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訾金爽 李四方 +1 位作者 汪芳芳 郑文寅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1169,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本研究利用AMMI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软质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及吸水率4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 为了深入研究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本研究利用AMMI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软质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及吸水率4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AMMI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和新马桥生态试点能够较好地分辨品种湿面筋含量,区分品种面团稳定时间的最佳地点是太和生态试点,阜阳生态试点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品种的吸水率,能较好地区分蛋白质含量的生态试点是新马桥。吸水率和面团稳定时间表现好的品种是瑞华麦516、天益科麦5号;湿面筋含量中较稳定的品种是华成863和瑞华麦516;天益科麦5号是蛋白质含量平均值较高且较稳定的品种。相对而言,天益科麦5号具有广适、稳定且品质性状优良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AMMI模 主要品质性状 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基因型-环境互作算法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葛晓宁 许新桥 +8 位作者 张怀清 张京 杨杰 崔泽宇 傅汝饶 梁金洁 邹添华 王林龙 刘洋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传统的林木育种方式面临挑战,难以满足快速气候适应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求。林木基因型(G)与环境(E)之间的复杂互作关系是林木生长发育研究的核心,阐明G×E互作机制以提高林木育种效率和精准度成为研究的重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传统的林木育种方式面临挑战,难以满足快速气候适应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求。林木基因型(G)与环境(E)之间的复杂互作关系是林木生长发育研究的核心,阐明G×E互作机制以提高林木育种效率和精准度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围绕林木基因型-环境互作算法的相关研究进展,解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表型特性塑造的机制,包括基因组与表型特征形成的关联机制、环境因子对表型的影响等;探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在解析互作机制和育种中的应用,涵盖数据挖掘技术、融合策略和实时数据处理;阐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算法在林木育种中的演变与应用,包括历史演变、在性状预测和分析中的应用等;介绍林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算法研发体系,涉及数据获取、融合、算法设计和模型优化。最后,提出林木基因型-环境互作未来研究的方向,结合可解释人工智能、数据融合、育种验证和气候适应性预测,为林木育种提供更精准的预测工具和决策支持,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推动林木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 林木育种 数据融合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容重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乔胜秋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4期83-85,共3页
[目的]明确该批小麦品种籽粒容重的稳定性,以期为筛选适宜安徽省淮北麦区推广应用的高容重小麦品种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推广应用的3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于怀远县、阜南县、颍东区和涡阳县4个试点,研究小麦基因型与... [目的]明确该批小麦品种籽粒容重的稳定性,以期为筛选适宜安徽省淮北麦区推广应用的高容重小麦品种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推广应用的3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于怀远县、阜南县、颍东区和涡阳县4个试点,研究小麦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容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30个小麦品种的籽粒容重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点籽粒容重的均值≥790 g/L的品种有14个,占比46.7%。4个试点中籽粒容重都≥790 g/L的品种只有1个,为烟农19;3个试点籽粒容重都≥790 g/L的品种有5个,占比16.67%,分别为皖垦麦0622、瑞华麦618、百农207、涡麦9号和荃麦725。地点间籽粒容重变异系数<5.0%的品种有25个,≤3.5%的品种有15个。百农207和烟农19这2个品种籽粒容重地点间变异系数小,且籽粒容重≥790 g/L。[结论]30个小麦品种中,平均籽粒容重≥790 g/L且地点间变异系数≤3.5%的品种是烟农19、百农207、淮麦44、华成3366、皖垦麦0622、荃麦725、徐农029、瑞华麦618、龙科091和涡麦9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容重 基因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花生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邓丽 任丽 +4 位作者 郭敏杰 苗建利 芦振华 殷君华 王培云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6,共6页
本研究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和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的评价方法,对黄淮海中南片多点联合试验的小粒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花生生长的影响,明确... 本研究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和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的评价方法,对黄淮海中南片多点联合试验的小粒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花生生长的影响,明确各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对BLUP值和原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热图对比,结果表明,两组数据之间有较多差异,对于产量变异的解释,BLUP值比原始数据更加可靠。BLUP-GGE双标图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开农308的丰产稳产适宜性排在首位,其次为汾花8号、远杂9102;泰安、开封、濮阳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BLUP值 GGE双标图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5
作者 李寅 鲁林基 +4 位作者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环境效应 选育 长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荷斯坦牛繁殖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6
作者 师睿 李珊珊 +5 位作者 张海亮 路海博 闫青霞 张毅 陈绍祜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68-3977,共10页
旨在估计奶牛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参数,检测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本研究利用全国6个地区2064个牧场2005至2022年的荷斯坦牛群繁殖记录,计算了2个重要繁殖性状:初产日龄(AFC)和产犊间隔(C... 旨在估计奶牛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参数,检测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本研究利用全国6个地区2064个牧场2005至2022年的荷斯坦牛群繁殖记录,计算了2个重要繁殖性状:初产日龄(AFC)和产犊间隔(CI),共包含1787590和2476422条表型数据。同时对该原始表型数据进行详细的质控和分组。随后,通过BLUPF90软件的airemlf90模块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和重复力模型对6个地区的2个繁殖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使用双性状动物和重复力模型估计同一性状不同地区之间的遗传相关,作为基因型与环境之间效应(G×E)的检测指标。结果表明,研究所设定的质控条件能够剔除分布异常的表型值;AFC的遗传力较高且在地区间差异较大(0.06~0.40),而CI的遗传力较低且各地区间差异较小(0.02~0.04);在大多数地区组合下,2个繁殖性状皆检测到了显著的G×E效应(P<0.05)。综上,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表现存在差异,且部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G×E效应。因此,对我国奶牛繁殖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时需考虑区域性差异及G×E效应对遗传进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繁殖性状 遗传参数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等试验设计水稻产量构成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左清凡 朱军 +2 位作者 刘宜柏 潘晓云 张建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2-488,共7页
