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ASA模型的秦巴山区NPP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娜芳 贡恩军 +3 位作者 白天豪 赵婷 白红英 王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9-1843,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直接指标,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且在不同地形上有分异性。然而,人类活动及地形对秦巴山区植被NPP变化的影响研究尚且不足。采用CAS...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直接指标,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且在不同地形上有分异性。然而,人类活动及地形对秦巴山区植被NPP变化的影响研究尚且不足。采用CASA模型,综合利用线性趋势分析、转移矩阵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秦巴山区2001—2022年长时序NPP时空动态和地形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①秦巴山区2001—2022年的NPP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均值为585.11g C/m^(2),并以4.30g C m^(-2)a^(-1)的速度增加。②林地有最高的年NPP均值,而退耕还林区域具有最高的NPP增长速率(8.17g C m^(-2)a^(-1)),表明退耕还林是秦巴山区NPP增长的有效措施;③NPP随海拔和坡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异性。在海拔3400m以下,植被NPP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而当高程超过3400m时,植被NPP显著减少,坡度在10°—40°范围内植被NPP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较高;④秦巴山区NPP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对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7.81%和62.19%,其中人类活动导致陇南等生态脆弱区NPP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过程的遥感模型(casa模型) NPP 趋势分析 地形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E-Engine云计算平台和CASA模型的植被NPP时空动态遥感监测:以道孚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曾见闻 戴晓爱 +2 位作者 徐纪鹏 李雯雨 刘东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8,共14页
【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 【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分区统计和冷热点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其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结果显示:(1)基于PIE-Engine云平台模型和CASA模型估算的道孚县2001—2016年的NPP,其精度较高并与MODIS NPP数据有良好的拟合效果。(2)道孚县NPP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和东南部NPP较高,东北部和中南部NPP较低,同时NPP的低值区正在逐年减少,反映出该地区生态状况正在逐渐改善。(3)所有乡镇的NPP在2001—2016年间均有增长,NPP的空间变化整体稳定,大部分地区NPP波动较小。(4)道孚县的NPP在2001—2016年间总体显著增长,增长区域面积占全县的93%以上。(5)高NPP值区域在空间上形成聚类,“热点”现象明显,这为进一步研究和理解NPP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结论】研究成果为道孚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快速、高效的区域植被NPP评估方法,这对于全面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PIE-Engine 时空分布 遥感 道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过程模型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世华 牛铮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6-128,共3页
NPP模型现在已经发展到遥感过程模型时代。通过3种主要的遥感过程模型(CASA、BIOME-BGC和BEPS模型)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了这几种模型的优势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 遥感过程模型 casa BIOME—BGC B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陕西省NPP遥感估算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连喜 李萌萌 +1 位作者 李琪 许小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74-79,共6页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手段,结合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植被类型数据,应用CASA模型估算得到陕西省2013年的NPP数据。结果表明,2013年陕西省NPP总量为8.87×107g C/a,平均值为469.58 g C/(m2·a),NPP最高值为7...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手段,结合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植被类型数据,应用CASA模型估算得到陕西省2013年的NPP数据。结果表明,2013年陕西省NPP总量为8.87×107g C/a,平均值为469.58 g C/(m2·a),NPP最高值为723.06 g C/(m2·a),其空间分布特点表现为显著的纬度分布,南高北低,陕南>关中>陕北;NPP时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植被类型NPP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耕地>草地,并且各植被类型最大值出现月份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陕西省 casa模型 NDVI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P过程模型遥感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世华 牛铮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0-122,共3页
