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琼研究团队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stepwise mode of TGFβ-SMAD signaling and DNA methylation regulates naïve-to-primed pluripotency and differentiation”的...2024年11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琼研究团队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stepwise mode of TGFβ-SMAD signaling and DNA methylation regulates naïve-to-primed pluripotency and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胚胎干细胞在原始态-始发态-分化过程中的分步调控模型,揭示了Smad2/3通过依赖与非依赖Smad4两种方式调控干细胞的精细机制,并首次发现Dnmt3b是磷酸化的Smad2/3的新型互作因子,共同决定干细胞的命运。此外,该研究还阐明了TGFβ-Smad信号通路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协同调控小鼠胚胎植入的发育机制,为转录调控与表观遗传互作的协同调控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展开更多
2024年4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钟清、留筱厦课题组在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题为ANKFY1 bridges ATG2A-mediated lipid transfer from endosomes to phagophores的研究论文,发现ANKFY1(含有Ankyrin重复和FYVE结构蛋...2024年4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钟清、留筱厦课题组在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题为ANKFY1 bridges ATG2A-mediated lipid transfer from endosomes to phagophores的研究论文,发现ANKFY1(含有Ankyrin重复和FYVE结构蛋白1)可以将自噬相关蛋白2A(autophagy related 2A,ATG2A)锚定在内体上,协助ATG2A转运内体上的脂质到自噬小体上,从而促进自噬体的膜延伸。该研究阐明了ATG2A作为脂质转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介导内体与自噬体间脂质转运的分子机制,为内体作为自噬体膜来源提供了有力证据。展开更多
2024年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系钟清团队、张晶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题目为CGI1746 targetsσ1R to modulate ferroptosis through mitochondria-associated membranes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通过...2024年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系钟清团队、张晶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题目为CGI1746 targetsσ1R to modulate ferroptosis through mitochondria-associated membranes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通过激酶抑制剂库筛选,发现了一种名为CGI1746的小分子,其通过主要位于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的分子伴侣σ-1受体(σ-1 receptor,σ1R)抑制铁死亡;还发现抑制σ1R可保护小鼠免受以铁死亡为特征的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通过钙离子转运和脂质重塑调节铁死亡发生。展开更多
2024年2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邹强研究团队等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Lactate modulates RNA splicing to promote CTLA-4 expression in tumor-infiltrating regulatory T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2024年2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邹强研究团队等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Lactate modulates RNA splicing to promote CTLA-4 expression in tumor-infiltrating regulatory T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代谢产物乳酸通过促进肿瘤浸润Treg细胞中CTLA-4的RNA剪接及其表达从而维持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作用机制,阐述了乳酸-Foxp3-USP39-CTLA-4信号轴介导肿瘤浸润Treg细胞高表达CTLA-4的分子机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展开更多
2024年5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张思宇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Organization of corticocortical and thalamocortical top-down inputs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的研究论文。...2024年5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张思宇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Organization of corticocortical and thalamocortical top-down inputs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光遗传学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系统性地解析了来自次级视皮层内侧区、扣带回皮层、眶额叶皮层和丘脑外侧后核的4条自上而下的输入对初级视皮层各亚层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特征和机制,阐明了多条自上而下输入采取的差异化信息处理及相互作用的策略,为研究多样的自上而下调控信号在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2024年5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小玲教授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发表题目为Brain delivery of protein therapeutics by cell matrix-inspired biomimetic nanocarri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模拟...2024年5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小玲教授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发表题目为Brain delivery of protein therapeutics by cell matrix-inspired biomimetic nanocarri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模拟蛋白质天然存在环境和天然纳米载体体内转运模式,采用仿生的类细胞基质核心和重组高密度脂蛋白(reconstitut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rHDL)分别模拟细胞基质和HDL结构,构建仿生蛋白质治疗药物载体,模拟生物体内转运蛋白质的囊泡结构,实现蛋白质药物的体内长循环,并借助rHDL的靶向递送特性,实现多种不同理化性质蛋白质的脑内靶细胞递送。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载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功能蛋白的仿生纳米制剂能显著改善控制性皮质损伤模型小鼠脑内细胞病理形态、减少神经元丢失、降低胶质细胞增生,促进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恢复;同时该制剂也能显著减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型小鼠脊髓神经元丢失、改善脊髓组织病理形态、降低胶质细胞增生,改善模型小鼠运动功能并延长其生存期。展开更多
