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级杂交稻抗倒生理与形态机能研究 Ⅱ .培矮 64S/E3 2与汕优 63茎秆抗倒力学差异 被引量:25
1
作者 万宜珍 马国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为了建立超级杂交稻高产抗倒的栽培技术体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了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与三系法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3的叶鞘紧包程度、抗倒伏指数与茎秆物理强度等茎秆抗倒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具有承载超... 为了建立超级杂交稻高产抗倒的栽培技术体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了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与三系法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3的叶鞘紧包程度、抗倒伏指数与茎秆物理强度等茎秆抗倒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具有承载超高产目标产量的生物力学基础,其抗倒伏指数和茎秆物理强度均显著大于汕优63,具有更大的抗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64s/E32品种 汕优63品种 抗倒性状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培矮64S×9311不同栽培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志珍 谢长文 +1 位作者 向培友 谢登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4期550-551,共2页
采用 3种不同的栽培方法 ,探讨培矮 64S× 93 11的高产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双两大”及其扯秧留苗的栽培方法 ,水稻增产 871.5~ 12 45kg/hm2 ,但在栽培管理上应抓好“三早”。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方法 技术 64s×9311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根系特征初步观察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唐俐 《湖南农业科学》 2002年第5期15-16,共2页
对超级杂交稻培矮 6 4S/E32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特青的产量性状和根系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6 4S/E32的产量性状和 7叶期发根率明显优于特青 ;从 7叶期至拔节期 6 4S/E32和特青的根数、根长、根干质量的增加速度都较快 ,其它时... 对超级杂交稻培矮 6 4S/E32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特青的产量性状和根系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6 4S/E32的产量性状和 7叶期发根率明显优于特青 ;从 7叶期至拔节期 6 4S/E32和特青的根数、根长、根干质量的增加速度都较快 ,其它时期相对较慢 ;拔节期和齐穗期 6 4S/E32的根数和根干重明显多 (重 )于特青 ;拔节期 6 4S/E32的茎伤流量显著大于特青。培矮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64s/E32 根系特征 考种 发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9311超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4
作者 钱如浩 谢长文 张声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633-634,共2页
用 4种不同的栽培方法研究两系稻培矮 64S× 93 11的超高产特性和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采用中苗旱育带土栽培法较常规育秧栽培 (CK)增产 1191kg/hm2 ,较软盘抛秧增产 13 86kg/hm2 。“双两大”(两段育秧 ,双株寄插 ,大行原蔸插入大... 用 4种不同的栽培方法研究两系稻培矮 64S× 93 11的超高产特性和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采用中苗旱育带土栽培法较常规育秧栽培 (CK)增产 1191kg/hm2 ,较软盘抛秧增产 13 86kg/hm2 。“双两大”(两段育秧 ,双株寄插 ,大行原蔸插入大田 )栽培较常规育秧栽培 (CK)增产 1891.5kg/hm2 ,较软盘抛秧增产 2 0 86.5kg/hm2 ,产量居首位。但在栽培方法上要抓好“四早” ,即早播种 ,早中耕追肥 ,早晒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64s×9311 软盘抛秧 中苗带土 “双两大”栽 超高产特性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不同栽培方法的研究
5
作者 谢长文 胡早德 +1 位作者 龙章华 杨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1期31-32,共2页
采用不同的栽培方法 ,探讨培矮 6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64E32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培矮64S/E32试种试验
6
作者 江兴民 蒋文生 刘劲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1期32-32,34,共2页
分别在桐城市 3个点试种培矮 64S/E3 2 ,均表现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其最高产量可达 12 0 43 .5kg/hm2 ,增产幅度达 2 7.3 4 %。该组合株形理想 ,穗粒数多 ,灌浆期长 ,其功能叶直举 ,且剑叶长达 5 0cm以上 ,而且茎粗壮 ,耐肥水 ,抗倒伏。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64s/E32 试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杂交水稻培矮64S/E32和两优培九剑叶对高温的响应 被引量:51
7
作者 欧志英 林桂珠 彭长连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9-254,共6页
