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银坑铅锌银矿田基底褶皱构造特征与南北向矿化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人毅 吕承训 吕古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83-1792,共10页
为了探究银坑铅锌银多金属矿田的构造特征和找矿潜力,选取区内基底复式褶皱作为研究区,开展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揭示基底褶皱几何学和应力场特征并探讨对成矿的控制作用,重点研究褶皱作用晚期纵张断裂中的SN向交代充填石英矿脉的成矿... 为了探究银坑铅锌银多金属矿田的构造特征和找矿潜力,选取区内基底复式褶皱作为研究区,开展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揭示基底褶皱几何学和应力场特征并探讨对成矿的控制作用,重点研究褶皱作用晚期纵张断裂中的SN向交代充填石英矿脉的成矿特征。通过实测褶皱轴迹与两翼产状,分析其几何形态特征为:枢纽走向由北至南为NE→NNE→SN→NNW,翼间角范围为33°~52°,褶皱类型为紧闭陡立尖棱状褶皱。通过褶皱分析法与节理统计法,求得基底褶皱自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主应力方向变化为EW→NWW→NNW→NEE。基底地层早期受EW向挤压而形成SN向构造带与大量的SN向褶劈理带。应力场转换期间地层受到的应力由挤压向拉张转换,促进褶劈理带内形成SN向纵张裂隙,为后期NE向矿化提供空间。通过实测与观察,基底褶皱首次发现近SN向矿化石英矿脉充填于褶皱作用晚期的切层纵张和次级横张裂隙。含矿性分析显示,脉中铅、锌平均含量为0.133%和0.190%,金、银的平均含量0.127 g/t和15.33 g/t,具有较高的矿化特征。在桥子坑矿区地表和牛形坝矿区60、104和140中段新发现12条SN向矿脉,表明该区有巨大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银坑 铅锌银矿田 基底褶皱 构造分析 SN向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若羌县中坡山地区褶皱基底叠加褶皱构造解析
2
作者 吴德超 王道永 +1 位作者 邓江红 肖渊甫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8-472,共5页
新疆北山西段中坡山地区褶皱基底中元古界白湖群中普遍存在新月形、蘑菇形及线形紧闭褶皱,构造解析表明它们是由叠加褶皱形成的复杂露头干涉形式。区内第一期褶皱为NNW向、轴面东倾的同斜—平卧褶皱;第二期褶皱为NEE向紧闭直立-倒转背... 新疆北山西段中坡山地区褶皱基底中元古界白湖群中普遍存在新月形、蘑菇形及线形紧闭褶皱,构造解析表明它们是由叠加褶皱形成的复杂露头干涉形式。区内第一期褶皱为NNW向、轴面东倾的同斜—平卧褶皱;第二期褶皱为NEE向紧闭直立-倒转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背形背斜及向形向斜。该区叠加褶皱的形成与中元古代初始裂谷闭合及华力西晚期克拉通裂谷闭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叠加褶皱 褶皱 新疆若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基底卷入型褶皱的形成机制探讨—以西宁盆地小峡背斜为例
3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2 位作者 程鸿毅 李岩峰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55,共22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小峡背斜是一个新生代发展起来的基底卷入型背斜。研究表明背斜的形成经历了三次重要变形,新生代早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约49~29Ma),造成了西宁盆地顺时针旋转,在此变形中,背斜基底早期发育的北西向断层以及... 青藏高原东北部小峡背斜是一个新生代发展起来的基底卷入型背斜。研究表明背斜的形成经历了三次重要变形,新生代早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约49~29Ma),造成了西宁盆地顺时针旋转,在此变形中,背斜基底早期发育的北西向断层以及新生断层开始右行斜滑,造成了小峡地区盖层轴向北西向褶皱的形成,基底与盖层的变形类似Trishear型褶皱机制。新生代中期由于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在基底中形成一系列左行斜冲断层,在新生代晚期(14~5Ma),由于西宁盆地南北缘强烈的左行走滑运动致使盆地基底早期北北东向断层和新生的R’断层活动,导致了目前的小峡背斜主体的形成,构造研究表明,这些透入性北东向断层的活动使得基底变形宏观上表现出一定的"韧性",背斜基底变形以断层活动为主,而盖层属于以横弯作用控制的被动褶皱变形。小峡背斜的形成表明,基底早期断层是控制背斜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原下地壳的增厚可能与该类型的褶皱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峡 卷入型褶皱 厚皮构造 青藏高原 斜冲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银坑矿田基底构造的几何特征及应力场特征
4
作者 杨人毅 吕古贤 +6 位作者 王殿良 韩璐 袁月蕾 罗毅甜 薛长军 王宗永 许谱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195-1196,共2页
1基底构造测量和应力分析区域构造以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多层复式褶皱构造为主,走向北东—北北东向,略呈'S'形弯曲。区内构造变形强烈,褶皱、断裂、节理发育,主要由基底褶皱带(隆褶带)、盖层褶皱带(断陷带)
关键词 矿田 构造 大地构造 向斜构造 基底褶皱 极点等密图 共轭节理 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 被引量:29
5
