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在纳米颗粒内暴露评估中的应用进展与挑战
1
作者 张皓真 于棋 +5 位作者 韩东晖 吴烨 齐耀辉 林诗颖 黄河 汪光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21,共15页
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 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生理毒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PBTK)模型为评估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统称ADME)以及毒性效应等过程提供了系统性的描述。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模型构建中ADME特性的定量描述、模型框架、参数确定及验证方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纳入有限、缺乏环境因子相关参数、通用性模型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对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发展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生理学的毒动力学模型 ADME特性 毒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药代动力学在兽医药理学领域的应用
2
作者 刘羽 陈苏蒙 +4 位作者 吴琴尧 温泽宇 蒙锦燕 张福成 曹兴元 《中国兽药杂志》 2025年第2期56-63,共8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新药发现、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以血浆生物样本中的药物测定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或预测药物的体内过程,但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新药发现、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以血浆生物样本中的药物测定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或预测药物的体内过程,但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难以完全解释部分兽药在一些特定靶组织的疗效,出现药动学/药效学不相关的现象。细胞药代动力学将定量药理学精细至细胞层面,研究药物在细胞尺度的动态过程,以期为今后兽药的开发、评估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义。本文对当前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进展及在兽医药理学领域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动力学 细胞动力学 细胞模型 研究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成人磷酸三(2-氯乙基)酯的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宇 施妙盈 +4 位作者 贾旭东 周萍萍 曹佩 王霞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溴系阻燃剂的禁用,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其主要替代品在中国被大量生产,并且在食品塑料器皿、家装材料、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磷酸三(2-乙基)酯(TCEP)已经被欧盟相关法规定义为生殖毒性和疑似人类致癌...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溴系阻燃剂的禁用,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其主要替代品在中国被大量生产,并且在食品塑料器皿、家装材料、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磷酸三(2-乙基)酯(TCEP)已经被欧盟相关法规定义为生殖毒性和疑似人类致癌物,列入管控对象。为了更好地理解TCEP膳食暴露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基于中国成人的生理参数和TCEP理化特性,应用Gastroplus软件构建了描述TCEP内暴露的PBTK模型,解析了TCEP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及排泄的动力学过程。所建PBTK模型能够预测TCEP暴露后在血液、脑、肝脏、肾脏等人体或哺乳动物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稳态浓度。对模型进行了精度、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说明模型具有管理可接受的表现。采用文献收集的小鼠血浆和中国成年人血清中TCEP实测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表明其可以应用于TCEP膳食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2-氯乙基)酯 生理动力学模型 膳食暴露 模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应用动态及其与其他建模方法的融合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文君 阮邹荣 相小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99-305,共7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察各种生理和病理等因素对PK的影响、特殊人群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等。近年来,PBPK模型在工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机构也认可PBPK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积极指导作用。随着模型指导的药物研发的发展和普及,将PBPK模型与其他常用建模方法,包括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相融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本文简介了PBPK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与PopPK、PK/PD和MBMA的融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 动力学/动力学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其在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牛志广 臧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4,共5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该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中的受限因素,提出跨学科合作有利于解决这些受限因素,从而进一步推进该模型在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学 毒理学 生理动力学模型 建模过程 致癌风险 混合物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药物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牛喜英 吴敬敬 +3 位作者 葛广波 徐少贤 王顺钦 杨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3-1000,共8页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当前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各个阶段。在药物发现阶段,利用PBPK模型对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预测,完成对候选药物的筛选;在临床前阶段,通过结合体外数据和生理放大系...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当前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各个阶段。在药物发现阶段,利用PBPK模型对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预测,完成对候选药物的筛选;在临床前阶段,通过结合体外数据和生理放大系数,利用PBPK模型预测候选药物在动物和人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行为,并结合体外代谢实验,可提前预测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阶段,PBPK模型有助于预测不同参照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状态、不同种族)的差异,尤其是对儿童给药剂量及采样时间的预测。