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治理转型视角下的过程内卷与形式主义困境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文琼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形式主义已然成为基层治理之困,从基层治理转型的视角出发,探析形式主义在基层的症结及其生成机理,有助于为破解形式主义困局提供思路。后税费时期以来的基层治理转型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治理目标“具体—宏大”转型,治理资源“汲取—... 形式主义已然成为基层治理之困,从基层治理转型的视角出发,探析形式主义在基层的症结及其生成机理,有助于为破解形式主义困局提供思路。后税费时期以来的基层治理转型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治理目标“具体—宏大”转型,治理资源“汲取—分配”转型,治理方式“结果—过程”转型,治理环境“监督软化—监督强化”转型。在监督强化的环境下,余下三种转型通过三条路径导向基层治理的过程内卷。一是,监督从结果转向全过程,表现为基层治理的痕迹主义。二是,密集资源下的分配型治理凸显了对公平性的要求,基层以程序公平替代实质不公,即以过程自我免责。三是,治理目标宏大与治理资源密集和监督强化形成一个显著的冲突结构,倒逼基层以过程为履职尽责本身,即以过程代替结果。过程内卷描述的是“基层治理在过程中空转,看不见效果却看得见忙碌”的状态,是基层治理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基层治理转型 宏大目标 过程内卷 监督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制实践与基层治理转型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祖佩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7,共7页
从官僚动员与群众动员、正式行政与半正式行政、技术治理与综合治理三个层面入手,分别探讨项目制实践中基层治理秩序达成、权力结构以及规则运行三个维度的嬗变,以此厘清当前基层治理转型的基本逻辑。项目制在基层实践中对官僚动员、正... 从官僚动员与群众动员、正式行政与半正式行政、技术治理与综合治理三个层面入手,分别探讨项目制实践中基层治理秩序达成、权力结构以及规则运行三个维度的嬗变,以此厘清当前基层治理转型的基本逻辑。项目制在基层实践中对官僚动员、正式行政和技术治理的片面强调,带来基层治理机制的深刻变革。因群众动员能力的弱化、半正式行政的变异以及综合治理空间的压缩,基层治理难以为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有效构建提供体制机制支撑,项目制在实践中亦偏离制度设置初衷,而这表明项目制主导下的基层治理转型并不成功。基层治理机制的有效构建,有赖于项目制在制度设计层面的自我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治理 项目制实践 基层治理转型 秩序达成 权力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转型的中国经验逻辑:基于委托代理的理论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亭雨 潘泽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历史特殊性、情境复杂性和经验多元性,其历史演变逻辑表现为晚清民国时期的“第三领域”、集权简约治理与内生经纪型的治理逻辑,集体化时期的全能主义政治、总体性支配与“社会中的国家”的治理逻辑以... 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历史特殊性、情境复杂性和经验多元性,其历史演变逻辑表现为晚清民国时期的“第三领域”、集权简约治理与内生经纪型的治理逻辑,集体化时期的全能主义政治、总体性支配与“社会中的国家”的治理逻辑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治理、党建引领与耦合互动的治理逻辑。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行政吸纳—依附式委托代理关系、项目—嵌入式委托代理关系、多层级—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多层次—情境嵌入性委托代理关系四种理想类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委托代理行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托代理关系 基层治理转型 制度过程 中国经验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现代转型的苏州相城实践(三篇)——基层社会治理转型:权威秩序到自治秩序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庆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6,共9页
从权威秩序到自治秩序,是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方向。权威秩序建立在权威与服从关系上,发挥整合功能的是政治权力和政府权力,治理方式或有不同,比如从过去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转变为今天的权威主义治理模式,这个转变是适应基层经济社会结... 从权威秩序到自治秩序,是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方向。权威秩序建立在权威与服从关系上,发挥整合功能的是政治权力和政府权力,治理方式或有不同,比如从过去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转变为今天的权威主义治理模式,这个转变是适应基层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转变,比如社会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社会联系方式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但至今基层社会的权威秩序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实现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以公共规则和社会规则型构自治秩序,涉及两方面议题:一是基层社会自治是利益组织化和社会治理秩序形成的必要条件;一是基层社会自治秩序的建构需要具备的社会制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转型 权威秩序 自治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贫困村庄柔性治理的发生逻辑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6
5
作者 胡卫卫 于水 杨杨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1-378,共8页
资源型贫困村庄治理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选择影响到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以资源型P村的贫困治理为研究个案,通过“解刨麻雀”的方式系统阐述乡村刚性治理模式和资源“挤压效应”之间的逻辑关联,为乡村柔性治理的... 资源型贫困村庄治理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选择影响到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以资源型P村的贫困治理为研究个案,通过“解刨麻雀”的方式系统阐述乡村刚性治理模式和资源“挤压效应”之间的逻辑关联,为乡村柔性治理的学术出场提供学理辩护。精英俘获与资本掠夺、供需脱节与项目孤岛、内源式微与扶贫致贫、法治弱化与职业倦怠等“治理型贫困”问题的发生构成乡村刚性治理失灵的现实形态,乡村柔性治理因其内在价值的前瞻性成为化解资源型贫困村庄刚性治理失灵的策略选择。以政治系统论为理论分析工具,尝试建构乡村柔性治理的政治系统结构模型并以“内生性培育”为切入点探讨资源型贫困村庄治理模式转换的实现路径,以期为乡村发展中“资源诅咒”和“治理失灵”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贫困村庄 刚性治理 乡村柔性治理 基层治理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认同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构——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韩玉祥 王春凯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139,共8页
