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山及邻区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几何特征及构造意义--基于遥感影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常旺 张贵山 +5 位作者 彭仁 温汉捷 刘磊 张磊 孟乾坤 王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5,共10页
北山及邻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反映了该地先存裂隙(节理)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岩墙群形成后经历的构造活动,对探究岩浆活动、反演构造演化过程及分析岩墙几何特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遥感和地质方法,在... 北山及邻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反映了该地先存裂隙(节理)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岩墙群形成后经历的构造活动,对探究岩浆活动、反演构造演化过程及分析岩墙几何特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遥感和地质方法,在遥感影像中解译提取1777条基性岩墙,通过几何工具计算得到岩墙走向数据,总结岩墙群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与其形成时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背景相对应。结果表明,北山及邻区岩墙优势走向方位集中于0°~65°与320°~360°,绝大部分岩墙是在伸展作用中张性区域应力场控制下形成的,具张性性质或剪张性性质,部分岩墙受后期碰撞挤压环境影响,具张剪性性质。岩墙群主导成因机制是区域伸展构造作用,兼以地幔柱远程效应及热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地质 基性岩墙 几何特征 区域构造应力场 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1亿年千里山基性岩墙群的厘定及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地质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9
2
作者 彭澎 王欣平 +6 位作者 周小童 王冲 孙风波 苏向东 陈亮 郭敬辉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91-1203,共13页
千里山-贺兰山地区分布着两组岩墙:一组北东走向,侵入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见被晚前寒武系黄旗口组不整合截切,称为千里山岩墙群;一组北西走向,侵入基底岩系,见侵入黄旗口组,被石炭系不整合截切,称为贺兰山岩墙群。一条千里山岩墙分选... 千里山-贺兰山地区分布着两组岩墙:一组北东走向,侵入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见被晚前寒武系黄旗口组不整合截切,称为千里山岩墙群;一组北西走向,侵入基底岩系,见侵入黄旗口组,被石炭系不整合截切,称为贺兰山岩墙群。一条千里山岩墙分选出斜锆石,二次离子探针Pb-Pb定年获得813±7Ma的年龄(207Pb/206Pb平均年龄;MSWD=0.63,n=6),代表岩墙侵位时代。一条贺兰山岩墙分选出锆石,二次离子探针U-Pb定年获得最小一组年龄~370Ma(206Pb/238U年龄),近似代表岩墙侵位时代或者略大于侵位时代。千里山岩墙为拉斑玄武岩系列,以高TiO_2(2.7%~3.7%)和Fe_2OT_3(13.4%~17.0%)为特征;贺兰山岩墙为(弱)碱性系列,低TiO_2(1.0%~1.5%)和Fe_2OT_3(5.5%~12.4%)为特征。两者均显示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贺兰山岩墙群的富集和亏损特征均更为明显((La/Yb)N:贺兰山岩墙群2.0~5.5;千里山岩墙群1.9~2.4)。这些特征说明岩浆可能起源于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或者岩浆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黄旗口组-王全口组-正目关组与上覆寒武系地层以及下伏千里山岩墙群的地质关系说明这些地层应该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810~541Ma)。千里山-贺兰山地区基底属于西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其以西是阿拉善地块;后者的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鉴于阿拉善地块发育同时期、岩浆性质基本相似的岩浆岩(狼山地区双峰式火山岩系;龙首山地区镁铁-超镁铁岩),考虑到两地的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特征的相似性,我们认为阿拉善地块和千里山-贺兰山地块可能属于同一克拉通,同时经历新元古代中期伸展-裂谷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新元古代 千里山基性岩墙 贺兰山基性岩墙 阿拉善地块 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地块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研究综述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7
3
作者 周鼎武 张成立 +3 位作者 刘良 王居里 王焰 刘金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8,共7页
基性岩墙群是重建古陆块聚合、伸展乃至裂解的关键标志之一。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时空对比综合分析表明 ,华北地块区发育 2 30 0 Ma±和 170 0~ 12 0 0 Ma的两期基性岩墙群 ,分别代表了... 基性岩墙群是重建古陆块聚合、伸展乃至裂解的关键标志之一。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时空对比综合分析表明 ,华北地块区发育 2 30 0 Ma±和 170 0~ 12 0 0 Ma的两期基性岩墙群 ,分别代表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华北古陆块的聚合、伸展过程 ;扬子地块区发育 80 0~ 6 2 0 Ma的基性岩墙群 ,反映了新元古代扬子古陆块的聚合、伸展过程。认为前震旦纪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可能是独立古陆块或不同古陆块的组成部分。晋宁造山作用 ( 110 0~85 0 Ma)和澄江伸展、裂解作用 ( 80 0 Ma± )是可与新元古代 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聚合和伸展 超大陆 造山带 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条山-嵩山地区1.78Ga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53