2024年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目为“Fetal hepatocytes protect the HSPC genome via fetu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胚胎造血发育为模型,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2024年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目为“Fetal hepatocytes protect the HSPC genome via fetu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胚胎造血发育为模型,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胚胎发育相关疾病起源的机制。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发现,肝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胎球蛋白A(fetuin-A)可以保护造血干祖细胞(ha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HSPC)的基因组。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保护其干细胞基因组的机制,并证明该机制与发育疾病(如儿童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展开更多
2023年12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小玲教授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陈红专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岗教授,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正式发表了题为Intracerebral fate of ...2023年12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小玲教授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陈红专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岗教授,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正式发表了题为Intracerebral fat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is dependent on microgl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 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杂志同期配发Intracerebral fate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新闻和评述。该研究通过阐明不同纳米递药系统脑清除差异的原因,揭示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外囊泡(EVs)对于脑内纳米粒的清除至关重要;发现通过激活ERK1/2通路.展开更多
近日,我校药学院王磊/尤启冬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lobal first-in-class drugs approved in 2023-2024:Breakthroughs and insights”的综述文章,阐述了2023-2024年间全球首创性小分子药物的突破与进展...近日,我校药学院王磊/尤启冬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lobal first-in-class drugs approved in 2023-2024:Breakthroughs and insights”的综述文章,阐述了2023-2024年间全球首创性小分子药物的突破与进展。药学院2024级直博生翟代超、副教授张秋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药学院药物化学系王磊研究员、尤启冬教授,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卢小玲教授为本文共同通信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本论文的第一通信单位。展开更多
2025年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超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普外科孙鹏主任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A multistage drug delivery approach for colorectal primary tumors and lymph n...2025年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超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普外科孙鹏主任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A multistage drug delivery approach for colorectal primary tumor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es”的研究成果。现有的药物递送系统通常粒径较大(~100 nm),在肿瘤原发灶中有较好积聚却很难渗透进入转移淋巴结,而粒径较小(<50 nm)的纳米载体虽可渗透进入转移淋巴结却对原发肿瘤的靶向性不佳。该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酶响应脂质体系统(DMSN@Pla-Lipo,粒径160 nm)。其内水腔包封载有阿霉素(模型药物)的小粒径纳米粒(DMSN,粒径40 nm),脂质体膜由对结直肠肿瘤中高表达的分泌型磷脂酶A2敏感的磷脂成分组成。该研究建立的通过多级药物递送治疗结肠原发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的方法,突破了纳米药物难以同时有效治疗肿瘤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瓶颈问题,可为肿瘤靶向递药系统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展开更多
