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及其演变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尚正永 张小林 李闻 《西北人口》 CSSCI 201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定量分析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形方法,以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的安徽省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为样本,分别计算了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安... 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定量分析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形方法,以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的安徽省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为样本,分别计算了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已由低水平均衡分布向首位型分布转变,中间位序的城镇数量还比较多,并据此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分形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研究——以庆阳市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海龙 石培基 +2 位作者 杨勃 刘海猛 魏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3-181,共9页
从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承载力和城镇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演化趋势,采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对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承载力与城镇规模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 从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承载力和城镇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演化趋势,采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对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承载力与城镇规模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其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城镇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黄土高原地区 庆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变迁视角下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析——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柄全 王仲智 +2 位作者 宋潇君 张洵 岳秋丽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3,共7页
采用城镇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和金字塔模型分析宿迁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发现"市带县"体制下"中心城区—县城"规模结构趋于分散,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特征。市域城镇规模分布存在集中的特征,但总体水平偏... 采用城镇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和金字塔模型分析宿迁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发现"市带县"体制下"中心城区—县城"规模结构趋于分散,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特征。市域城镇规模分布存在集中的特征,但总体水平偏低,同时市区和各县的城镇规模结构及演化呈现差异性。进而分析了"省管县"体制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预期影响,进而基于体制变迁的背景分别从市区、县、镇不同角度对宿迁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带县 省管县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宿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城镇结构失衡及其均衡化路径选择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心颖 陆杰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31,共9页
21世纪的中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体系则呈现两极化格局,即大城市的"过密化"和中小城镇的"空心化"并存。本文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视角结合中国的城市政策,从过度聚集、拥挤效应失效和个人意愿... 21世纪的中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体系则呈现两极化格局,即大城市的"过密化"和中小城镇的"空心化"并存。本文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视角结合中国的城市政策,从过度聚集、拥挤效应失效和个人意愿三层面揭示城镇体系的生长逻辑;从"大城市病"和"中小城镇病"分析城镇体系两极化弊端;从均衡城镇化的必然性引出中国城市体系下一阶段面临资源空间再分配的要求。基于上述认知,本文进一步以空间经济学"非均衡力"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提出中小城镇要构建产业"核心聚集力"、纠正"大城市偏向"、弱化大城市的"循环累计因果效应"链等政策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规模结构 两极化 聚集效应 拥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体系规划需提供末位城镇发展的区域基础
5
作者 武联 《规划师》 1999年第4期140-140,共1页
关键词 城镇体系规划 末位城镇发展 区域基础 城镇规模结构 城镇化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 多元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