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功能磁共振信号实时神经反馈技术在精神障碍中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思言 王继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4-179,共6页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是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和反馈大脑活动,帮助个体自我调节脑功能。该技术包括传统神经反馈、解码神经反馈和基于功能连接的神经反馈,应用于如重性抑郁障碍、强迫症、Tourette综合征、物质成瘾...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是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和反馈大脑活动,帮助个体自我调节脑功能。该技术包括传统神经反馈、解码神经反馈和基于功能连接的神经反馈,应用于如重性抑郁障碍、强迫症、Tourette综合征、物质成瘾、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治疗。然而,目前研究方法、反馈算法和目标靶点的差异影响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未来研究应优化研究设计,明确最佳神经靶点,评估长期疗效,以提升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精神障碍 神经反馈 生物反馈 神经调控 功能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在肥胖症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鑫 孙永兵 +12 位作者 周菁 和俊雅 乔琦 林新贝 邹智 李中林 武肖玲 张弓 吕雪 李昊 胡扬喜 李凤丽 李永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5-180,共6页
肥胖症及减重后不能维持健康体质量的核心因素多为食物成瘾,食物成瘾在神经影像学中表现为奖赏网络与认知控制网络间神经环路的失衡。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 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 肥胖症及减重后不能维持健康体质量的核心因素多为食物成瘾,食物成瘾在神经影像学中表现为奖赏网络与认知控制网络间神经环路的失衡。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 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I-NF)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反馈技术,已被应用于其他物质成瘾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中。在食物成瘾肥胖症中,rtfMRI-NF同样具有重塑异常脑功能、改善摄食行为并达到减重效果的潜力。本综述总结了肥胖患者食物成瘾的功能磁共振脑成像模型,探讨应用rtfMRI-NF作为其潜在治疗工具的可行神经靶点,并回顾了rtfMRI-NF在肥胖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rtfMRI-NF在肥胖中的治疗策略和临床指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食物成瘾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 磁共振成像 奖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员慢性失眠的EEG源定位和功能网络连接特征研究
3
作者 李秦陇 赵丽 周越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8,共15页
目的: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探讨慢性失眠运动员睡眠过程和清醒状态EEG动态变化,分析慢性失眠的中枢神经调控特征,为慢性失眠的防治提供可行性监测方法。方法: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记录30名国家一级及以上男性运动员的... 目的: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探讨慢性失眠运动员睡眠过程和清醒状态EEG动态变化,分析慢性失眠的中枢神经调控特征,为慢性失眠的防治提供可行性监测方法。方法: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记录30名国家一级及以上男性运动员的整晚睡眠过程(其中慢性失眠组15名,正常睡眠组15名)。在睡前、晨起时,使用64导脑电仪、30 s Wingate等测评运动员清醒EEG特征和运动表现。结果:与正常睡眠组相比,慢性失眠运动员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延长、觉醒时长(awaking time,AT)增加,睡眠总时长显著缩短、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降低、深睡眠(deep sleep time,DST)和快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占比显著减少(P<0.01)。慢性失眠组较正常睡眠组睡眠的EEG功率谱密度在睡眠起始阶段,δ和σ频段递增、β频段递减显著较慢(P<0.05);睡眠维持阶段DST期θ和σ频段更低,REM期α频段更高(P<0.001);睡眠转换期α、σ和β频段更高(P<0.001),而δ频段更低(P<0.01);整夜及非快动眼期(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前10 min的纺锤体数量更少(P<0.01),NREM期前10 min的纺锤体密度更低(P<0.01)。从脑溯源结果来看,与正常睡眠运动员相比,慢性失眠运动员睡前δ频段大脑左侧额叶(内侧额回等)活动性更高(P<0.05)。脑功能网络连接中,慢性失眠组睡前和晨起δ频段的局部效率、β频段的聚类系数,晨起时θ和σ频段的全局效率、β频段的拉普特征值,睡前α和β频段的拉普特征值均低于正常睡眠组(P<0.05)。结论:慢性失眠运动员睡前大脑左侧额叶(内侧额回等)δ频段活性过高,脑功能网络连接效率下降,导致觉醒−睡眠转换过程被扰乱,从而延长SOL并增加AT,最终降低SE。而睡眠过程中EEG低频波增加缓慢,高频波降低缓慢,可能是导致DST和REM睡眠占比减少,进一步削弱晨起时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 睡眠质量 中枢神经 功能网络连接 运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功能连接耦合分析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方圣杰 刘再兴 +2 位作者 吴亚男 洪文军 徐蓉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3,129,共6页
脑卒中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构连接(structural connectivity,SC)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及其耦合分析在揭示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 脑卒中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构连接(structural connectivity,SC)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及其耦合分析在揭示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总结SC和FC的基本原理及其机制,阐述SC-FC耦合分析的基本原理,并重点探讨SC-FC耦合分析应用于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的作用。通过研究大脑SC和FC的耦合关系以深入探索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能够更加系统地分析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康复潜力的潜在神经影像学特征,为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结构-功能连接耦合 神经影像学 神经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调控伏隔核活性改善肥胖的影像学研究
5
作者 乔琦 周菁 +8 位作者 和俊雅 李鑫 周阳 孙永兵 李中林 邹智 武肖玲 李昊 李永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1,共6页
