模式时代”的认识论基础透视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磊 王舜华 付强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5年第2期11-15,共5页
"后模式时代"的认识论基础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可验证性"为特征的知识观,标志着人们认识上的根本转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特征的教学观,是"后模式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探究式教学... "后模式时代"的认识论基础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可验证性"为特征的知识观,标志着人们认识上的根本转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特征的教学观,是"后模式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探究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可实现的、自然的、有效的学习框架。探讨课堂教学"后模式时代"的认识论基础,在于指出:一是教学观、知识观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应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科学的教学与知识理论和观点;二是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利于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后模式时代 认识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绪尔符号学的认识论基础——《普通语言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肖娅曼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5-161,共7页
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能指-所指"的二元对立。但人们往往将其理解为反映或表达的关系,即"所指"被理解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或对预先存在的概念的表达。然而,近年发现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 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能指-所指"的二元对立。但人们往往将其理解为反映或表达的关系,即"所指"被理解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或对预先存在的概念的表达。然而,近年发现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充分证明:索绪尔符号学的认识论基础既非唯物反映论,亦非先验理性论;他所说的"所指"既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是先于语言符号的概念的表达。为此,索绪尔严格区分了"内在现象"与"外在现象",其中,"外在现象"指客观事物和先于语言符号的概念,而"内在现象"才是其"所指"。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在语言符号之外或语言符号之前并不存在,它们是语言任意创造的,因而它们是同质的,都是"内在的精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绪尔 符号学 认识基础 《普通语言学手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起点和认识基础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祖云 余林媛 《理论月刊》 2002年第7期15-17,共3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对中国近代史上“古今中西”文化论争的理论总结。同时,毛泽东的文化观也是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开始,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党第二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对中国近代史上“古今中西”文化论争的理论总结。同时,毛泽东的文化观也是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开始,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党第二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构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并成为我们党文化理论的历史起点和认识基础。实质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对毛泽东文化观的深度延伸和广度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观 历史起点 认识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事实与哲学眼光--谈语言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被引量:3
6
作者 霍永寿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5,共8页
在语言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哲学眼光作为理性化的哲学智慧或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之思"在认识元思维层面上集中体现为四个过程,即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定义问题的性质、对有关问题的信息进行表征以及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语言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哲学眼光作为理性化的哲学智慧或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之思"在认识元思维层面上集中体现为四个过程,即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定义问题的性质、对有关问题的信息进行表征以及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本研究通过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和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理论建构过程的分析论证,语言学作为经验性科学可以从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入手,然后经由上述四个元思维过程,逐步走向学科理论的建构,并进而对世界语言学产生影响。这一过程是哲学眼光指引下的取舍、抽象、深入、系统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事实 哲学眼光 语言研究 认识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认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建——中西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91,共5页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文化价值多元、知识性质改变和道德本身的复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借鉴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思考,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或者"情感"为基础的认识论传统,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中,统筹人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从人性和人生发展的复杂性出发,重建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认识基础 中西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唯一途径──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论基础
8
作者 陈朝宗 《理论学习月刊》 1998年第10期5-7,共3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历史决定论 认识基础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历史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真理 社会主义理论 人类思维 邓小平同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平跨居”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分析--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猛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8,共10页
“和平跨居”理论,作为中国学者原创的学术理论,是滥觞于中国跨国民族研究过程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要理论。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检视作为知识的“和平跨居”概念的生产过程,“和平跨居”理论的实践方式,进而发掘其深层的认识论基... “和平跨居”理论,作为中国学者原创的学术理论,是滥觞于中国跨国民族研究过程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要理论。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检视作为知识的“和平跨居”概念的生产过程,“和平跨居”理论的实践方式,进而发掘其深层的认识论基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呈现“和平跨居”理论的有效性及其不足,促进理论的完善。目前的“和平跨居”理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但也存在二元论认识论的缺陷,需要在实践中将其弥合,并回到具体的生活世界,以达到更好地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跨居 认识基础 知识社会学 跨国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觉思维:印度佛学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玉涛 韦留柱 杨仁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9-11,共3页
关键词 直觉思维 认识基础 印度佛学 佛教中国化 庄子 顿悟成佛 中国古代哲学 印度佛教 魏晋玄学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产生的认识基础——兼谈科学幻想不等于神话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精锐 《学术研究》 1985年第5期108-111,共4页
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近年来,有的同志却指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永远都是相对的,这... 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近年来,有的同志却指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永远都是相对的,这一部分自然力被支配了,另一部分自然力并没有被支配,企图借助想象以征服那一部分自然力的神话就可能产生。例如,飞向冥王星或更加遥远的太空,建立太空城市的幻想,以及火星人的幻想都是新的神话;关于飞碟之谜,西伯利亚通古斯大陨石之谜,海底金字塔之谜等也是新的神话。由此得出结论:“古代神话是古代人类企图解释、征服自然的幻想,当代神话是当代人类在更高的阶梯上解释、征服新的自然领域的幻想。”①显然,上述看法与结论既源于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而又力图打破“统治我们学术界多年的经典理论。”②我们认为,在学术上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可贵的,值得提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传说 认识基础 自然力 科学幻想 马克思 原始人 征服自然 古代神话 虚假观念 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中国自然哲学的认识论基础及特征
12
作者 祁洞之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6期66-70,共5页