文摘2024年11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琼研究团队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stepwise mode of TGFβ-SMAD signaling and DNA methylation regulates naïve-to-primed pluripotency and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胚胎干细胞在原始态-始发态-分化过程中的分步调控模型,揭示了Smad2/3通过依赖与非依赖Smad4两种方式调控干细胞的精细机制,并首次发现Dnmt3b是磷酸化的Smad2/3的新型互作因子,共同决定干细胞的命运。此外,该研究还阐明了TGFβ-Smad信号通路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协同调控小鼠胚胎植入的发育机制,为转录调控与表观遗传互作的协同调控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文摘2024年4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钟清、留筱厦课题组在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题为ANKFY1 bridges ATG2A-mediated lipid transfer from endosomes to phagophores的研究论文,发现ANKFY1(含有Ankyrin重复和FYVE结构蛋白1)可以将自噬相关蛋白2A(autophagy related 2A,ATG2A)锚定在内体上,协助ATG2A转运内体上的脂质到自噬小体上,从而促进自噬体的膜延伸。该研究阐明了ATG2A作为脂质转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介导内体与自噬体间脂质转运的分子机制,为内体作为自噬体膜来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文摘2024年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系钟清团队、张晶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题目为CGI1746 targetsσ1R to modulate ferroptosis through mitochondria-associated membranes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通过激酶抑制剂库筛选,发现了一种名为CGI1746的小分子,其通过主要位于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的分子伴侣σ-1受体(σ-1 receptor,σ1R)抑制铁死亡;还发现抑制σ1R可保护小鼠免受以铁死亡为特征的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通过钙离子转运和脂质重塑调节铁死亡发生。
文摘2024年2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邹强研究团队等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Lactate modulates RNA splicing to promote CTLA-4 expression in tumor-infiltrating regulatory T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代谢产物乳酸通过促进肿瘤浸润Treg细胞中CTLA-4的RNA剪接及其表达从而维持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作用机制,阐述了乳酸-Foxp3-USP39-CTLA-4信号轴介导肿瘤浸润Treg细胞高表达CTLA-4的分子机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文摘2024年5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张思宇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Organization of corticocortical and thalamocortical top-down inputs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光遗传学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系统性地解析了来自次级视皮层内侧区、扣带回皮层、眶额叶皮层和丘脑外侧后核的4条自上而下的输入对初级视皮层各亚层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特征和机制,阐明了多条自上而下输入采取的差异化信息处理及相互作用的策略,为研究多样的自上而下调控信号在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文摘2024年5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小玲教授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发表题目为Brain delivery of protein therapeutics by cell matrix-inspired biomimetic nanocarri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模拟蛋白质天然存在环境和天然纳米载体体内转运模式,采用仿生的类细胞基质核心和重组高密度脂蛋白(reconstitut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rHDL)分别模拟细胞基质和HDL结构,构建仿生蛋白质治疗药物载体,模拟生物体内转运蛋白质的囊泡结构,实现蛋白质药物的体内长循环,并借助rHDL的靶向递送特性,实现多种不同理化性质蛋白质的脑内靶细胞递送。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载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功能蛋白的仿生纳米制剂能显著改善控制性皮质损伤模型小鼠脑内细胞病理形态、减少神经元丢失、降低胶质细胞增生,促进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恢复;同时该制剂也能显著减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型小鼠脊髓神经元丢失、改善脊髓组织病理形态、降低胶质细胞增生,改善模型小鼠运动功能并延长其生存期。
文摘2024年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目为“Fetal hepatocytes protect the HSPC genome via fetu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胚胎造血发育为模型,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胚胎发育相关疾病起源的机制。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发现,肝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胎球蛋白A(fetuin-A)可以保护造血干祖细胞(ha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HSPC)的基因组。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保护其干细胞基因组的机制,并证明该机制与发育疾病(如儿童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文摘2023年12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小玲教授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陈红专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岗教授,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正式发表了题为Intracerebral fat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is dependent on microgl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 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杂志同期配发Intracerebral fate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新闻和评述。该研究通过阐明不同纳米递药系统脑清除差异的原因,揭示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外囊泡(EVs)对于脑内纳米粒的清除至关重要;发现通过激活ERK1/2通路.
文摘近日,我校药学院王磊/尤启冬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lobal first-in-class drugs approved in 2023-2024:Breakthroughs and insights”的综述文章,阐述了2023-2024年间全球首创性小分子药物的突破与进展。药学院2024级直博生翟代超、副教授张秋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药学院药物化学系王磊研究员、尤启冬教授,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卢小玲教授为本文共同通信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本论文的第一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