4
作者 胡国辉 胡俊良 +1 位作者 陈伟 赵太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63-1576,共14页
幔源岩浆侵位产生的基性岩墙群是地壳伸展裂解的重要标志。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条山-嵩山地区出露有大量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对其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其岩石类型以辉绿岩为主,少量辉长辉绿岩和辉绿玢岩... 幔源岩浆侵位产生的基性岩墙群是地壳伸展裂解的重要标志。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条山-嵩山地区出露有大量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对其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其岩石类型以辉绿岩为主,少量辉长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和单斜辉石,其它矿物包括角闪石、Fe-Ti氧化物、磷灰石、黑云母、碱性长石和石英。锆石SHRIMPU-Pb年龄为1785±18Ma,代表岩墙的结晶年龄。岩石K2O+Na2O含量为3.63%~6.18%,K2O/Na2O比值为0.73~1.38,FeOT含量较高(10.03%~13.59%),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的稀土元素含量高(142×10-6~381×10-6),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Ba、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全岩εNd(t)值为-6.2~-8.1。岩墙的固结指数(SI)和MgO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幔源岩浆发生过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基性岩墙属于板内拉斑玄武岩系列,与熊耳群火山岩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基于两者紧密的产出关系,我们认为该区岩墙可能是熊耳群火山岩的通道岩墙,共同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后伸展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华北克拉通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中基性岩墙群的地质地球化学和K-Ar年代学 被引量:73
5
作者 李辛子 韩宝福 +3 位作者 季建清 李宗怀 刘志强 杨斌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4-584,共11页
新疆克拉玛依中基性岩墙群出现在后碰撞花岗岩(锆石U-Pb年龄约为300~320Ma)及其下石炭统火山岩-硅质岩围岩之中,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裂隙控制,总体走向以280°~300°为主,K-Ar表观年龄为241.3~271.5Ma。岩墙群属于亚碱性系列... 新疆克拉玛依中基性岩墙群出现在后碰撞花岗岩(锆石U-Pb年龄约为300~320Ma)及其下石炭统火山岩-硅质岩围岩之中,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裂隙控制,总体走向以280°~300°为主,K-Ar表观年龄为241.3~271.5Ma。岩墙群属于亚碱性系列,根据岩性和Mg#的不同,可分为辉绿岩岩墙、高Mg#闪长玢岩岩墙和低Mg#(石英)闪长玢岩岩墙等三组。主元素、稀土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等资料表明,形成岩墙群的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由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原始玄武质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但同时还受到同化混染作用的影响,致使克拉玛依岩墙群具有较典型的AFC过程的成因特征。克拉玛依岩墙群形成于新疆北部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是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因而可以作为地壳垂向生长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地球化学 K-AR年龄 AFC过程 后碰撞伸展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及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的Sr、Nd、Pb、O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张成立 周鼎武 +2 位作者 金海龙 韩松 刘颍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30-437,共8页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与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的 Sr、 Nd、 Pb 同位素特征反映它们具相同的混合地幔源区。前者的(87 Sr/86 Sr)i= 06905~07061, ε N d (t) = - 19~50, Δ208 Pb...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与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的 Sr、 Nd、 Pb 同位素特征反映它们具相同的混合地幔源区。前者的(87 Sr/86 Sr)i= 06905~07061, ε N d (t) = - 19~50, Δ208 Pb/204 Pb= 3549~19026, Δ207 Pb/204 Pb= 4~85, Th/ Ta 低, La/ Yb 变化大;后者的(87 Sr/86 Sr)i= 06487~07075,ε N d(t)= 011~394, Δ208 Pb/204 Pb= - 8158~21995, Δ207 Pb/204 Pb= 444~1668, Th/ Ta 和 La/ Yb 较高。这指示它们的源区以岩石圈亏损地幔和第2 类富集地幔为主要混合组分, 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曾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它们具大陆拉斑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代表同源异相裂谷环境的产物推断, 南秦岭基底陆块在新元古代时曾发生过一次重要裂解作用, 并向早古生代秦岭洋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基性火山岩 同位素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3
