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引物反应条件优化与筛选 被引量:153
1
作者 余艳 陈海山 葛学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以豆科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的基因组DNA制备ISSR-PCR模板。通过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中模板DNA浓度、Mg2+浓度、dNTP的用量、Taq酶的含量以及退火温度梯度进行试验,探讨筛选出清晰、多态性高、可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的... 以豆科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的基因组DNA制备ISSR-PCR模板。通过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中模板DNA浓度、Mg2+浓度、dNTP的用量、Taq酶的含量以及退火温度梯度进行试验,探讨筛选出清晰、多态性高、可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的PCR反应条件。用100个ISSR引物进行了PCR扩增,筛选出效果较好的15个引物,得到121个位点,其中43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重复序列 基因 豆科 ISSR 引物筛选 沙冬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多态性引物筛选
2
作者 强强 畅引东 +2 位作者 孙瑛健 贾仡伟 张作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8-446,共9页
【目的】探究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信息特征,并筛选和验证其多态性引物,为后续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利用MISA软件对已有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序列进行... 【目的】探究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信息特征,并筛选和验证其多态性引物,为后续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利用MISA软件对已有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序列进行SSR位点检索;采用Primer 3.0设计SSR引物,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SSR多态性引物进行筛选和验证。【结果】在玉米大斑病菌30条染色体基因组中共搜索到12046个SSR位点,SSR位点平均密度为276.9个·Mb^(-1)。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型SSR最多,占总SSR数量的31.38%;五核苷酸重复型SSR最少,占总SSR数量的2.10%。全基因组中共检测到203种碱基重复类型,其中,C/G重复类型最多,SSR位点数量为2299个,占比19.09%,AC/GT次之(1669个,占比13.86%)。SSR位点的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5~16次,占总SSR数量的91.38%;重复10次的SSR位点数量最多,占总SSR数量的18.40%;SSR长度范围为10~300 bp,其中,10~20 bp占比最多,占总SSR数量的72.12%。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78对引物中筛选出25对扩增性好且多态性高的SSR引物。【结论】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含有丰富的SSR位点,具有开发多态性SSR引物的潜力;筛选的25对扩增性好且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可用于后续玉米大斑病菌的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基因 简单重复序列 分子标记 多态性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Ⅲ缺乏症家系FXⅢA链基因5’-端短串联重复序列[AAAG]n多态性分析
3
作者 肖德乾 王巍 +1 位作者 蔡望伟 周克元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分析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Ⅲ缺乏症家系FXⅢA基因5’-端非翻译区STR多态性,对该亚基的突变位点进行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应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法技术分析一个经测序确诊的凝血因子XⅢ基因缺乏的家系的凝血因子X... 目的:分析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Ⅲ缺乏症家系FXⅢA基因5’-端非翻译区STR多态性,对该亚基的突变位点进行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应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法技术分析一个经测序确诊的凝血因子XⅢ基因缺乏的家系的凝血因子XⅢA亚基基因5’-端侧翼非翻译区短串联重复序列AAAGn。结果:在该家系中检测出两种基因型,先证者及其弟XⅢA亚基基因5’-端侧翼非翻译区短串联重复序列AAAGn的基因型为L2/L2基因型,先证者的父亲、母亲及其妹的基因型为L1/L2,先证者的XⅢA链基因的突变位点分别与父源的L2和母源的L2位点连锁。结论:根据家系XⅢA亚基基因5’-端侧翼非翻译区短串联重复序列AAAGn与FXⅢA基因突变位点的连锁关系可确定突变的遗传分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XⅢ缺乏症 家系 FXⅢA链基因5’- 短串联 重复序列 [AAAG]n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和鲤miR-1-2/133a-1基因间序列活性和调控研究
4
作者 龚葭薇 何梅 +2 位作者 闫学春 孔德麟 梁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7-513,共7页
分别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鲤(Cyprinus carpio L.)为研究材料,通过克隆斑马鱼和鲤miR-1-2和133a-1的基因间增强子序列,利用活体和离体实验探讨其是否具有肌肉特异性;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等研究转录因子MyoD是否调控该序列。研究... 分别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鲤(Cyprinus carpio L.)为研究材料,通过克隆斑马鱼和鲤miR-1-2和133a-1的基因间增强子序列,利用活体和离体实验探讨其是否具有肌肉特异性;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等研究转录因子MyoD是否调控该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在活体实验中,无论斑马鱼还是鲤, miR-1-2/133a-1基因间序列均有肌肉特异性,且保留有保守区域(cr,含有E-box)的序列,注射72h后GFP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突变体。体外细胞实验也显示,转染含有cr序列的实验组,分化后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分化前。进一步探讨MyoD对miR-1-2/133a-1基因间序列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斑马鱼还是鲤, miR-1-2/133a-1基因间序列活性均受MyoD调控。