作者 曲国胜 马宗晋 +1 位作者 邵学钟 张先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基于4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和M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 基于4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和M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与结晶基底的"双层基底"构造特征,为陆壳性质。现今总体表现为东侧、北侧和西侧埋深较浅,盆地中部由北往南呈倾斜加深;褶皱基底北厚南薄,三个泉凸起带以北厚度为4~10km,以南为0~4km,昌吉凹陷一带最薄,为0~1km.盆地的莫霍面存在卡拉麦里-乌伦古北西西向上地幔隆起区、卡拉麦里-帐北和加依尔-四棵树南北向上地幔隆起区以及由此分割的凹陷区和斜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褶皱 结晶 陆壳性质 地壳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基底组成与构造演化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8
6
作者 汤家富 戴圣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28,共20页
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新的年龄测试数据,将华南地区基底岩系划分为3类5层: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D1);中元古代变质基底(D2);新元古代青白口系(D3A)、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泥盆统(D3B)、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三叠统(D3C... 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新的年龄测试数据,将华南地区基底岩系划分为3类5层: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D1);中元古代变质基底(D2);新元古代青白口系(D3A)、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泥盆统(D3B)、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三叠统(D3C)的褶皱基底。自北而南划分出秦岭—大别—苏鲁、扬子、江南、南华、武夷—云开、华夏及康滇等不同构造单元。阐述了华南地区形成演化与全球18亿年的Columbia、10亿年的Rodinia、2.5亿年的Pangea超大陆、裂解、汇聚相吻合过程。提出了陆内造山带形成,一般都经历了裂解成盆、伸展拆离、收缩挤压、热隆成山阶段。形成的主要动力源,可能是在地球旋转所产生地球圈层差速旋转总动力背景前提下,由地幔差速环流所引发的岩石圈及地壳内各分层与界面伸展拆离所产生。总结了中新生代,主要是燕山运动在华南地区形成的新构造格局,及火山-岩浆活动的分布广阔性、展布的方向性、时间的迁移性,岩性的分带性,侵位的规律性,显然与"东亚多向汇聚"及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无关。将分布于华南地区主要金属矿床,分同生、内生、叠生3类,并就其矿床类型、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等作了初步归纳,就其控岩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结晶 变质 褶皱 陆内造山带 控岩控矿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基底铀矿床(点)含铀建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祖林 林洋 +2 位作者 晏中海 庄景遗 张亮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80-,共1页
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铀矿的含铀建造研究对盆地铀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川盆地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 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铀矿的含铀建造研究对盆地铀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川盆地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扬子陆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和盆地周边的火山岩、侵入岩组成了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盆地基底铀矿床(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铀矿床 盆地周边 褶皱 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代盆地 成矿地质条件 上扬子 碎屑岩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余和中 蔡希源 +2 位作者 韩守华 易万霞 朱德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7-281,共5页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松辽中新生界盆地基底与基底为地台型的盆地在地震反射上有显著的差异,地震剖面上有许多缓倾的反射,并卷入盖层的变形,盆地内晚海西—印支期逆冲推覆断裂,拆离带、贺根山—绥化...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松辽中新生界盆地基底与基底为地台型的盆地在地震反射上有显著的差异,地震剖面上有许多缓倾的反射,并卷入盖层的变形,盆地内晚海西—印支期逆冲推覆断裂,拆离带、贺根山—绥化早海西叠接带、大量的海西期、印支期花岗岩等表明松辽中新生界盆地基底属褶皱带性质。松辽盆地主体位于早海西褶皱带和晚海西褶皱带之上,属西伯利亚南缘,盆地南端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加里东—海西褶皱带之上。石炭—二叠系未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泥板岩主要分布于东、西部两个断陷,面积约19万km2,厚度在1000~7500m,现今石炭—二叠系呈NNE向展布。有三个厚度高值区:①林甸地区,最厚达7500m;②东北隆起区,最厚5500m;③东南隆起区,最厚4500m。从现今石炭—二叠系等厚图看,东南隆起区保存相对较完整,黑鱼泡—大庆一带厚度大且分布广。通过该项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石炭—二叠系 褶皱 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黔中古隆起形成机制及演化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伟 许效松 余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8-664,共7页