7
作者 江思宏 聂凤军 +2 位作者 胡朋 刘妍 赖新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71,共12页
藏南江孜—哲古一带广泛分布有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中基性岩墙群,它们是新特提斯洋晚期发生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本文对这些基性岩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研究。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略为富集LRE... 藏南江孜—哲古一带广泛分布有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中基性岩墙群,它们是新特提斯洋晚期发生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本文对这些基性岩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研究。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略为富集LREE,Eu的亏损不明显,表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较弱;LILE的富集和HFSE的亏损均不明显,所有样品均以相对富集Ta、Ce和亏损La、Y和Yb为特点。铅同位素206Pb/204Pb比值和207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较小,分别为18.330~18.717和15.504~15.674;而208Pb/204Pb值和μ值相对变化较大,分别为37.664~39.156和9.296~9.931;初始87Sr/86Sr值变化范围较大,为0.7044~0.7105;岩石的εNd(t)值变化范围为-4.49~+6.77,绝大多数为正值。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Nd-Sr-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藏南地区基性岩墙群可能是由来自亏损地幔源的岩浆与来自富集地幔源(EM)的岩浆混合的产物,其快速侵位造成岩浆分异作用较差,而岩浆的不均匀混合导致LILE富集与HFSE亏损均不明显,并产生较大的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范围。藏南基性岩墙群的研究结果表明了青藏高原地区复杂的地幔结构特征,这也为研究该区的地幔演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r-Nd同位素 地球化学 基性岩墙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晋江中-基性岩墙群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 被引量:35
8
作者 董传万 张登荣 +2 位作者 徐夕生 闫强 竺国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96-1702,共7页
福建晋江晚中生代中-基性岩墙群可分为两期:早期岩墙群,岩性为角闪辉绿岩,近东西走向(N70-85E),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90±2Ma;晚期岩墙群,岩性为微晶闪长岩,北东走向(N35~50E),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87±2Ma。两期岩墙群沿晚... 福建晋江晚中生代中-基性岩墙群可分为两期:早期岩墙群,岩性为角闪辉绿岩,近东西走向(N70-85E),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90±2Ma;晚期岩墙群,岩性为微晶闪长岩,北东走向(N35~50E),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87±2Ma。两期岩墙群沿晚中生代花岗片麻岩的节理侵入。在地球化学上,它们具有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等特点,I_(Sr)=0.7045~0.7053,ε_(Nd)(t)=-1.18~-1.97,与金门、小金门岛的镁铁质岩墙群相似,也和闽东南晚中生代基性火成岩(辉长岩、玄武岩)的一致。它们是起源于受消减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产生的玄武岩浆,经岩浆分异作用,在拉张的构造环境中侵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中-基性岩墙 晚中生代 福建晋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东段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山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岩石成因 被引量:59
