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础研究人才的职业流动特征研究——以2014—2023年华中地区ESI高被引科学家为例
1
作者 黄涛 曾美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7,共10页
本文将ESI高被引科学家作为基础研究人才的代表,以2014—2023年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ESI高被引科学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履历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才流动基础信息、地域流动、机构流动等方面探讨华中地区基础研究人才的... 本文将ESI高被引科学家作为基础研究人才的代表,以2014—2023年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ESI高被引科学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履历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才流动基础信息、地域流动、机构流动等方面探讨华中地区基础研究人才的流动规律。研究发现,基础研究人才流动规模较大,但人均流动频次偏低;基础研究人才平均4.98年流动一次,且流动年龄日趋年轻化;流动区域具有空间集聚性特征;机构流动呈现名校集聚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基础研究人才流动的政策环境、针对不同基础研究人才实行多元化激励机制、均衡区域间资源配置、构建跨行业及部门间基础研究人才定期访学的交流机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人才 职业流动特征 高被引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基于2019—202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涛 曾美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以湖北省2019—2022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履历分析法,从自然特征、社会特征、成长周期三个维度分析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征。研究发现,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性别占比失衡,获奖年龄跨度大,主要集中在36~45岁;拥有良好的... 以湖北省2019—2022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履历分析法,从自然特征、社会特征、成长周期三个维度分析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征。研究发现,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性别占比失衡,获奖年龄跨度大,主要集中在36~45岁;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及留学经历;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阵地,企业参与率低;学科结构分布不均;平均成长周期大约为12.05年。针对以上成长特征,从优化性别结构、提高生活保障、加强国内国际联合培养、提高企业参与率、劣势学科人才引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六方面提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人才 成长特征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诺贝尔奖看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5
3
作者 董华 韩永强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2002年第5期1-5,40,共6页
简要分析诺贝尔科学奖与基础研究人才之间的关系 ,初步探讨了我国在基础研究人才方面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必须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扶植的力度 ,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诺贝尔奖 基础研究人才 人才培养 科学创新能力 中国 科技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培养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
4
作者 郑禾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37-139,144,共4页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要贯彻规范性、基础性、地域性和创新性等原则 ,同时还必须在改革招生制度。
关键词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 高师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