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协同理论的城市边缘地带城村景融合发展研究
1
作者 邓毅 刘嘉纬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7期137-143,共7页
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选取昆明城区东北部城市边缘地带作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划分为城市、乡村、景区3个子系统;运用耦合协同度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子系统的耦合指标体系,测算了该地区2023年城市子系统、乡村子系统及景区... 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选取昆明城区东北部城市边缘地带作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划分为城市、乡村、景区3个子系统;运用耦合协同度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子系统的耦合指标体系,测算了该地区2023年城市子系统、乡村子系统及景区子系统的耦合协同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3个子系统均处于低度协同发展状态,整体处于中度协同状态。并提出了多维度的协同发展策略,以促进该城市边缘地带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地 融合发展 耦合协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边缘地的乡村旅游开发战略路径研究
2
作者 陈警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3期46-48,共3页
贵阳翁井村地处贵阳市观山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地村落,以贵阳翁井村为例探讨基于城市边缘地的乡村旅游开发战略路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概述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战略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贵阳翁井村现状,通过分析贵阳翁井村旅游规划战... 贵阳翁井村地处贵阳市观山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地村落,以贵阳翁井村为例探讨基于城市边缘地的乡村旅游开发战略路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概述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战略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贵阳翁井村现状,通过分析贵阳翁井村旅游规划战略路径,提出了促进贵阳翁井村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发展对策,以为相关村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地 村落 乡村旅游 规划开发 翁井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地区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谢涤湘 魏清泉 梁志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7-41,共5页
城市是一个以社会经济系统为主、自然生态系统为辅的高密度人类活动地域空间。由大面积的绿地所组成的绿色 开敞空间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受到了各 地政府的... 城市是一个以社会经济系统为主、自然生态系统为辅的高密度人类活动地域空间。由大面积的绿地所组成的绿色 开敞空间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受到了各 地政府的普遍重视,对城市边缘地带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和利用渐趋加强,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广 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为例,探讨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边缘地带绿色开敞空间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绿色开敞空间 保护区 城市边缘地 广州市海珠区 利用研究 果树 自然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 自然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地域的土地利用战略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志恒 杜啸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589-7590,共2页
分析了城市边缘地域的土地利用战略制定机制,通过具体案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地域的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战略。
关键词 高速城市 城市边缘地 土地利用战略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地带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卓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6749-6751,6775,共4页
概述了城市边缘地带历史文化建筑的空间形态,提出了对其保护的对策以及处理、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 城市边缘地带历史文化建筑 保护 利用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城市边缘地区规划建设构想
6
作者 金明川 冰寄海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城市边缘地 规划建设 长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地带空间与功能发展模式--以南宁市安吉花卉公园片区发展策划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晓婷 陈胜林 +2 位作者 唐湄 吴乐斌 黄宇玺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9-114,共6页
文章以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征与发展困境,对其出现被动式空间流变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整合区域资源的基础上,把握新的发展势态和需求趋势,以辩证的策划思维,探索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及功能衍变的可能性;针对合理预判,提出区域功... 文章以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征与发展困境,对其出现被动式空间流变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整合区域资源的基础上,把握新的发展势态和需求趋势,以辩证的策划思维,探索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及功能衍变的可能性;针对合理预判,提出区域功能升级转化的策略,以形成发展模式,指导城市边缘区多维平衡下的开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发展模式 被动式空间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茧 城市边缘地带建筑垃圾的消解与季节性河流湿地生态恢复
8
作者 贺小柁 李伟 +2 位作者 张霄 董芦笛 樊亚妮 《风景园林》 2011年第6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城市边缘 建筑垃圾 生态恢复 季节性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问题面向与治理路径——基于一种混合研究方法
9
作者 胡艳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8,共9页
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等混合研究方法对J市10个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的质性数据资料对传统的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进行改进,并在整合与分析一手定性与定量数据的基... 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等混合研究方法对J市10个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的质性数据资料对传统的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进行改进,并在整合与分析一手定性与定量数据的基础上对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当前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普遍面临较为严重的诉求表达不畅、情感沟通壁垒、信息公开不足、优质资源匮乏等问题面向,导致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对于高质量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其供给短缺的矛盾不断加剧。可基于诉求、情感、信息、资源四个维度提升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治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社区 养老服务 质量评价 混合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TOD规划实践——以深圳地铁16号线坪山段为例