9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2 位作者 李向民 马中平 徐学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29,共29页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它们极有可能是源于地幔柱源(εNd(t)≈+5,Mg#≈0.7,La/Nb≈0.7)。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揭示,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和基性岩墙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它们总体上是产生于幔源石榴子石稳定区。而西北部镇安地区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则是形成于幔源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带。碱性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拉斑玄武质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高(10%~30%)的条件下。武当山地区的武当山群和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浅层位辉长岩质(cpx+plag±ol)分离作用,而其他地区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分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火山岩和基性岩墙 耀岭河群 陨西群 武当山群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幔柱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伸展作用——来自海南岛基性岩墙群的证据 被引量:29
10
作者 唐立梅 陈汉林 +3 位作者 董传万 沈忠悦 程晓敢 付璐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4-1216,共13页
论文在系统地分析了海南岛文市、叉河、三亚地区的三处基性岩墙群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岩墙群的来源和其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文市岩墙群形成于约101Ma,叉河和三亚岩墙群形成于约93Ma;主量元... 论文在系统地分析了海南岛文市、叉河、三亚地区的三处基性岩墙群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岩墙群的来源和其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文市岩墙群形成于约101Ma,叉河和三亚岩墙群形成于约93Ma;主量元素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属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化学特征为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Sr-Nd同位素组分显示其源区具有EMⅡ特征。这两期岩墙群的存在,显示了海南岛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存在两次构造伸展事件。海南岛90Ma左右的岩墙群与广东、福建同时代的岩墙群构成中国东南沿海90Ma广泛发育的、呈近北北东向展布的岩墙群带,它们具有相同成因机制,指示中国东南部在90Ma左右时经历了强烈区域性拉张作用;这些岩墙群虽来源于不同的地幔源区,但均与俯冲流体交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基性岩墙 晚白垩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祁连造山带接合部位基性岩墙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11
作者 陈隽璐 何世平 +4 位作者 王洪亮 徐学义 曾佐勋 王宗起 闫全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5-462,共8页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_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_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_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_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在中央造山带中段可能普遍存在440Ma左右的一期伸展裂解事件。这一信息对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祁连造山带结合部位 基性岩墙 早古生代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中基性岩墙群形成力学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辛子 韩宝福 +2 位作者 李宗怀 刘志强 杜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7-522,共6页
克拉玛依岩墙群产出在克拉玛依北岩体及其围岩之中,具有不连续分段岩墙和连续分段岩墙两种类型,空间分布受区域张性构造裂隙控制,总体走向以北西-南东(280°~300°)为主,还有少量北东-南西(30°~50°)走向的岩墙。克... 克拉玛依岩墙群产出在克拉玛依北岩体及其围岩之中,具有不连续分段岩墙和连续分段岩墙两种类型,空间分布受区域张性构造裂隙控制,总体走向以北西-南东(280°~300°)为主,还有少量北东-南西(30°~50°)走向的岩墙。克拉玛依岩墙群所受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垂直于地表,最小主压应力方向与岩墙扩容作用方向平行,并垂直于北西-南东走向的分段岩墙。岩浆沿构造裂隙贯入、充填形成岩墙,其发育程度与裂隙和区域各主压应力之间的夹角有关。岩墙分段的力学原因是岩浆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与最小主压应力斜交的先存裂隙时,应力强度因子瞬间降低所致。估算的主伸长度为2.7%。克拉玛依岩墙群的大量出现进一步表明,二叠纪时,区域构造已经由碰撞挤压体制转变为伸展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机制 后碰撞伸展作用 主伸长度 基性岩墙 克拉玛依 构造意义 构造裂隙 新疆 应力强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的Sm-Nd定年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0
13
作者 周鼎武 张成立 +3 位作者 刘良 王居里 刘颖宇 张宗清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30,共6页
武当地块是卷入南秦岭构造带的前震旦纪基底岩块,该基底岩块中广泛发育变形变质的基性岩墙群,获得岩墙群的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t=782±164(2σ)Ma,INd=0.51171±16(2σ),εNd(t)=... 武当地块是卷入南秦岭构造带的前震旦纪基底岩块,该基底岩块中广泛发育变形变质的基性岩墙群,获得岩墙群的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t=782±164(2σ)Ma,INd=0.51171±16(2σ),εNd(t)=+1.5±1.0。据此并综合区域地质实际,对南秦岭元古代古陆块的存在及其裂解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地块 基性岩墙 同位素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古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年龄及地球化学:~2.1Ga伸展及~1.8Ga变质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崇辉 杜利林 +3 位作者 耿元生 任留东 路增龙 宋会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27-2849,共23页
