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帕金森病脑白质特征的扩散张量成像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凌冰冰 鲁毅 +3 位作者 赵卫 莫茵 胡娟 孙学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67-572,共6页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早期(Hoehn-Yahr 1-2级)帕金森病(PD)患者脑白质结构的变化,探索DTI多参数变化与PD患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升高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资料与方法 27例早...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早期(Hoehn-Yahr 1-2级)帕金森病(PD)患者脑白质结构的变化,探索DTI多参数变化与PD患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升高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资料与方法 27例早期PD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技术分析两组受试者脑白质纤维DTI的各相关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AD)、平行扩散系数(RD),比较两组各DTI参数的差异,分析PD组有差异脑区的FA、MD、RD值与临床UPD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多个脑白质区FA值降低,MD、RD值升高(P〈0.05),AD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PD组较对照组有差异脑区的FA值、MD值、RD值与UPDRS评分均有相关关系(P=0.001);FA值降低和MD、RD值升高并与UPDRS评分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为胼胝体、左侧内囊前肢、双侧前放射冠、双侧上放射冠、左丘脑后辐射(P=0.001)。结论 PD患者存在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髓鞘脱失或纤维完整性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基于纤维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5
2
作者 罗琦 李咏梅 +5 位作者 韩永良 廖旦 曾春 王静杰 杜思霖 张小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采用DTI基于纤维骨架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对20例NMOSD患者(NMOSD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全脑常规MR和DTI扫描,使用FSL软件包中TBSS步骤对DTI数据行全... 目的采用DTI基于纤维骨架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对20例NMOSD患者(NMOSD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全脑常规MR和DTI扫描,使用FSL软件包中TBSS步骤对DTI数据行全脑非参数统计分析,并对NMOSD组有统计学差异的纤维束FA值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MOSD组大脑及小脑白质区纤维束如胼胝体、穹隆、皮质脊髓束、钩束、小脑脚等广泛FA值减低(P<0.05,FEW校正),其中扣带束、胼胝体、穹隆等AD值减低、RD值增高,穹隆和左侧内囊豆核后部MD值升高(P<0.05,FEW校正)。NMOSD患者左侧钩束、右侧外囊、左侧小脑下脚及双侧内囊前肢、内侧丘系FA值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TBSS显示NMOSD患者大脑及小脑存在广泛脑白质损伤,可解释NMOSD部分临床症状,与残疾症状无关的脑区纤维束微结构改变提示NMOSD患者这些区域病变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空间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脑弥散张量成像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雷俊 范玉华 +7 位作者 吴文涛 邹艳 康庄 郑俩荣 国效峰 张晋碚 赵靖平 魏钦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53-457,共5页
目的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8名正常对照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FSL软件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参数(mean diffusivity,MD)、轴向弥... 目的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8名正常对照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FSL软件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参数(mean diffusivity,MD)、轴向弥散参数(axial diffusivity,AD)和径向弥散参数(radial diffusivity components,RD)值,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软件分析2组间差异。结果患者组双侧部分胼胝体膝部、双侧放射冠前肢、左侧放射冠向前额叶的投射、左侧部分前丘脑辐射和分散的左侧钩状束前部多个部位RD值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FEW校正后),2组间FA、MD、A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左右大脑半球之间及额叶与其它脑区之间的连接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白质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白质微结构分析方法在视路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好玉 王鹏 向述天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7-150,共4页
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难以发现视路损伤后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眼科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主观性,且不能探测后视路的变化。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 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难以发现视路损伤后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眼科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主观性,且不能探测后视路的变化。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各种后处理分析方法结合不同的参数进行分析,可提供组织的微结构信息,并能够直观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在无创地探索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评估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DTI后处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其在视路损伤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在介绍DTI的主要参数及常见脑白质微结构分析方法的同时,阐述了其在视路损伤研究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视路损伤 基于体素的分析 纤维追踪 基于纤维的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Fixe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的TBSS方法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崔书亭 彭洁 +2 位作者 艾育华 康庄 刘哲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64-69,共6页