目的探究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I-NF)技术调控双侧伏隔核改善肥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24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肥胖受试... 目的探究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I-NF)技术调控双侧伏隔核改善肥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24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肥胖受试者进行3周rtfMRI-NF训练干预,采集干预前后Barratt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Version 11,BIS-11)、三因素饮食问卷(Three-Factor Eating Questionnaire,TFEQ)中的非控制进食(Uncontrolled Eating,UE)、认知限制进食(Cognitive Rehabilitation,CR)、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EE)分量表、食物等级评分量表以及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受试者干预前后临床量表变化。使用SPM12软件对肥胖受试者rtfMRI-NF干预3周前后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并分析干预前后FC值变化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肥胖患者干预后BIS-11、TFEQ-UE、TFEQ-EE及食物等级评分下降,TFEQ-CR评分升高(P<0.05);肥胖受试者干预后左侧伏隔核与左侧颞中回的FC值减小,与左侧额中回的FC值增大(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右侧伏隔核与右侧小脑、右侧额下回的FC值增大,与左侧楔前叶的FC值减小(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干预前后右侧伏隔核-右侧小脑8区的FC差值与TFEQ-UE评分改变呈负相关(r=−0.549,P=0.008),右侧伏隔核-左侧楔前叶的FC差值与BIS-11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658,P<0.001)。结论rtfMRI-NF干预可能通过改变伏隔核与认知控制、注意力偏向和情绪记忆的分布式大脑区域FC,从而改善肥胖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磁共振成像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伏隔核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连接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黄可忻 张体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非侵入性研究人体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方法愈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目前,基于MRI数据,利用不同的连接组学方法,已经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脑不同层次和维度异常,为疾病发生发展、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预测与早期干...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非侵入性研究人体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方法愈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目前,基于MRI数据,利用不同的连接组学方法,已经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脑不同层次和维度异常,为疾病发生发展、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预测与早期干预等提供了多角度的科学分析和解释。然而,基于脑连接组学的研究主要为结构或功能的单一角度,缺乏对连接组学的系统描述,不利于深入理解大脑网络的复杂性以及神经疾病的多维影响。因此,本文对脑连接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合理选择相关技术和方法,加深对神经系统疾病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成像 连接组学 结构连接 功能连接 有效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冬梅 张文海 丁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7-594,共8页
神经反馈是一种自我调节技术,可以为个体特定的脑活动和关联行为提供反馈。实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tf MRI-nf)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反馈技术,要求参与者在训练中通过改变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指数,以调节大脑活动。近期rtf MRI-nf在... 神经反馈是一种自我调节技术,可以为个体特定的脑活动和关联行为提供反馈。实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tf MRI-nf)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反馈技术,要求参与者在训练中通过改变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指数,以调节大脑活动。近期rtf MRI-nf在数据采集和分析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开始出现两种新的rtf MRI-nf技术,即解码神经反馈和基于功能连接的神经反馈。介绍这两种新的rtf MRI-nf技术,总结其在内隐方案、多变量分析和连接性分析等关键方法领域的进展。综述两种rtf MRI-nf技术在知觉学习、元认知等基础研究领域以及恐惧消除、抑郁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尼古丁成瘾等临床研究领域的现状,最后讨论目前这两种rtf MRI-nf技术潜在的"一对多"关系和维度诅咒两大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反馈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 解码神经反馈 基于功能连接的神经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蒋敏 罗伦 +3 位作者 苏文渊 覃辉 樊冰 龙泽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3-835,共3页
脑卒中患者临床出现运动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其中约有80%的患者会出现患侧上肢功能障碍[3],上肢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均造成一定影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独立性,手和上肢因为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功能恢复不甚理想[4],... 脑卒中患者临床出现运动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其中约有80%的患者会出现患侧上肢功能障碍[3],上肢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均造成一定影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独立性,手和上肢因为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功能恢复不甚理想[4],如何有效的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刺激治疗 生物反馈 神经肌肉 本体感觉 侧上肢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逍遥丸调控海马功能连接改善肝气郁结型aMCI认知功能的神经影像机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紫阳 侯俊林 +2 位作者 刘永 张振强 詹向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10-2216,共7页