与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轨迹不同,中国的自然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于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科学望而生畏的认知领域:以关联、耦合、分歧、突变为典型特征的有机界自然秩序的衍变。而在西方,关于该领域的认识论,直至本世纪,确切地说是在普利高津... 与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轨迹不同,中国的自然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于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科学望而生畏的认知领域:以关联、耦合、分歧、突变为典型特征的有机界自然秩序的衍变。而在西方,关于该领域的认识论,直至本世纪,确切地说是在普利高津的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理论及哈肯协同理论问世以后才产生对过去守恒的、可逆的传统自然理性发生挑战的契机。而当中西方的自然哲学发生碰撞的时候,中西两方面的学者均没有深刻意识到中西自然哲学差异的意义。1600年(明神宗万历28年),利玛窦带着传教的使命来到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秩序 自然哲学 认知逻辑 古代中国人 社会科学 东西方 使命 哲学认识 认识基础 西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展开 被引量:2
13
作者 霍登煌 张新民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9,共8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具有内涵深邃而又逻辑严密的哲学基础,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与根本遵...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具有内涵深邃而又逻辑严密的哲学基础,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与根本遵循。其中,文化唯物论是其哲学立论基石,诠释了文化生发的社会根基;文化认识论是其精髓意涵,概括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容要素与实践进路;文化方法论是其运行机理依循,为全面审视和解决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逻辑导引与匡正方法;文化价值论是其思想和实践的目标意旨,反映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价值尺度与目标要旨。四重论域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建起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宏大叙事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唯物论基础 认识基础 方法论基础 价值论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与思维——二程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
14
作者 吴宣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51-59,共9页
在二程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知识与思维的论述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在那里,二程对'天理'内在于人的实际形态作了分析,从而论证了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与此同时,他们对知识的来源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一、论知识的构成众... 在二程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知识与思维的论述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在那里,二程对'天理'内在于人的实际形态作了分析,从而论证了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与此同时,他们对知识的来源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一、论知识的构成众所周知,在二程的理论中,'理'的存在方式可以区分为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 教育哲学 认识基础 本质认识 事物本质 精思 天地之间 感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诡辩论的认识论基础
15
作者 卢良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8-15,共8页
诡辩论作为一种辩论方法,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存在,并且在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地出现,特别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它更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机会主义者宣扬错误观点、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手段。诡辩论的产生有其认识上的原因,研... 诡辩论作为一种辩论方法,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存在,并且在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地出现,特别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它更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机会主义者宣扬错误观点、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手段。诡辩论的产生有其认识上的原因,研究诡辩论的认识论基础,对于深入批判诡辩论,总结思维的经验教训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诡辩论 辩证法 认识基础 唯心主义 相对主义 列宁 黑格尔 灵活性 相对性 非集合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预见与认识论基础
16
作者 江家齐 周穗明 《学术研究》 1985年第3期40-45,共6页
科学预见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认识手段,在近代的社会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科学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预见,在自然科学中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科学预见,曾经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刷新了人... 科学预见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认识手段,在近代的社会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科学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预见,在自然科学中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科学预见,曾经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刷新了人们的观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并突出地展示了科学预见的认识论功能,确实为世人所瞩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预见 社会实践 客观规律 认识主体 马克思 认识基础 恩格斯 自觉性 主体自觉能动性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评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认识论基础
17
作者 吴益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6,共6页
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知识是不可能全靠后天的归纳而得来的。人先天就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u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这种机制包含一套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语言共性(Lauguage Universals)。这些先天的语言共性经过后天具体语... 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知识是不可能全靠后天的归纳而得来的。人先天就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u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这种机制包含一套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语言共性(Lauguage Universals)。这些先天的语言共性经过后天具体语言材料的诱发,转化为具体语言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基础 天赋观念 莱布尼茨 笛卡尔 潜在能力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唯心主义 本体论 内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形势和任务 进一步搞好中小学教材建设
18
作者 王文湛 《教育学报》 1996年第7期2-7,46,共7页
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形势和任务 进一步搞好中小学教材建设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远景规划》的纲要,提出今后五年和十五年我们国家要实现的两个根本转变,即由社会主义计划经... 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形势和任务 进一步搞好中小学教材建设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远景规划》的纲要,提出今后五年和十五年我们国家要实现的两个根本转变,即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及增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中小学教材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形势和任务 认识基础 教育经费 “三个面向 应试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论基础
19
作者 孔阶平 《学术研究》 1982年第6期26-33,共8页
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因此,探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它的认识论基础,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 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因此,探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它的认识论基础,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物质和精神、一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自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 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认识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 意识 自然界 物质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判断改革姓“社”姓“资”标准的认识论基础
20
作者 郑俊钦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15,共5页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针对改革开放中阻碍人们前进的最大障碍——被姓“社”姓“资”问题所困扰这一要害,深刻地提出了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这就是:“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思想 认识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