目前,PBPK模型的输入参数多为群体均值,难以达到服务个体的目的。在个体化需求前提下,要求模型的输入参数更能反映个体特征,且导入更加符合实际生理条件的时间参数。本文综述了PBPK模型的原理和特征,及其在药物发现阶段、临床前开发阶段、临床开发阶段、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化用药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常用的PBPK软件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生理动力学模型 物发现 物相互作用 个体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天然药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姚莉 李思泽 +2 位作者 李敏 丁宁 相小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47-4153,共7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基于解剖生理学信息和药物的理化特征,模拟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数学模型。本文就运用PBPK模型开展的天然药物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基于解剖生理学信息和药物的理化特征,模拟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数学模型。本文就运用PBPK模型开展的天然药物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从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人群应用方面讨论了PBPK模型的应用与前景,旨在为天然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使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 天然 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物评价中应用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晗 刘晓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8期889-913,共25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基于动物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基于体外代谢和转运参数预测在体药代动力学;指导药物制剂评价;基于体外药物转运、代谢和药效学/毒性数据和PBPK-PD预测在体药效和毒性;预测药物相互作用;评估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处置贡献等。本文旨在结合案例评述PBPK在创新药物评价中的应用及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模型 谢酶-转运体联盟 体外-体内关联性 物相互作用 生理动力学-效学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输注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被引量:9
9
作者 黄咏磊 张洁 +3 位作者 张马忠 宋琳 王珊娟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目的 将四种文献报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用于计算机模拟以预测持续输注丙泊酚的 血浆浓度,籍以选择适合中国人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16 例,≥65岁(Ⅰ组)病人静脉输注丙泊酚速度60ml/h,<65岁(Ⅱ组)者... 目的 将四种文献报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用于计算机模拟以预测持续输注丙泊酚的 血浆浓度,籍以选择适合中国人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16 例,≥65岁(Ⅰ组)病人静脉输注丙泊酚速度60ml/h,<65岁(Ⅱ组)者输注速度75ml/h,抽取动脉血 分析药物血浆浓度,用四种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丙泊酚血浆浓度,计算样本加权残差(WR)、绝对值 加权残差(absWR)。结果 Schuttler模型在Ⅰ组病人,中位数加权残差(MDWR)显著小于其他三种 参数(P<0.01),对所有病人输注期间预测浓度 实测浓度的拟合程度最好(P<0.01)。结论 仅 Schuttler药代动力学模型适合用于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期间和停止输注后的药物浓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输注 丙泊酚 动力学模型 选择 血浆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华 张雪 +1 位作者 王玉浩 柳晓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和小分子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与靶点的结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用于描述其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行为的PK模型和PK/PD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吸收、分...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和小分子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与靶点的结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用于描述其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行为的PK模型和PK/PD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吸收、分布、消除等方面综述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特征,对当前用于该类药物PK研究的靶点介导药物处置(TMDD)模型和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进行了介绍,并基于药物与靶点作用的4类应用(免疫毒性治疗、靶细胞消除、改变细胞功能和靶向给药)分别介绍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PD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动力学 效学 模型 靶向给 抗体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束云 李连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05-1408,共4页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该文针对目前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就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确定、效应指标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动力学 动力学-动力学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昭毅 魏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8-922,共5页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PK/PD模型是将两者相结合,以说明给予某一剂量后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时间过程。研究PK/PD关系不但有助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用于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评估以及新制剂的开...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PK/PD模型是将两者相结合,以说明给予某一剂量后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时间过程。研究PK/PD关系不但有助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用于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评估以及新制剂的开发等。本文就近些年来PK/PD模型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临床应用以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动力学 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的算法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潮 许羚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8期891-897,共7页