目的探讨逍遥丸辨证干预长期肝气郁结(肝郁)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的神经作用机制。方法筛选出正常志愿者及6个月以上肝郁aMCI,以年龄(前后差异小于2.5岁)、性别及受教育年限三项为匹配条件,将所有补试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aMCI... 目的探讨逍遥丸辨证干预长期肝气郁结(肝郁)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的神经作用机制。方法筛选出正常志愿者及6个月以上肝郁aMCI,以年龄(前后差异小于2.5岁)、性别及受教育年限三项为匹配条件,将所有补试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aMCI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非治疗组正常组不予药物干预处理,治疗组给予逍遥丸服用3个月。分别在3个月前后对各组开展行为学MoCA认知功能检测、中医肝郁症状积分及基于体素的全脑功能连接神经脑影像测评分析。结果行为学方面:3个月后,治疗组的MoCA总体认知功能比非治疗组显著提升(P<0.05),治疗组MoCA总分与视空间/执行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非治疗组3个月前未受损的命名功能在3个月后出现了下降,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且非治疗组命名与语言功能均低于正常组(P<0.05)。功能磁共振方面:3个月后,治疗组左海马与右舌状回、右距状裂周围皮层功能连接显著强于未治疗组(P<0.05,FWE团块校正),且功能连接改变与延迟回忆功能呈正相关(r=0.3014,P<0.05)。结论逍遥丸能够提升肝气郁结型aMCI大脑总体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海马、舌回及距状裂周围皮层间的功能连接,调节大脑负责抑制干扰信息及注意动机启动功能并进一步改善aMCI延迟回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肝气郁结 逍遥丸 神经影像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穴丛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常永霞 崔万森 +4 位作者 王晓娜 马崇 邹玉安 李姣 贾晓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50-253,共4页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医院诊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康复治...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医院诊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头穴丛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入院时、2周、4周进行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评估,并检测脑电地形图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运动功能障碍采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法评定。结果入院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NIHSS、Fugl-Meyer、Barther指数以及脑电地形图、血清MMP-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实验组的NIHSS、Fugl-Meyer、 Barther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周实验组的δ、θ频带梗死区平均功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α频带梗死区平均功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实验组的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梗死恢复期应用效果满意,有利于恢复脑神经电生理活动、抑制炎性反应,进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恢复期 头穴丛刺 肌电生物反馈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脑电地形图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默认网络及额顶网络功能连接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永良 李咏梅 +5 位作者 罗琦 曾春 王静杰 杜思霖 张小辉 郭油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数据,观察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大脑默认网络(default ... 目的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数据,观察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大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及额顶网络(frontoparietal network,FPN)功能连接的异常以及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例NMO患者(NMO组)及2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行静息态f MRI扫描,所得数据利用DPARSFA软件预处理,然后利用GIFT软件行ICA分析,并用SPM8比较两组默认网络及额顶网络功能连接的差异,同时分析有差异脑区的时间序列信号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MO组DMN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舌回,延伸到右侧顶上小叶及左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右侧额中回及右侧枕中回;NMO组FPN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双侧楔叶,无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右侧舌回与病程呈正相关(r=0.682,P<0.05)。结论 NMO患者静息态DMN、FPN均存在功能连接异常,提示患者的脊髓及视神经病变不仅引起患者相应的临床症状,局部结构损伤所致的功能改变也不仅仅局限于病变对应的区域,脑功能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互相关联的网络,存在损伤与代偿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脊髓炎 磁共振成像 功能 脑网络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功能连接密度变化的静息态fMRI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永良 李咏梅 +5 位作者 罗琦 付佳亮 孔丽娜 向雅芸 陈晓娅 顾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图方法观察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静息状态下脑网络水平各脑区重要程度的异常改变,并评价其与临床评分、病程等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图方法观察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静息状态下脑网络水平各脑区重要程度的异常改变,并评价其与临床评分、病程等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例NMO患者及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 MRI)数据,所得数据利用基于Matlab平台的DPARSFA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利用其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选项计算出FCD值,用SPM8软件进行平滑处理,得到二值化的平均FCD值,组间进行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FCD有差异的脑区,分析有差异的脑区FCD值与临床扩展残疾评分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MO患者FCD增加的脑区以左侧小脑半球(下半月小叶)为主;FCD减低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额叶(BA11)、左侧舌回、双侧小脑半球(方形小叶后部)(P<0.001,未校正,体素>30)。NMO患者的病程与左侧小脑半球(下半月小叶)FCD呈正相关(r=0.6,P=0.005)。结论 NMO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存在异常,表现为多个脑功能区FCD增高或减低,可能与NMO患者肢体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神经病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脊髓炎 磁共振成像 功能网络 功能连接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连接蛋白1与神经突触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丹 唐会 +1 位作者 邱丽丽 杨建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97-1100,共4页
