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比较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ICBT)和传统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神经症性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网络数据库(MEDLINE),世界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目的: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比较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ICBT)和传统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神经症性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网络数据库(MEDLINE),世界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全文电子期刊(VIP)。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8篇,总计样本量n=569。对各研究的临床症状的变化值采用连续性变量的合并标准化平均差值及其95%CI表示,存在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在神经症性障碍治疗中,基于互联网和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0.07(-0.24~0.09),Pχ~2=0.52,I^2=0%]。结论:ICBT对神经症性障碍的治疗效果同传统CBT无明显差别,其有效性与优越性应引起国内精神卫生从业者的重视。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不同程度失眠障碍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26例失眠障碍伴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不同程度失眠障碍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26例失眠障碍伴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为中度失眠组和重度失眠组,两组均接受8周的CBT-I治疗。分别在基线、2周、4周及8周时,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16)等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PSQI[5.00(4.00,8.00)vs.7.48(7.00,10.25)]分、HAMD-17[6.00(2.00,6.44)vs.6.44(5.00,8.00)]分、HAMA[5.10(2.00,5.20)vs.5.20(3.00,7.25)]分;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中度组所有指标在2周末均明显改善(均P<0.05);重度组DBAS-16后果因子和药物因子在4周末明显改善(均P<0.05),且睡眠潜伏期和生活质量存在波动现象。结论CBT-I对失眠、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疗效,但不同失眠严重程度患者的失眠改善幅度存在差异。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比较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ICBT)和传统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神经症性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网络数据库(MEDLINE),世界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全文电子期刊(VIP)。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8篇,总计样本量n=569。对各研究的临床症状的变化值采用连续性变量的合并标准化平均差值及其95%CI表示,存在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在神经症性障碍治疗中,基于互联网和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0.07(-0.24~0.09),Pχ~2=0.52,I^2=0%]。结论:ICBT对神经症性障碍的治疗效果同传统CBT无明显差别,其有效性与优越性应引起国内精神卫生从业者的重视。
文摘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不同程度失眠障碍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26例失眠障碍伴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为中度失眠组和重度失眠组,两组均接受8周的CBT-I治疗。分别在基线、2周、4周及8周时,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16)等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PSQI[5.00(4.00,8.00)vs.7.48(7.00,10.25)]分、HAMD-17[6.00(2.00,6.44)vs.6.44(5.00,8.00)]分、HAMA[5.10(2.00,5.20)vs.5.20(3.00,7.25)]分;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中度组所有指标在2周末均明显改善(均P<0.05);重度组DBAS-16后果因子和药物因子在4周末明显改善(均P<0.05),且睡眠潜伏期和生活质量存在波动现象。结论CBT-I对失眠、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疗效,但不同失眠严重程度患者的失眠改善幅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