结果为完善鱼类肌肉发育机理,及未来的鱼类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肌肉发育 MYOD miR-1-2/133a-1 基因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胺氧化酶A基因串联重复序列与童年期虐待对女性青少年冲动特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芸 明庆森 +2 位作者 马丽荣 李欣茹 王艳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81-287,共7页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串联重复序列(monoamine oxidase A variable nucleotide tandem repeat,MAOA-VNTR)基因型与童年期虐待经历各自及其交互作用对女性青少年冲动特质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北某地403名正常汉族女性青少年,完成Barratt冲...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串联重复序列(monoamine oxidase A variable nucleotide tandem repeat,MAOA-VNTR)基因型与童年期虐待经历各自及其交互作用对女性青少年冲动特质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北某地403名正常汉族女性青少年,完成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及童年创伤经历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采集其外周静脉血并进行DNA提取及MAOA-VNTR基因分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OA-VNTR基因型、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其交互作用对冲动量表得分的影响。结果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女性青少年冲动特质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AOA-VNTR基因型的主效应,以及MAOA-VNTR与童年虐待经历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并未发现MAOA-VNTR基因型对童年期虐待所致女性青少年冲动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冲动 单胺氧化酶A基因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引物PCR技术在超大片段动态突变疾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晟 吴志英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45-1151,共7页
动态突变疾病是指基因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发生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导致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发生于非翻译区的动态突变常常伴有超大片段重复序列,应用普通PCR法无法对该片段进行扩增,而传统的Southern blot等技术费时费力,无法应用于... 动态突变疾病是指基因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发生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导致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发生于非翻译区的动态突变常常伴有超大片段重复序列,应用普通PCR法无法对该片段进行扩增,而传统的Southern blot等技术费时费力,无法应用于临床基因诊断。在此背景下,重复引物PCR技术应运而生,并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而逐渐改进,适用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Friedreich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0型及C9orf72基因突变引起的额颞叶痴呆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等遗传性动态突变疾病的临床基因检测。文章简要介绍了重复引物PCR技术的原理,着重阐述了重复引物PCR技术在相关超大片段动态突变疾病临床基因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引物PCR技术 超大片段重复序列 基因诊断 动态突变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TLR9的牛种布氏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筛选及活性检测
7
作者 张雅娴 白丽云 +2 位作者 王占黎 王英 于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7-450,共4页
目的筛选具有活化Toll样受体9(TLR9)的牛种布氏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e Squence,REPs)并检测其活性,为布氏菌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Brucella abortus A13334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识别其... 目的筛选具有活化Toll样受体9(TLR9)的牛种布氏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e Squence,REPs)并检测其活性,为布氏菌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Brucella abortus A13334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识别其REPs后,合成序列。将合成的天然骨架的脱氧寡核苷酸(ODNs)转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以ELISA检测IFN-α的分泌水平。采用TLR9-siRNA沉默RAW264.7中的TLR9,将上述诱导IFN-α分泌增加的阳性ODN序列转染RAW264.7,ELISA方法检测IFN-α的分泌变化。结果筛选出1 857条牛种布氏菌REPs,选择2级茎环结构较好的5条ODNs序列进行合成,ELISA方法检测显示ODNs M4、M5介导IFN-α分泌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P<0.05),且阳性ODN M5所介导的IFN-α分泌可以被TLR9-siRNA显著抑制。结论布氏菌基因组中存在可以活化TLR9信号通路的REPs,此结果有助于对布氏菌致病和免疫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种布氏菌 基因重复回文序列 巨噬细胞 TOLL样受体9 Α-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8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QB1 PCR-SSP基因分型技术 被引量:7
9
作者 兰炯采 张祖文 +2 位作者 张玉明 黄志光 武大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220-224,共5页