研究表明各产量构成性状不仅普遍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 ,而且还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但是不同性状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多数性状 ,如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穗长及株高... 研究表明各产量构成性状不仅普遍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 ,而且还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但是不同性状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多数性状 ,如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穗长及株高等性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 ,只有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两性状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所有产量构成性状都存在显性×环境的互作效应 ;除粒长和长宽比两性状外 ,其余性状还存在加性×环境互作。不同性状其遗传率大小不同 ,所受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互作狭义遗传率大的所受环境的影响就大。一般而言 ,除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外 ,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 ,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 ,其中粒长和长宽比两性状的互作狭义遗传率接近于零。除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及穗总粒数之间没有检测到显著的相关性外 ,其余产量构成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 ,多数性状之间以显性相关为主 ,但加性相关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构成性状 遗传分析 非等试验设计 基因×环境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产量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柴守玺 常磊 +2 位作者 杨蕊菊 杨德龙 程宏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5-161,184,共8页
选用26个小黑麦品种(系),在西北高寒农牧交错区的不同试点和供水条件下,利用GGE双标图法研究了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稳产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小黑麦平均籽粒产量为1805.5 kg/hm2,较普通小麦对照增产54.6%;在灌水... 选用26个小黑麦品种(系),在西北高寒农牧交错区的不同试点和供水条件下,利用GGE双标图法研究了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稳产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小黑麦平均籽粒产量为1805.5 kg/hm2,较普通小麦对照增产54.6%;在灌水条件下,小黑麦平均产量为7196.1 kg/hm2,较对照增产67.2%。基因型间、环境间及G×E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环境和G×E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基因型,分别为基因型效应的25.9倍和2.1倍。不同小黑麦基因型的产量稳定性、对水分的敏感性和生态适应性差异很大,抗旱性强的基因型约占7.7%,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特性的基因型占15.4%。同时也发现有些基因型对特定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筛选出了适合旱地种植的基因型7个,适合保灌条件种植的基因型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稳定性 基因×环境 GGE双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米粒延伸性QTLs定位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沈圣泉 庄杰云 +3 位作者 王淑珍 舒庆尧 包劲松 夏英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9-322,共4页
利用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以延伸率作为米粒延伸性考察指标,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两地... 利用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以延伸率作为米粒延伸性考察指标,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两地间的平均表现和群体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但两地间表型值相关系数却较小。试验检测到1个控制该性状的QTL基因qCRE6,其增效基因来自于父本,提高3.99%的米粒延伸率,可解释5.30%的表型变异,它不存在与环境间显著互作。另外,还检测到2对上位性互作基因,即qCRE2与qCRE5-1、qCRE5-2与qCRE7,前者与环境间存在有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在杭州有增加米粒延伸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座位 上位性效应 基因×环境效应 米粒延伸性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主要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鸿凯 蔡华斌 +2 位作者 刘桂富 王尚钦 郭荣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73,共5页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但不同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的遗传率大小不同,受环境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性状 遗传分析 基因×环境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洪文 王昕 +1 位作者 殷延勃 武绍湖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78,共5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加性及显性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加性方差比率较大,结实...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加性及显性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加性方差比率较大,结实率、单株产量的显性方差比率较大,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单株产量性状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的方差比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的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着粒密度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方差比率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 粳稻 农艺性状 加性-显性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梅洁 陈佳 +8 位作者 杨金华 杜娟 普晓英 杨晓梦 李霞 杨加珍 曾亚文 杨涛 李玉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探索大麦不同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为饲料大麦在不同地区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方法。【方法】对不同海拔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 【目的】探索大麦不同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为饲料大麦在不同地区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方法。【方法】对不同海拔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每个大麦品种中的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明显差异;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效穗的增加,昆明和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实粒数的增加,保山和大理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玉溪和临沧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实粒数主要受遗传控制,其次受基因与环境互作影响较大,环境影响最小。有效穗、千粒重、产量等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基因与环境互作变异要大于遗传的影响。【结论】产量性状受遗传影响,产量遗传育种仍是提高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根据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选择产量高的饲料大麦品种进行推广,是提高不同生态区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大麦 产量 有效穗 实粒数 千粒重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GE双标图分析新麦草种质部分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恬 云岚 +1 位作者 李珍 吕玉茹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9-497,共9页