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新育成的两个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培矮64S/E32和两优培九的高温耐受特性。结果表明高温引起了光合效率降低,加重了光合光抑制。光化学、光合电子传递最适温度在28℃左右,光合碳同化的最适温度在35~40℃。高温下通过P... 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新育成的两个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培矮64S/E32和两优培九的高温耐受特性。结果表明高温引起了光合效率降低,加重了光合光抑制。光化学、光合电子传递最适温度在28℃左右,光合碳同化的最适温度在35~40℃。高温下通过PSⅡ线性电子传递的能力几乎丧失(下降96.7%~100%),而PSⅡ光化学效率下降较少(8.8%~21.0%),暗示PSⅡ光合线性电子传递过程比光化学能转化对高温更敏感。超级杂交稻比对照汕优63更耐高温,其机理可能如下:一是因为超级稻在高温时有更迅速的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其抗氧化能力,减少了因过剩激发能积累引起活性氧产生、积累并伤害光合细胞;二是因为超级稻高温下有高效的叶黄素循环热耗散途径可以耗散过量的激发能;三是因为超级稻在高温下有稳定的光合功能和较强的光合效率,较高的热稳定蛋白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s/E32 两优 超高产 响应 剑叶 超级杂交水稻 光合电子传递 汕优63 光合效率 最适温度 光合碳同化 抗氧化能力 类胡萝卜素 超级杂交稻 叶黄素循环 Ps 超级 效率下降 传递过程 光合功能 蛋白含量 光化学 激发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稻培矮64s/E32开花结实期间的叶片衰老 被引量:13
8
作者 翁晓燕 陆庆 +1 位作者 郑炳松 蒋德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研究了超级稻培矮 6 4 s/ E32和常规稻浙农 952开花后剑叶衰老、光合速率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结果表明 :水稻开花后 ,剑叶内光合速率和 Rubisco活力明显下降 ,并与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呈正相关 ;与此同时 SOD活性降低 ,MDA含量上升 .... 研究了超级稻培矮 6 4 s/ E32和常规稻浙农 952开花后剑叶衰老、光合速率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结果表明 :水稻开花后 ,剑叶内光合速率和 Rubisco活力明显下降 ,并与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呈正相关 ;与此同时 SOD活性降低 ,MDA含量上升 .与常规稻浙农 952相比 ,超级稻生育后期衰老快 ,导致剑叶光合速率迅速降低 ,影响籽粒充实度 .因此 ,有效控制或延缓超级稻衰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活力 64s/E32超级 叶片衰老 光合特性 丙二醛含量 开花结实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稻培矮64s/E32生长和光合特性研究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翁晓燕 蒋德安 +1 位作者 郑柄松 陆庆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4-426,共3页
关键词 超级 64s/E32 生长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稻培矮64S/E32百亩高产样方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国辉 吴宏恒 +1 位作者 张玉烛 徐叔云 《作物研究》 2000年第3期5-8,共4页
1999年在临澧县开展了超级杂交稻培矮 6 4 S/ E32的两个百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 ,尽管遇到不利的气候影响 ,仍获得了好的收成。湖堰示范点产量为 830 0 .5kg/ hm2 ,新河示范点为94 0 0 .5kg/ hm2 ,比大面积栽培增产 30 .4 %~ 39.6 ... 1999年在临澧县开展了超级杂交稻培矮 6 4 S/ E32的两个百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 ,尽管遇到不利的气候影响 ,仍获得了好的收成。湖堰示范点产量为 830 0 .5kg/ hm2 ,新河示范点为94 0 0 .5kg/ hm2 ,比大面积栽培增产 30 .4 %~ 39.6 %。产量结构分析表明 ,足穗、大穗、总库容量大是培矮 6 4 S/ E32高产的重要保障。对其生育期表现、叶面积生长特点、施肥水平进行了调查 ,并讨论了此类特迟熟杂交组合在湘北栽培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高产栽 示范 64s/E32 超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选一及LS2S/中作93示范应用总结
11
作者 樊通声 声仕华 应文准 《天津农林科技》 1999年第3期36-37,共2页
本文介绍了两系杂交组合培矮64 S/ 选一。 L S2 S/ 中作93 在江苏赣榆县试种的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并提出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64s/选一 Ls2s/中作93 生长优势 杂交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矮64S×931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2
作者 张克健 谢长文 +1 位作者 龙章华 杨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226-226,共1页
介绍了超级杂交水稻培矮 64S× 93 11的特征特性 。
关键词 高产栽技术 培矮64s×9311超级杂交稻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矮64s/E32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靳德明 王维金 +2 位作者 蓝盛银 徐珍秀 杨书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6-521,共6页
以大穗型杂交稻培矮 6 4s/E32及其亲本以及对照组合汕优 6 3为供试材料 ,对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组合二次枝梗数多是形成大穗的基础 ,其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杂种优势分别为 6 2 .74 %和 4 8.16 % ,超亲... 以大穗型杂交稻培矮 6 4s/E32及其亲本以及对照组合汕优 6 3为供试材料 ,对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组合二次枝梗数多是形成大穗的基础 ,其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杂种优势分别为 6 2 .74 %和 4 8.16 % ,超亲优势分别为 30 .0 6 %和 32 .18%。千粒重、结实率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突出 ,单株穗数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则为负值。用着粒密度指数对稻穗及其枝梗的着粒密度进行了分析 ,培矮 6 4s/E32的穗着粒密度指数为 7.4 0 ,枝梗着粒密度指数为 1.2 0~ 1.5 2 ,其稻穗基部二次枝梗的着粒密度偏高。对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单穗谷重、穗长、穗着粒密度指数、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谷粒数和二次枝梗谷粒数这 6个性状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r值为 0 .6 5 1785~ 0 .994 34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64s/E32 穗部性状 杂种优势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矮64S花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建成 莫志军 张卫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41,共2页