目的:评价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t1/2z)不同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为t1/2z算法优选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个体间变异(CV,CV=15%,25%,35%)下,用静注二室房室模型参数进行数据模拟,分别获得1000个受试者完整时间与浓度(C-T)曲线数据... 目的:评价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t1/2z)不同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为t1/2z算法优选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个体间变异(CV,CV=15%,25%,35%)下,用静注二室房室模型参数进行数据模拟,分别获得1000个受试者完整时间与浓度(C-T)曲线数据,再按样本量(N,N=15,25,35,45)用Bootstrap方法抽样1000次,最后获得12个数据集,用4种方法(5点法,4点法,6点法,全点法)计算每个数据集消除相不同点时的t1/2z,其结果的均值与真值(静注二室模型的消除半衰期)比较作为准确度,其标准差大小作为稳定性。结果:当C-T曲线消除相有4个点时,5点法计算值最准确且较为稳定,而6点法最为稳定;当消除相3点时,4点法计算值准确度最高且较为稳定,而6点法最为稳定;消除相2点时,4种方法准确度稳定性皆低。结论:消除相有效浓度点应至少3点,5点法和4点法计算t1/2z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段半衰期 非房室模型参数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健康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琰 马鹏程 +4 位作者 司倩 肖媛媛 任欣怡 柳晓泉 陈渊成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259,共7页
建立中国健康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PPK),评价奈必洛尔临床药代动力学的显著影响因素。收集25名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试验,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5 mg后,以LC-MS/MS法测定奈必洛尔血药浓度,用非... 建立中国健康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PPK),评价奈必洛尔临床药代动力学的显著影响因素。收集25名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试验,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5 mg后,以LC-MS/MS法测定奈必洛尔血药浓度,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M)建立奈必洛尔PPK模型,并用自举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奈必洛尔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可用二房室模型描述,个体间变异符合乘法模型。奈必洛尔中央室分布容积及清除率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84×103L和7.68×102L/h。体重、舒张压、血尿素氮和代谢表型均对奈必洛尔的PPK参数有显著影响。自举法的验证结果与模型计算值相符。所建立的PPK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奈必洛尔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显著的原因,为奈必洛尔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药代动力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必洛尔 群体动力学 中国健康志愿者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分析角黄素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洋 肖蓉 +4 位作者 杨兰兰 徐昆龙 李栋 何梦恒 史崇颖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84,共3页
本试验旨在利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研究角黄素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选用19周龄海蓝蛋鸡为研究对象,角黄素以0.96mg/kg体重单剂量经口服灌胃给药,不同时间点分10次采集鸡静脉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血清中角黄素的质量浓度,用3p... 本试验旨在利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研究角黄素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选用19周龄海蓝蛋鸡为研究对象,角黄素以0.96mg/kg体重单剂量经口服灌胃给药,不同时间点分10次采集鸡静脉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血清中角黄素的质量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的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分析药代动力学数据。结果显示,鸡单剂量口服角黄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_(max)=10 h,C_(max)=0.362μg/mL,t_(1/2)=19.263,AUC_(0-t)=9.379μg/mL·h,AUC_(0-∞)=19.251μg/mL·h,MRT_(0-t)=27.964 h,MRT_(0-∞)=118.054h。上述研究表明,角黄素经口服后在鸡体内达峰快,在组织器官中分布广泛,但滞留时间很长,消除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房室模型 统计矩原理 角黄素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肝功能不全人群中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钰洁 张心玉 +1 位作者 陈西敬 卢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309-1319,共11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PB-PK model)是利用数学模型对血流在全身器官的循环情况进行模拟,定量描述药物在机体内的行为特征的手段。将PB-PK模型应用于特殊人群,预测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动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PB-PK model)是利用数学模型对血流在全身器官的循环情况进行模拟,定量描述药物在机体内的行为特征的手段。将PB-PK模型应用于特殊人群,预测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动学行为,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近年来,慢性肝脏疾病(chronic liver diseases,CLDs)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健康问题,由于患者肝功能受损,药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将发生一定改变。因此,需要评估肝功能不全对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limination,ADME)的影响,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基于这一情况,PB-PK模型可以根据肝功能水平,精准预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ADME过程,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将从肝脏功能对药物ADME过程的影响出发,总结讨论PB-PK模型如何根据肝功能不全患者生理、病理变化搭建模型,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外推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模型 肝功能不全 谢酶 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人体预测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桦 庄笑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1-615,共5页