针对流行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分析工具TBSS,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估的方法。首先构建模拟数据,由31个正常人的DTI-FA图像人工模拟得到多组白质不同程度损伤程度的阿兹海默症病人组数据。将模拟得到的多组病人数据分别与正常组进行基于... 针对流行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分析工具TBSS,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估的方法。首先构建模拟数据,由31个正常人的DTI-FA图像人工模拟得到多组白质不同程度损伤程度的阿兹海默症病人组数据。将模拟得到的多组病人数据分别与正常组进行基于体素的TBSS分析。通过计算分析结果中有显著性差异的体素数量和真实变化体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该分析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结果显示TBSS分析敏感性增大的同时伴随着特异性的减小。当模拟病人组FA值减小幅度比较大时,敏感性可达到90%以上,但特异性会不足50%,甚至更低。因此在使用TBSS进行相关疾病研究时,分析结果的判读要考虑到可能的假阳性结果,应结合其他的医学实验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体素分析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 模拟数据 敏感性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云芳 梁荣斌 +6 位作者 张丽娟 潘逸聪 葛倩敏 李秋玉 石文卿 周琼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探讨视网膜脱离(R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变化和该疾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RD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作为观察组,另招募30名健康人(男16人,女14人)作为对照组。所...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探讨视网膜脱离(R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变化和该疾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RD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作为观察组,另招募30名健康人(男16人,女14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均由八通道相控阵头线圈3-Tesla MRI扫描仪采集获得,使用FMRIB软件库对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利用v3.0FMRIB工具箱依据原始数据重建张量矩阵,计算扩散指标各向异性分数,对有意义的病变区域各向异性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左眼及右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位于下额枕束1(右侧)、胼胝体辐射额部、下额枕束2(右侧)、放射冠前部(左侧)、上纵束(右侧)、胼胝体辐射枕部、扣带(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的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RD患者部分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异常与视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BSS方法对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7
作者 郭冉 信瑞强 +3 位作者 石逸杰 钟佳利 杨宏宇 彭如臣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98,共5页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研究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探讨DKI在mTB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就诊的27...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研究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探讨DKI在mTB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就诊的27例mTBI患者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7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及DKI影像数据,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方法分析mTBI组和对照组存在差异的脑区及其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值、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 AK)值、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 RK)值、峰度各向异性(kurtosis fractional anisotropy, KFA)值。结果 mTBI组左侧上纵束-颞叶部FA值(0.450±0.048)低于对照组(0.480±0.028,t=-2.253,P=0.028 5);mTBI组胼胝体辐射线枕部AK值(0.68±0.05)低于对照组(0.72±0.05,t=-2.407,P=0.019 7);mTBI组右侧扣带束海马部RK值(0.89±0.15)低于对照组(0.99±0.18,t=-2.044,P=0.046 0);mTBI组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扣带束的扣带皮层部、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右侧上纵束-颞叶部KFA值[(0.49±0.19)、(0.50±0.32)、(0.48±0.30)、(0.49±0.03)、(0.54±0.59)]均低于对照组[(0.51±0.13)、(0.52±0.20)、(0.50±0.02)、(0.51±0.26)、(0.57±0.46), t=-2.15、-2.95、-2.37、-2.38、-2.25,P均<0.05];mTBI组MK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I参数可作为评估急性mTBI患者脑白质改变的神经影像生物标志物,可揭示脑白质微结构的微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峰度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瑞利 米海峰 +4 位作者 李宏军 任美吉 赵晶 员达 王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4-459,共6页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track-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观察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正常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track-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观察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正常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2例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患者组)及2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分析所有受试者脑白质DTI的各相关参数指标的改变,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MD)、组间轴向弥散(axial diffusivity,AD)值和径向弥散(radial diffusivity,RD)值,进一步提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患者组的DTI参数值并与CD4+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多个脑区MD值升高,主要包括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后辐射冠、上纵束、左侧内囊前肢、外囊和扣带回(P<0.05,TFCE及FWE校正)。患者组多个脑区AD值升高,主要包括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后辐射冠、上纵束、内囊前肢、外囊和扣带回(P<0.05,TFCE及FWE校正)。左侧白质改变多于右侧,胼胝体及双侧前辐射冠是损伤范围较大的脑区。两组各脑区FA值和R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FCE及FWE校正)。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MD值与患者CD4计数呈负相关(r=-0.435,P=0.043)。结论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大脑多个区域白质微结构损伤,其病理特征可能是轴索异常改变,损伤区域主要涉及记忆、智能、认知控制等相关脑区。DTI和TBSS技术可以敏感地发现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脑损伤白质微观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基于纤维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荐志洁 霍康 +4 位作者 高洁 李贤军 罗国刚 鱼博浪 杨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6-840,共5页