黔中地区未出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上覆新元古代沉积盖层厚度、沉积相及地层接触关系反馈出南华纪之前古隆起区已处于基底古地形的高部位。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球物理方面证据表明古隆起区与南北两侧边缘区基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 黔中地区未出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上覆新元古代沉积盖层厚度、沉积相及地层接触关系反馈出南华纪之前古隆起区已处于基底古地形的高部位。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球物理方面证据表明古隆起区与南北两侧边缘区基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推测古隆起区沉积盖层之下可能有与四堡群相当的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并处于古地形的高部位。褶皱基底南北向的挤压背景,决定了黔中古隆起形成时为东西方向展布。震旦纪—寒武纪,古隆起区褶皱基底处于沉积盖层之下,构造较为稳定。奥陶纪初黔中古隆起雏形形成,此时其边缘地区仍为沉积区。奥陶纪—志留纪都匀运动的显著隆升造成暴露区扩大,对古隆起影响明显,但基底形态及构造走向的控制才是古隆起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古隆起 褶皱 加里东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及其前缘区重磁场特征与地质构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小羊 刘天佑 +1 位作者 尹正武 陈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9-354,370,25,共9页
大巴山及其前缘区位于川东北,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其北、西及东南方向分别与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逆冲带及华南褶皱系毗邻,而扬子含油气地块的形成和发展均受到这些构造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大巴山及其前缘区与扬子地台、川东北... 大巴山及其前缘区位于川东北,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其北、西及东南方向分别与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逆冲带及华南褶皱系毗邻,而扬子含油气地块的形成和发展均受到这些构造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大巴山及其前缘区与扬子地台、川东北盆地之间的山盆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大巴山及其前缘区1:20万重力及航磁异常图,对该区的地质构造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城口断裂并非本区深大断裂,而是切割不深、产状平缓,但推覆距离较大的逆掩大断层;城口弧形断裂前缘的局部重力低可能是推覆作用下老地层掩盖了密度相对较低且厚度较大的新地层所致。文中还采用二代小波多尺度分解对本区的重力异常进行了位场分离,并反演出前寒武褶皱基底面,ChK-ShP-WF一带是前寒武基底凹陷的中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及前缘区 重磁场 城口断裂 二代小波 提升算法 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的组成及构造变质变形特征 被引量:104
11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1 位作者 章邦桐 于瑞莲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4期375-382,450,共8页
赣中变质岩带不是简单的一套震旦纪地层 ,而是由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斜长角闪岩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1113± 4 9Ma)和褶皱基底变质较浅的震旦系组成。两者之间以具热流体参与的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和递进变质三位... 赣中变质岩带不是简单的一套震旦纪地层 ,而是由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斜长角闪岩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1113± 4 9Ma)和褶皱基底变质较浅的震旦系组成。两者之间以具热流体参与的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和递进变质三位一体组成的动热变质带接触。结晶基底经历了4期构造变质变形的叠加改造 ,每期构造变形都在变质岩石构造单元内留下各种变形形迹 ,变质作用表现为时间上的递进和空间上的叠加演化系列 ,是一套以众多的不平衡结构和多相共生混存的矿物组合 ,热变质带为一套动热变质塑性变形带 ,空间上依次形成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动热变质带 构造变质变形 变质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地质地球化学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于瑞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2,共8页