主要探讨了NPP过程模型的主要因子(植被覆盖分类、植物生长状况信息、土壤水分信息和气象因子)的遥感获取方法。这些因子的全遥感化将为研究大区域和全球NPP模拟提供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 过程模型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CASA模型的西江流域NPP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永领 郝成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基于EOS/MODIS遥感资料,采用CASA模型分析西江流域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江流域平均植被NPP为400~500 gC/(m2.a),上游地区偏低,为200~300 gC/(m2.a),中下游地区较高,平均500~600 gC/(m2.a),... 基于EOS/MODIS遥感资料,采用CASA模型分析西江流域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江流域平均植被NPP为400~500 gC/(m2.a),上游地区偏低,为200~300 gC/(m2.a),中下游地区较高,平均500~600 gC/(m2.a),部分地区可达到800 gC/(m2.a)以上;植被NPP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最高,春、秋季节次之,冬季最低小;西江流域植被NPP的空间差异明显,在5-10月,上游地区植被NPP较低,中下游地区较高;在1-3月,上游地区尤其是南盘江流域的植被NPP较高,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中游地区明显较少。西江流域植被NPP的空间特征还表现在汛期空间差异大,枯水期空间差别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casa模型 西江流域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NPP估算——基于机器学习优化CASA模型 被引量:4
7
作者 靳专 胥焘 +5 位作者 黄应平 肖敏 张家璇 周爽爽 席颖 熊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64-2478,共15页
三峡库区蓄水后,其生态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消落带植被固碳量作为衡量库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对库区碳循环与生态净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消落带不同高程植被接受光照的时间有所差异,且受河流水位变化影响,传统的CASA模型在计算... 三峡库区蓄水后,其生态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消落带植被固碳量作为衡量库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对库区碳循环与生态净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消落带不同高程植被接受光照的时间有所差异,且受河流水位变化影响,传统的CASA模型在计算消落带植被固碳量时,存在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计算不够精确等问题。以三峡库区香溪河陡坡消落带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一种耦合RBFNN模型(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与CASA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的新方法(RBF-CASA)。基于RBFNN建立环境影响因子模型,借助高程数据及植被指数等特征计算适合消落带区域的环境影响因子。结合CASA模型中温度和水分胁迫因子,提高植被在像元尺度上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估算精度,并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模型验证结果显示:RBF-CASA模型估算值与观测值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730(P<0.01,n=32)。对比原始CASA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降低10.991,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降低了23.861,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RMSE)降低5.10%,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降低1.12%。使用提出的RBF-CASA模型在库区水位落干期(7—8月份)进行固碳量估算,结果表明:NPP月均值在66.234—134.144g C/m^(2)之间,NPP随着高程的增加呈现起伏变化,其总量在150—155m之间达到峰值,均值在170m以上区域最高。在2021年9月植被NPP均值为35.883g C/m^(2),2022年9月植被NPP均值为25.964g C/m^(2),由于降雨量减少、长江水位下降,在2021—2022年间植被恢复情况较差。研究结果可为库区碳循环、生态净化及生态修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过程的遥感模型(casa) 机器学习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无人机 环境影响因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与CMB模型的济南市冬季重污染过程PM_(2.5)溯源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魏小锋 韩红 +6 位作者 闫学军 王在峰 李圣增 田勇 梁第 马明亮 张桂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5-1183,共9页
济南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冬季易出现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为探究济南市冬季PM_(2.5)重污染过程的污染成因和主要来源,以济南市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2020年1月1日—6日)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 济南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冬季易出现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为探究济南市冬季PM_(2.5)重污染过程的污染成因和主要来源,以济南市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2020年1月1日—6日)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感、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同时结合气态污染物和PM_(2.5)组分小时数据以及各项气象要素等资料,全面和综合地对济南市冬季重污染过程污染特征、本地来源、区域传输和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本次重污染过程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随着湿度升高和大气边界层高度(PBL)的降低,PM_(2.5)日均质量浓度达到最高211μg·m^(−3),其中PM_(2.5)小时质量浓度最高达到333μg·m^(−3);NO_(3)^(−)、SO_(4)^(2−)、NH4+和有机物(OM)在PM_(2.5)中占比分别为30.7%、11.4%、13.9%和13.7%;重污染时段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平均值分别达到0.6和0.5,说明此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来自于气态前体物的二次转化。CMB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源(硝酸盐、硫酸盐、二次有机碳)和机动车源是济南市冬季PM_(2.5)重污染过程的主要来源;与清洁天相比,硝酸盐的分担率和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分担率是清洁天的2.2倍,质量浓度是清洁天的10.5倍。本次重污染过程除济南本地污染源以外,还受山东省内德州东部、滨州西部以及济南市的商河县和济阳区等地污染气团近距离传输,以及来自西南方向的河南省东北部和安徽省西部地区的跨省输送的污染气团,途径济南市南部、泰安和济宁地区以及济南市的长清区和平阴县等地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PM_(2.5) 溯源分析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卫星遥感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辐射传输过程的水质遥感模型及其在珠江口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冉 徐鹏 +2 位作者 刘心怡 黄瑞 朱孟兰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8期236-240,共5页