以往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西部陆块的2.5Ga事件及中部带的2.2~2.0Ga、1.95~1.8Ga事件的研究,最近通过工作发现东部陆块内部亦有~2.1Ga、~1.8Ga事件的记录。我们通过对冀东石门变质基性岩墙群进行离子探针锆石U... 以往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西部陆块的2.5Ga事件及中部带的2.2~2.0Ga、1.95~1.8Ga事件的研究,最近通过工作发现东部陆块内部亦有~2.1Ga、~1.8Ga事件的记录。我们通过对冀东石门变质基性岩墙群进行离子探针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基性岩墙的形成年龄为2162±27Ma,经历了1820±7.8Ma的变质作用;其围岩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2531±14Ma,紧接着经历了2513±15Ma的麻粒岩相变质,虽与石门基性岩墙共同经历了~1.8Ga变质作用,但并没有新生的该期变质锆石记录。石门基性岩墙SiO_2含量介于50.38%~51.08%,MgO含量为4.29%~5.81%,具有较低的Mg#值(32~41),属于拉斑玄武岩类;其轻稀土略为富集,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具有低正的εNd(t)值(1.47)和正的εHf(t)值(1.88~8.80),其Hf模式年龄与基性岩墙的形成年龄接近,介于2206~2338Ma,推测石门基性岩墙的玄武质岩浆来自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过程,形成于陆内裂谷的构造背景。本文认为~2.1Ga的岩浆活动为华北陆块在新太古代末克拉通化后,经历的一次强烈的伸展事件,可能导致了原有基底发生了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古元古代 冀东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 被引量:27
15
作者 侯贵廷 李江海 +1 位作者 金爱文 钱祥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9,i003,共11页
鲁西地区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未变形未变质,以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是鲁西前寒武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伸展构造标志。鲁西基性岩墙群属于板内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系列,与板内大陆裂谷活动密切相... 鲁西地区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未变形未变质,以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是鲁西前寒武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伸展构造标志。鲁西基性岩墙群属于板内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系列,与板内大陆裂谷活动密切相关,代表一种非造山岩浆活动。该岩墙群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 IL E) ,略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比较富集Cr、Ni,明显亏损Th。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略富集的右倾曲线。鲁西基性岩墙群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反映源区为略富集的地幔。从时空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岩石化学相关性、岩浆源区和古构造应力场分析,鲁西基性岩墙群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有一定的成生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寒武纪 基性岩墙 伸展构造标志 玄武岩 非造山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基性岩墙群的U-Pb SHRI MP地质年代学的探讨——以鲁西莱芜辉绿岩岩墙为例 被引量:36
16
作者 侯贵廷 刘玉琳 +1 位作者 李江海 金爱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9-185,共7页
锆石成因研究是判断锆石年龄意义的基础。本文以鲁西隆起区莱芜辉绿岩岩墙的锆石U_PbSHRIMP年代学研究为例,从锆石成因入手探讨基性岩墙群的锆石地质年代学分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区基性岩墙内存在两类锆石,一种是从围岩捕获的残余锆... 锆石成因研究是判断锆石年龄意义的基础。本文以鲁西隆起区莱芜辉绿岩岩墙的锆石U_PbSHRIMP年代学研究为例,从锆石成因入手探讨基性岩墙群的锆石地质年代学分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区基性岩墙内存在两类锆石,一种是从围岩捕获的残余锆石,其谐和年龄为2 5 37±16Ma ;另一种为岩墙原生的岩浆锆石,谐和年龄为1139±2 5Ma和115 7±18Ma ,说明岩墙侵位时代约为中元古代。基性岩墙内原生岩浆锆石很少,因此,要谨慎分析锆石的成因类型和年龄谱系,不能简单地以大多数数据的平均年龄为准,而应该以地层接触关系和岩浆岩交切关系为基本证据,结合各种同位素绝对年龄的分析来确定基性岩墙的侵位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残余锆石 岩浆锆石 U—Pb SHRIMP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形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54
17
作者 侯贵廷 张臣 +1 位作者 钱祥麟 张宝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9-314,共6页
