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组原位杂交辨别芸薹属异源四倍体AA、BB、CC基因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李宗芸 栗茂腾 +2 位作者 黄荣桂 伍晓明 宋运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技术 ,以标记的白菜型油菜 (AA ,2n =2 0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 ,分别同芥菜型油菜 (AABB ,2n =36 )和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结果芥菜型油菜有 2 0条染色体表现大而明亮的杂交...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技术 ,以标记的白菜型油菜 (AA ,2n =2 0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 ,分别同芥菜型油菜 (AABB ,2n =36 )和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结果芥菜型油菜有 2 0条染色体表现大而明亮的杂交信号 ,其它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 ,可以区分A、B基因组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上表现有38个信号 ,A、C基因组不能区分开来。以黑芥 (BB ,2n =16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与埃塞俄比亚芥 (BBCC ,2n =34)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16条染色体上显示明显的杂交信号 ,其它染色体上信号很弱。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芸薹属中BB与AA和CC基因组间分化程度较大 ,而AA与CC基因组分化较小。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最强的信号多集中分布于着丝粒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芸薹属 异源四倍体 四倍体 AA BB CC 基因组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新进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余舜武 张端品 宋运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3期248-254,共7页
The uptodate advances of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for last ten years are reviewed in the article. These methods initially deriving from animal research have been developed in plant study, such as Multicolo... The uptodate advances of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for last ten years are reviewed in the article. These methods initially deriving from animal research have been developed in plant study, such as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McFISH), Third str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TISH),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and Simultaneous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applied widely in plant can reveal the species origin and evolution and determine the truth of distant hybrid containing foreign chromatin. Also it can research the chromosome behaviour including B chromosome and explore the genomic mapping and genic function. Finally the applicability and resolving power of GISH about taxonomic distance, genomic size and the length of chromosome fragment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future and the status of GISH in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染色体 物种 植物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塞俄比亚芥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旺升 徐晶 +1 位作者 华玉伟 李再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2-667,共6页
用幼胚培养方法重新获得的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carinataA.Braun,2n=34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 L.O.E.Schulz,2n=24的属间杂种仍为混倍体2n=14~34,2n=34细胞的频率最高;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PMCs表现正常的17个二价体配对和17... 用幼胚培养方法重新获得的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carinataA.Braun,2n=34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 L.O.E.Schulz,2n=24的属间杂种仍为混倍体2n=14~34,2n=34细胞的频率最高;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PMCs表现正常的17个二价体配对和17∶17的分离.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体细胞和PMCs中不含有整条的诸葛菜染色体,2n=34的体细胞和PMCs中包含了来自黑芥B.nigra L.Koch,2n=16的16条染色体.这些具有完全或部分埃塞俄比亚芥染色体组成的细胞,可能来源于以前提出的杂种细胞在有丝分裂中完全或部分亲本染色体组分开和染色体复制,并伴随诸葛菜染色体的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塞俄比亚芥 诸葛菜 黑芥 属间杂种 基因组原位杂交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园艺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燕 陈清 +3 位作者 陈涛 张静 汤浩茹 王小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87-2096,共10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可以鉴定植物多倍体物种起源、杂种亲本染色体来源和组成,分析栽培种与其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等。基因组原位杂交包括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等...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可以鉴定植物多倍体物种起源、杂种亲本染色体来源和组成,分析栽培种与其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等。基因组原位杂交包括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等。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关键步骤是染色体制片、探针制备及长度优化、探针与封阻的浓度比例和杂交后洗脱强度。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园艺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随着多种园艺植物全基因组的测定,未来应从基因组信息中寻找更多的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结合荧光显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深入研究园艺植物的起源以及遗传关系鉴定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园艺植物 多倍体或杂种鉴定 物种起源 染色体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中封阻DNA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顾爱侠 李雪姣 +3 位作者 冯大领 王彦华 陈雪平 申书兴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79,共3页
