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阶段对比的中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关系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琼 杜晓航 盛业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4,共9页
以速度标准判定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要素和土地要素的投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从城镇化阶段对比的角度考察二者关系是一个可行的视角。在总结城镇化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城... 以速度标准判定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要素和土地要素的投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从城镇化阶段对比的角度考察二者关系是一个可行的视角。在总结城镇化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自身规律,从"阶段协调"的角度考察不同饱和值情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变化。结果表明:(1)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符合Logistic曲线过程,但二者拐点存在明显差异,应该分阶段分析二者协调关系;(2)按"阶段协调"的标准判断,在城镇化"起步—加速—减速"阶段,二者关系分别为起步阶段土地城镇化明显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加速阶段土地城镇化靠近人口城镇化,减速阶段土地城镇化将超前于人口城镇化;(3)在城市人口发展和土地管控的4种情景中,代表"人口低度集聚、土地宽松管控"的情景2是促使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实现在减速阶段协调的最优方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阶段,树立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阶段协调"的调控理念;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近年来城市土地快速扩张的积极意义,即它是对人口城镇化的阶段性追赶,但减速阶段则需要对土地城镇化进行适度管控,避免其过度追赶人口城镇化而导致二者关系出现新的不协调;应合理把握政策管控的松紧度,选择适宜的人口城镇化峰值(80%左右)和人均城镇用地标准(115 m2以上),以促进二者在减速阶段末期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阶段 人口城镇 土地城镇 Logistic过程 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镇化率与治理传统的城市设计制度研究——以7个发达国家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靖北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72,共6页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当前我国城镇化率水平已接近70%,建立城市设计制度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制度框架上尚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体系,因此,借鉴国外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经验尤为重要。以英...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当前我国城镇化率水平已接近70%,建立城市设计制度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制度框架上尚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体系,因此,借鉴国外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经验尤为重要。以英、美、德、法、日、韩、新7个发达国家为例,从城镇化阶段和治理传统两个维度详细剖析其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历程和特征,力图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规律,从而提出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制度建设 城镇化阶段 国外城市设计制度 制度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城镇化形式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学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60,共7页
对发达国家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发现,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城镇化从中心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去城市化到再城镇化的进程及其伴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是由于政府职能... 对发达国家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发现,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城镇化从中心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去城市化到再城镇化的进程及其伴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是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过分依赖市场的力量所致,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或错误而非客观规律。城市区域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在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正在被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在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以及环境条件均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前提下,中国的城镇化应当在全面研究和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和科学合理的政策干预城市区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城镇化阶段性特征 城镇形式演变 城市区域 中国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 被引量:23
4
作者 曹钢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83,共6页
从定位于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城乡关系变化的视角出发,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模式:"城市瓦解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前)、"城市馈补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农村转变城市模式"(20世纪80... 从定位于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城乡关系变化的视角出发,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模式:"城市瓦解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前)、"城市馈补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农村转变城市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农村转变城市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城乡一体化最终是要把农村"化"为城或镇,亦表现为第三阶段城镇化模式的路径创新。城镇化的实质在于解决城乡之间诸多方面的对接和均等化问题,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整体素质"少差别或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阶段 农村转变城市模式 农村改革实践 城乡一体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启动时期的城市规划战略探讨——以中西部地区城镇发展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钺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3,共3页
本文对中西部地区此阶段内的城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镇启动阶段 人口城镇 地域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