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生理毒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PBTK)模型为评估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统称ADME)以及毒性效应等过程提供了系统性的描述。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模型构建中ADME特性的定量描述、模型框架、参数确定及验证方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纳入有限、缺乏环境因子相关参数、通用性模型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对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发展提出展望。展开更多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察各种生理和病理等因素对PK的影响、特殊人群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等。近年来,PBPK模型在工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机构也认可PBPK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积极指导作用。随着模型指导的药物研发的发展和普及,将PBPK模型与其他常用建模方法,包括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相融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本文简介了PBPK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与PopPK、PK/PD和MBMA的融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该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中的受限因素,提出跨学科合作有利于解决这些受限因素,从而进一步推进该模型在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展开更多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基于解剖生理学信息和药物的理化特征,模拟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数学模型。本文就运用PBPK模型开展的天然药物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基于解剖生理学信息和药物的理化特征,模拟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数学模型。本文就运用PBPK模型开展的天然药物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从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人群应用方面讨论了PBPK模型的应用与前景,旨在为天然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使用提供新思路。展开更多
文摘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生理毒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PBTK)模型为评估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统称ADME)以及毒性效应等过程提供了系统性的描述。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模型构建中ADME特性的定量描述、模型框架、参数确定及验证方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纳入有限、缺乏环境因子相关参数、通用性模型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对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发展提出展望。
文摘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察各种生理和病理等因素对PK的影响、特殊人群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等。近年来,PBPK模型在工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机构也认可PBPK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积极指导作用。随着模型指导的药物研发的发展和普及,将PBPK模型与其他常用建模方法,包括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相融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本文简介了PBPK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与PopPK、PK/PD和MBMA的融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文摘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该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中的受限因素,提出跨学科合作有利于解决这些受限因素,从而进一步推进该模型在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文摘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基于解剖生理学信息和药物的理化特征,模拟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数学模型。本文就运用PBPK模型开展的天然药物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从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人群应用方面讨论了PBPK模型的应用与前景,旨在为天然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使用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