在基因组原位杂交中,适当的封阻可以大大提高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效率。本研究采用煮沸法、超声波剪切法对大白菜基因组DNA进行剪切,研究了大白菜封阻DNA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珠沸法效率高,操作简单,当煮沸70 min DNA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20... 在基因组原位杂交中,适当的封阻可以大大提高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效率。本研究采用煮沸法、超声波剪切法对大白菜基因组DNA进行剪切,研究了大白菜封阻DNA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珠沸法效率高,操作简单,当煮沸70 min DNA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200~500 bp,适于在基因组原位杂交中作为封阻。研究结果为基因组原位杂交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煮沸法 超声波剪切法 封阻 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徐静 张新友 李春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基因组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春丽 郭文武 邓秀新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5期439-443,共5页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建立起柑橘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situhybridization,GISH)分析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属间有性杂种鉴定,为进一步分析柑橘体细胞杂种核基因组组成奠定了基础。柑橘的染色体制片以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较好,容易获得大...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建立起柑橘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situhybridization,GISH)分析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属间有性杂种鉴定,为进一步分析柑橘体细胞杂种核基因组组成奠定了基础。柑橘的染色体制片以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较好,容易获得大量清晰、分散的有丝分裂中期相,且杂质较少。切刻平移法生物素(Biotin)标记探针,标记基因组总DNA与封阻基因组总DNA的浓度比例为1:50时,能有效分开属间杂种枳橙中来自双亲的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基因组原位杂交 染色体 属间有性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薏苡不同种质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曾艳华 谢莉 +2 位作者 陈志坚 熊军 韩永华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119-122,共4页
为了研究薏苡属不同种质之间的关系,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以四倍体栽培薏苡(2n=20,AABB)基因组总DNA作为探针,分别对广西的栽培薏苡、野生薏苡和水生薏苡体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杂交结果显示,栽培薏苡和野生薏... 为了研究薏苡属不同种质之间的关系,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以四倍体栽培薏苡(2n=20,AABB)基因组总DNA作为探针,分别对广西的栽培薏苡、野生薏苡和水生薏苡体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杂交结果显示,栽培薏苡和野生薏苡染色体都被强烈而密集的杂交信号所标记,说明野生薏苡与栽培薏苡在基因组染色体水平上的同源程度很高,保守重复序列占很大比重;水生薏苡的基因组中有20条染色体的DNA成分与栽培薏苡的基因组DNA高度同源,推断供试的水生薏苡种属于广西六倍体水生薏苡居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 基因组原位杂交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DNA探针的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揭示的拟南芥与远缘植物基因组间的同源性 被引量:3
9
作者 佘朝文 宋运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46-952,共7页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拟南芥基因组DNA探针在75%杂交严谨度下对双子叶植物番茄、蚕豆和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大麦的染色体进行了比较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GISH)分析,以揭示拟南芥与远缘植物基...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拟南芥基因组DNA探针在75%杂交严谨度下对双子叶植物番茄、蚕豆和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大麦的染色体进行了比较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GISH)分析,以揭示拟南芥与远缘植物基因组间的同源性.cGISH信号代表了拟南芥基因组DNA中的重复DNA与靶物种染色体上同源序列的杂交.探针DNA在所有靶物种的全部染色体上都产生了杂交信号.杂交信号为散在分布,并呈现随基因组增大,杂交信号增多,且分布更加分散的趋势.所有靶物种的核仁组织区(NOR)都显示了明显强于其他区域的杂交信号,表明拟南芥基因组DNA探针可用于植物NOR的物理定位.在所有的靶物种中,信号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臂中间区和末端,着丝粒或近着丝粒区有少数信号分布.大麦染色体显示了与C-和N-带不同的独特的cGISH信号带型,表明此探针可用于不同植物染色体的识别.这些结果表明,拟南芥基因组与远缘植物基因组之间,除rDNA和端粒重复序列外,还存在其它同源的重复DNA;一些重复DNA序列在被子植物分歧进化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之前就已存在,虽经历了长期的进化过程,至今在远缘物种之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同源性.结果还提示,大基因组中古老而保守的重复DNA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基因组同源性 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 重复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飞 龙舟锴 +1 位作者 徐延浩 张文英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7-529,537,共4页
利用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进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显示,杂交信号沿所有染色体的全长分布,染色体着丝粒区、近着丝粒区和部分DAPI深染的区域存在强烈的杂交信号,染色体远端的杂交信号偏弱,... 利用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进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显示,杂交信号沿所有染色体的全长分布,染色体着丝粒区、近着丝粒区和部分DAPI深染的区域存在强烈的杂交信号,染色体远端的杂交信号偏弱,染色体上存在少数未观察到杂交信号的DAPI深染区域。花生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染色体杂交带型,这说明基因区成簇分布在小的染色体区域并被重复序列间隔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 重复DNA序列 基因组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小利 王军卫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3,共5页