评价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生长特性的差异,可为不同环境新麦草种质材料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21份新麦草种质为材料,利用方差分析、GGE双标图模型等方法对6个性状在2个地点3年间的数... 评价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生长特性的差异,可为不同环境新麦草种质材料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21份新麦草种质为材料,利用方差分析、GGE双标图模型等方法对6个性状在2个地点3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份种质材料在不同环境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变异性最大的性状为分蘖数,变异性最小的是叶长;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与年份效应对新麦草的表型影响更大;GGE双标图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叶层高最高且稳定的材料是598614,株高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材料是619565,基丛径最大的材料是502573,但基丛径稳定性最好的是502572,冠幅最大且稳定的材料是502572,分蘖数最多且稳定的材料是619565,叶长最长且稳定的材料是598610;综合区分力和适应性,较为理想的试点是包头。研究初步确定了不同种植环境下适宜的种质材料,将为新麦草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麦草 部分性状 基因环境 GGE双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洪文 殷延勃 +1 位作者 武绍湖 王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70,共6页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长厚比、宽厚比的显性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遗传存在显著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长宽比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与粒厚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宽厚比的显性效应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 杂交粳稻 谷粒性状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下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和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琳琳 王平 +4 位作者 王振林 孙爱清 杨敏 王春微 尹燕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目的】选育氮高效的小麦品种,可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对环境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为小麦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个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12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盆栽试... 【目的】选育氮高效的小麦品种,可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对环境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为小麦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个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12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盆栽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氮代谢相关的10个性状进行遗传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株高、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重、开花期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总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花后氮素同化量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较大,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理效率以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10个性状狭义遗传力总体不高(平均值为0.56),广义遗传力总体较高(平均值为0.881)。互作广义遗传力均达到1%显著水平,表明不同的氮水平对遗传表达有较大影响。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开花期氮素积累量的互作狭义遗传力较大,表明不同氮水平对这些性状的选择效果不同。通过加性效应预测值得出,亲本DK138和JN10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理效率的加性效应为显著正效应。大多数组合的显性主效应与不同氮水平下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在方向上不尽一致,表明小麦氮高效杂交后代的选择宜考虑特定的氮水平条件。显性效应预测值表明,组合JN10×W9903的氮素生理效率显性效应值最大且达到显著水平,是氮素生理效率较高的组合。相关分析表明,两两性状间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氮素生理效率与株高呈加性正相关关系,达到10%显著水平。除株高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外,氮素利用效率与其他性状间以显性环境互作相关为主。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生理效率之间的显性×环境互作相关系数达到10%显著水平。氮素利用率与氮素生理效率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相关系数为正值且达1%显著水平。【结论】通过性状分析表明,株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氮素生理效率的间接选择性状,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生理效率这两个性状进行协同改良。品种DK138和JN10可作为亲本以提高后代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理效率。杂交组合LM14×W9903表现出良好的后代选育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代谢 遗传 加性-显性模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翔 杨金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594-599,共6页
在植物育种中 ,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其稳定性是育种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稳定性分析的模型构造和测验方法。
关键词 植物 基因 环境 稳定性分析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分析谷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军 郭二虎 +2 位作者 袁峰 杨慧卿 王青水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107-111,共5页
利用AMM I模型及双标图,对2007年西北春谷区谷子早熟及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各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探讨,并对参试品种的稳定性和试验地点的判别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g7(02-567)、g8(06-218)、G1(太选3号)和G3(长农38号)属高产... 利用AMM I模型及双标图,对2007年西北春谷区谷子早熟及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各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探讨,并对参试品种的稳定性和试验地点的判别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g7(02-567)、g8(06-218)、G1(太选3号)和G3(长农38号)属高产稳产型品种;宁夏西吉县种子公司(e3)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作物研究所(e4)对早熟谷子品种判别力较强,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E3)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E6)对中晚熟谷子品种判别力较强,这些地点是鉴定谷子品种稳定性比较理想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I模 谷子 区域试验 基因 环境 效应 稳定性 判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梅洁 陈佳 +8 位作者 李娥贤 杜娟 普晓英 杨晓梦 李霞 杨丽娥 杨加珍 曾亚文 杨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10-12,19,共4页
对不同海拔青稞(Hordeum vulgare L.)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计算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青稞产... 对不同海拔青稞(Hordeum vulgare L.)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计算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青稞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稞的实粒数、千粒重在每个品种中差异都明显;玉龙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效穗和产量的增加;千粒重主要受遗传控制,其次受基因与环境互作影响较大,环境影响最小。有效穗、实粒数、产量等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Hordeum vulgare L.) 产量 有效穗 实粒数 千粒重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分析棉花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武 谢德意 +1 位作者 段峥峥 赵元明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158-160,共3页
应用AMM I模型,对2008年河南省春棉区域试验9个试验点共13个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间的互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鲁棉21和济隆棉6号2个品种的稳定性比较较好;西华试验点具有较强的棉花品种判别力,是鉴定棉花品种稳定性比较理想的地方。
关键词 棉花 AMMI模 基因 环境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20
作者 陈淑琴 蒋春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6,共5页
应用Eberhart和Rusel的模式和Tai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和Russe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 应用Eberhart和Rusel的模式和Tai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和Russe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因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