本文研究了培矮 6 4S与 9311的抽穗、开花动态 ,培矮 6 4S的柱头外露率与开花日序、温度的关系 ,柱头外露状态与受粉量的关系 ,柱头活力与气候、遗传的关系。为杂交稻制种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64s 花器特性 开花动态 柱头外露率 开花日序 温度 受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
15
作者 成英 苏士华 陈霞 《农家致富》 2005年第10期24-24,共1页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与93一11配制育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组合。全生育期145~150天.株高118厘米左右,分蘖力强,株型紧凑.叶色深,剑叶挺拔.长相清秀,抗倒性强。一般亩产量650~700公斤,产量潜力高的可达每亩80...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与93一11配制育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组合。全生育期145~150天.株高118厘米左右,分蘖力强,株型紧凑.叶色深,剑叶挺拔.长相清秀,抗倒性强。一般亩产量650~700公斤,产量潜力高的可达每亩800公斤。米质优,9项主要指标中.6项达国标一级.3项达二级。适应性广.宜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也可在华南作双季早、晚稻和再生稻种植。该组合抗白叶枯病,高抗稻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 超级杂交稻 两系杂交中籼 江苏省农科院 64s 抗白叶枯病 高产优质 全生育期 产量潜力 主要指标 黄淮地区 长江流域 抗稻瘟病 分蘖力 抗倒性 700 650 亩产量 适应性 再生稻 组合 种植 育成 株高 株型 长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矮64S育性转换及早预测方法初探
16
作者 崔志顺 茆正海 +5 位作者 张以旺 秦书岳 杨定旭 李建国 嵇少奇 孙恒生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0-62,共3页
以培矮 6 4 S作母本 ,配制两系杂交稻制种 ,常常因低温影响 ,造成母本育性转换 ,产生自交结实 ,对 F1代种子埋下不可估量的质量隐患。笔者通过镜检花粉、盆栽试验、套袋测试等综合因素分析 ,可及早测得杂交稻种子的质量结果 ,为后代种... 以培矮 6 4 S作母本 ,配制两系杂交稻制种 ,常常因低温影响 ,造成母本育性转换 ,产生自交结实 ,对 F1代种子埋下不可估量的质量隐患。笔者通过镜检花粉、盆栽试验、套袋测试等综合因素分析 ,可及早测得杂交稻种子的质量结果 ,为后代种子利用价值评估、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64s品种 育性转换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7
作者 曾双海 《福建稻麦科技》 2005年第3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高产栽技术 两优 两系超级杂交稻 特征特 江苏省农科院 推广种植 两系杂交稻 64s 扬稻6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两优3076杂交稻
18
《中国农村科技》 2007年第2期31-31,共1页
培两优3076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培矮64S”作母本,“307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已于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杂交稻 两系杂交中稻 64s 农业科学院 粮食作物 湖北省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两优培九在福鼎市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措施
19
作者 陈再成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8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种植表现 两优 高产栽措施 福鼎市 品种审定委员会 杂交稻 江苏省农科院 两系杂交中籼 64s 抗白叶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新组合再生稻头季及再生季源库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易镇邪 屠乃美 陈平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3-248,共6页
以6个两系杂交组合和2个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杂交稻头季与再生季的源库特性和再生稻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季LAI为头季的1/3左右,再生稻单茎叶面积约为头季稻的1/7~1/3,头季总库容约为再生季的1.5倍,再生稻... 以6个两系杂交组合和2个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杂交稻头季与再生季的源库特性和再生稻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季LAI为头季的1/3左右,再生稻单茎叶面积约为头季稻的1/7~1/3,头季总库容约为再生季的1.5倍,再生稻粒叶比约为头季稻的1.5~2倍;(2)头季稻较大的粒叶比对高产有利;头季稻成熟期LAI较大、粒叶比较小、成熟期单茎鞘干质量较大、茎鞘物质输出率高,有利于再生稻的高产;(3)再生季齐穗期LAI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对高节位再生稻而言,齐穗期单茎叶面积与单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叶比与结实率呈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再生稻,特别是高节位再生稻,其源库关系属增源增产型;(4)陆18S/53159、康两优2054、培矮64S/E32和培两优500再生季产量较高,均在5200kg/hm2以上。综合考虑再生季产量与两季总产,在2002年气候条件下,长沙地区最适于再生栽培的杂交稻是培矮64S/E32,其次是康两优2054和T98A/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杂交稻 特征分析 64s/E32 新组合 三系杂交组合 源库关系 2002年 头季稻 粒叶比 LAI 两系杂交 产量形成 源库特性 比较研究 陆18s 气候条件 再生栽 长沙地区 叶面积 成熟期 正相关 齐穗期 负相关 组合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