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DMPK)通过揭示药物的体内代谢处置过程,理解药物药理效应和毒副反应的体内物质基础,是连接药物分子及其性质与生物学效应的桥梁。DMPK人体预测应用模型拟合技术,由人体外试验数据和动物体内外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 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DMPK)通过揭示药物的体内代谢处置过程,理解药物药理效应和毒副反应的体内物质基础,是连接药物分子及其性质与生物学效应的桥梁。DMPK人体预测应用模型拟合技术,由人体外试验数据和动物体内外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性质,并与药效动力学和毒性评价相关联,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降低临床失败率和节省资源。经典的异速放大法和体外-体内外推法主要用于预测人体清除率和稳态表观分布容积等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近10年来,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实践,推动了DMPK人体预测在新药研发、药物监管、临床合理和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PBPK模型不仅能预测消除和分布等参数,还能用于药物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的预测,包括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同人群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药代-药效预测。作为新药研发的转化科学技术以及个体化用药的指导工具,DMPK人体预测将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人体预测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良沫 符祥俊 +3 位作者 钟莉莉 王和芳 吴琼诗 肖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014-1022,共9页
目的:建立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方法:收集我院血液内科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成人患者(n=77)的临床资料和用药信息,监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 目的:建立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方法:收集我院血液内科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成人患者(n=77)的临床资料和用药信息,监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的建模方法建立该人群的万古霉素PPK模型并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所建模型为二室模型,最终模型公式为:清除率CL=6.84×(BW/70)^(0.75)×(CLCR/116)^(0.895)×exp(η_(1)),中央室分布容积V_(1)=20.5×(BW/70)×exp(η_(2)),室间转运速率Q=15.2×(BW/70)^(0.75)×exp(η_(3)),外周室分布容积V_(2)=50×(BW/70)×exp(η_(4)),(BW为体质量,CLCR为肌酐清除率)。采用拟合优度图和模型预测诊断图以及非参数Bootstrap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采用26个相同入组条件的患者数据进行外部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结论:建立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万古霉素PPK模型,有助于实现该人群万古霉素的个体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万古霉素 群体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丙戊酸钠在中国癫疒间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钱金 陈顺 +2 位作者 谢新芳 游春华 高守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49-1453,共5页
目的建立中国癫疒间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促进个体化合理给药。方法收集69例癫疒间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和临床资料。应用Phoenix NLME软件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n=101,选择比例型残差模型表示),考... 目的建立中国癫疒间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促进个体化合理给药。方法收集69例癫疒间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和临床资料。应用Phoenix NLME软件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n=101,选择比例型残差模型表示),考察协变量(性别、年龄、体质量、合并用药等)对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分布容积(Vd)与清除率(CL)的影响。通过自举法对最终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n=500)。结果群体药代动力学最终模型为:TvKa=2.38,V=TvV,CL=TvCL·exp(ηCL)。自举500次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稳健率100%,得到的参数平均值、中位数均与模型参数结果一致,说明模型比较稳定;年龄、性别、体质量、合并用药等变量无法引入最终模型中。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与基础模型一致,可为临床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群体动力学模型 PHOENIX NLME 癫疒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模型靶控输注在中海拔地区患者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沈国灿 吴婕 +4 位作者 张宇 杨雪辉 张顺吉 龚航 李建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10-812,共3页
高海拔环境可影响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1]。丙泊酚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游离部分仅占1%~3%[2],属于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有研究显示,高海拔地区患者丙泊酚麻醉用量增加[3]。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 高海拔环境可影响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1]。丙泊酚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游离部分仅占1%~3%[2],属于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有研究显示,高海拔地区患者丙泊酚麻醉用量增加[3]。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丙泊酚为目前常用给药方式,这种基于PK模型的给药方式是否受所选模型参数、海拔高度的影响,其药效学特征和安全性等相关研究资料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蛋白结合 靶控输注 动力学模型 丙泊酚麻醉 高海拔环境 海拔高度 方式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