采用切口平移法标记外源物种(黑麦)总基因组DNA作为探针,用受体物种总基因组DNA(中国春小麦)作遮盖,对小麦1B/1R易位系中外源染色体的黑麦易位片段进行检测。对影响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认为:细胞分裂... 采用切口平移法标记外源物种(黑麦)总基因组DNA作为探针,用受体物种总基因组DNA(中国春小麦)作遮盖,对小麦1B/1R易位系中外源染色体的黑麦易位片段进行检测。对影响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认为: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染色体长度适中的高质量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保证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染色体一直附着在载玻片上不丢失是实验进行的支撑条件;探针DNA与封阻DNA的比例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对杂交信号过多或过少或者无杂交信号的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每一步骤,才能获得理想的原位杂交实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组原位杂交 影响因素 切口平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稻与疣粒野生稻杂种F_1代的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贾东亮 舒理慧 +3 位作者 宋运淳 覃瑞 祝莉莉 何光存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生物素标记的疣粒野生稻总 DNA作探针 ,未标记的栽培稻总 DNA封阻 ,对栽培稻与疣粒野生稻杂种 F1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 GISH)分析。 FITC检测表明 ,杂种细胞中来自疣粒野生稻的染色体有... 生物素标记的疣粒野生稻总 DNA作探针 ,未标记的栽培稻总 DNA封阻 ,对栽培稻与疣粒野生稻杂种 F1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 GISH)分析。 FITC检测表明 ,杂种细胞中来自疣粒野生稻的染色体有较多的黄色或黄绿色荧光信号 ,来自栽培稻的染色体只检出很少的信号。每条疣粒野生稻染色体上信号点所占的总的区域只是染色体的一小部分 ,表明疣粒野生稻染色体与栽培稻染色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疣粒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栽培稻 杂种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酸枣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基因组同源性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京京 裴艳梅 +3 位作者 王金鑫 康小花 李莉 彭建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54,共5页
通过去壁低渗法染色体制片,探针标记制备、染色体DAPI浓度的优化,建立了枣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体系,并用该技术检测了枣和酸枣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用阜平大枣做探针给酸枣杂交,用酸枣做探针给阜平... 通过去壁低渗法染色体制片,探针标记制备、染色体DAPI浓度的优化,建立了枣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体系,并用该技术检测了枣和酸枣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用阜平大枣做探针给酸枣杂交,用酸枣做探针给阜平大枣杂交,以及分别用阜平大枣、酸枣做探针给赞皇大枣杂交,所有染色体都显示出较强的杂交信号并均匀布满其全长。结果表明:枣和酸枣基因组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为证实枣起源于酸枣,两者同属一个种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的证据,研究也表明赞皇大枣为同源三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基因组原位杂交 染色体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基因组原位杂交信号释译可能出现的片面性——来自一个小麦易位系(A-3)中外源遗传物质鉴定的启示 被引量:5
14
作者 茹岩岩 张学勇 +2 位作者 李大勇 游光霞 晏月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和种子醇溶蛋白电泳 (A- PAGE)技术对一个可能携带有 10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 iu & Wang)遗传物质的小麦新种质 A- 3进行了综合鉴定。用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cum L.c...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和种子醇溶蛋白电泳 (A- PAGE)技术对一个可能携带有 10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 iu & Wang)遗传物质的小麦新种质 A- 3进行了综合鉴定。用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cum L.cv.Chinese Spring)基因组 (ABD) DNA作探针 ,拟鹅观草 [Pseudoroegneria stipifolia(Czern exNerski) A L ve,10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组可能供体种之一 ,基因组为 St]基因组 DNA作封阻进行原位杂交 ,检测到小麦的一对染色体与外源染色体发生了罗泊逊易位 ,并证明该外源臂携带一个 18S- 5 .8S- 2 6 S r DNA位点。进一步分析表明 ,易位发生在 B基因组染色体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表明该材料具有黑麦 1RS的标记位点 Gld B3。再用黑麦(Secale cereale L.R)基因组 DNA作探针 ,普通小麦基因组 DNA作封阻进行 GISH分析 ,最后证明该材料确为 1BL/1RS易位系。本文还对 GISH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假象进行了讨论。本文研究结果提示我们 :在鉴定外源染色体 (质 )时必须非常慎重 ,单凭一种技术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需要多种方法相互印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罗泊逊易位 基因组原位杂交 鉴定 外源遗传物质 种子醇溶蛋白电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与近缘种亲缘关系的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常珂玮 沈君君 +1 位作者 李宗芸 韩永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野生西瓜在西瓜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西瓜属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对西瓜属物种的分类问题还存在分歧。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是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西... 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野生西瓜在西瓜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西瓜属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对西瓜属物种的分类问题还存在分歧。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是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西瓜基因组DNA作探针,分别对缺须西瓜、热迷西瓜、药西瓜和诺丹西瓜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揭示了西瓜属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对分类地位尚存在争议的诺丹西瓜的归属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诺丹西瓜和甜瓜之间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西瓜与近缘种间的远缘杂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野生西瓜 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栽培稻与广西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染色体构成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文辉 舒理慧 +2 位作者 宋运淳 祝莉莉 何光存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81-84,共4页