目的采用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变化。方法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5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患者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分析所有受试者脑白质纤维DTI各相关参数,包括F... 目的采用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变化。方法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5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患者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分析所有受试者脑白质纤维DTI各相关参数,包括FA、轴向弥散系数(AD)、平行弥散系数(RD)和平均弥散系数(MD),比较两组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脑白质纤维束参量值的改变以右侧半球为主,其中双侧大脑脚、双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前肢、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后放射冠、左侧扣带、右侧上纵束的FA值显著降低(P均<0.05,FWE校正);右侧大脑脚、右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前肢、右侧内囊豆状核后肢、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双侧上放射冠、双侧后放射冠、双侧丘脑后辐射、双侧扣带、双侧上纵束的RD值显著升高(P均<0.05,FWE校正);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后放射冠、右侧上纵束的MD值显著增高(P均<0.05,FWE校正);两组各脑区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WE校正)。结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存在改变,以髓鞘脱失或完整性破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先兆偏头痛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基于纤维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舞蹈训练对白质纤维微结构影响的TBSS比较研究
10
作者 李谷静 李薪 +3 位作者 贺辉 龚津南 罗程 尧德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7-251,共5页
舞蹈涉及复杂的感觉运动信息处理,长期舞蹈训练可能让脑产生功能与结构的可塑性改变。目前关于舞蹈训练导致的白质结构研究相当有限,缺乏统一的结果,因此对舞蹈家与正常对照组的白质纤维微结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舞蹈家白质纤维微... 舞蹈涉及复杂的感觉运动信息处理,长期舞蹈训练可能让脑产生功能与结构的可塑性改变。目前关于舞蹈训练导致的白质结构研究相当有限,缺乏统一的结果,因此对舞蹈家与正常对照组的白质纤维微结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舞蹈家白质纤维微结构的特异性改变。采集18名舞蹈家及与之匹配的25名对照被试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数据,使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技术,对被试白质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图谱进行体素级别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两组被试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舞蹈家在涉及感觉运动信息处理的白质纤维微结构的一致性降低:在胼胝体压部、左侧内囊前肢(左侧丘脑辐射前部)、左侧内囊后肢(左侧皮质脊髓束)存在显著降低的FA值,在左侧内囊后肢(含部分左侧下纵束、左侧上纵束与左侧皮质脊髓束)、左侧外囊(含部分下额枕束与钩束)、左侧冠状束前部与胼胝体膝部存在显著升高的MD值。以上结果提示,舞蹈训练可能导致脑内特定白质纤维束的交错更多,连接不同脑区的轴突纤维更为发散,进而影响感觉运动信息的上下行传递与左右脑信息整合效率。同时,长期舞蹈训练可能对主导运动控制的左半脑的白质通路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训练 脑可塑性 纤维示踪的空间分析统计(TB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对遗尿症男童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11
作者 杨子剑 马骏 +3 位作者 杜小霞 林昕迪 陈群 王梦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50,共7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中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原发夜间遗尿症男童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及其与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中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原发夜间遗尿症男童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及其与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5例男性遗尿症(enuresis,NE)患者(NE组)及24名与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HC组)进行磁共振DKI扫描,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的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差异脑区MD、AK及MK值与儿童行为表现间的关系。结果与HC组相比,NE组患者在丘脑前辐射右侧、双侧皮质脊髓束MK值明显升高(P<0.05);在下纵束右侧、皮质脊髓束左侧、下额枕束右侧、大钳AK值均明显升高(P<0.05);在双侧下纵束、双侧皮质脊髓束、丘脑前辐射右侧MD值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CBCL评分与皮质脊髓束右侧、下纵束右侧的MK、MD值呈正相关,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评分与下纵束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下纵束左侧的MD值呈正相关。结论DKI技术能够发现NE患者脑白质结构的改变,且差异脑区白质结构的改变与CBCL及CSHQ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症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技术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脑白质结构 儿童行为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予欣 党伟利 +4 位作者 马丙祥 邢威 周荣易 孔亚敏 荆振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ASD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进行12周的干预治疗,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后(第12周)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孤独症疗效评价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及DTI检查。比较两组间各项量表评分变化,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的差异,继而比较FA有差异脑区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径向弥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 RD)和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 AD)的不同及量表评分与DTI参数相关性。结果 与假针刺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各项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值两组间在左下纵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SD患儿ATEC评分与右扣带回的FA值呈负相关,与右额枕下束、右下纵束、右扣带回的RD值呈正相关,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CARS评分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P<0.05)。右下纵束的FA值与ASD患儿的语言问题、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RD值与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扣带回的FA值与语言问题、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而RD值与上述临床症状呈正相关,AD值与社交障碍、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双侧额枕下束FA值与感知觉异常存在负相关,右额枕下束RD值与其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上纵束的R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左丘脑前辐射束的A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P<0.05)。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促进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增强,从而改善ASD患儿临床症状,尤其在言语、社交、感知觉、健康问题等方面,进而说明DTI在评估针刺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 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对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脑微结构的研究
13
作者 周莹 张硕 +5 位作者 谭中建 路一坤 高金阳 韩笑 马丽芳 崔方圆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1,共8页
