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作本位学习理念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逻辑与行动策略
1
作者 车娟 《现代农机》 2025年第4期97-99,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三大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为贯彻落实此精神,教育部等五部门推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文章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现场工程师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三大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为贯彻落实此精神,教育部等五部门推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文章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解析工作本位学习的内涵与特征,从场域对接、时间链接和机制衔接三方面阐述工作本位学习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逻辑,提出促成“政行企校”多方赋能、共建学徒选拔标准和流程、完善“三站互动”培养路径等策略,旨在完善工程师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能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本位学习 现场工程师培养 理论逻辑 行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学共生发展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密歇根大学制造业工程博士项目的透视
2
作者 马万里 马永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3,共8页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培养逻辑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与场所的异质性与弥散性是其本质特征,产学共生发展是其理想选择。密歇根大学作为较早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的高校,在制造业等工程领...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培养逻辑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与场所的异质性与弥散性是其本质特征,产学共生发展是其理想选择。密歇根大学作为较早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的高校,在制造业等工程领域具备强劲实力。其制造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基于跨学院协同与产业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协同育人,以资源非线性聚合提升质参量的共生度,以多学科人员链式交互提升质参量的关联度,以开放合作网络搭建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推动知识生产组织结构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的线性分割转变为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并存的集成融合,凸显知识生产过程中产学组织边界的融合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产学知识生产协同体的共生发展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 共生理论 密歇根大学 工程博士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意会认知论的“新工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探析
3
作者 李媚 陈红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新工科”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性缺失的现实问题,基于知识论转向而产生的意会认知论聚焦“个人参与”的意会协同能力,依据其所蕴涵的“个人性、具身性、社会性、创新性与责任性”特征提... “新工科”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性缺失的现实问题,基于知识论转向而产生的意会认知论聚焦“个人参与”的意会协同能力,依据其所蕴涵的“个人性、具身性、社会性、创新性与责任性”特征提出了“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参与”理念,即“个体反身性的具身涉入交往”的存在方式。“参与”理念强调个体具身性的亲知存在、情境中的创新经验及反身性的交往涉入,其意义在于赋能“新工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趋向“实践性、人文性与复合型”的范式转型,助力人的崛起与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卓越工程师培养 认识论 意会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多方协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式与特征探析——基于中介组织联结的视角
4
作者 余继 廖婉婷 +2 位作者 沈王琦 苏亚丽 王春晓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93,共11页
多方协同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多方协同各主体积极性不足、合作稳定性不强、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以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从中介组织联结的角度,分析了四国工程师培养中多方协同育人的运... 多方协同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多方协同各主体积极性不足、合作稳定性不强、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以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从中介组织联结的角度,分析了四国工程师培养中多方协同育人的运行模式与特征。研究发现,尽管四国的协同育人过程存在差异,但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促进信息沟通、加强政策落实、丰富协同育人方式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此,就优化我国工程师培养的多方协同机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方协同育人 中介组织 工程师培养 国际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 被引量:8
5
作者 严建华 包刚 +2 位作者 薄拯 张朝阳 喻嘉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3,共7页
从全球变革中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挑战出发,阐述了浙江大学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创新策略和实践成果。分析了浙江大学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范式,... 从全球变革中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挑战出发,阐述了浙江大学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创新策略和实践成果。分析了浙江大学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范式,介绍了学校在创办实体化工程师学院、采用“项目制”培养模式、建设多基地大型工程创新与实训中心、开展全方位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育人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 工程师学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项目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新内涵、新困境与新策略 被引量:7
6
作者 徐付生 申源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1-68,共8页
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生发了新内涵,除了既往人才培养要求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充分沟通与交融,还强调科技与教学相容共进、科研与教研协同齐步、科技与教研相辅相成。然而,同样也面临亟待解决的新困境,即科技与职业教... 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生发了新内涵,除了既往人才培养要求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充分沟通与交融,还强调科技与教学相容共进、科研与教研协同齐步、科技与教研相辅相成。然而,同样也面临亟待解决的新困境,即科技与职业教育发展融汇难、科研与职业教育教研缺乏协同载体、科技与职业教育教研难以相辅相成等问题。解决上述难题,需要超越传统科学与技术知识二元论,推动知识、技能、科技、教学、科研与教研六维共融共生。根植科技素养,推动科技与职业教育在专业发展中相容共进;新建科研与教研载体,推动科研与教研在课程创新中协同齐步;系统梳理技术知识,推动科技与教研在一线生产与教学同步中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培养 科教融汇 技术知识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与发展:工程师制度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
7
作者 常乔丽 胡德鑫 +1 位作者 孙佑海 顾佩华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5,I0004,共12页
工程师群体在引领重大原始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赋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制度层面规范工程师的培养与管理有助于提升工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解析美国、德国与日本工程师制度的建构历程、框架体系和相... 工程师群体在引领重大原始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赋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制度层面规范工程师的培养与管理有助于提升工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解析美国、德国与日本工程师制度的建构历程、框架体系和相关制度法案发现:美、德、日三国以规范统一工程师队伍、保证工程师队伍的有序发展、明确工程师发展的标准依据为逻辑起点推动工程师制度的建构,并以工程师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构建内外协作式的工程师职衔管理程序、规范工程师相关组织的行动及参与路径、明确义务与责任以强化工程师制度的实践约束,从而推动工程师队伍的整合与发展。我国工程师制度的建设应注重整合发展以释放工程师的群体价值、完善培育体系以推动工程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多主体协作以构建“一核多元”共治模式,以及强调职业责任与伦理规范以维护行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师培养 工程师职衔管理 工程师制度 卓越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室工作改革探讨 被引量:13
8
作者 洪玲 丛林 叶玉玲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215 219,共5页
为了增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必要紧密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将原有的4个层次实验比重做相应的调整,大幅增加开放性实验以及现场实践。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优化其... 为了增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必要紧密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将原有的4个层次实验比重做相应的调整,大幅增加开放性实验以及现场实践。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优化其组成和岗位配置,并通过合理使用和积极培养,提升整体综合业务素质。新形势下实验室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将为创新性科学研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师培养 实验教学 队伍建设 工作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峥 王文文 徐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9-150,168,共3页
从授课方式、考评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物理实验教学一些特点,对比分析了我国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我国实验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关键词 工程师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 自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彬 雷毅 李美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9-161,165,共4页