根据入射光在水体中的辐射传输过程以及水分子、悬浮泥沙和污染物等的散射、吸收对传输过程的影响,建立了水质遥感模型。该模型具有清晰的物理意义,较经验和半经验模型具有适用性强,可行性高的优点。采用Landsat8卫星数据,运用该模型对... 根据入射光在水体中的辐射传输过程以及水分子、悬浮泥沙和污染物等的散射、吸收对传输过程的影响,建立了水质遥感模型。该模型具有清晰的物理意义,较经验和半经验模型具有适用性强,可行性高的优点。采用Landsat8卫星数据,运用该模型对珠江口水域进行了水质定量分析,先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太阳天顶角纠正和大气校正,继而进行水陆分离,最后选取OLI 3和OLI 4两个波段计算了污染物和悬浮泥沙的浓度,结果与所掌握的珠江口污染物和悬浮泥沙分布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证明利用该模型进行水质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传输过程 水质遥感模型 Landsat8 珠江口 污染物浓度 悬浮泥沙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北京植被NPP时空格局及其因子解释 被引量:40
10
作者 尹锴 田亦陈 +3 位作者 袁超 张飞飞 苑全治 花利忠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以北京为研究区,整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及其他多源辅助数据,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分析了2010年北京植被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 以北京为研究区,整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及其他多源辅助数据,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分析了2010年北京植被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年北京NPP总量为5.5 Tg C,其NPP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北部和西部山区总量较高,平原区NPP总量较低;2北京植被NPP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NPP最大,占全年的62%,冬季最小,仅占3%,春季和秋季分别占全年NPP总量的18%和17%;3北京植被NPP受水分和热量条件限制,不同区域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北部和西部山区自然植被受气温影响较大,平原区农作物生长更容易受降水影响,而在山区向平原过渡区域的植被受太阳辐射变化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遥感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RS的流域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Ⅰ模型的原理与结构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中根 郑红星 +1 位作者 刘昌明 赵为民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1-505,共5页
面向流域水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基于GIS/RS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单元水文模型与河网汇流模型两大部分。单元水文模型涉及到冠层截留、融雪、蒸散发、坡面流、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和地下水出流等水文物理过程。产流计算考虑到... 面向流域水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基于GIS/RS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单元水文模型与河网汇流模型两大部分。单元水文模型涉及到冠层截留、融雪、蒸散发、坡面流、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和地下水出流等水文物理过程。产流计算考虑到地形坡度的影响采用基于地形指数的计算方法。汇流演算基于河网结构采用分段马斯京根方法。模型的大部分参数与输入信息可以利用GIS和RS技术获取,能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改变,做出快速的模拟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原理与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遥感信息的洪水过程模拟 被引量:9
12
作者 姜红梅 任立良 +2 位作者 安如 袁飞 王美荣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基于数字流域平台,将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1km栅格信息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行空间配准,由此直接提取新安江模型参数IMP(不透水面积比),并通过构建林地面积比与新安江模型参数SM(土壤自由水蓄水容量)的关系间接确定各子流域... 基于数字流域平台,将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1km栅格信息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行空间配准,由此直接提取新安江模型参数IMP(不透水面积比),并通过构建林地面积比与新安江模型参数SM(土壤自由水蓄水容量)的关系间接确定各子流域的SM值.汉江褒河流域24场洪水实例研究表明:采用半分布式水文模型,15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增大,22场洪峰流量相对误差显著降低;SM对洪峰流量的影响要比对确定性系数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流域 土地利用 地表覆盖 遥感 洪水过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水量过程模拟——以黄河河源区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道峰 吴悦颖 刘昌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9-304,共6页
