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盘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文学 《绿色科技》 2024年第7期221-225,共5页
对西南山区盘州市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适应性评价,为西南山区及盘州市的城镇规划、土地开发、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提供理论价值参考。根据盘州市自然环境及其实际情况,选取高程、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地形起伏度4项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 对西南山区盘州市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适应性评价,为西南山区及盘州市的城镇规划、土地开发、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提供理论价值参考。根据盘州市自然环境及其实际情况,选取高程、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地形起伏度4项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级以低和较低等级为主,其中低等级的区域面积占总区域的56.27%,较低等级的区域面积占总区域的20.88%。住宅类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级也以低和较低等级为主,其中低等级的区域面积占总区域的73.96%,较低等级的区域面积占总区域的14.68%。评价结果揭示了盘州市城镇建设用地及住宅类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适宜性的较高、高等级的城镇建设及住宅类城镇建设用地土地较少,而高等级均只占全区面积的1%左右,因此在利用该等级区域土地应需十分珍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西南山区 数字高程模型 盘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王海燕 濮励杰 +3 位作者 张健 朱明 赵艳 符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3,共7页
研究目的:将城镇建设用地和经济效益两者结合,对江苏省1998—2008年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用地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区域差异统计分析(... 研究目的:将城镇建设用地和经济效益两者结合,对江苏省1998—2008年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用地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区域差异统计分析(变差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存在南北分异特征,地区间差异不断降低;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转移;县市区层面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苏南地区主要表现为高值集聚,苏北地区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区域差异统计分析与ESDA方法相结合能揭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现状及演变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镇建设用地 经济密度 空间分析 空间自相关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6
3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杜素芹 王锐 郭俊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27,共7页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对比分析 城镇建设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邵建英 王珂 +1 位作者 肖志豪 赵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2-476,共5页
针对我国现行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并通过关联度来分析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权重。通过城镇居住整体容积率的控制,提出了一种节约、集约型的建设用地... 针对我国现行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并通过关联度来分析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权重。通过城镇居住整体容积率的控制,提出了一种节约、集约型的建设用地预测模型,从而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预测 灰色系统 居住容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驱动因子路径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曹银贵 王静 +3 位作者 郑新奇 刘爱霞 程烨 许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3期66-69,共4页
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三峡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利用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本文以三峡库区21个县市1995-2005年城镇建设用用地的变化量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1995-2005年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指数与区位商的空间分布变化,采... 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三峡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利用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本文以三峡库区21个县市1995-2005年城镇建设用用地的变化量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1995-2005年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指数与区位商的空间分布变化,采用路径分析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城镇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第二产值、第三产值及城镇人口的路径模型,确定了各影响因子对蜮镇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程度,其中第二产值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影响最大,影响力最小的是城镇人口。此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路径分析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研究中的可行性,同时也为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城镇建设用地 驱动因子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修春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47-1054,共8页
基于国情和现实发展,对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指数模型,综合测度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各省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之于城镇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 基于国情和现实发展,对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指数模型,综合测度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各省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之于城镇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及社会非农化的非协调性程度及其动态演变过程、趋势和类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就如何协调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提出调控对策与优化途径。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整体呈"波浪式"的下降趋势,但整体效益水平还有待提高;非协调性分类及其演化以相对协调型和滞后型为主,且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演变机理分析表明资源要素禀赋与区域差异、国家宏观调控、体制制约、历史遗留和行政区划调整是造成非协调性的主要原因;最后从体制环境改革、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区级财政转移支付视角提出优化调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投入建设 非协调性 动态演变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佛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永梅 吴志峰 +1 位作者 胡伟平 邓南荣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9,共7页
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解译获得不同时期(1988年、1995年、2001年和2005年)广佛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信息,同时采用GIS技术并结合扩展强度指数对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总量... 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解译获得不同时期(1988年、1995年、2001年和2005年)广佛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信息,同时采用GIS技术并结合扩展强度指数对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总量从1988年的260.47 km^2增加到2005年的1 360.93 km^2,且主要增加量集中在1988—1995年;研究区扩展强度指数较大值出现在1988—1995年;1988—2005年,UII较高的区域出现在城郊地带;从扩展方向看,正东和西南一直保持较高强度的扩展;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受高速增长的经济和人口的推动,此外交通建设的完善也带动着城镇建设用地向外扩展。本文可为区域都市区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GIS 城镇建设用地 UII 时空变化 广佛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 被引量:59