赣中变质岩带由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组成。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变质泥质岩类SI O2含量降低,AL2O3含量增加;变粒岩、石英片岩、硅质岩SI O2含量显著升高,AL2O3含量显著降低;NA2O含量显著降低,K2O的含量有明显的升高,NA2O/K2O值呈显著的... 赣中变质岩带由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组成。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变质泥质岩类SI O2含量降低,AL2O3含量增加;变粒岩、石英片岩、硅质岩SI O2含量显著升高,AL2O3含量显著降低;NA2O含量显著降低,K2O的含量有明显的升高,NA2O/K2O值呈显著的降低趋势;FEO、MGO、TI O2及全铁含量(FE2O3+FEO)呈降低的趋势,但FE2O3升高,FE2O3/FEO值显著增高。铁族元素TI、V、CR升高,MN、CO、NI降低;亲铜元素ZN显著升高;大离子亲石元素LI、RB、SR显著降低,U、TH、BA显著升高,SR/BA值急剧降低;LA、CE、YB、NB、Y元素升高;稀土总量、轻稀土含量、轻重稀土比值、轻重稀土相互分离程度、EU亏损程度增加,说明它们原岩沉积环境的差异性,但它们的重稀土含量、LA/CE值、SM/ND值变化很小,稀土配分曲线相互平行反映它们源区岩石的一致性及继承性。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岩石的ΕND(0)、(^(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由低→高;地壳趋于成熟,结晶基底形成于岛弧环境,褶皱基底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中变质岩带 元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结晶 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邻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与东特提斯构造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倪金龙 夏斌 刘海龄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10期11-16,共6页
以南海及邻区的前中生代地层分布研究为基础,划分了该区域前中生代的褶皱基底分区。其中,晋宁期褶皱基底主要分布于琼南地块和昆嵩地块,围绕其周缘发育的依次有加里东期、海西期等褶皱变质基底,从华南大陆向东南沿海,其基底也依次由老... 以南海及邻区的前中生代地层分布研究为基础,划分了该区域前中生代的褶皱基底分区。其中,晋宁期褶皱基底主要分布于琼南地块和昆嵩地块,围绕其周缘发育的依次有加里东期、海西期等褶皱变质基底,从华南大陆向东南沿海,其基底也依次由老变新。在基底分区及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前中生代的缝合带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海南岛的九所—陵水构造带、西沙北海槽、中央海盆的北侧可能存在一条“琼南缝合带”,作为马江缝合带的东延。前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两个大的地质时期,即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时期,构造演化的特点主要是各地块的多次碰撞与张裂作用,最终形成了多个变质褶皱基底和多条古缝合带。软流圈的对流作用可能是控制各地块多次碰撞与张裂作用的主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构造演化 东特提斯 对流作用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祁连山东段皋兰岩群地质时代的微古植物新证据 被引量:6
14
作者 闫海卿 钱壮志 +2 位作者 刘继庆 焦建刚 肖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119,i001,共8页
厘定中祁连地块褶皱基底的时代 ,对探讨中祁连地块构造属性以及研究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化石依据 ,加上同位素年龄测定受该区岩浆事件扰动的影响 ,中祁连东段褶皱基底皋兰岩群地质时代厘定始终悬而未决 ,... 厘定中祁连地块褶皱基底的时代 ,对探讨中祁连地块构造属性以及研究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化石依据 ,加上同位素年龄测定受该区岩浆事件扰动的影响 ,中祁连东段褶皱基底皋兰岩群地质时代厘定始终悬而未决 ,本次 1∶ 2 5万兰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 ,采获大量蓟县纪微古植物化石 ,并获得Sm - Nd等时线年龄 1 1 80 Ma。作者根据皋兰岩群岩石组合、同位素年龄、微古植物化石等方面的特征 ,结合区域地层对比 ,将皋兰岩群地层时代厘定为中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段 岩群 地质时代 微古植物化石 同位素年龄测定 中祁连地块 证据 区域地质调查 褶皱 时代厘定 祁连造山带 等时线年龄 构造演化 构造属性 岩浆事件 岩石组合 地层对比 结合区域 中元古代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理地区元古代Fe-Cu岩系的年代格架及其成矿约束
15
作者 周家云 王以明 +4 位作者 李建忠 谭洪旗 朱志敏 罗丽萍 龚大兴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1-82,共2页
会理-东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元古代铁、铜成矿集中区,铜储量约占川滇两省的60%以上(赵彻终,1999),铁、铜矿床与元古代褶皱基底地层密切相关。由于扬子地台西缘褶皱基底并不是连续统一的,而是被后期的断裂分割为一系列独立出露的岩系,造... 会理-东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元古代铁、铜成矿集中区,铜储量约占川滇两省的60%以上(赵彻终,1999),铁、铜矿床与元古代褶皱基底地层密切相关。由于扬子地台西缘褶皱基底并不是连续统一的,而是被后期的断裂分割为一系列独立出露的岩系,造成这些褶皱基底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理群 河口群 FE-CU 元古代 元古宙 地质年代 褶皱 东川群 岩系 成矿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会东县大梁子铅锌矿控矿构造模式研究