HLA-Ⅱ(DR,DQ,DP)配型对提高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率减少GVHD有重要意义。既往HLA-DQ采用血清学技术检定表型,近年国外转向基因分型,不少实验室已将其列为常规。国内近年来有人报告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HLA-DQ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HLA-B等位基因与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彬 韩晓旭 +5 位作者 代娣 董西华 张旻 张子宁 施万英 尚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0-433,435,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中国人群HIV-1感染典型进展者(Typical progressors,TP)和长期不进展者(Long-term nonpmgressors,LTNP)HLA-B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的研究,探讨中国人群HLA-B等位基因与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 目的:通过对中国人群HIV-1感染典型进展者(Typical progressors,TP)和长期不进展者(Long-term nonpmgressors,LTNP)HLA-B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的研究,探讨中国人群HLA-B等位基因与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河南、吉林、辽宁、新疆、云南五省收集35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血样,其中289例典型进展者和67例长期不进展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其HLA-B等位基因特异性进行检测,并分析了他们的等位基因纯合子情况及Bw4/Bw6血清型,比较二组差异。结果:发现4个HLA-B等位基因位点在中国HIV-1感染人群中的表达频率较高,分别是HLA-B^*13(TP:11.8%;LTNP:15.7%)、HLA-B^*15(TP:17.3%;LTNP:8.2%)、HLA-B^*40(TP:12.5%;LTNP:17.9%)、HIA-B^*51(TP:9%;LTNP:10.4%)。其中长期不进展组HLA-B^*67的等位基因频率为4.5%,典型进展组HLA-B^*67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2,OR=0.26,95%CI=0.08-0.89)。典型进展组的B^*15的等位基因频率(17.3%)显著高于长期不进展组(8.2%)(P=0.009,OR=2.34,95%CI=1.18~4.76)。结论:HLA-B^*67等位基因可能与延缓中国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相关,HLA-B^*15等位基因可能与加速中国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HLA-B等位基因 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技术(PCR-S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丁久法 潘迎捷 +4 位作者 陈洪友 唐明未 秦红友 赵勇 陈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7-141,共5页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分子分型技术,分析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及分离株基因组DNAERIC-PCR指纹图谱,并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以了解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提取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以肠杆菌...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分子分型技术,分析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及分离株基因组DNAERIC-PCR指纹图谱,并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以了解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提取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以肠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ERIC)为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凝胶成像分析仪对图谱进行观察分析,并以相似性系数构建聚类图;通过PCR方法对直接耐热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进行检测。结果:2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可扩增产生可重复的DNA指纹图谱,ERIC-PCR可将26株菌分为12个型,分辨力指数为0.926;只在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到TDH基因,而除一株标准菌株外,所有菌株都未检测到TRH基因。结论:研究显示ERIC-PCR可从分子水平对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进行快速指纹图谱分析,同时结合毒力基因检测,能够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疾病的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肠杆菌基因共有重复序列-PCR 基因分型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遵义地区汉族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军敏 孙万邦 +4 位作者 黄学贵 冯继红 张忆雄 姚新生 宋明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2-544,548,共4页
目的:从基因水平调查遵义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DQB1等位基因频率,并了解其多态性分布状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遵义汉族200名健康个体进行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遵义地区汉族HLA-DRB1、... 目的:从基因水平调查遵义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DQB1等位基因频率,并了解其多态性分布状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遵义汉族200名健康个体进行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遵义地区汉族HLA-DRB1、DQ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中低分辨水平,共检出13个DRB1基因,7个DQB1基因,DRB1*09、DRB1*08及DQB1*05基因频率相对较高;DRB1*10及DQB1*04基因频率相对较低。与我国北方、南方汉族比较,更接近南方汉族人群。结论:遵义汉族人群HLA-DRB1、DQB1基因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态性,其分布符合南方汉族的特点,可能与重庆汉族人群有较为密切的民族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 HLA-DRB1、DQB1 基因频率 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HLA-Ⅱ类PCR-SSP基因分型在骨髓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黎燕 孔繁华 +5 位作者 屠敏 金荔 陈兴国 奚永志 郭斯启 刘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为满足临床骨髓移植对HLA配型的要求,本研究采用先进、快速的DNA提取方法和低分辨率与高分辨率HLA-ⅡPCR—SSP分型方法,对150例临床骨髓移植供、受者进行HLA-Ⅱ类分型研究,并且对分型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随时间释放DNA聚合酶活性... 