8
作者 曹广忠 白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8,共7页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市场环境和城市发展阶段是影响土地效益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区位条件下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不同区位条件的城市着力点应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经济密度 区位差异 影响因素 地级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被引量:16
9
作者 曹蕾 钟菲 +1 位作者 章明 谭英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188-189,192,共3页
以2000~2009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数据源,采用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的平均误差只有0.81%,精度远高于灰色预测模型,充分说明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拟合... 以2000~2009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数据源,采用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的平均误差只有0.81%,精度远高于灰色预测模型,充分说明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灰色预测 BP神经网络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镇建设用地的邻域分析法 被引量:21
10
作者 苏泳娴 王重洋 +3 位作者 张虹鸥 陈修治 林晖 许喜逢 《热带地理》 2015年第2期193-201,共9页
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提取的精度,文章提出一种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邻近象元特征差异的提取城镇建设用地的邻域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栅格运算识别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突变,结合阈值法准确提取建设用地边界。将该方法应用于2... 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提取的精度,文章提出一种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邻近象元特征差异的提取城镇建设用地的邻域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栅格运算识别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突变,结合阈值法准确提取建设用地边界。将该方法应用于2009年中国大陆34个主要城市的建设用地提取,并与基于TM数据以及基于DMSP/OLS数据传统全局阈值法和局部优化法提取的建设用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提取的建设用地象元数与TM影像提取的象元数呈较好的相关性(R2=0.966),均方根误差为191.64个象元,相对精度为82.79%,景观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边缘面积比指数和连接度指数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R2分别为0.475 4、0.366 2、0.858 9和0.915 3)。该方法不仅能准确识别大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斑块边界,而且不会漏掉小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斑块,克服了传统全局阈值法和局部优化法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 夜间灯光影像 城镇建设用地 城镇扩展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纵横评价——以重庆市涪陵新区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琳 田永中 +2 位作者 唐小龙 屈清 梁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1-158,共8页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以涪陵新区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多因素加权叠加法...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以涪陵新区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多因素加权叠加法分别从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将涪陵新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重点保护区、禁止建设区五个等级,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4.81%,42.70%,26.06%,4.23%和2.20%.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性 城镇建设用地 GIS 最小阻力模型 多因素加权叠加法 涪陵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格局演化——基于1993、1998、2003年度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跃云 徐旳 朱喜钢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73,共7页
尝试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对1993-2003年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格局的演化过程加以探讨,对1993、1998、2003年三个年份的夜间灯光数据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1)1993~2003年江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数值尽管与江苏省历年城镇用地统计数据之... 尝试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对1993-2003年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格局的演化过程加以探讨,对1993、1998、2003年三个年份的夜间灯光数据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1)1993~2003年江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数值尽管与江苏省历年城镇用地统计数据之间存在小幅波动,但扩展趋势基本一致。(2)县域城镇建设用地增长一直占江苏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较大比重。(3)江苏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增长在1993~1998年时段呈"扩散"状态,在1998~2003年时段则呈"集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 夜间灯光数据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FAHP的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敏 李满春 +2 位作者 黄秋昊 王亚飞 洪武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8-1324,共7页
新一轮土地整治的理念从单纯的农地整理向全面综合整治转变,其中包括整理城镇的推进。目前城镇建设用地整治工作刚刚起步,对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研究较少,尝试从提高土地生产性、保持土地生产稳定性、保证经济可行性、提高资源环境... 新一轮土地整治的理念从单纯的农地整理向全面综合整治转变,其中包括整理城镇的推进。目前城镇建设用地整治工作刚刚起步,对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研究较少,尝试从提高土地生产性、保持土地生产稳定性、保证经济可行性、提高资源环境保护和保证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选取13个评价因子,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型,然后采用GIS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定量、定性的进行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最后以常州市武进区进行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吻合,表明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型合理,模糊层次分析法用于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价科学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整治 GIS 模糊层次分析法 武进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枫 汤惠君 杜继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4,共8页
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6―2008年,... 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波动增大,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偏移;2)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显著,空间格局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和峰值效应;3)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别较大,按基础水平和提高速度的差异划分为4种类型区,其中基础高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和基础低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涉及城市数量较多;4)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规模的增大、交通区位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 时空特征 影响机理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多情景模拟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孟霖 郭杰 +1 位作者 欧名豪 李昆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城镇建设用地多情景模拟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扬州市为例,以2005年、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训练数据,借助景观安全格局与ANN-CA模型模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并利用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矩阵与景观格... 