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空急流区内纬向基本气流加速与EP通量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冉令坤 高守亭 雷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9-416,共8页
采用多时间尺度方法,并假设纬向基本气流是正压的,在不引入剩余环流的情况下,推导出纬向基本气流局地变化与一种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在形式上比较简单,而且物理意义明确,适合诊断分析高空急流区... 采用多时间尺度方法,并假设纬向基本气流是正压的,在不引入剩余环流的情况下,推导出纬向基本气流局地变化与一种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在形式上比较简单,而且物理意义明确,适合诊断分析高空急流区内纬向基本气流的加速与减速。理论分析表明,正压纬向基本气流的局地变化由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散度决定。作者利用该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对2002年12月一次寒潮过程中200hPa等压面上纬向基本气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在200hPa纬向基本气流急流区内,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散度是影响纬向基本气流发展演变的重要因子,并且纬向基本气流的加速与减速主要是由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中扰动动量的经向输送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急流 纬向基本气流 多时间尺度方法 EP通量 Eliassen-Palm通量 局地变化 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气流在局域流型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哲贤 马镜娴 谢金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8-315,共8页
用一个β平面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了5组时间积分为72个模式日的试验,分析了不同基本气流对局域流型演化特征的作用。结果指出:强的基本气流相应于持续性干旱流型;弱的基本气流相应于间歇性的干旱流型。
关键词 局域流型 基本气流 热力强迫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气流和边界层顶高度对低纬大气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鹏飞 黄平 +1 位作者 顾雷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83-1090,共8页
本文研究了一个包含波动CISK(Convective Instability of the Second Kind)机制的扰动方程数值模式中,基本气流对低频振荡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基本气流为纬向均匀风场U时,振荡周期随U的增加而减小:当U取2 m s-1时,周期从50~60 ... 本文研究了一个包含波动CISK(Convective Instability of the Second Kind)机制的扰动方程数值模式中,基本气流对低频振荡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基本气流为纬向均匀风场U时,振荡周期随U的增加而减小:当U取2 m s-1时,周期从50~60 d减小到30 d;当U减小到-1 m s-1时,振荡周期增加为70~80 d。这是由于低频振荡是从西向东传播,西风基本气流能加快扰动东传,反之东风基本气流会抑制扰动东传,使振荡周期增加。同时,模式中的边界层顶出现误差时,模拟结果会有敏感的响应。若边界层顶取值比标准值高,对流加热反馈作用过大,出现扰动增长过快的现象,传播到80°~90°E附近时,扰动不再继续传播,而是无限增长;而边界层顶取值比标准值低时,对流加热反馈过小,扰动增长小且衰减加快,扰动传播不远便耗散到零,扰动循环周期表现为热源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气流 边界层顶 误差 低纬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作用下的低纬低频波 被引量:2
4
作者 付遵涛 刘式适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83-991,共9页
在低纬地区 ,风速的垂直切变也是很明显的 ,作者解释了这些纬向气流的垂直切变对低纬长波性质以及对不同模态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
关键词 基本气流 垂直切变 低纬波动 纬向气流 低频波 正压模 斜压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风波天气区域分布与基本气流垂直切变的关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肖文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33-339,共7页
本文分析八个东风波实例,按天气区域相对于700hpa东风波的槽线位置分为两类: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西;另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东。用热成风适应物理过程来解释这种天气区分布的原因。指出:在热带东风波区域中,若东风随高度增强... 本文分析八个东风波实例,按天气区域相对于700hpa东风波的槽线位置分为两类: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西;另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东。用热成风适应物理过程来解释这种天气区分布的原因。指出:在热带东风波区域中,若东风随高度增强的地区,基本气流的垂直切为东风,则坏天气区在槽线以西;若东风随高度减弱的地区,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为西风,则坏天气区在槽线以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热成风 垂直切变 基本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气流对赤道Rossby波和重力波的影响
6
