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华北陆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
被引量:
111
1
作者
李江海
钱祥麟
+1 位作者
黄雄南
刘树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0,共10页
依据区域构造分析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库 ,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主要可以区划为以下构造单元 :1)鄂尔多斯陆块新太古代被动边缘沉积 ;2 )恒山 -承德太古代末期构造带 ;3)太古代末期五台 -登封岛弧带杂岩及构造缝合带 ;4)鲁西 -冀东 -辽吉...
依据区域构造分析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库 ,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主要可以区划为以下构造单元 :1)鄂尔多斯陆块新太古代被动边缘沉积 ;2 )恒山 -承德太古代末期构造带 ;3)太古代末期五台 -登封岛弧带杂岩及构造缝合带 ;4)鲁西 -冀东 -辽吉新太古代活动大陆边缘岩浆杂岩带 ;5 )胶辽陆块 ;6 )冀北 -固阳古元古代初造山带及内蒙 -冀东再造麻粒岩相带 ;7)吕梁 -中条古元古代裂谷带 ;8)辽南古元古代裂谷带。华北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涉及东部陆块西缘的岛弧增生及其与西部陆块的碰撞拼合 ,太古代末期克拉通北缘开始形成增生型陆缘活动带 ,并造成克拉通中部的裂谷作用。东部古郯庐断裂带的活动造成辽南 -鲁北古元古代裂谷带的形成。最后 ,以古元古代末期的拗拉谷系、基性岩墙群为标志的伸展构造体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
表壳岩系
板块
构造
华北陆块
基底构造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被引量:
82
2
作者
李三忠
王金铎
+3 位作者
刘建忠
于建国
吕海青
侯方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7,共11页
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
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所以,相应地可将鲁西地块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分为三个阶段:印支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平面上变形样式总体表现为三种构造样式,即:1印支期的近东西走向的宽缓—紧闭褶皱及逆冲构造;2燕山中期的北北东或南北走向的厢状褶皱—坡坪式逆冲系统;3燕山晚期的北东走向的冲断—走滑断裂带。但是,鲁西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基底构造格局及构造变形在空间上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研究表明,鲁西地块及邻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块
燕山期
印支期
构造
格局
盆地原型
基底构造格局
鲁西地区
中生代
形成背景
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陆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
被引量:
111
1
作者
李江海
钱祥麟
黄雄南
刘树文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49832 0 30
49772 14 3
495 72 14 0 )
文摘
依据区域构造分析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库 ,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主要可以区划为以下构造单元 :1)鄂尔多斯陆块新太古代被动边缘沉积 ;2 )恒山 -承德太古代末期构造带 ;3)太古代末期五台 -登封岛弧带杂岩及构造缝合带 ;4)鲁西 -冀东 -辽吉新太古代活动大陆边缘岩浆杂岩带 ;5 )胶辽陆块 ;6 )冀北 -固阳古元古代初造山带及内蒙 -冀东再造麻粒岩相带 ;7)吕梁 -中条古元古代裂谷带 ;8)辽南古元古代裂谷带。华北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涉及东部陆块西缘的岛弧增生及其与西部陆块的碰撞拼合 ,太古代末期克拉通北缘开始形成增生型陆缘活动带 ,并造成克拉通中部的裂谷作用。东部古郯庐断裂带的活动造成辽南 -鲁北古元古代裂谷带的形成。最后 ,以古元古代末期的拗拉谷系、基性岩墙群为标志的伸展构造体制 。
关键词
杂岩
表壳岩系
板块
构造
华北陆块
基底构造格局
Keywords
North China, Neoarchean, Tectonic division, TTG complex, Accretion of Craton
分类号
P542.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88.36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被引量:
82
2
作者
李三忠
王金铎
刘建忠
于建国
吕海青
侯方辉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7,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00201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编号KZCX1-07)的成果。
文摘
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所以,相应地可将鲁西地块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分为三个阶段:印支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平面上变形样式总体表现为三种构造样式,即:1印支期的近东西走向的宽缓—紧闭褶皱及逆冲构造;2燕山中期的北北东或南北走向的厢状褶皱—坡坪式逆冲系统;3燕山晚期的北东走向的冲断—走滑断裂带。但是,鲁西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基底构造格局及构造变形在空间上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研究表明,鲁西地块及邻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关键词
鲁西地块
燕山期
印支期
构造
格局
盆地原型
基底构造格局
鲁西地区
中生代
形成背景
地块
Keywords
western Shandong block
Yanshanian
Indosinian
tectonic framework
basin prototype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华北陆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
李江海
钱祥麟
黄雄南
刘树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
1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李三忠
王金铎
刘建忠
于建国
吕海青
侯方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8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