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数字政策供给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1
作者 王维国 张逸君 范丹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86,共14页
数字经济是现阶段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政策是驱动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制度保障。基于2011—2019年中国2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数字经济、数字政策供给及其叠加效应对城市高质... 数字经济是现阶段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政策是驱动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制度保障。基于2011—2019年中国2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数字经济、数字政策供给及其叠加效应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数字政策供给增强了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和数字政策供给对东部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作用更显著,但对绿色发展这一城市高质量发展细分维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激发大众创业活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财政透明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且数字政策供给强化了数字经济的赋能机制;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影响,但数字政策供给并未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为了发展数字经济,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应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区域联动效应,在提高数字政策供给强度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政策供给 城市高质量发展 空间计量模型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4
2
作者 段永彪 董新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2,共12页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城市治理的战略目标,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维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析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困境挑战与现实路径。...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城市治理的战略目标,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维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析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困境挑战与现实路径。以科技创新、产业、人才、绿色发展和数智化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基于颠覆式创新、多要素融合、新质劳动者、绿色化发展和数智化赋能,助力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治理效能提升等发展目标,进而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包括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动力不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任务艰巨、高素质人才总量和支撑不足、城市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压力叠加、治理复杂性加剧与数智化挑战。因此,需要通过构建城市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扎实推进生态兴城、提升城市整体数智治理效能等现实路径,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市治理 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 人才集聚 绿色可持续发展 数智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俊铭 黄海刚 +1 位作者 夏友富 曲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0-36,共7页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采用2011—2022年我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并且对东部、中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采用2011—2022年我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并且对东部、中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对西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2)提升城市人才数字素养、扩张金融市场规模是数字经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3)人才数字素养使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而金融市场规模则使其产生了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才数字素养 金融市场规模 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创业活跃度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阳杨 郭佳钦 王少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2,共12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4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创业活跃度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究产业结构升级、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的门槛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新...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4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创业活跃度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究产业结构升级、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的门槛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显示,在金融发展水平、人才资本水平高的城市,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人才集聚以及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而增强,呈现显著的门槛效应;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业活跃度 城市高质量发展 门槛检验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机理、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1
5
作者 项松林 孙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0,202,共11页
新质生产力在要素结构、支撑载体、功能机制、形态模式上具有高科技、高水平、高效能、高质量、高阶性等内涵与特质。城市是承载人口的重要空间、创新活动的重要策源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 新质生产力在要素结构、支撑载体、功能机制、形态模式上具有高科技、高水平、高效能、高质量、高阶性等内涵与特质。城市是承载人口的重要空间、创新活动的重要策源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质生产力通过高科技赋能,引领城市新型要素集聚;通过高水平支撑,引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通过高效能变革,引领城市动能转换;通过高阶性跃迁,引领城市形态升级。当前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动力变革、产业支撑、品质提升、形态跃迁等现实困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形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推动“四化”协同,创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型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 被引量:5
6
作者 丁松 叶金鑫 李若瑾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8-102,共5页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把握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含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1—2021年我国211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把握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含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1—2021年我国211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研判城市总体、各地区和六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显著;西部地区多极分化态势明显,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整体协调度最高;研究期间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贡献均小于区域内差异贡献,且总体基尼系数和区域间差异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从非均衡差异化状态向包容性增长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质量发展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演化趋势 非均衡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PSM-DID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宋琪 刘佳琪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建立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建立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SM-DID模型评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直接正向影响,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间接影响,且对不同区域与行政等级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以上结论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推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城市高质量发展 PSM-DID 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段琳琼 郝铭 +1 位作者 赵修研 陈常优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在厘清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M等方法,并结合多项时空分析手段对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与... 在厘清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M等方法,并结合多项时空分析手段对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平稳增长态势,两者耦合协调水平处于轻度失调阶段,总体呈现中游>下游>上游的分布格局,未来十年耦合协调度指数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均衡发展态势显著,但区域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应着力从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的更新与相互机制入手,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互促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耦合协调度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绿色技术创新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翟志强 张多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12,共6页