作者 周小刚 钟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应用考虑基本气流作用的赤道β平面线性模式,分析了基本气流对赤道Rossby波和重力波的影响.分析表明,基本西风气流中西传的赤道Rossby波和西传重力波仍有混合现象,基本西风气流将使Rossby波出现不稳定增长,而基... 应用考虑基本气流作用的赤道β平面线性模式,分析了基本气流对赤道Rossby波和重力波的影响.分析表明,基本西风气流中西传的赤道Rossby波和西传重力波仍有混合现象,基本西风气流将使Rossby波出现不稳定增长,而基本东风气流中的Rossby波和重力波是完全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气流 重力波 波动不稳定 罗斯贝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计算及热带气旋运动与其偏差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高拴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63L16的1.875×1.875经纬网格点资料和中央气象台编号的热带气旋实时中心位置资料,计算了1996年全年25个热带气旋,共126个时次的环境地转基本气流,分析了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热带气旋的实际运动...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63L16的1.875×1.875经纬网格点资料和中央气象台编号的热带气旋实时中心位置资料,计算了1996年全年25个热带气旋,共126个时次的环境地转基本气流,分析了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热带气旋的实际运动与环境地转引导气流的偏差(后文将称其为引导偏差,即热带气旋的实际中心位置与按引导气流推算出的位置之间的偏差)进行了分析,发现引导气流的计算区域不同,其引导偏差是不一样的。得到了引导气流的最佳计算区域,并且发现热带气旋运动与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结构的关系以及引导偏差与引导气流的速度、气旋本身的初始纬度位置和强度等有关。结果还表明,200~1000 hPa的深层加权平均的基本气流的引导效果最佳,可作为最佳引导气流使用。了解这些规律和特征,对热带气旋运动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运动 环境地转基本气流 垂直分布 环境引导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气流对热带波动传播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敏 P.J.Webster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本文研究了在各种定常基本状态下大气对位于热带及中纬度地区的定常强迫源的响应。进一步证实了东风基本气流将限制热带扰动向中高纬度的传播,从而也抑制了两半球的相互作用;西风基本气流则有利于热带波动向中纬度传播,有利于中纬度扰... 本文研究了在各种定常基本状态下大气对位于热带及中纬度地区的定常强迫源的响应。进一步证实了东风基本气流将限制热带扰动向中高纬度的传播,从而也抑制了两半球的相互作用;西风基本气流则有利于热带波动向中纬度传播,有利于中纬度扰动通过热带向另一半球传播。赤道地区基本气流随经度的变化对罗斯贝波的传播也有重大影响,波动能量将在基本气流辐合的地区累积并向中纬度发射。因此赤道西风辐合最大的地区就是热带与中纬度相互作用以及两半球相互作用最明显的地区。应用实测风场作基本气流所进行的实验表明,冬季与夏季热带波动的传播特征,两半球相互作用的状况均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气流 数值试验 赤道地区 罗斯贝波 东风带 中高纬度 赤道西风 中纬度地区 辐合区 定常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纬向基本流上的斜压扰动
9
作者 林一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7-1365,共9页
本文基于能量方法研究了时间平均的非纬向基本流的稳定性以及该基本流上斜压扰动的发展,并探讨了经向基本气流对于扰动发展的作用。从广义能量方程得到了时间平均的非纬向基本流的稳定性条件,并用扰动能量方程研究了正压发展(衰减)和斜... 本文基于能量方法研究了时间平均的非纬向基本流的稳定性以及该基本流上斜压扰动的发展,并探讨了经向基本气流对于扰动发展的作用。从广义能量方程得到了时间平均的非纬向基本流的稳定性条件,并用扰动能量方程研究了正压发展(衰减)和斜压发展(衰减)的扰动结构及其与基本流的配置关系。研究发现,以急流轴为中心,对于正压发展的扰动,其流线在水平面上向基本气流来流方向的下游倾斜,而对于正压衰减的扰动,其流线在水平面上向基本气流来流方向的上游倾斜。对流层大气中,斜压发展的扰动,其流线在垂直剖面上随高度增加向基本气流来流方向的上游倾斜,而斜压衰减的扰动,其流线在垂直剖面上随高度增加向基本气流来流方向的下游倾斜。经向基本气流的存在会促进并加强扰动的发展,令扰动更加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纬向基本 稳定性 斜压扰动 发展 经向基本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涡藤原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玉清 朱永禔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3-20,共8页
本文利用正压无辐散模式在无环境基本气流的情况下对双涡的藤原效应及其“合并”后涡旋移动路径的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双涡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临界距离时才会出现藤原效应,这一临界距离决定于涡旋的结构及双涡的相对... 本文利用正压无辐散模式在无环境基本气流的情况下对双涡的藤原效应及其“合并”后涡旋移动路径的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双涡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临界距离时才会出现藤原效应,这一临界距离决定于涡旋的结构及双涡的相对强度;双涡的“合并”过程实际上是其中一个涡旋减弱消失而另一涡旋维持的过程;在考虑β效应的情形下,两个同等强度的涡旋“合并”后表现为较平直的向西北的β飘移,而两个不同强度的涡旋“合并”后表现为陀螺运动和β飘移的叠加。这些结果与实际大气中双台风相互作用的许多现象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原效应 双台风 移动路径 基本气流 β效应 涡度 同等强度 次级环流 临界距离 切向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锋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赵玉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94,共14页