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单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分析岩墙群形成的力学机制,认为这些基性岩墙群主要是基性岩浆侵位于先存的张性或张剪性破裂中而成。晋北地区和五台—太行山地区的岩墙群主要为张剪性的,吕梁山地... 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单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分析岩墙群形成的力学机制,认为这些基性岩墙群主要是基性岩浆侵位于先存的张性或张剪性破裂中而成。晋北地区和五台—太行山地区的岩墙群主要为张剪性的,吕梁山地区和中条山地区的主要为张性。根据岩墙群的分布规律、侵位方向和力学机制及其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之间的关系,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是张性和张剪性构造环境,其主压应力来自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扩张。未变形未变质的前寒武纪岩墙群的存在表明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已经具有了刚性板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基性岩墙 构造应力场 中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18
作者 周鼎武 张成立 +1 位作者 周小虎 桑海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20,共7页
通过对南秦岭武当地块内变形变质基性岩墙群中的角闪石、黑云母矿物的40Ar-39Ar定年,获得角闪石三组年龄,分别为高温坪年龄694.4±21Ma,中温坪年龄384.4±3Ma(相应等时线年龄为383.3±... 通过对南秦岭武当地块内变形变质基性岩墙群中的角闪石、黑云母矿物的40Ar-39Ar定年,获得角闪石三组年龄,分别为高温坪年龄694.4±21Ma,中温坪年龄384.4±3Ma(相应等时线年龄为383.3±10Ma)和低温视年龄240~180Ma。黑云母单一坪年龄为235.3±2Ma(相应等时年龄为236.7±6Ma)。结合本区基性岩墙已获得的Sm-Nd全岩等时年龄(782±164Ma)分析,782±164Ma~694.4±21Ma代表岩墙侵位、冷却过程的时间,提供了武当地块裂解的构造事件年龄;384.4±3Ma和约240Ma则代表岩墙群侵位后两期重要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年龄。上述为武当地块的构造作用过程和南秦岭构造带的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武当地块 基性岩墙 氩40-氩39 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二叠纪基性岩墙群岩浆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5
19
作者 林瑶 汤庆艳 +3 位作者 张铭杰 焦建刚 陈思童 虎啸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73-82,共10页
新疆北部西准噶尔、吐哈盆地、东天山、西天山以及塔里木东北缘广泛发育的二叠纪(260-290Ma)基性岩墙群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形成时代相近。基性岩墙群主量元素与MgO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富集Rb、Ba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轻稀土元素... 新疆北部西准噶尔、吐哈盆地、东天山、西天山以及塔里木东北缘广泛发育的二叠纪(260-290Ma)基性岩墙群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形成时代相近。基性岩墙群主量元素与MgO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富集Rb、Ba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无明显Eu异常,与岛弧岩浆特征相似。εNd(t)值为-11.25-7.86,初始N(87Sr)/N(86Sr)值为0.703-0.710。西天山基性岩墙群亏损轻稀土元素,塔里木东北缘亏损Sr。新疆北部二叠纪基性岩墙群岩浆可能起源于富集型软流圈地幔源区,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或俯冲交代岩石圈地幔的混染,其中西准噶尔、东天山、西天山和吐哈盆地岩墙经历了板片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混染,东天山及塔里木东北缘基性岩墙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新疆北部二叠纪基性岩墙群可能是地幔柱岩浆作用不同演化过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混染 岩浆演化 基性岩墙 二叠纪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麻扎尔塔格基性岩墙群的侵位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自力 秦其明 +3 位作者 田伟 曹宝 李百寿 陈咪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73-2280,共8页
综合采用遥感和地质方法,研究了塔里木西北部麻扎尔塔格基性岩墙群的侵位特征和分布规律。在野外露头发现麻扎尔塔格地区三类岩浆岩的侵位顺序为花岗岩体→基性岩脉→正长斑岩脉;麻扎尔塔格岩体包括角闪正长岩、正长花岗岩和角闪石岩三... 综合采用遥感和地质方法,研究了塔里木西北部麻扎尔塔格基性岩墙群的侵位特征和分布规律。在野外露头发现麻扎尔塔格地区三类岩浆岩的侵位顺序为花岗岩体→基性岩脉→正长斑岩脉;麻扎尔塔格岩体包括角闪正长岩、正长花岗岩和角闪石岩三种岩性岩石;并在岩体内部发现基性岩墙,这与前人认为岩体内部没有基性岩墙分布的认识不同。利用空间分辨率为0.61m和2.5m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了麻扎尔塔格地区遥感地质解译图。采用GIS方法对基性岩墙在岩体内部和围岩变质沉积岩中的岩墙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岩体内部的基性岩墙不具有沿两组共轭方向分布的特征,而是呈无优选方位的辐射状。上述发现和认识对于了解塔里木二叠纪大规模基性岩浆喷发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遥感 地质解译 麻扎尔塔格 塔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