广西药用野生稻 (Oryza officinalis)具有多种优良特性 ,是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实验以 Biotin标记的药用野生稻总 DNA作探针 ,未标记的栽培稻 (Oryzasativa)总 DNA作封阻 ,以 HRP- DAB系统进行信号检测 ,对栽培稻与广西... 广西药用野生稻 (Oryza officinalis)具有多种优良特性 ,是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实验以 Biotin标记的药用野生稻总 DNA作探针 ,未标记的栽培稻 (Oryzasativa)总 DNA作封阻 ,以 HRP- DAB系统进行信号检测 ,对栽培稻与广西药用野生稻的杂种F1植株的根尖染色体制片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采用封阻比例 1∶ 2 0~ 30时 ,杂交效果较为理想 ,药用野生稻的 1 2条染色体显深棕色 ,而栽培稻的 1 2条染色体着色很浅。在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核中 ,也检测到大量杂交信号分布于核的周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药用野生稻 基因组原位杂交 水稻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种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续蕊 李勤菲 +2 位作者 葛贤宏 李再云 钱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9-333,共5页
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2n=34,BBCC)具有适应于炎热干旱地区种植等特点,是改良我国芥菜型油菜(B.juncea,2n=36,AABB)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了芥菜... 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2n=34,BBCC)具有适应于炎热干旱地区种植等特点,是改良我国芥菜型油菜(B.juncea,2n=36,AABB)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了芥菜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分离,发现在后期I染色体主要以17∶18类型分离,其次是16∶19,染色体落后现象偶然发生,其中B染色体组以8∶8的分离比率较高,表明不同来源的B染色体可正常配对分离。本研究表明,芥菜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远缘杂交,通过染色体同源重组(B染色体间),以及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的方式(A、B、C基因组间),有可能将埃塞俄比亚芥优良遗传成分转移到芥菜型油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埃塞俄比亚芥 染色体分离 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牛筋草AA基因组在穇子染色体上的分布及探针长度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斌 刘利勤 +1 位作者 胡晓颖 刘青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0,共7页
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方法研究了牛筋草(Eleusine indica)AA基因组在穇子(E.coracana)染色体上的分布,并探讨了AA、BB基因组的同源关系。用超声波破碎法进行预剪切,以缺口平移法标记的牛筋草总DNA为... 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方法研究了牛筋草(Eleusine indica)AA基因组在穇子(E.coracana)染色体上的分布,并探讨了AA、BB基因组的同源关系。用超声波破碎法进行预剪切,以缺口平移法标记的牛筋草总DNA为探针,BB基因组的E.floccifolia(Forssk.)Spreng.总DNA为封阻,与AABB基因组穇子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杂交。结果表明,牛筋草AA基因组分布在穇子的18条染色体上。不加封阻或加过量封阻均不能鉴别AA基因组,说明AA和BB基因组间的分化程度不大,双方共享的重复序列较多。牛筋草与E.floccifolia总DNA分别用超声波破碎2 min和3 min后,可得到峰值为300-750 bp的DNA片段,这说明不同物种的超声波破碎时间需要调整,以获得合适长度的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基因组 穇子 基因组原位杂交 剪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栽培稻基因组DNA对非洲野生稻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邱小芬 刘虹 +1 位作者 覃瑞 陈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7-540,共4页
以地高辛标记的栽培稻基因组(基因组为AA)DNA为探针,对非洲野生稻(基因组为BBCC)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研究AA染色体组和BBCC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杂交后的染色体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栽培稻A基因组和非洲... 以地高辛标记的栽培稻基因组(基因组为AA)DNA为探针,对非洲野生稻(基因组为BBCC)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研究AA染色体组和BBCC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杂交后的染色体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栽培稻A基因组和非洲野生稻基因组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高度重复DNA序列在栽培稻和非洲野生稻间具有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非洲野生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栽培种甘薯(Ipomoea batatas cv.XushuNo.18)染色体 被引量:10
20
作者 汤佳立 戚大石 +5 位作者 张俞 刘慧娟 孙健英 曹清河 马代夫 李宗芸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7-182,共6页
为了解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 cv.XushuNo.18)的染色体结构,文章利用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和银染技术对栽培种甘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银染结果显示,徐薯18间期核有6对、8对和9对银染点;45SrDN... 为了解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 cv.XushuNo.18)的染色体结构,文章利用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和银染技术对栽培种甘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银染结果显示,徐薯18间期核有6对、8对和9对银染点;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徐薯18染色体上有8对或9对强弱不一的45SrDNA信号;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所有染色体的全长分布强烈而密集的杂交信号,着丝粒区、近着丝粒区和端粒区有增强的信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银染 45SrDNA 荧光原位杂交 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