针对梅雨锋(湿度锋)上或附近偏南暖湿气流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而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1.1)设计了一系列三维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效应,探讨了基本气... 针对梅雨锋(湿度锋)上或附近偏南暖湿气流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而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1.1)设计了一系列三维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效应,探讨了基本气流和风垂直切变对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梅雨锋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作用。结果发现: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造成的质量不平衡可在梅雨锋附近激发出小振幅重力波,在梅雨锋暖湿气流一侧对流层低层产生上升运动,并与非绝热加热过程耦合激发出对流形成一条平行于梅雨锋的对流降雨带,对流系统的尺度一般为20~60km,对流雨带形成后逐渐向南传播,其中对流扰动形成后激发出振幅更大的重力波向南传播以及对流雨带北侧干下沉气流支的低层回流对新对流系统的触发可能在对流雨带的南移中起到重要作用。梅雨锋对其附近的对流有一定的组织作用,对流扰动在梅雨锋附近可发展成尺度为100~200km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扰动受到湿度锋在低层组织的偏北气流作用后,它在低层出现辐合,流场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倾斜,这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基本气流的平流效应使梅雨锋移动,有利于抵消梅雨锋对流雨带南移效应,它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在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风的方向变化引起的风垂直切变有利于梅雨锋对流的启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并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而风的大小形成的风垂直切变似乎并不利于梅雨锋上对流的启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对流 暴雨 基本气流 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散风作用下低频Rossby波的能量传播 被引量:7
12
作者 冉令坤 高守亭 李崇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0,共8页
文中研究了热力强迫所激发的辐散风对低频Rossby波能量传播的影响 ,推导出辐散风作用下的Rossby波的频散关系和群速度表达式。理论分析表明 :如果扰动流函数与速度势的位相差α∈ (0 ,π) ,那么辐散风将减小Ross by波的圆频率 ,增大群... 文中研究了热力强迫所激发的辐散风对低频Rossby波能量传播的影响 ,推导出辐散风作用下的Rossby波的频散关系和群速度表达式。理论分析表明 :如果扰动流函数与速度势的位相差α∈ (0 ,π) ,那么辐散风将减小Ross by波的圆频率 ,增大群速度的纬向分量 ,加速Rossby波在纬向方向上的传播 ;辐散风对经向群速度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波射线的分析表明 ,在纬向基本气流为常数的情况下 ,辐散风作用下的低频Rossby波从初始位置到反射纬度的传播路径表现为一段光滑的大弧 ;对于周期为 30d、纬向波数k =3,4的Rossby波 ,当辐散风减弱时 ,波能量经向传播距离和纬向传播距离都增大。对于k =3的Rossby波 ,当辐散风减弱时 ,Rossby波的经向传播范围增大 ,但振幅强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波 能量传播 风作用 低频 传播距离 辐散风 速度表达式 热力强迫 频散关系 基本气流 传播路径 初始位置 经向传播 振幅强度 分析表 群速度 纬向 位相差 速度势 流函数 圆频率 增大 波射线 减小 减弱 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 Nino年和La Nina年的非线性临界层与副高的形成、维持和振荡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丽 陆维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共9页
采用欧洲中心1982年12月、1983年4月、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月平均纬向风场实际观测资料,作为非线性临界层模式的基本气流进行数值积分,得到:用1982年12月和1983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强、范... 采用欧洲中心1982年12月、1983年4月、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月平均纬向风场实际观测资料,作为非线性临界层模式的基本气流进行数值积分,得到:用1982年12月和1983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强、范围大、数目少,维持2-3个单体,且向西移,东西振荡周期1-2个月。用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弱、范围小,成带状分布,数目多达4个单体,副高合并、分裂得较快,亦西移。1982-1983年是一次ElNino过程,而1984-1985年则是LaNina过程。由能通量图可见:ElNino年的振荡振幅明显比LaNina年的振幅大、周期长。以上结果表明:ElNino年的基流对滞后约4个月的副高有增强作用,反之,LaNina年的基流对滞后约4个月副高有衰减作用。这与熟知的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滞后1-2季度西太平洋副高范围和强度成正相关的观测事实是一致的。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副高形成、维持和振荡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临界层 基本气流 厄尔尼诺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查逊数与中尺度扰动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平 高守亭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本文通过用摄动方法求解对数压力坐标系下原始方程组的线性解,来研究理查逊数与中尺度扰动的稳定性的关系,得出了零级近似和一级近似下对称不稳定以及零级近似下几种特殊的斜压不稳定判据。
