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VID-19疫情前后中国居民城际出行网络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1
作者 魏石梅 潘竟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89,共12页
综合、全面地分析COVID-19疫情前后中国居民城际出行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对掌握重大安全事件影响、引导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提升区域韧性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2019—2023年每年3月逐日高德迁徙数据构建居... 综合、全面地分析COVID-19疫情前后中国居民城际出行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对掌握重大安全事件影响、引导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提升区域韧性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2019—2023年每年3月逐日高德迁徙数据构建居民城际出行网络,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分析网络的时空格局、结构演变及组织模式,探讨疫情对中国居民城际出行网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宏观层面,COVID-19疫情影响下,中国居民城际出行规模下降趋势明显,但恢复速度较快。疫情结束后,周五出城、周日回城的周期性城际出行规律凸显。在COVID-19疫情暴发期及恢复期,居民城际出行网络在“震中”区域呈显著的“结构洞”空间分布格局,在与其紧密关联的“近邻”区域呈第二阶梯衰减特征。(2)中观层面,疫情暴发前后居民城际出行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相对稳定,仅局部区域变化明显。2019年居民城际出行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最松散,随后趋于紧凑。珠三角—中三角、川渝—黔滇2个城际出行网络空间集群片区在2021年后基本趋于稳定,而长三角—京津冀、西北片区变动频繁,尤其在COVID-19疫情暴发期。(3)微观层面,疫情冲击下,居民城际出行网络城市节点中心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进一步加剧。2021年和2023年高优势度的城市数量呈逐渐增多之势,但主要位于“胡焕庸线—博台线”第一、二象限;第三、四象限城市节点的优势度在空间上虽具有相对均衡分布特征,但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竞争和更新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网络 居民出行 网络结构 COVID-19 高德迁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际人口流动网络的多尺度空间差异--基于腾讯迁徙大数据的分析
2
作者 邵云通 吴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1,共13页
基于“同一城市在不同尺度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差异”这一现有城市网络研究中被普遍忽视的关键研究视角,以腾讯迁徙大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城际人口流动的都市圈-城市群-国家分尺度网络分析模型,对其网络特征的分尺度格局和跨尺度变化进行分... 基于“同一城市在不同尺度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差异”这一现有城市网络研究中被普遍忽视的关键研究视角,以腾讯迁徙大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城际人口流动的都市圈-城市群-国家分尺度网络分析模型,对其网络特征的分尺度格局和跨尺度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同步发掘分尺度视角下的“特殊城市”并解释其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分尺度视角下中国城际人口流动网络在“国家层级”和“都市圈层级”上的“核心-边缘”特征均较为明显,而在“城市群层级”中则出现了发展相对均衡的城市群落;直辖市、省会/首府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普遍在3级网络中保持了较高的接近中心性,也都是在国家层级网络中向内吸收城际流动人口、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层级网络之中向外扩散城际流动人口,但其在城市群层级网络中并非是发挥人口流动调度功能的核心节点;大多数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在都市圈层级网络和国家层级网络之中更加活跃,但部分位于长三角、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和大连、长沙、南昌等都市圈内的城市则与之相反,因为在城市群层级网络中链接了更广泛的人口基础、拥有更便捷的流通路径,并受到更强的推拉作用力,其城际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活跃程度普遍在城市群层级网络中达到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人口流动网络 分尺度网络模型 尺度效应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际社交关系网络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清泉 常晓猛 +3 位作者 萧世伦 鄢科 乐阳 陈碧宇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1-449,共9页
基于中国大型社交网络人际社交关系,以新浪微博为例,构建中国城际地理社交关系网络,提出以城市社交通量指数、城际社交通量指数和城市社交集聚指数为主要评价指标,借此评价城市社交活跃度与影响力、城际社交强度以及城市社交偏好性,分... 基于中国大型社交网络人际社交关系,以新浪微博为例,构建中国城际地理社交关系网络,提出以城市社交通量指数、城际社交通量指数和城市社交集聚指数为主要评价指标,借此评价城市社交活跃度与影响力、城际社交强度以及城市社交偏好性,分析中国城市社交网络的拓扑特征.研究显示,中国城际社交网络具有明显的全局异构性和局部异构性,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现空间分异现象.城市的社交通量与集聚指数呈较强的正相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二线城市属于社交寡占型城市,与外界交流相比中小城市社交偏好更为集聚.该研究可为探讨线上网络空间与线下现实空间的映射关系,揭示社交网络信息流的地理空间传播路径、预测网络热点事件时空演化趋势及时空影响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际地理网络 社交网络 新浪微博 社交通量 空间分异 局部异构性 集聚数据 社交时空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业知识基础视角下城际创新网络模拟与邻近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佳锃 夏丽丽 +2 位作者 林剑铬 安琳 蔡润林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40-1854,共15页
