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客家源流研究——以欧德礼、毕安、肯比尔为中心 被引量:9
1
作者 谭树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9-45,共7页
客家源流问题是客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客家是否源起汉族曾几次引发客家研究的热潮,许多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也加入了这一论争。本文以欧德礼、毕安、肯比尔为中心,论述了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参与客家源流问题论争的缘由及影响。
关键词 基督教传教 客家源流 汉族源起说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译著中的代笔问题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醒民 《社会科学研究》 1985年第4期59-63,共5页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译著中的代笔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有待进一步澄清、研究的现象,它要求学术界解决的课题相当多,如:一、大部分译著是否出自中国文士之手?二、怎样评价这些与传教士们“合作”的中国文士——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功过...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译著中的代笔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有待进一步澄清、研究的现象,它要求学术界解决的课题相当多,如:一、大部分译著是否出自中国文士之手?二、怎样评价这些与传教士们“合作”的中国文士——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功过?就是值得加以探讨的两点。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考察,以期问教于方家。一毋庸置疑,这些传教士中文译著中的大部分乃至绝大部分系出自中国文士之手,由他们编撰问世。笔者因工作关系曾查阅大量第一手有关资料并从中发现这一现象,从而得出这一结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基督教传教士的译著由“华士”代笔是普遍现象,既使如最著名的传教士译著家林乐知(美)、李提摩太(英)等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乐知 基督教传教 李提摩太 中文译著 代笔 中国知识分子 广学会 江南制造局 中国近代 署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发展变化与非基督教运动的发生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天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03-111,共9页
1922年春,中国爆发了自义和团运动以来规模最大的反对基督教及其在华传教事业的运动。这场运动断断续续进行了6年,中国思想界、政界及学界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卷入其中。非基督教运动的发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对此,... 1922年春,中国爆发了自义和团运动以来规模最大的反对基督教及其在华传教事业的运动。这场运动断断续续进行了6年,中国思想界、政界及学界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卷入其中。非基督教运动的发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对此,学术界已不乏论述。但以往的研究却相对忽略了20世纪头20年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发展变化与这场反教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直接引发非基督教运动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11届大会也缺乏具体的分析研究。本文有感于斯而作,错误疏漏,敬请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运动 基督教传教 基督教 同盟 差会 二十世纪初 天主教 教会学校 发展变化 国教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曹立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80-85,共6页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客观上,对介...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又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不自觉的工具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 基督教传教 中国社会 马礼逊 广学会 教会学校 教会报刊 近代中国 宗教 文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基督教传教活动的危机及其革新
5
作者 雷雨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76-79,共4页
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浪涛,冲垮了旧殖民主义体系。西方传教差会也随之面临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陷入危机之中,呈现出撤退、紧缩之势,被迫对已往的传教方... 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浪涛,冲垮了旧殖民主义体系。西方传教差会也随之面临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陷入危机之中,呈现出撤退、紧缩之势,被迫对已往的传教方针进行反省,对传教理论、结构、方式加以革新,以便适应战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现在,有些传教团体已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捍卫和平的纽带。本文试阐明这一历史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活动 西方基督教 新教传教 传教 第三世界 基督教传教 差会 危机 殖民主义 亚非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团在中国活动概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乐曾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S1期69-73,共5页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进而发展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为近代西方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活动开辟了新时代。19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较早来到中国而且特别活跃的外国人是一些西方传教士,他们往往以个人身分在外国对华...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进而发展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为近代西方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活动开辟了新时代。19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较早来到中国而且特别活跃的外国人是一些西方传教士,他们往往以个人身分在外国对华贸易机构中任职,其中著名的有英国人马礼逊父子和德意志的郭士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 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 基督教传教 近代德国 德意志 传教活动 德国政府 对华政策 巴塞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评介
7
作者 郭若平 《理论学习月刊》 1998年第8期71-72,55,共3页
关键词 基督教运动 近代中国社会 基督教传教 历史命运 社会史 太平天国运动 维新运动 社会变迁 历史过程 中国近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边疆服务研究的构想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天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39,共7页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从1939年开始,到1955年结束,历经战争与国家政制转型,是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最能同时反映教会趋重社会福音、追求本色化并将其发展重心从沿海及内地城市向西部边疆转移这三方面变化的重要事件。...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从1939年开始,到1955年结束,历经战争与国家政制转型,是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最能同时反映教会趋重社会福音、追求本色化并将其发展重心从沿海及内地城市向西部边疆转移这三方面变化的重要事件。本文在对既有研究展开学术综述、评价其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在华传教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 边疆服务运动 救赎与自救 研究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上海基督教慈善活动刍议 被引量:7
9
作者 盛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09-113,共5页
关键词 基督教传教 近代上海 慈善活动 慈善事业 麻疯病患者 基督教文化 救济会 盲童学校 孤儿院 西方传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安献令与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21-128,共8页
近代以来,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穆斯林群体和伊斯兰教,传教士安献令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自清末以来就密切关注中国穆斯林群体的动态。1921年,中国内地会英国总部出版了他的调查研究著作《中国西北的伊斯兰教》。文... 近代以来,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穆斯林群体和伊斯兰教,传教士安献令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自清末以来就密切关注中国穆斯林群体的动态。1921年,中国内地会英国总部出版了他的调查研究著作《中国西北的伊斯兰教》。文章就该书作者、成书背景、内容、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传教 传教士安献令 《中国西北的伊斯兰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西方传教士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邦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8-52,34,共6页