选取2011—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 选取2011—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大城市与中心城市更显著。基于此,提出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力度、探索新质生产力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建议,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绿色技术创新 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及发展导向——基于居民调查视角 被引量:97
10
作者 张文忠 许婧雪 +1 位作者 马仁锋 马诗萍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9,共7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带动引领整体高质量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关键转型期,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厘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带动引领整体高质量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关键转型期,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厘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明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既是今后城市建设的战略导向与主体内容,又是破解中国不同区域各种“城市病”的关键抓手.本文在解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利用课题组多年积累的问卷调研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发展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质量发展 理论基础 人居环境 城市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耦合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5
11
作者 唐欣 许永斌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04-108,共5页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双重向度”,其耦合协调状况能够较好地表征数字经济的发展结构,可将其命名为数字耦合度。文章基于2015—2019年中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将数字耦合度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双重向度”,其耦合协调状况能够较好地表征数字经济的发展结构,可将其命名为数字耦合度。文章基于2015—2019年中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将数字耦合度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的合理性,并对数字耦合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耦合度有效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地区城市,其赋能水平依次提升;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到生态层面,其赋能水平依次降低。从传导机制来看,数字耦合度可以通过创业活跃度、人才聚集和金融发展这三个中介渠道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耦合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数字耦合度 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否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地级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晓红 李宣廷 张少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7,共11页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优化城市资源分配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结构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探索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至关重要。基于2004—2019年的地...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优化城市资源分配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结构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探索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至关重要。基于2004—2019年的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和Landscan高分辨率全球人口分布数据,探索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利用地形起伏度和明朝驿站获取的数据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运用静态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在不同阈值区间的城市规模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同作用。此外,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人口流动对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城市等级和地理区位进行异质性分析,通过去除副省级城市、替换被解释变量以及选取典型时间段等方式展开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程度提升有利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2)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呈非线性关系,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而言,多中心空间结构会减弱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3)人口流动在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显著。(4)相对于等级较低的城市,等级越高城市的多中心结构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越具有负向影响;不同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据此认为应在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确保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头作用、形成有序的城市发展布局规划等方面综合施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空间结构 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规模 面板门槛模型 工具变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解析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秉镰 汪旭 边杨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3,共9页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内外双重困局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各类活动的基本遵循。恰逢“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际,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格局为统领,立...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内外双重困局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各类活动的基本遵循。恰逢“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际,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格局为统领,立足国内市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顺应人口、土地、资本、数据、环境等要素转化的新趋势,从供需互动、创新驱动、空间要素生产率提升、制度变革、产业链升级、治理深化六方面着手,围绕促进城市平衡、充分、高效、公平、可持续、安全发展等目标要求,抓紧构建符合人口大国要求的城市产业和就业体系,加快大尺度区域整合和城乡融合,逐步实现临近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品质治理,持续关注城市不可移动、非贸易型要素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格局 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与区域分化 被引量:19
14
作者 师博 何璐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5,共11页
基于发展的基本面、社会成果和生态成果3个维度,采用由时空极差熵权法和均值法构成的组合赋权,测度2004-2018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使用方差分解、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 基于发展的基本面、社会成果和生态成果3个维度,采用由时空极差熵权法和均值法构成的组合赋权,测度2004-2018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使用方差分解、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实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而且呈现“下游发达、中游居中、上游落后”和“强省会”的特点。(2)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距有小幅上升趋势,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差距最大,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差距最小,区域内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3)生态成果差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高质量发展 Kernel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分权、金融集聚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冉启英 朱为利 任思雨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9-69,共11页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并用熵值法测度出中国270个地级市2006—2018年高质量发展指标,分析了财政分权、金融集聚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构建动态SYS-GMM实证检验两者及其交互项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探讨其对高...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并用熵值法测度出中国270个地级市2006—2018年高质量发展指标,分析了财政分权、金融集聚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构建动态SYS-GMM实证检验两者及其交互项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探讨其对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冲击效应,进一步以城市规模等级及细分五大发展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论是全局效应还是异质性效应均呈现“先抑后升”的“U”型关系;金融集聚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异质性效应下呈现“U”或“倒U”型等非线性关系;两者关联效应抑制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异质性结果有所差异;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发现,财政分权、金融集聚及两者交互项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长期冲击效应为正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优化财税制度引导金融流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金融集聚 城市高质量发展 长期冲击效应 关联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评价逻辑与空间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杜宇 李娜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5-156,共12页
