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限度审视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6
1
作者 郭文良 戴念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4-203,共10页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依托,也是助推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在智能时代,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与手段,蕴含着驱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依托,也是助推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在智能时代,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与手段,蕴含着驱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革新教育样态的核心引擎,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是提升教育社会适应性的有力支撑。然而,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也隐藏着因技术功能屏障带来的教育伦理弱化风险,因技术使用异化带来的人文性缺失危机,因技术素养不足带来的教学效果退化倾向及因融合不畅带来的发展动力不足等隐忧。为规避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危机,应升级功能,夯实技术赋能基础教育应用基础;调适价值,凸显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人文属性;提升素养,增强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主体支撑;融汇共建,优化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技术赋能 教育现代化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北京行动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奕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12,共4页
北京市教育系统通过多方统筹推进、同向发力,着力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首先,把握形势,基于教育强国建设对夯实基础教育底座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新时代首都减量发展新范式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期待,构筑好支撑... 北京市教育系统通过多方统筹推进、同向发力,着力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首先,把握形势,基于教育强国建设对夯实基础教育底座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新时代首都减量发展新范式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期待,构筑好支撑“生命线”的四梁八柱。其次,锚定方向,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系统构建学校育人生态,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阶段。再次,改革创新,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同时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从内容、方式、策略等不同维度优化教育供给,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 首都教育 减量发展 中考改革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 被引量:2
3
作者 宗树兴 寇文亮 吕秋涟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37-43,共7页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师德内涵拓展与提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厚植教育情怀,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增强师德内涵拓展的主动性和融合性,突出其对象性和过程性,重视其开放性和研究性。区域和学校要进一步...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师德内涵拓展与提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厚植教育情怀,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增强师德内涵拓展的主动性和融合性,突出其对象性和过程性,重视其开放性和研究性。区域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内涵拓展与转型的集体行动和协同提升,积极组织有效的新时代师德培训活动,打造推广典型,强化师德内涵构建的过程效益,按照师德内涵进行分类研讨,并加强师德内涵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共享,引导师德建设全程全域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师德内涵拓展 区域和学校 协同提升 师德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成果的三个基本特性
4
作者 韩思阳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36,共3页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不仅是对中小学校及教师教学实践探索成绩的高度认可,更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机制。中小学校在进行成果梳理与申报时须抓住教学成果的三个基本特性。一是重要性,即教学成果应能够回应时代与...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不仅是对中小学校及教师教学实践探索成绩的高度认可,更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机制。中小学校在进行成果梳理与申报时须抓住教学成果的三个基本特性。一是重要性,即教学成果应能够回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解决中小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教学实践难题。二是可操作性,即教学成果梳理应清晰呈现其构成内容、适用条件及实施路径,使他人能够学习理解并借鉴实施。三是实用性,即教学成果还应适应多数学校的现实条件,具备在常态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申报 渐进式改革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基本样态、困境及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春海 桂还官尚 《教学与管理》 2023年第21期39-44,共6页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家长和社会等相关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并未深度参与到课后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后服务体系,需要围绕当前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健全、经费供给和准入制度设计缺位、主体行为监督和外部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设计和供给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时代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课后服务 多元主体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课程 服务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