目的基于多模态MRI探索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的脑微结构改变。材料与方法纳入35例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试验组)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3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组),进行临床精神认知相关量表数据和MRI数据采集,应用基... 目的基于多模态MRI探索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的脑微结构改变。材料与方法纳入35例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试验组)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3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组),进行临床精神认知相关量表数据和MRI数据采集,应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和脑灰质的差异,并分析脑结构差异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无阈值聚类增强(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的统计方法进行置换检验,运用族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FEW)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5),试验组在胼胝体体部、双侧丘脑后辐射、右侧内囊豆状核后部、右侧上纵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健康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试验组在双侧海马、右侧海马旁回、中央前回、颞上回、颞中回、舌回等脑区灰质体积缩小(FDR校正,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胼胝体体部FA值与右侧海马体积呈正相关(r=0.495,P=0.004),与HAM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30,P=0.002)。结论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存在较广泛的白质纤维受累和灰质微结构改变,胼胝体体部白质纤维完整性可能与情绪调节有关,可为临床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高信号 抑郁 脑微结构 脑白质 脑灰质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I的三叉神经痛脑白质结构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丹 卜岗 +1 位作者 张明 王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71-975,共5页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异常。方法对38例PTN患者(PTN组)和3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全脑DTI扫描,并用FSL软件进行分析,寻找FA值、平均扩散系数(MD)、径向...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异常。方法对38例PTN患者(PTN组)和3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全脑DTI扫描,并用FSL软件进行分析,寻找FA值、平均扩散系数(MD)、径向扩散系数(RD)和轴向扩散系数(AD)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的脑区,并与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TN组胼胝体、放射冠、左侧上纵束、左侧下纵束及下额枕束FA值降低;且PTN组双侧丘脑后辐射、双侧内囊、双侧外囊、穹窿、右侧上纵束同时存在MD值和RD值升高,而AD升高脑区仅局限于双侧内囊前支、左侧内囊后支、双侧上放射冠和双侧上纵束。PTN患者左侧上纵束FA值与VAS呈负相关(r=-0.502,P=0.001),左侧上纵束MD值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437,P=0.006)。结论丘脑、内囊MD值和RD值同向升高而不伴FA值降低可能是PTN的相对特征性DTI表现;左侧上纵束FA值和MD值对评估PTN患者疼痛水平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空间统计 视觉模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TBSS技术对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宇 吴明祥 +5 位作者 陈文娇 龚静山 徐坚民 李刚 张景忠 郭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运用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学技术(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梗死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和3个对照组受试者成组比较)患者的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害。材料与方法对28例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组和18例梗死后... 目的运用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学技术(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梗死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和3个对照组受试者成组比较)患者的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害。材料与方法对28例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组和18例梗死后无抑郁症患者组、13例单纯抑郁症患者组、11例正常对照受试者组行全脑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TBSS方法对PSD组和3个对照组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3个对照组相比,PSD组左侧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的FA值显著降低(P<0.05)。两两组间比较,左侧内囊后肢主要为PS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压部主要为PSD组与正常对照组、PSD组与单纯抑郁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SS技术作为可信度较高的最新扩散张量成像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早期PSD即存在与调节情绪和认知关系联络神经纤维及脑白质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追踪的空间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损害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亚 陈博宇 +1 位作者 商秀丽 范国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48-1251,共4页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TBSS)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扩散张量成像(DTI)数据,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结构损害情况及与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18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Hoehn-Yahr 1~2级)及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TBSS)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扩散张量成像(DTI)数据,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结构损害情况及与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18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Hoehn-Yahr 1~2级)及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采用TBSS技术对两组受试者的DTI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脑白质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差异,及其与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测量并比较先发病侧与对侧大脑白质的FA值。结果:全脑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组双侧额顶部、放射冠、胼胝体和扣带回的脑白质FA值明显减低(P<0.05),且其范围均与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r=-0.479^-0.736,P<0.05);早期PD患者先发病侧大脑与对侧大脑比较,后放射冠、顶叶及颞叶的脑白质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患者即可见脑白质纤维结构的改变,大脑白质损害程度与PD患者运动症状有密切联系,PD患者脑白质损害的部位可能存在一定的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示踪空间统计分析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对急性精神创伤后早期脑白质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纳 孟令惠 +4 位作者 张英东 杜国帅 刘红冉 高明龙 任贝贝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9-43,共5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急性精神创伤后早期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创伤组纳入30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就诊的交通事故受害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社会上招...