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一体化成效,对于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意义重大。在深入剖析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构建涵盖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效益的评价体系,据此研判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 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一体化成效,对于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意义重大。在深入剖析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构建涵盖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效益的评价体系,据此研判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顶层制度逐步完善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上升,增长动力转换与发展效益变革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明显,上海周边地区呈现多中心抱团取暖的高高集聚特征,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杭州、宁波、南通为战略支点,以效益提升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南京、合肥两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差异明显,呈现“一城独大”的单中心格局;杭州周边城市多数毗邻上海、苏州、宁波,受杭州和沿海中心城市的双重要素“虹吸”导致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杭州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心性特征较为明显。区域间差异是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都市圈尺度的区域间差异小于省市尺度。新时期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发挥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市与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推动邻近都市圈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城市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 空间特征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丹妮 王俊文 《征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8-85,共8页
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新一轮金融政策深入推进,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全新契机。基于2012—2021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滞后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探讨绿色金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新一轮金融政策深入推进,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全新契机。基于2012—2021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滞后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探讨绿色金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不仅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而且对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空间溢出效应;绿色金融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中部地区、中小型城市及普通地级市高质量发展影响更显著;绿色金融可通过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未来,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结构、制定差异化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因地制宜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城市高质量发展 空间滞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师博 何璐 邹林秀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33,共11页
城市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载体,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心所在。本文聚焦于2004—2019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使用熵值法测算出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基于条件收敛方程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考... 城市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载体,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心所在。本文聚焦于2004—2019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使用熵值法测算出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基于条件收敛方程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考察其收敛性。实证的主要结论为: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整体呈U型变动特征,发展的生态成果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呈现“下中上”的反向梯形结构特征,即下游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带来的外溢效应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全局性影响,使得黄河流域上游城市与中下游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更为相似,促进了全流域条件收敛;政府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上游城市高质量发展速度,但对中下游城市却有不显著的负面影响。最后指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中下游城市侧重于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上游城市需加大环境规制和保护力度,进而在顶层设计上借助转移支付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 创新 经济活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8
19
作者 张跃胜 张少鹏 王晓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48,共10页
基于2001—2020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绩效存在显著的正... 基于2001—2020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绩效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4)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绩效的政策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以及较大规模城市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进一步优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扩大试点政策覆盖范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帮助企业向清洁型、低碳型发展转型;针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特点,积极调整完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践方案,以充分发挥“双碳”目标下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试点 城市高质量发展 “双碳”目标 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以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荣 胡业翠 +1 位作者 胡菲 徐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30,共11页
研究目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SOFM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在国土空间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除沿海纵轴(L1)和部分节... 研究目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SOFM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在国土空间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除沿海纵轴(L1)和部分节点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外,其他轴线城市发展质量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和低质特征;(2)国土空间结构和效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但不同城市存在差异,整体看优化开发区主要面临国土空间结构优化问题,重点开发区则更应重视国土空间效率提升;(3)综合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主体功能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等7类空间治理模式区,并结合“两横三纵”轴线分类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治理路径。研究结论:未来应分区分类推进“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分区 SOFM 城市高质量发展 空间治理 两横三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