16
作者 孔志岗 张长青 +1 位作者 李宝龙 张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20-,共1页
1矿区控矿构造样式四川省会东县大梁子铅锌矿区域隶属于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断裂及褶皱发育。区域地层由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前者出露中元古界会理群浅变质岩系,其构造主要由近东西向的紧闭复式褶皱和与之平... 1矿区控矿构造样式四川省会东县大梁子铅锌矿区域隶属于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断裂及褶皱发育。区域地层由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前者出露中元古界会理群浅变质岩系,其构造主要由近东西向的紧闭复式褶皱和与之平行的压性断裂以及挤压破碎带等组成,后者由上震旦统、寒武系、奥陶系、下二叠统等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上二叠统峨眉玄武岩以及中生界陆相红层等组成。矿区内脆性断裂十分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褶皱 海相碳酸盐岩 沉积盖层 构造格架 挤压破碎带 上二叠统 扬子克拉通 褶皱发育 碎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滇地区元古宙地层演化顺序及可能的重大地质事件
17
作者 黄从俊 李泽琴 +1 位作者 王奖臻 刘晓文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527-,共1页
康滇地区为扬子地块西南缘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前人将该区的前震旦系基底划分为下部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上部中元古代浅变质褶皱基底,前者以康定群(康定杂岩)和大红山群深变质岩系为代表,后者包括会理群、河口群、昆阳群等。... 康滇地区为扬子地块西南缘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前人将该区的前震旦系基底划分为下部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上部中元古代浅变质褶皱基底,前者以康定群(康定杂岩)和大红山群深变质岩系为代表,后者包括会理群、河口群、昆阳群等。虽然康滇地区各元古宙地层单元研究程度较高,积累资料丰富,但由于测年对象的不同及对年龄的解译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众多学者对区内元古宙地层演化各持己见,没有统一认识。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区内矿床的成矿理论研究与找矿勘探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宙 重大地质事件 褶皱 前震旦系 二级构造单元 中元古代 河口群 结晶 成矿理论 太古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域陆块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云山 高晓峰 +1 位作者 王辉 索有贤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8-47,共10页
综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及深部构造等方面的资料,对"西域陆块"双重基底-结晶基底(Ar3Pt1)与褶皱基底(Pt2-3)、盖层(NhZ),上下冰碛层,陆块边界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西域陆块由塔里木、柴达木、中天山、敦煌、中-... 综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及深部构造等方面的资料,对"西域陆块"双重基底-结晶基底(Ar3Pt1)与褶皱基底(Pt2-3)、盖层(NhZ),上下冰碛层,陆块边界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西域陆块由塔里木、柴达木、中天山、敦煌、中-北祁连山、阿拉善等微陆块组成,它既不同于华北陆块(北型),也有别于扬子陆块(南型),但又具有华北与扬子陆块的某些特征,早古生代期间发育北西西向沟弧盆构造系以及中新生代与青藏高原隆升相伴产生的大型复合坳陷含油气盆地。暗示其很可能是中国西北部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陆块 结晶 褶皱 盖层 上下冰碛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技术
1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0-760,共1页
中原油田内蒙探区历时3年科技攻关,形成了银额盆地“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技术”:1)提出海西末—印支期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盆地褶皱基底,燕山期进入断陷、抬升交替发育阶段,明确白垩系为盆地稳定地层单元;2)确立巴音戈... 中原油田内蒙探区历时3年科技攻关,形成了银额盆地“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技术”:1)提出海西末—印支期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盆地褶皱基底,燕山期进入断陷、抬升交替发育阶段,明确白垩系为盆地稳定地层单元;2)确立巴音戈壁组是盆地主力烃源岩层系,评价石油资源量14.39×10^8 t,较2005年资源评价(3.09×10^8 t)增加11.30×10^8 t,提升了盆地勘探价值;3)明确“早碱晚酸”形成巴音戈壁组碎屑岩次生溶蚀孔隙,“高温热液”形成基岩大理岩网状缝洞体系,拓展了盆地勘探领域和纵向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评价 勘探技术 银额盆地 巴音戈壁组 高温热液 地层单元 板块碰撞 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