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计算机兵棋推演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快速聚类算法—基于密度的快速空间聚类算法(quick 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QDBSCAN),目的是通过聚类检测孤立点,快速定位地面部队兵力部署上...针对计算机兵棋推演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快速聚类算法—基于密度的快速空间聚类算法(quick 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QDBSCAN),目的是通过聚类检测孤立点,快速定位地面部队兵力部署上的缺陷。QDBSCAN算法在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算法的基础上做了相关改进:在邻近度度量上提出了最短可行路径的概念,使聚类更符合计算机兵棋的规则;动态设置密度参数;采用提出的代表对象选择方法来减少对对象邻域的判断次数;按区域对数据进行分组以缩小聚类规模。实验表明,QDBSCAN算法的性能在数据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明显优于DBSCAN算法。展开更多
对基于密度的分布式聚类算法DBDC(density based distributed clustering)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分布式聚类算法DBDC*.该算法在局部筛选代表点时结合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得到少量精准反映局部站点数据分布的BIC核心点,有效降低...对基于密度的分布式聚类算法DBDC(density based distributed clustering)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分布式聚类算法DBDC*.该算法在局部筛选代表点时结合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得到少量精准反映局部站点数据分布的BIC核心点,有效降低了分布式聚类过程中的数据通信量,全局聚类时综合考虑了各站点数据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算法DBDC*的效率优于DBDC,聚类效果好.展开更多
针对传统雷达信号识别方法对重点目标识别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和时序相关的重点雷达信号实时识别方法。首先,依据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DBSC...针对传统雷达信号识别方法对重点目标识别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和时序相关的重点雷达信号实时识别方法。首先,依据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DBSCAN)算法对侦获信号的脉冲描述字进行分选;而后,利用分选所得脉冲的时序特征与重点目标信号脉冲重复间隔(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PRI)生成仿真信号;最后,计算仿真信号的互相关函数,基于相关度判断PRI参数是否匹配。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明显提升了对重点目标信号的识别时效,能够应对存在噪声干扰和信号交叠的复杂信号环境,对局部脉冲参数丢失不敏感。展开更多
准确识别岩质高边坡结构面和获取产状统计信息是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前提。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为解决高边坡结构面准确勘测难题提供了可能,但缺少高效准确的影像后处理方法,且现有研究没有考虑结构面产状信息特征的不确定性,致使...准确识别岩质高边坡结构面和获取产状统计信息是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前提。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为解决高边坡结构面准确勘测难题提供了可能,但缺少高效准确的影像后处理方法,且现有研究没有考虑结构面产状信息特征的不确定性,致使结构面识别准确性差、效率低。针对该问题,以江西省南昌市某露天矿高边坡为研究背景,提出了融合无人机摄影、后处理算法及统计分析的一体化结构面识别与产状统计信息采集方法。首先,通过Phantom 4 Pro V2.0无人机获取边坡表面影像;其次,利用Context Capture软件进行处理,得到高密度三维点云数据;然后,采用K近邻(KNN)算法中的确定近邻点数量法构建相似点集,采用基于密度的聚类(DBSC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实现边坡结构面识别,获得结构面产状信息并进行统计特征分析;最后,通过现场勘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获取完整的高密度点云数据,准确高效地识别岩质高边坡大部分结构面,识别结果与边坡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该方法可获取高边坡结构面数量、产状信息及其统计特征,大部分结构面倾角和倾向概率分布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为高边坡裂隙网络模型构建及稳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展开更多
随着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升级,台区户变关系变化频繁,为解决时有发生的用户台区挂错现象,提出一种利用改进的基于密度的点排序识别聚类结构(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OPTICS)的台区户变关系识别和相别识别方...随着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升级,台区户变关系变化频繁,为解决时有发生的用户台区挂错现象,提出一种利用改进的基于密度的点排序识别聚类结构(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OPTICS)的台区户变关系识别和相别识别方法。首先,对配网电压序列的相关性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利用电压时序序列作为分析识别的数据基础;其次,采用改进的自适应分段聚合近似(adaptive piecewise aggregate approximation,APAA)对电压序列进行降维处理,提取能够反映电压特征的低维向量;然后利用改进的OPTICS算法对所提取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台区的户变关系和相别关系;最后,基于实际的台区数据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展开更多
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通常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定的地点(例如家、办公室、食堂、餐厅、咖啡店及健身房等)。这几个地点与人们的行为和日程息息相关,被称为有意义的地点。地点学习是一种新兴技术,利用手机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自动学习对用户...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通常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定的地点(例如家、办公室、食堂、餐厅、咖啡店及健身房等)。这几个地点与人们的行为和日程息息相关,被称为有意义的地点。地点学习是一种新兴技术,利用手机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自动学习对用户有意义的地点。所学习的地点信息可以用于大量基于地点的移动应用和互联网服务,也可以帮助推断用户侧写。详细介绍了一种自动地点学习方法——利用手机自动收集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指示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s,RSSI),采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自动学习对用户有意义的地点,生成地点的无线指纹。此外,还讨论了该自动地点学习方法在实验室和现实场景中的工作性能,建立模型并确定最佳参数,用于提供最佳的地点正确识别率。展开更多
多源时空轨迹数据隐含丰富的城市出行信息,通过对其进行挖掘、处理和分析,可以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关系。针对轨迹数据挖掘研究范围单一,缺少多空间尺度研究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空间尺度特征的出行轨迹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以广东...多源时空轨迹数据隐含丰富的城市出行信息,通过对其进行挖掘、处理和分析,可以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关系。针对轨迹数据挖掘研究范围单一,缺少多空间尺度研究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空间尺度特征的出行轨迹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以广东为例,结合社交媒体腾讯用户密度(Tencent user density,TUD)数据集,通过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聚类算法与局部密度峰值计算法提取时空相似性轨迹区域,进而簇类分成一系列热点区域,获得不同时间粒度、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出行轨迹规律特征。这能够实现在不同空间尺度融合下展示同一地区的热点区域,进一步探讨出行轨迹的规律变化。可见所提出的方法为利用时空大数据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计算机兵棋推演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快速聚类算法—基于密度的快速空间聚类算法(quick 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QDBSCAN),目的是通过聚类检测孤立点,快速定位地面部队兵力部署上的缺陷。QDBSCAN算法在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算法的基础上做了相关改进:在邻近度度量上提出了最短可行路径的概念,使聚类更符合计算机兵棋的规则;动态设置密度参数;采用提出的代表对象选择方法来减少对对象邻域的判断次数;按区域对数据进行分组以缩小聚类规模。实验表明,QDBSCAN算法的性能在数据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明显优于DBSCAN算法。
文摘对基于密度的分布式聚类算法DBDC(density based distributed clustering)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分布式聚类算法DBDC*.该算法在局部筛选代表点时结合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得到少量精准反映局部站点数据分布的BIC核心点,有效降低了分布式聚类过程中的数据通信量,全局聚类时综合考虑了各站点数据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算法DBDC*的效率优于DBDC,聚类效果好.