为满足临床骨髓移植对HLA配型的要求,本研究采用先进、快速的DNA提取方法和低分辨率与高分辨率HLA-ⅡPCR—SSP分型方法,对150例临床骨髓移植供、受者进行HLA-Ⅱ类分型研究,并且对分型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随时间释放DNA聚合酶活性的分型方法。结果表明:DNA提取方法可以满足微量HLA-Ⅱ类DNA分型方法对DNA样本的要求,200μl全血DNA产量为4—12μg,A260/A280为1.7~1.9。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HLA-Ⅱ类PCR-SSP均具有良好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低分辨率HLA-Ⅱ类PCR—SSP方法耗时1.5小时,适用于同胞兄弟姐妹间的骨髓移植配型。高分辨率HLA-Ⅱ类亚型PCR-SSP分型方法耗时2小时50分钟,适用于同胞兄弟姐妹间骨髓移植配型的特殊病例和无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受者间的配型。本研究的分型方法对于推动我国骨髓移植工作的开展和未来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HLA-Ⅱ类抗原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基因分型 组织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文军 梁伶 +5 位作者 刘栋华 苏家光 严煜林 林有坤 潘尚领 罗佐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41-642,共2页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对52例SLE壮族患者和70名壮族健康人,45例SLE汉族患者和60名汉族健康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研...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对52例SLE壮族患者和70名壮族健康人,45例SLE汉族患者和60名汉族健康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研究。结果:壮族SLE患者HLA-DRB11401及DRB116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RR=0.2813,χ2=5.0024,P=0.0252及RR=0.3889,χ2=3.9527,P=0.0466),患者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HLA-DRB108、DRB111和DRB113等位基因;汉族SLE患者HLA-DRB115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RR=2.5333,χ2=8.4006,P=0.0037),患者组未检出HLA-DRB111、DRB113等位基因,对照组亦未检出HLA-DRB113等位基因。结论:提示HLA-DRB11401及DRB116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壮族人SLE的保护基因,未发现易感基因。提示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人SLE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壮族 汉族 广西 HLA-DRB1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Ⅱ血清学分型与微量SSP法基因分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大林 凌汉新 +1 位作者 丁红 张怡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验证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技术进行HLA-Ⅱ类移植配型的准确性并探讨血清学分型错误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微量SSP技术(简称微量PCR-SSP法)以及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技术对血清样品进行HLA分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目的验证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技术进行HLA-Ⅱ类移植配型的准确性并探讨血清学分型错误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微量SSP技术(简称微量PCR-SSP法)以及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技术对血清样品进行HLA分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1)微量PCR-SSP法检测的110例样本中,99例检出HLA-DR的396个等位基因、11例检出HLA-DQ的22个等位基因,检出10%的单倍型个体;(2)两种方法对比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检出错误或漏检率较高,其误差在DR和DQ分别为38.81%和50.75%;(3)错误发生和易混淆的抗原为:DR15/16、11/12、13/14、8、12和DQ5/6、8/9。结论微量SSP法可以准确检定血清学易漏检和发生错误的抗原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 等位基因分型 单克隆抗体 SSP法 移植配型 HLA- 基因分型 血清学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串联重复序列HumFGA、D3S1359的法医学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慧 余纯应 +1 位作者 杨庆恩 梅火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7-500,504,共5页
对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andem repeats,STR)的两个高多态性位点 Hum FGA (human alpha fibrinogen,人类 α-纤维蛋白原基因 )、D3S135 9的法医学应用进行研究 ,并通过实际检测案件统计结果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 :两位点灵敏度高 ,... 对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andem repeats,STR)的两个高多态性位点 Hum FGA (human alpha fibrinogen,人类 α-纤维蛋白原基因 )、D3S135 9的法医学应用进行研究 ,并通过实际检测案件统计结果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 :两位点灵敏度高 ,分别为 0 .2、 0 .5 ng DNA;同一性和可重复性均较理想 ;种属特异性好 ,常见动物未发现扩增产物 ,仅灵长类动物 (黑叶猴和猕猴 )有扩增条带 ;复合扩增体系效果良好 ;在 35 2次减数分裂中 ,D3S135 9未发现突变 ,Hum FGA检测到 1次 ,突变率为 0 .2 8% ;实际案件统计和应用结果也显示两位点是多态性高 ,实用性强的两个遗传标记系统。Hum FGA和 D3S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串联重复序列 人类α-纤维蛋白原基因 D3S1359 法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SSP法HLA-A、B基因分型与血清学分型的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武大林 凌汉新 唐浩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进行HLA-Ⅰ类A、B抗原位点分型的准确性,并探讨血清学分型错误发生的原因。