关键词 中尺度系统 理查逊数 斜压不稳定 原始方程 急流轴 一级近似 摄动方法 零级 暴雨区 基本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98.7”暴雨过程大气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安洁 张立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21,共9页
文章从环境场的稳定性角度进行研究,取boussinesq近似的二维数学模型,从数值模式每小时输出的预报场中提取暴雨过程中的环境场,通过计算函数极小值的方法,求取层结参数及加热率,讨论实际暴雨过程中不稳定的作用。其结果表明,凝结加热对... 文章从环境场的稳定性角度进行研究,取boussinesq近似的二维数学模型,从数值模式每小时输出的预报场中提取暴雨过程中的环境场,通过计算函数极小值的方法,求取层结参数及加热率,讨论实际暴雨过程中不稳定的作用。其结果表明,凝结加热对暴雨不稳定的发生发展作用明显。暴雨初期和强盛期的环境场都可以出现动力不稳定,且不稳定扰动传播方向与基本气流有一个斜交角,属于二维平面波的不稳定。“98.7”暴雨的发生发展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稳定性分析 武汉地区 boussinesq近似 大气 二维数学模型 发生发展 动力不稳定 环境场 数值模式 计算函数 凝结加热 基本气流 传播方向 稳定扰动 共同作用 预报场 极小值 加热率 斜交角 平面波 小时 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层模式中的对称不稳定
16
作者 张立凤 张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92-495,共4页
用三层模式研究了对称不稳定。结果表明,当气层的厚度(扰动的垂直尺度)与扰动的水平尺度达到最佳配合时,有最大的对称不稳定增长率。而 R_i 数越小,出现最不稳定时所要求的气层厚度与扰动的水平尺度的比就越大。
关键词 水平尺度 气层厚度 最佳配合 低空急流 强对流天气 不稳定能量 梅雨锋 环境场 基本气流 气象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蔬菜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中)
17
作者 沙国栋 《农家致富》 2008年第16期30-31,共2页
3.合理调节气流环境 (1)设施栽培的气流特点。温室大棚覆盖密闭后,内外空气对流受阻,空气交换微弱,气流相对稳定。白天阳光射入室内,提高了地面温度,形成顶部与地面的温差,地面空气向顶部移动,开始离开地面时风向角度小,到... 3.合理调节气流环境 (1)设施栽培的气流特点。温室大棚覆盖密闭后,内外空气对流受阻,空气交换微弱,气流相对稳定。白天阳光射入室内,提高了地面温度,形成顶部与地面的温差,地面空气向顶部移动,开始离开地面时风向角度小,到1米高后角度加大到70~80度,并向顶部中心汇合,这部分气流是基本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化生产 设施蔬菜 基本气流 技术 地面温度 空气对流 设施栽培 大棚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科研成果简介21
18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1990年第2期47-48,23,共3页
她揭开了大脑新皮层LTP研究的新篇章韩太真1983年考取西安医科大学生理学专家侯宗濂教授的博士研究生,1988年10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韩太真是我校与国外联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使用脑片标本研... 她揭开了大脑新皮层LTP研究的新篇章韩太真1983年考取西安医科大学生理学专家侯宗濂教授的博士研究生,1988年10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韩太真是我校与国外联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使用脑片标本研究发育大鼠初级视皮层的长时程增强及其有关的神经递质和受体》。这部分实验工作是她在美国俄亥俄州东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泰勒教授的实验室完成的。她采用离体动物脑片标本进行学习和记忆机理的探讨。实验以LTP作为记忆指标,使用CSD定量分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基本气流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特征波动 平均环流 博士学位论文 相互作用 新皮层 科研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辐合带上扰动不稳定性的简单理论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义炳 黄寅亮 《气象学报》 CAS 1964年第2期198-210,共13页
本文采用了简单的流体力学方法,在三种模式——正压扰动层、相当正压层、三维扰动——的情况下,对赤道辐合带上的扰动切变不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给出了分析解、数值解及可能的数值解方法。分析结果证明:不稳定情况的出现,与基本气... 本文采用了简单的流体力学方法,在三种模式——正压扰动层、相当正压层、三维扰动——的情况下,对赤道辐合带上的扰动切变不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给出了分析解、数值解及可能的数值解方法。分析结果证明:不稳定情况的出现,与基本气流间切变的大小、纬度、及扰动的波长有关。一般在中高纬度分析中经常忽略的2ωcosφ是一个稳定因子。由简单到较复杂的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简单模式中所忽略的因子,可能增加了不稳定性。本文从理论上初步证实,在台风发生过程中,基本气流的动能由于不稳定转变为扰动动能,可能是一个并不是不重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 稳定度 基本气流 扰动动能 赤道辐合带 不稳定性 分界面 台风 低压(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