文章分析了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流域径流模拟过程中的结合点,采用数字网格技术,以流域水量变化对地表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为目的,讨论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下垫面和气候变化下流域水量响应过程的一般方法... 文章分析了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流域径流模拟过程中的结合点,采用数字网格技术,以流域水量变化对地表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为目的,讨论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下垫面和气候变化下流域水量响应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以黄河河源区为实例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分布式水文模型 水量过程 黄河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瓦屋山林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4
14
作者 耿君 阮宏华 +1 位作者 涂丽丽 吴国训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6,共7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并结合Landsat TM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和林班数据,估算出瓦屋山林场2008—2009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PNPP),并通过实测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系,验证CASA模型在研究地区估算结果。...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并结合Landsat TM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和林班数据,估算出瓦屋山林场2008—2009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PNPP),并通过实测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系,验证CASA模型在研究地区估算结果。结果表明:CASA模型估测植被PNPP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适用于瓦屋山林场植被净生产力估算;CASA模型估算结果主要植被类型年均PNPP区别明显,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国山杨、麻栎、板栗、马尾松、湿地松、灌木、杉木和池杉;瓦屋山林场植被PNPP季节变化显著,夏季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少,主要由于不同季节环境因素不同,其中又以太阳辐射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遥感 净初级生产力 森林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PP过程模型和NP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6
15
作者 冯险峰 孙庆龄 林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6-503,共8页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不仅是表征植被活动和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而且是判定生态系统碳汇和反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主要因子。当前,模型模拟成为大尺度NPP研究的主要手段,而在众多NPP估算模型中,过程模型逐渐趋于主导地位。虽...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不仅是表征植被活动和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而且是判定生态系统碳汇和反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主要因子。当前,模型模拟成为大尺度NPP研究的主要手段,而在众多NPP估算模型中,过程模型逐渐趋于主导地位。虽然目前有关NPP的研究有很多,但还没有关注于大尺度上应用的过程模型及其模拟的NP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因此本文主要侧重于NPP过程模型在区域及全球尺度上的应用,具体包含以下内容,①进一步将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PP过程模型分为静态植被模型和动态植被模型。②阐明这些模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③归纳出NPP过程模型在区域及全球尺度上应用的3大挑战:时空尺度转换、多源数据的获取与融合以及模型模拟结果的验证与评价,并根据其解决方案总结出通用的模型应用框架。④从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变化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3个方面探讨NP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期找到NPP变化的规律与模式。最后根据NPP模型的发展对未来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PP过程模型进行展望,认为未来模型的综合性将更高,机理性也将更强,同时与全球变化研究结合得更加紧密,且基于多个已有模型的混合模型也是未来NPP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本文认为对NPP模拟结果的尺度效应研究也是未来NPP研究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区域及全球尺度 过程模型 全球变化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CD相机遥感模型与仿真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扬 徐德坤 王晓峰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3年第1期48-51,共4页
文章介绍了一个基于增强型CCD相机 (ICCD)的遥感成像模型 ,并对模型的 4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ICCD相机模型、大气传输模型、地面反射率模型、星历模型 ,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该模型可以模拟动态条件下 (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变化 )ICCD相... 文章介绍了一个基于增强型CCD相机 (ICCD)的遥感成像模型 ,并对模型的 4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ICCD相机模型、大气传输模型、地面反射率模型、星历模型 ,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该模型可以模拟动态条件下 (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变化 )ICCD相机的成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CD相机 遥感模型 仿真 成像过程 大气传输模型 航空遥感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陆面模式和遥感经验模型估算半干旱区陆面蒸散量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扬 王丽娟 +2 位作者 岳平 孙旭映 杜昊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7-153,159,共8页