“美好生活需要”背景下,国家如何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重大命题。“治理认同”,即通过各类治理机制形塑人们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心理认同,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构的重要路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通过利益引导、道德规范、... “美好生活需要”背景下,国家如何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重大命题。“治理认同”,即通过各类治理机制形塑人们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心理认同,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构的重要路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通过利益引导、道德规范、社会关系、社会权威使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获益化、道德化、关系化、公共化,形塑人们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文化认同。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是治理认同的基础性权力。其中,文化权力居于主导地位。这表明以文化权力为代表的非正式权力越来越重要,呈现“非正式权力正式化”的趋势。为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当前阶段的基层治理需要完成“非正式权力的正式化”,并走向“治理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文化认同 非正式权力 基层治理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地利博弈中情感治理的实践基础与运作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钱全 尹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34,共9页
情感治理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处理大量“群众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以地利显化为核心的博弈行为成为撬动广大“半城半乡”地带基层治理转型的重要动力。以地利博弈为载体,基于东中西... 情感治理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处理大量“群众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以地利显化为核心的博弈行为成为撬动广大“半城半乡”地带基层治理转型的重要动力。以地利博弈为载体,基于东中西部多个过渡型社区的田野考察,将情感治理置于具体的“弱分利—弱治理”“弱分利—强治理”“强分利—弱治理”三重村社分化治理场景之中。在基层社会治理活动中,情感治理通过“正式”治理、“非正式”治理和“类正式”治理三种模式类型实现治理需求。探析刚性治理规则与柔性地权意识之下的两点触发机理,情感治理得以有效地适配基层社会复杂多元的地利博弈环境。情感治理弥合了精细化、规范化治理的不足,情感要素的协同参与是对基层治理规则和制度难以无缝供给的补充,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善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转型 城市化 情感治理 分利秩序 地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干部职业化的生成机制及路径创新 被引量:51
8
作者 王惠林 杨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62,共9页
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呈职业化发展趋势。职业化村干部表现为层级制的职能分工、理性的选拔机制、稳定的职业预期及流动性任职。基层行政变迁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密集的输入性资源既是村干部职业化的经济基础,又加速村级组织... 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呈职业化发展趋势。职业化村干部表现为层级制的职能分工、理性的选拔机制、稳定的职业预期及流动性任职。基层行政变迁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密集的输入性资源既是村干部职业化的经济基础,又加速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形成。村干部职业化是在村庄自主性力量不足以支撑起村民自治运转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村一级,向基层输入资源及公共规则的过程。它重塑了正式激励系统,再造了公共性的治理主体。然而,它也造成村庄内部动员体系解体、村务与政务的选择性执行以及自下而上信息传达渠道阻塞等问题,导致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疏离。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元实行村民自治,是村干部职业化趋势下有效平衡自治与行政关系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行政权力 基层治理转型 村干部职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体育与社会和谐共生长
9
作者 魏建翔 《村委主任》 2025年第13期66-68,共3页
在城乡融合发展与基层治理转型的时代命题中,乡村体育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构成了动态互构的共生体。这种双向互动呈现出多层级渗透的特征:社会和谐不仅通过政策迭代形成制度张力,还借由社群参与培育文化再生土壤,其经济资本转化与精神需... 在城乡融合发展与基层治理转型的时代命题中,乡村体育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构成了动态互构的共生体。这种双向互动呈现出多层级渗透的特征:社会和谐不仅通过政策迭代形成制度张力,还借由社群参与培育文化再生土壤,其经济资本转化与精神需求升级的双重效应,为传统体育形态的现代转型构筑多维支撑;而乡村体育文化则以竞技仪式重塑社区交往图谱,借助岁时节庆唤醒集体记忆纽带,依托民间组织网络搭建协同共治平台,在重构社会资本、弥合文化断层及催化治理范式革新层面展现出独特价值。突破传统线性互动框架,建立文化治理与社区发展的耦合模型,通过培育主体自觉性、创新资源联动机制、构建弹性反馈系统等策略,能够构建递进式上升的共生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兼具文化根性与现代张力的发展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形态 基层治理转型 经济资本转化 乡村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