中国石油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进行有机结合,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组织、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进行有机结合,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组织、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工作取得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国际焊接工程师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思维视角的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晓闻 刘宁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2,共4页
普通思维是以现实中的个人和集体为主体,以发现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和内在规律为目的的科学逻辑思维。与一般思维不同,工程思维是以工程眼光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其具有非线性、超协调逻辑性、集成性的思维特点。基于工程思维... 普通思维是以现实中的个人和集体为主体,以发现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和内在规律为目的的科学逻辑思维。与一般思维不同,工程思维是以工程眼光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其具有非线性、超协调逻辑性、集成性的思维特点。基于工程思维的视角,提出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方式强调超协调逻辑性、课程体系体现系统性和整合性的工程思维培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思维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程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师资体系建设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平 符杨 +1 位作者 杨宁 张志芹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7-230,共4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点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各试点高校和试点专业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点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各试点高校和试点专业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卓越计划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十分重视卓越试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从选拔、培养、保障和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卓越计划师资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 国际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实际 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太原理工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建文 白薇 +1 位作者 程永强 张琤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69,共3页
本文介绍了太原理工大学依托国家特色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在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深入改革,并全程实施质量监控,强化保障体系。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特色专业 实践 管理 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分析与应对 被引量:9
14
作者 董华青 周震 艾宁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6,共3页
本文试从微观角度对目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力源进行分析,同时从教与学的目的、方式的协同转变,建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时修正机制,建立企业与学校间"亲密合作"... 本文试从微观角度对目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力源进行分析,同时从教与学的目的、方式的协同转变,建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时修正机制,建立企业与学校间"亲密合作"的机制以及转变课堂教学传统的视角去解构这些阻力源,以期能对"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阻力 教学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志强 张瑞 +1 位作者 刘辉 钱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87-89,共3页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应以坚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卓越人才为目标,构建“...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应以坚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卓越人才为目标,构建“一目标两平台四机制十引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高质量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立德树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育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研究生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被引量:48
16
作者 杨卫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共4页
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里,受教育的主体是二元的,包括在校生和在企业工作的学生;教育的主体也是二元的,有企业和学校;教育的范式也是二元的,包括“双导师”制以及不同学习年限学生的培养任务。而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这些学生... 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里,受教育的主体是二元的,包括在校生和在企业工作的学生;教育的主体也是二元的,有企业和学校;教育的范式也是二元的,包括“双导师”制以及不同学习年限学生的培养任务。而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这些学生和学校里面其他的学生,比如按照学术学位规格要求去培养的学生,又构成了新的二元,一个是面向企业、面向发展的实际问题,另一个是工科的、理科的、面向工程科学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关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学术学位 双导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学习年限 规格要求 在校生 面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炎锋 薛素铎 杜修力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79,共3页
本文在讨论影响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各种因素基础上,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从制度建设、校内外工程实践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探讨。研究表明,教师工程素质是... 本文在讨论影响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各种因素基础上,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从制度建设、校内外工程实践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探讨。研究表明,教师工程素质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持续推进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应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及采取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素质 青年教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邱微 南军 袁一星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4-167,共4页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文章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即创新课程体系,结合土建类工科本科生培养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体系的创新,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构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文章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即创新课程体系,结合土建类工科本科生培养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体系的创新,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构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创新课程体系框架,并提出了该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案。构建的创新课程体系,对于深化工科类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我国现行的协同创新计划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创新课程 土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被引量:68
19
作者 汪泓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10,共2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的专业,在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三个专业与方向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创立了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学校以强化工程实践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的专业,在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三个专业与方向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创立了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学校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与企业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 校企互动 “双师型”师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制定的探讨 被引量:9
20
作者 戴玉华 顾凯 +1 位作者 黄建平 杨明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9-161,173,共4页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是参与专业的难点和重点。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制定为例,从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模块化设计...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是参与专业的难点和重点。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制定为例,从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模块化设计培养计划以及如何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参与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我校高分子专业制备方向的企业学习阶段在遵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学习规律下,1年的企业学习主要分为岗前培训模块、企业岗位跟班实习模块、理论深化与拓展模块、企业岗位再实习模块及毕业设计模块,并得到相关企业的认可与支持。表明模块化设计有助于制定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企业培养方案 模块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