城镇建设用地多情景模拟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扬州市为例,以2005年、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训练数据,借助景观安全格局与ANN-CA模型模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并利用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13—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情景下的城镇建设用地模拟扩张占用其他景观规模不同,但均占用农村居民点规模最多,其中,惯性发展情景下,模拟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以布局在低景观安全格局为主,占用耕地、水域、林地规模较高;基本保障情景下,模拟新增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中景观安全格局区域,较惯性发展情景占用耕地规模增加,占用水域、林地规模减少;与惯性发展情景、基本保障情景相比,最优保护情景下占用耕地规模略高但集中于高景观安全格局区,新增占用水域规模、林地规模降低。(2)不同情景下的景观格局也存在差异,惯性发展情景下,景观格局变化一定程度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但不利于耕地机械化生产,影响林地、水域生态服务功能;基本保障情景下,景观格局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对非人工景观的破坏程度较惯性发展情景降低;最优保护情景下,景观格局变化更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发展。(3)惯性发展情景下,应适当规划生态基础设施,严格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基本保障情景下,应充分发挥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底线功能,引导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开发与布局;最优保护情景下,可通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等措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景观安全格局 ANN-CA模型 多情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青岛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何格 欧名豪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3-127,共5页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将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青岛市城镇建设用地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决定青岛市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是规模效率,提高青岛市城镇建设用地效率的...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将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青岛市城镇建设用地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决定青岛市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是规模效率,提高青岛市城镇建设用地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增加规模效率。因此,提高规模效率应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利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DEA 用地效率 城镇建设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挂钩的动态评价初探——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姚慧 郑新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119,共3页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指标确定的前提是要了解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情况。以济南市为例,定义了城乡居民点关系指数(URSRI)来反映两者总量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城乡居民点变化指数(URS-CI)来反映两者之间的增减变化的关系...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指标确定的前提是要了解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情况。以济南市为例,定义了城乡居民点关系指数(URSRI)来反映两者总量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城乡居民点变化指数(URS-CI)来反映两者之间的增减变化的关系,并提出通过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 挂钩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综合评价与优化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范树平 程从坤 +1 位作者 项思可 张红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4-139,共6页
以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皖江城市带区县为评价单元,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从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集约性两维层面,采用象限法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将整个皖江城... 以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皖江城市带区县为评价单元,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从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集约性两维层面,采用象限法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将整个皖江城市带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协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4个类型区,提出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化对策,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项目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适宜度 集约度 综合评价 皖江城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7-345,共9页
面对人多地少、位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状况,如何合理、有效配置(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评价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为此对其进行评价... 面对人多地少、位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状况,如何合理、有效配置(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评价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为此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的界定,认为其是一个基于生产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性、空间载荷强度及区域关系、制度安排合理程度的客观反映,据此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呈现出: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低,空间特征——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经济效益(3.500 5)>社会效益(3.019 3)>生态环境效益(1.332 9)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我国现有的宏观发展战略,存在重公平、忽视效率的弊端,严重扭曲了区际价值关系("人人"矛盾尖锐)。为各省区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进行区际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以及省区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效益评价 评价体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及其规划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冯章献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74,共5页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位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使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据此本文从非协调性的视角构建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合理性、效益性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位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使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据此本文从非协调性的视角构建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合理性、效益性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发展"与"吃饭"问题、"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的时空一致性及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自然资源条件、城镇人口、GDP、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及社会非农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区位商和关联系数是其可行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城市规模、城镇化质量及制度安排的规划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镇建设用地非协调性 规划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