大脑信息处理及传输过程需要神经突触的参与,而突触间的特殊细胞黏附分子对神经突触的形成、成熟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神经连接蛋白1(neuroligin1,NL1)是位于兴奋性突触后膜的细胞黏附分子。NL1通过与神经轴突蛋白1(neurexin1,N... 大脑信息处理及传输过程需要神经突触的参与,而突触间的特殊细胞黏附分子对神经突触的形成、成熟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神经连接蛋白1(neuroligin1,NL1)是位于兴奋性突触后膜的细胞黏附分子。NL1通过与神经轴突蛋白1(neurexin1,NRXN1)等分子相互作用,参与突触的发生发展,与突触的可塑性及功能相关。NL1敲除或过表达均可损伤学习记忆功能,提示NL1参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研究NL1的作用可进一步完善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为认知障碍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突触 神经连接蛋白1 神经轴突蛋白1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下调神经连接蛋白-1在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丹 廖燕凌 +2 位作者 邱丽丽 纪木火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氯胺酮是否可改善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及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生理盐水组(CN组)、对照+氯胺酮组(CK组)、PTSD+生理盐水组(PN组)、PTSD... 目的观察氯胺酮是否可改善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及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生理盐水组(CN组)、对照+氯胺酮组(CK组)、PTSD+生理盐水组(PN组)、PTSD+氯胺酮组(PK组),每组15只。采用幽闭+足底电击法(IFS)建立PTSD模型。建模30 min后腹腔注射氯胺酮2.5mg/kg,连续注射14d。在建模后第14天,每组取12只大鼠开始行条件性恐惧实验和水迷宫实验;另外3只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连接蛋白-1(neuroligin-1,NLGN-1)含量。结果条件性恐惧实验中,PN组僵直反应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CN组和PK组(P<0.01)。水迷宫实验中,训练第2、3、4、5天PN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CN组(P<0.05);训练第2、4、5天PK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PN组(P<0.05)。PN组海马内NLGN-1含量明显高于CN组和PK组(P<0.05)。结论 PTSD模型大鼠出现明显的恐惧记忆增强及海马相关的空间学习障碍,可能与海马中NLGN-1含量明显增加有关,氯胺酮可能通过降低海马中NLGN-1表达而减弱PTSD大鼠的恐惧记忆及提高海马相关的空间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SD 氯胺酮 认知功能 神经连接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脑结构和功能连接改变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丹 卜岗 +1 位作者 张明 王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96-1001,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脑结构和功能连接(FC)改变。方法对38例PTN患者(PTN组)和3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0T MR扫描。先以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法计算PTN组相对对照组的灰质体积(GMV)改变,以存在形态学差异的脑区为ROI,...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脑结构和功能连接(FC)改变。方法对38例PTN患者(PTN组)和3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0T MR扫描。先以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法计算PTN组相对对照组的灰质体积(GMV)改变,以存在形态学差异的脑区为ROI,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检测组间FC强度差异。结果PTN组多个脑区存在广泛GMV萎缩,包括扣带回前部(ACC)和中部、右侧岛叶(Ins)、右侧第二躯体感觉区(S2)、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左侧运动前区及双侧颞叶,且右侧Ins/S2与ACC、前额叶内侧部、扣带回后部及双侧前额叶背外侧部FC普遍增强,右侧Ins/S2和ACC的FC强度与疼痛程度呈负相关(r=-0.552,P<0.01)。结论PTN患者脑内存在多维度结构和功能改变。右侧Ins/S2和ACC的FC增强可能作为评估PTN程度的较有效的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经典三叉神经痛患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功能连接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丹 谢伟 +4 位作者 李宗芳 赵卫 张振光 蒋元明 王清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9-743,共5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观察右侧经典三叉神经痛(CTN)患者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对21例右侧CTN患者(右侧CTN组)和35例健康志愿者(HC组)分别行rs-fMRI检查,选择PAG作为兴趣区,与全脑进行功...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观察右侧经典三叉神经痛(CTN)患者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对21例右侧CTN患者(右侧CTN组)和35例健康志愿者(HC组)分别行rs-fMRI检查,选择PAG作为兴趣区,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得到两组间与PAG功能连接具有差异的脑区,并将右侧CTN组有差异的功能连接与患者的病程、疼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HC组比较,右侧CTN组PAG与双侧前扣带回(ACC)以及右侧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多重比较采用GRF校正,P<0.01),并且PAG与双侧ACC功能连接的强度与病程(P=0.007)、疼痛感觉评分(P=0.005)、疼痛情感评分(P=0.006)呈正相关。结论:右侧CTN患者PAG与多个脑区间存在异常的功能连接,为深入了解经典三叉神经痛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新的影像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进平 李光勤 +3 位作者 吴士明 晏加林 李莉 贺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03-609,614,共8页