方法用PCR-SSP以及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技术对HLA-A、B分型并比较。结果34例样本PCR-SSP基因分型无假阳性和假...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进行HLA-Ⅰ类A、B抗原位点分型的准确性,并探讨血清学分型错误发生的原因。方法用PCR-SSP以及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技术对HLA-A、B分型并比较。结果34例样本PCR-SSP基因分型无假阳性和假阴性出现。PCR-SSP法与血清学比较,血清学检出错误或漏检率分别为HLA-A位点23.5%,B位点26.5%。血清学发生错误或易混淆的抗原有:A2和A68、A32和A33,B5、B60和61。结论PCR-SSP法进行HLA-A、B抗原等位基因分型具有分辨率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实验过程简捷快速、分型结果较血清学更加准确可靠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A 基因分型 血清学分型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B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M13自动荧光检测法在高粱SSR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会勇 王天宇 +3 位作者 黎裕 石云素 宋燕春 陆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8-70,共3页
研究利用TP-M13自动荧光检测法对48份高粱材料进行了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的基因型鉴定。在这个方法中,需要合成一个普适性的用荧光(如FAM)标记的M13引物,并把M13的正向引物和一个SSR反向引物相连(称为TP-M13引物),利用3条引物序列进行... 研究利用TP-M13自动荧光检测法对48份高粱材料进行了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的基因型鉴定。在这个方法中,需要合成一个普适性的用荧光(如FAM)标记的M13引物,并把M13的正向引物和一个SSR反向引物相连(称为TP-M13引物),利用3条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其PCR产物在DNA测序仪(如ABI3700仪)上进行自动荧光检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和其他的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经济、灵敏、高效的优点。建议在利用数量很多的SSR标记对数量有限的基因组较小的材料进行基因型鉴定时,使用TP-M13自动荧光检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检测法 自动 应用 定中 高梁 简单序列重复 DNA测序仪 荧光检测系统 基因型鉴定 PCR扩增 PCR产物 SSR标记 研究利用 引物序列 传统方法 TP 普适性 基因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B1等位基因与吉林地区汉族白癜风和寻常型银屑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雪莹 姜日花 +2 位作者 朱明姬 陈向辉 董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吉林地区汉族白癜风和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对82例汉族白癜风患者和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与86名汉族健康人群进行对照。结果...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吉林地区汉族白癜风和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对82例汉族白癜风患者和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与86名汉族健康人群进行对照。结果:①白癜风患者组HLA-DRB1*07和HLA-DRB1*12等位基因频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②银屑病患者组HLA-DRB1*07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HLA-DRB1*01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①HLA-DRB1*07和HLA-DRB1*12等位基因可能是吉林地区汉族白癜风的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相连锁;②HLA-DRB1*07等位基因可能是寻常型银屑病的易感基因,HLA-DRB1*01可能为寻常型银屑病的保护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银屑病 HLA-DRB1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寻常型银屑病与HLA-DRB1~* 07等位基因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蒋建华 多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银屑病是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可分为Ⅰ型和Ⅱ型2种亚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银屑病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相关性的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目前认为HLA... 目的银屑病是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可分为Ⅰ型和Ⅱ型2种亚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银屑病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相关性的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目前认为HLA-DRB1*07是与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尚未见有维吾尔族银屑病患者HLA-DRB1*07频率的研究报道。文中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寻常型银屑病与HLA-DRB1*07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对200例维吾尔族寻常型银屑病患者HLA-DRB1*07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并与200例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分析了携带该基因的银屑病患者与其家族史的相关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HLA-DRB1*07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Ⅰ型寻常型银屑病HLA-DRB1*07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银屑病家族史患者与无银屑病家族史的患者HLA-DRB1*07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LA-DRB1*07等位基因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HLA-DRB1 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