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埕岛潜山油气差异富集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辛也 刘惠民 +1 位作者 景安语 田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35-236,共2页
埕岛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与渤中坳陷交界处的埕北低凸起东南部,是1988年在渤海湾南部浅海—极浅海海域发现的一个海上油田。其周缘发育埕北、沙南、渤中、黄河口凹陷多个生油凹陷,油源条件发育。
关键词 构造差异 运移机理 差异聚集 埕岛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埕岛和桩西之间低潜山的勘探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广军 张善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6-310,共5页
桩西和埕岛古生界潜山都已取得了很大的勘探成果 ,该文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的形成 ,说明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属于同一构造带。从油气成藏的角度 ,通过类比分析 ,指出两潜山之间的低部位潜山无论从... 桩西和埕岛古生界潜山都已取得了很大的勘探成果 ,该文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的形成 ,说明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属于同一构造带。从油气成藏的角度 ,通过类比分析 ,指出两潜山之间的低部位潜山无论从生烃、排烃还是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有形成低潜山油藏从而使桩西和埕岛潜山含油连片的可能。桩西和埕岛之间的结合部位仍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埕岛潜山 桩西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胜海潜山带的古岩溶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家铎 孟万斌 +4 位作者 周文 杜贤樾 郭汝泰 王永诗 林会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79-85,共7页
依据理岛—胜海潜山带的取心资料,在系统观察描述岩心和综合分析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古岩溶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对风化壳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标志与特征、岩溶分带以及控制岩溶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本区古岩... 依据理岛—胜海潜山带的取心资料,在系统观察描述岩心和综合分析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古岩溶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对风化壳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标志与特征、岩溶分带以及控制岩溶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本区古岩溶作用发育的历史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本区构造发展历史,可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划分为4期:第一期(加里东早期)同生—近地表成岩早期溶蚀作用;第二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风化充期的岩溶作用;第三期(海西晚期—印支期)浅埋藏期溶蚀作用;第四期(燕山期及其后)深埋藏期溶蚀作用.这对于下一步深入研究该区的储集层特征和孔隙演化规律以及对于该区勘探区块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海 古岩溶作用 岩溶标志 岩溶分带 溶蚀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东部潜山油气成藏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杜振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3,113,共3页
针对埕岛东部潜山地质格局及油气成藏规律比较复杂、成藏特征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对钻井、录井、构造解释及测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构造及地层特征,对其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 针对埕岛东部潜山地质格局及油气成藏规律比较复杂、成藏特征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对钻井、录井、构造解释及测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构造及地层特征,对其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地层分布非常复杂,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地层发育均存在差异。纵向上,埕岛东部潜山在太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气富集,其中以下古生界最为富集,且主要分布于构造较高部位; 平面上,由构造主体向翼部,油气分布层位由老到新,油气藏类型由断块—残丘型油气藏向地层不整合油气藏过渡。通过对典型井的解剖,认为储盖组合和侧向封堵条件为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由此建立埕岛东部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断块-残丘型油气藏 油气分布规律 成藏主控因素 油气成藏模式 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地区埕岛—垦东构造带中生代的逆冲断层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克鑫 漆家福 林会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0-277,290,共9页
济阳坳陷埕岛—垦东潜山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相邻。4条地震剖面在桩西和埕岛地区中生界内揭示大量逆冲断层,据此分析了该构造带不同部位的沉积—变形特征。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郯庐断裂带的复杂运动过程是桩... 济阳坳陷埕岛—垦东潜山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相邻。4条地震剖面在桩西和埕岛地区中生界内揭示大量逆冲断层,据此分析了该构造带不同部位的沉积—变形特征。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郯庐断裂带的复杂运动过程是桩西和埕岛地区逆冲断层乃至整个北西向构造带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直接动力之一。埕岛—垦东构造带在中生代之前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其后由于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块发生复杂的斜向离散—斜向汇聚运动,造成构造带不同位置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构造面貌,于晚白垩世时形成北西向的埕岛—垦东构造带;新生代时因济阳坳陷形成再次统一接受沉积成为潜山披覆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桩西-垦东构造带 郯庐断裂带 中生代 鲁西济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