从知识创造动态与经济绩效2个维度量化识别行业知识基础,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构建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异质性知识基础行业城际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不同类型知识基础行业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与邻近机制,... 从知识创造动态与经济绩效2个维度量化识别行业知识基础,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构建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异质性知识基础行业城际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不同类型知识基础行业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与邻近机制,结果显示:1)行业知识基础可划分为解析型、象征型、解析-综合型、综合-解析-象征型和综合-象征-解析型5种类型。2)解析型网络呈双核、其他网络呈多核结构;解析型、解析-综合型和综合-解析-象征型网络核心城市行政或经济中心指向明显,子群内中心城市联系紧密,象征型和综合-象征-解析型网络核心城市变动大,子群内联系等级不明显;解析型网络结构日益“紧密化”,象征型呈现“松散-紧凑-松散”、解析-综合型呈现“紧凑-松散-紧凑”的演变态势,综合型知识基础主导的网络结构较稳定。3)地理邻近对除解析型以外的4种网络影响显著为正,认知与技术邻近对5种网络影响均显著为正,制度邻近对解析型、解析-综合型网络影响显著为正;地理与技术邻近交互对5种网络影响均显著为正,地理与认知邻近交互对解析型、象征型和解析-综合型网络影响显著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知识基础 城际创新网络 邻近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 QAP回归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专题会议在嘉兴举行
5
作者 包跃跃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4年第3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嘉兴市 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专题会议 2004年 上海 资源共享 共线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际铁路对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的引导与反馈——宁波2030战略中的区域交通支持 被引量:3
6
作者 黎晴 徐泽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2-96,共5页
对我国的城镇密集地区而言,区域层面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已由高速公路网络转变为城际铁路网络。新的区域交通方式对城市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枢纽能提供的服务能力与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交通枢纽的服务能力则取... 对我国的城镇密集地区而言,区域层面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已由高速公路网络转变为城际铁路网络。新的区域交通方式对城市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枢纽能提供的服务能力与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交通枢纽的服务能力则取决于与城市中心的结合程度。在上述战略认知的指导下,对宁波2030年的铁路总图布局做了规划安排,并特别做了对城际铁路上的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结合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密集地区 发展战略 城际铁路网络 枢纽城市中心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优化策略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永平 严艺 钟思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22,共6页
系统剖析了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功能定位,结合湾区城镇组团等级划分,提出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的规划优化策略,探讨了网络规划中灵活运营组织、制式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 深圳都市圈 城际铁路网络 规划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洞与中间人研究
8
作者 陈瑾宇 张娟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112,共11页
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研究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现状,分析网络中优势主体充当的角色,本文收集2018~2022年兰西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利用社会网络分析... 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研究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现状,分析网络中优势主体充当的角色,本文收集2018~2022年兰西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产学研网络和城际关系网络两个维度,研究了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内、外部产学研网络和城际关系网络的结构洞与中间人。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产学研网络整体松散、韧性不足。以兰州大学和青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占据着结构洞的位置并积极充当中间人,促进了城际关系的产生;网络内部缺少创新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技术市场能力较弱,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更趋于与外部主体开展合作;兰州与西宁控制着城际关系网络,并通过充当守门人和代理人与城市群外部城市建立合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社会网络分析 产学研网络 城际关系网络 中间人 结构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博信息扩散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沧海 许益贴 +1 位作者 罗春海 胡海波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4,共10页
为揭示信息扩散的空间特征,利用新浪微博数据,研究了中国地级市间的微博信息扩散,并利用重力模型,研究了影响城际信息扩散的因素。研究表明,少数一二线城市呈现信息寡占型,主导微博内容的输出和扩散。对城际信息交互模型的分析发现,用... 为揭示信息扩散的空间特征,利用新浪微博数据,研究了中国地级市间的微博信息扩散,并利用重力模型,研究了影响城际信息扩散的因素。研究表明,少数一二线城市呈现信息寡占型,主导微博内容的输出和扩散。对城际信息交互模型的分析发现,用户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际信息扩散,城市总GDP也可预测城际信息交互,空间距离则不再发挥作用,微博中的信息扩散打破了物理距离的限制。该研究揭示了线上社交网络与线下物理空间的映射关系以及社交媒体中信息的城际扩散特征,可为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发布和网络舆情监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 城际网络 信息扩散 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