文摘针对传统雷达信号识别方法对重点目标识别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和时序相关的重点雷达信号实时识别方法。首先,依据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DBSCAN)算法对侦获信号的脉冲描述字进行分选;而后,利用分选所得脉冲的时序特征与重点目标信号脉冲重复间隔(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PRI)生成仿真信号;最后,计算仿真信号的互相关函数,基于相关度判断PRI参数是否匹配。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明显提升了对重点目标信号的识别时效,能够应对存在噪声干扰和信号交叠的复杂信号环境,对局部脉冲参数丢失不敏感。
文摘桥梁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作为桥梁健康检测系统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参数识别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着桥梁健康评估的准确程度。因此,针对现阶段被广泛运用的确定-随机子空间算法(combined determine-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CDSI)存在的不足,需人工参与稳定图中模态的辨识,提出了将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DBSCAN)嵌入到该识别算法中,以提高模态参数识别的效率。首先简单介绍了CDSI识别算法和DBSCAN聚类的相关原理及定义,其次详细介绍了如何将DBSCAN聚类算法有效地嵌入到CDSI算法中,以实现对稳定图中模态的智能化辨识;最后以某大型斜拉桥为识别对象,并将识别结果与MIDAS有限元软件所得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改进CDSI识别算法能够精确地识别出桥梁结构的固有频率值,且所得模态振型图与理论振型图具有很好的相似性。
文摘准确识别岩质高边坡结构面和获取产状统计信息是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前提。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为解决高边坡结构面准确勘测难题提供了可能,但缺少高效准确的影像后处理方法,且现有研究没有考虑结构面产状信息特征的不确定性,致使结构面识别准确性差、效率低。针对该问题,以江西省南昌市某露天矿高边坡为研究背景,提出了融合无人机摄影、后处理算法及统计分析的一体化结构面识别与产状统计信息采集方法。首先,通过Phantom 4 Pro V2.0无人机获取边坡表面影像;其次,利用Context Capture软件进行处理,得到高密度三维点云数据;然后,采用K近邻(KNN)算法中的确定近邻点数量法构建相似点集,采用基于密度的聚类(DBSC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实现边坡结构面识别,获得结构面产状信息并进行统计特征分析;最后,通过现场勘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获取完整的高密度点云数据,准确高效地识别岩质高边坡大部分结构面,识别结果与边坡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该方法可获取高边坡结构面数量、产状信息及其统计特征,大部分结构面倾角和倾向概率分布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为高边坡裂隙网络模型构建及稳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
文摘随着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升级,台区户变关系变化频繁,为解决时有发生的用户台区挂错现象,提出一种利用改进的基于密度的点排序识别聚类结构(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OPTICS)的台区户变关系识别和相别识别方法。首先,对配网电压序列的相关性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利用电压时序序列作为分析识别的数据基础;其次,采用改进的自适应分段聚合近似(adaptive piecewise aggregate approximation,APAA)对电压序列进行降维处理,提取能够反映电压特征的低维向量;然后利用改进的OPTICS算法对所提取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台区的户变关系和相别关系;最后,基于实际的台区数据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
文摘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通常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定的地点(例如家、办公室、食堂、餐厅、咖啡店及健身房等)。这几个地点与人们的行为和日程息息相关,被称为有意义的地点。地点学习是一种新兴技术,利用手机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自动学习对用户有意义的地点。所学习的地点信息可以用于大量基于地点的移动应用和互联网服务,也可以帮助推断用户侧写。详细介绍了一种自动地点学习方法——利用手机自动收集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指示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s,RSSI),采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自动学习对用户有意义的地点,生成地点的无线指纹。此外,还讨论了该自动地点学习方法在实验室和现实场景中的工作性能,建立模型并确定最佳参数,用于提供最佳的地点正确识别率。
文摘多源时空轨迹数据隐含丰富的城市出行信息,通过对其进行挖掘、处理和分析,可以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关系。针对轨迹数据挖掘研究范围单一,缺少多空间尺度研究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空间尺度特征的出行轨迹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以广东为例,结合社交媒体腾讯用户密度(Tencent user density,TUD)数据集,通过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聚类算法与局部密度峰值计算法提取时空相似性轨迹区域,进而簇类分成一系列热点区域,获得不同时间粒度、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出行轨迹规律特征。这能够实现在不同空间尺度融合下展示同一地区的热点区域,进一步探讨出行轨迹的规律变化。可见所提出的方法为利用时空大数据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