本文考察、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活动,认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活动是基于其本国利益的需要,随其本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沦陷区,主要是追随、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为日本侵略而从事... 本文考察、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活动,认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活动是基于其本国利益的需要,随其本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沦陷区,主要是追随、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为日本侵略而从事间谍活动,从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在国统区,主要是帮助国民党蒋介石,既有助蒋抗日的一面,更有助蒋反共的倾向。从抗日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活动来看,其为帝国主义侵略服务的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传教 抗日战争时期 西方传教 蒋介石 天主教 东正教传教 对华政策 教会大学 日本帝国主义 司徒雷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来华传教士中文报刊之外在发展与内在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牟彩霞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5-100,共6页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发行量有极大提升。而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外在发展,其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不仅世俗综合性报刊增多,多数刊物的内容也从传播宗教为主转到传播西学为主,刊物所用语言则逐渐通俗化,主创编辑人员也日益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 中文报刊 外在发展 内在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以代刻——传教士与中文印刷变局》
13
作者 苏精 本刊编辑部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52,共1页
该书2014年7月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发行,作者苏精为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系博士,研究领域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近代藏书三十家》《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等。《铸以代刻》主要探讨基督教传教士自1807年... 该书2014年7月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发行,作者苏精为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系博士,研究领域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近代藏书三十家》《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等。《铸以代刻》主要探讨基督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至1875年为止,六十令年间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传教 印刷出版 中文 出版发行 大学图书馆 文化交流史 马礼逊 同文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洪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5-62,共8页
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建学校的特权。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中,逐渐建立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会教... 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建学校的特权。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中,逐渐建立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会教育体系。居于教会中等教育核心地位的教会中学,在实现基督教教育事业中,倍受西方教会的垂顾,被视为教会学校体系中“最重要之一部分”。在近代中国社会,教会中学为了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中学 基督教传教 近代中国 侵华教育史 教会教育体系 基督教教育 教会学 宗教课程 近代学制 狄考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传教士与太平天国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15
作者 邹明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58-65,共8页
太平天国这场带有西方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爆发,曾引起在华各界西方人士的注意。美国传教士对此尤其关注,利用各种机会发表对这场运动的观感和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驻华使节乃至美国国內政界的... 太平天国这场带有西方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爆发,曾引起在华各界西方人士的注意。美国传教士对此尤其关注,利用各种机会发表对这场运动的观感和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驻华使节乃至美国国內政界的权贵显要提供有关太平天国的各类情报。本文试就美国传教士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其态度之转变,与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运动 美国传教 美国对华政策 基督教传教 太平军 罗孝全 清政府 洪秀全 西方基督教 美国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韪良在宁波十年宗教活动述评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维俭 《浙江学刊》 1987年第3期98-102,97,共6页
丁韪良(W.A.P.Martin)是近代来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中一位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曾以所谓布道“先驱者”,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清政府的国际法“顾问”和多产的“汉学家”而著称于世。西方学者至今还认为他是十九世纪最后三十余年间... 丁韪良(W.A.P.Martin)是近代来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中一位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曾以所谓布道“先驱者”,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清政府的国际法“顾问”和多产的“汉学家”而著称于世。西方学者至今还认为他是十九世纪最后三十余年间仅次于赫德(R·Hart)的在北京的影响最大的外国人。他从1850年到中国,至1916年在北京去世,长达六十余年,几乎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在中国从事各种活动。本文主要评述丁韪良来华最初十年在宁波的宗教活动,这对于研究近代早期西方传教士和基督教会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传教 基督教教义 西方传教 宗教活动 基督教 教会学校 宗教思想 西方基督教 汉学家 中国内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礼逊教育会与马礼逊学校的创办 被引量:3
17
作者 仇华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21-25,67,共6页
1834年8月1日,第一个来中华帝国传教的英国“伦敦会”(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Rev.Robert Morrison)在广州病逝,这一消息在欧美各国传教士中引起很大反应,不少人发表悼念文稿,赞颂马礼逊为基督教传教事业作... 1834年8月1日,第一个来中华帝国传教的英国“伦敦会”(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Rev.Robert Morrison)在广州病逝,这一消息在欧美各国传教士中引起很大反应,不少人发表悼念文稿,赞颂马礼逊为基督教传教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广州周围的英美等国传教士和商人“为了永远铭记他所建立的功绩,于1835年1月发出倡议,决定成立马礼逊教育会(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学校 基督教传教 裨治文 教育 CHINESE 办学校 耶鲁大学 圣经 容闳 英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教会学校师资状况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剑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47-50,共4页
教会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共始终,因而构成为近代教育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宏观研究早已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果,而微观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拟对清末教会学校——主要是基督教教会学校——的师资状况作一番历史的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 传教 师资状况 教会学 校教师 教会教育 毕业生 中国近代教育 师范教育 基督教传教 新式学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州文会馆变迁史补证一则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华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会馆 山东人民出版社 补证 变迁 基督教传教 教会大学 齐鲁大学 狄考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渡船──评《圣经典故辞典》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83-85,共3页
渡船──评《圣经典故辞典》金磊由谢金良等主编的《圣经典故辞典》已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的理解,工具书都很枯燥,只供查阅。可这本辞典却不同。《圣经》一书,出现在遥远的古代。它是由《新约》与《旧约》组成的。两书合... 渡船──评《圣经典故辞典》金磊由谢金良等主编的《圣经典故辞典》已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的理解,工具书都很枯燥,只供查阅。可这本辞典却不同。《圣经》一书,出现在遥远的古代。它是由《新约》与《旧约》组成的。两书合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旧约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典故 《圣经》 《旧约》 《新约》 渡船 基督教传教 阿拉伯 历史背景 成语 希伯来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