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急性精神创伤后早期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创伤组纳入30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就诊的交通事故受害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社会上招募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创伤组相匹配的26例健康者,2组受试者均进行临床数据和MRI数据采集,获得DTI数据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创伤组的数据采集在经历交通事故后1周内进行。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继而比较FA有差异脑区的径向弥散系数(radical diffusivity,RD)和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AD)的差异,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并分析上述指标与HAM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创伤组左侧外囊、内囊后肢、上纵束和丘脑后辐射的FA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脑区的RD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丘脑后辐射的FA值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r=-0.40,P=0.03)。结论急性精神创伤后早期即可出现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可能影响了创伤后的情绪调节,进一步说明创伤后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精神创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正常2型糖尿病患者大脑微结构改变的VBM及TBSS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倩 于瀛 +5 位作者 张欣 杨洋 胡玉川 颜林枫 王文 崔光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基于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研究大脑扩散张量成像(DTI)图像,观察血压正常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并探讨双侧大脑半球间的脑白质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20名血压正常的T2DM患者及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 目的:基于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研究大脑扩散张量成像(DTI)图像,观察血压正常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并探讨双侧大脑半球间的脑白质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20名血压正常的T2DM患者及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大脑结构像和DTI数据,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和TBSS方法比较两组受试者间的大脑体积,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的差异,以及两组受试者左右侧大脑半球DTI参数比值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血压正常的T2DM患者大脑体积未见显著减小(P>0.05);大脑白质完整性广泛受损,尤以胼胝体膝部、左侧内囊前肢、辐射冠前上部、扣带束及上额-枕束为著;右侧上辐射冠、后辐射冠、扣带束及上纵束FA值和MD值均有改变(P<0.05);双侧大脑半球上辐射冠MD值升高,以左侧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血压正常的T2DM患者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微结构广泛损伤,尤以左侧为著,TBSS分析有助于早期检出上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脑白质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患者脑白质损伤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单艳棋 相丽 +2 位作者 邹立巍 徐佳佳 郑穗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85-1489,共5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终末期肾病(ESRD)腹膜透析患者脑白质(WM)损伤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被确诊为ESRD并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21例(ESRD组),同期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MR平扫和DTI扫描,获得DTI参数,包括各项异性系数(... 目的探讨中青年终末期肾病(ESRD)腹膜透析患者脑白质(WM)损伤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被确诊为ESRD并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21例(ESRD组),同期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MR平扫和DTI扫描,获得DTI参数,包括各项异性系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平行扩散系数(AD)、径向扩散系数(RD)。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获得DTI参数有差异的脑区。两组受检者均接受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对差异脑区的FA、MD、AD及RD值与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常规MR平扫WM均无明显异常。与对照组比较,ESRD组MMSE评分较低(P<0.05),多个脑区的FA值降低,MD、RD及AD值升高(P均<0.05,体素均>100个)。差异脑区的FA、MD、AD及RD值与MMSE评分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常规MR平扫WM无明显异常的中青年ESRD腹膜透析患者WM纤维束完整性降低、脱髓鞘改变,并伴轻度认知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病 认知功能 扩散磁共振成像 基于纤维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KI联合ALFF在全面特发性癫痫患者基底核-丘脑-皮层环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吕贵文 范国光 +1 位作者 金蓉 刘国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2-696,共5页
目的采用弥散峰度成像(DKI)及低频振幅(ALFF)技术观察全面特发性癫痫(IGE)患者白质纤维束以及脑功能异常的脑区。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GE患者(病例组,n=24)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24)。DKI数据分析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 目的采用弥散峰度成像(DKI)及低频振幅(ALFF)技术观察全面特发性癫痫(IGE)患者白质纤维束以及脑功能异常的脑区。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GE患者(病例组,n=24)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24)。DKI数据分析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将相关参数值与患者病程行相关性分析;ALFF分析采用静息态脑功能数据辅助处理(DPARSF)及SPM方法。结果病例组右侧内囊前肢、左侧外囊、胼胝体膝部各向异性(FA)值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均<0.05);两组平均弥散(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I分析发现病例组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以及胼胝体(膝部、体部)平均峰度(MK)值显著减低(P<0.05)。FA值和MK值与病程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FF显著升高区域为双侧额叶、双侧壳核、右侧丘脑以及左侧尾状核;ALFF显著减低区域为右侧颞叶、双侧楔前叶以及双侧枕叶。结论 DKI联合ALFF可为进一步揭示IGE的发病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特发性癫痫 弥散峰度成像 低频振幅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