陆面蒸散发是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估算蒸散发对区域气候研究和干旱监测有重要意义。利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LM 4.0模式输出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净辐射、地表温度作为遥感经验模型的输入,结合SACOL站观测资料估算了西... 陆面蒸散发是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估算蒸散发对区域气候研究和干旱监测有重要意义。利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LM 4.0模式输出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净辐射、地表温度作为遥感经验模型的输入,结合SACOL站观测资料估算了西北半干旱区的陆面蒸散发,并将估算值与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LM模式对净辐射、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较理想,与观测值的RMSE,MAPE相对较小,相关性更高。遥感经验模型估算的SACOL站陆面蒸散发与实测值的偏差较小,CLM模式模拟的蒸散发与观测值的一致性较好,但模式较观测值偏大。基于CLM模式模拟得到更为准确的净辐射、地表温度和NDVI估算得到的蒸散发与观测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两者的误差较小,相关性更好,对半干旱区蒸散发的估算精度有显著提高,且能够得到更高时间分辨率的陆面蒸散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蒸散发 遥感经验模型 陆面过程模式 归一化植被指数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高斯过程模型的高光谱图像分类算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辉 白峰杉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9-385,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高斯过程模型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算法,它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多元统计的分类方法.为更好利用高光谱遥感图像的高谱分辨率特点,首先将函数数据分析的思想引进高光谱数据的分类问题,分类对象视为像元对应的谱线,故它们... 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高斯过程模型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算法,它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多元统计的分类方法.为更好利用高光谱遥感图像的高谱分辨率特点,首先将函数数据分析的思想引进高光谱数据的分类问题,分类对象视为像元对应的谱线,故它们是函数型数据.为了有效模拟地物在空间上的分片聚集特性,则将混合高斯分布模型推广到混合高斯过程模型并用于高光谱数据分类算法中.数值实验表明,混合高斯过程模型是处理函数型数据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高斯过程模型 分类 函数数据分析 高光谱遥感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面过程模式的热红外卫星遥感影像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雪 沈斌 +2 位作者 阎广建 段四波 李召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0-336,共7页
遥感服务于气象、气候领域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建立地表过程模式与遥感数据之间的联系,利用过程模式的可靠输出参数来模拟卫星影像,并与真实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本文建立了一个以通用陆面过程模式(CLM)相关参数为地表输入信息,以再分... 遥感服务于气象、气候领域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建立地表过程模式与遥感数据之间的联系,利用过程模式的可靠输出参数来模拟卫星影像,并与真实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本文建立了一个以通用陆面过程模式(CLM)相关参数为地表输入信息,以再分析大气廓线为大气输入信息的卫星影像模拟系统,以期通过模拟数据与真实卫星数据的比较,为模式背景场、强迫场的修订及预报精度的提高服务.模拟结果表明,对于由植被和土壤等组成的自然地表,模拟的热红外卫星信号主要取决于过程模式输出的地表温度,模拟的地表方向性辐射温度与模拟的大气层顶部表观辐射温度相关性高达0.99.模拟到的表观辐射温度与AVHRR影像对应的辐射温度差异比较大,最大值超过30 K,大多数像元温差分布在-20~20 K之间.温差在高海拔地区普遍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CLM对高海拔地区的温度估计偏低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陆面过程模型 查找表 模拟 遥感 热红外 大气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数阶微分光谱指数的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3
20
作者 竞霞 张腾 +2 位作者 邹琴 闫菊梅 董莹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42-151,共10页
为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精度,该研究利用分数阶微分能够突出光谱的细微信息以及描述光谱数据间微小差异的优势,在对条锈病胁迫下小麦冠层光谱数据进行分数阶微分处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两波段和三波段分数阶微分光谱指数,并将其应用于... 为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精度,该研究利用分数阶微分能够突出光谱的细微信息以及描述光谱数据间微小差异的优势,在对条锈病胁迫下小麦冠层光谱数据进行分数阶微分处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两波段和三波段分数阶微分光谱指数,并将其应用于小麦条锈病的遥感探测。研究结果表明,1.2阶次微分光谱与小麦条锈病冠层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最高,较原始反射率光谱、一阶微分光谱和二阶微分光谱分别提高了20.9%、3.9%和20.5%;基于分数阶微分光谱指数的最优分数阶次及其对应波长构建的三波段分数阶微分光谱指数对小麦条锈病的探测能力优于两波段分数阶微分光谱指数,其中分数阶微分光化学指数与冠层病情严重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875;以分数阶微分光谱指数为自变量构建的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模型对小麦条锈病冠层病情严重度的预测精度优于反射率光谱指数,其训练数据集及验证数据集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较反射率光谱指数分别提高了3.8%和19.1%。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实现作物健康状况大面积高精度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模型:分数阶微分 光谱指数 高斯过程回归 小麦条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