目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产生的病理机制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将探讨PHN病人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 目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产生的病理机制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将探讨PHN病人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模式的改变,及其与PHN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PHN组)及与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3名健康对照者(HC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相关临床量表评估;同时采集两组被试的大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数据。将脑默认网络的关键脑区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seed-based FC)的分析方法探讨两组间脑默认网络内功能连接的改变情况,并将功能连接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HN组的VAS评分显著高于HC组(t=1.131,P=0.036),基于PCC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发现,与HC组相比,PHN组PCC与左侧额上回内侧(left superior frontal gyrus,L-SFG-Med)、左侧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L-MFG)、左侧顶上回(left superior parietal gyrus,L-SPG)和右侧楔前叶(right precuneus,R-PCUN)的功能连接增强;此外,PHN组PCC与左侧额上回(PCC-SFG_L)的功能连接值与VA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31,P=0.024)。结论:脑DMN的功能连接增强介导了PHN慢性持续疼痛的神经病理过程,是其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潜在的脑影像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连接 默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连接与功能恢复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镛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期89-91,共3页
1连接的意义单个神经细胞不能起作用,它必须有连接,连接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特别是在损伤后。新的,也就是在改变后的连接在临床上的作用,即神经的可塑性。因而,它是脑自身的功能重组和形成新连接的能力。许多这样的改变是适当的,
关键词 神经连接 功能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孤立性视神经炎患者初级视觉皮层功能连接的静息态fMRI
19
作者 黄靖 段云云 +6 位作者 孙峥 刘亚欧 任卓琼 毛贝 吴云清 张晓君 李坤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36-1340,共5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复发性孤立性视神经炎(RI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V1)与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收集45例RION患者(RION组)及4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行常规头部MRI及r...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复发性孤立性视神经炎(RI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V1)与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收集45例RION患者(RION组)及4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行常规头部MRI及rs-fMRI,选取V1为种子点,采用统计参数图5(SPM5)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并将RION组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与其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PASA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ION组左侧额中回、双侧枕叶舌回、右侧颞中回及右侧顶下小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双侧楔前叶、右侧额前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岛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右侧顶下小叶及右侧额前回的功能连接异常与PASAT评分呈正相关;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异常与患者视力呈正相关。结论 rs-fMRI可检测出RION患者与V1区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并且显示与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相关的脑区,可为临床探索RION功能连接异常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视觉皮层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馈增强积极情绪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车强燕 孙韵琳 +4 位作者 靳佳 朱春燕 汪凯 叶榕 余凤琼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63,共22页
积极情绪的增强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和社会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神经反馈技术的发展为调控抑郁症积极情绪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传统积极情绪干预方法主观性强、治疗效果局限、缺乏可量化的客观评价指标,基于客观生理和影... 积极情绪的增强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和社会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神经反馈技术的发展为调控抑郁症积极情绪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传统积极情绪干预方法主观性强、治疗效果局限、缺乏可量化的客观评价指标,基于客观生理和影像指标的神经反馈技术在增强抑郁症积极情绪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神经反馈通过可视化方式将实时的大脑活动反馈给被试,让其能够使用特定的策略针对性地调控情绪相关脑区,客观定量地评价积极情绪的改善。现有的研究在实验范式、参数设置和个体疗效上存在较大异质性。通过回顾和总结神经反馈增强积极情绪的实验设计、研究的影响因素和基于神经影像标记物的目标靶点,强调了神经反馈实验设计和结果报告标准的重要性,探索性地提出了基于奖赏环路的潜在干预靶点及优化方案。有望为临床抑郁症积极情绪恢复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方案,为未来神经反馈技术在抑郁症临床症状治愈和社会功能康复中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情绪 神经反馈 抑郁症 快感缺失 脑电图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