10
作者 叶海飞 张彬 徐茜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2,共7页
城市边缘区交通发展水平较低,轨道交通的引入将冲击片区既有交通系统,有必要围绕轨道站点,优化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布局,打造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交通系统融合、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TOD社区,实现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以深圳地铁16... 城市边缘区交通发展水平较低,轨道交通的引入将冲击片区既有交通系统,有必要围绕轨道站点,优化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布局,打造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交通系统融合、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TOD社区,实现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以深圳地铁16号线坪山段为例,基于TOD规划设计理论,从轨道站点、站区、站群三个维度,系统探索城市边缘区轨道沿线TOD规划方法。规划实施后,地铁16号线沿线形成“四区互补、双心联动”的轨道发展轴带,各轨道站点用地差异化混合共享、街区营造精细生态、轨道接驳融合高效,实现轨道沿线TOD规划引领,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集聚力、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轨道交通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街区营造 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策略分析
11
作者 陈飞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5期122-122,共1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其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统筹空间布局在城市边缘区,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对统筹空间布局意义重大。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需全面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其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统筹空间布局在城市边缘区,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对统筹空间布局意义重大。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需全面评估区域内的森林、河流、湿地等生态资源。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敏感区,将这些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可持续发展 城市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产—人”关联视角下城市边缘乡村转型的多尺度路径——以江苏溧阳北拓区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和平 高黎月 +2 位作者 赖文韬 付鹏 彭航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5,75,共8页
文章从空间、要素和时间维度,辨析城边村与“城”“产”“人”三重外部动力的多重关联性,构建“城—产—人”关联视角下的城边村转型研究框架。在此视角下,基于城边村演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总结,从城区、园区、社区3个层面探讨城边村转型... 文章从空间、要素和时间维度,辨析城边村与“城”“产”“人”三重外部动力的多重关联性,构建“城—产—人”关联视角下的城边村转型研究框架。在此视角下,基于城边村演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总结,从城区、园区、社区3个层面探讨城边村转型的多尺度空间路径,分别为:以城乡融合推动空间结构重组、以产业转型支撑空间布局融合、以人群需求引领品质生活营造。最后以溧阳北拓区乡村为例,以“融入城区—联动园区—激活社区”为脉络,提出城边村多尺度协同的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转型与新型城镇化提供可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乡村转型 乡村规划 多尺度 溧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晨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4,共10页
快速城市化伴随着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衰退与价值耗散。由此引发的区位比较优势削弱限制了边缘空间的资本积累和价值创造潜力,导致存量难更新和增量不经济的双向发展困境。本文在回溯城市边缘区生态资本化历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价值耗散的... 快速城市化伴随着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衰退与价值耗散。由此引发的区位比较优势削弱限制了边缘空间的资本积累和价值创造潜力,导致存量难更新和增量不经济的双向发展困境。本文在回溯城市边缘区生态资本化历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价值耗散的空间表征和认知局限解释框架,最终提出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捕获的空间规划响应策略。研究得出:城市边缘区的生态价值耗散强化了空间要素替代,延缓了土地更新时机,并衍生了生态成本多尺度扩散;价值核算偏差、增长脱钩困局与生态管制悖论是制约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认知的关键因素;在规划实践中,通过“时空统筹”的资源梳理、“城绿融合”的价值创造和“刚柔互补”的系统运营维护能促进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空间生产 生态价值 空间表征 规划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克昊 谭荣辉 +1 位作者 张扬 刘耀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183-9198,共16页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转换且生态环境变化剧烈的区域,研究该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影响因素对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局部区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中部特大城市武汉市的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区,采用1995、2005、2015、2022年的土地利用...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转换且生态环境变化剧烈的区域,研究该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影响因素对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局部区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中部特大城市武汉市的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区,采用1995、2005、2015、2022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测算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揭示影响因素与其空间关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在1995—2022年间耕地和水域面积显著降低,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2)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从0.54下降至0.36,中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减少,低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3)国内生产总值密度,建设用地密度、道路核密度、距最近主干道距离、距最近省级开发区和距最近主要湖泊的距离与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仍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规律。未来需要重点关注湖泊、主干道和城市中心周边自然生态用地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强化土地用途空间管制的法规作用,以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引导产业和经济的集聚发展,从而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 城市边缘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的城市边缘区生境服务评估与分区 被引量:12
15
作者 夏哲一 刘黎明 +3 位作者 袁承程 魏雪 黄家嗣 王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1513,共13页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交接的社会-生态脆弱区,科学评估其生境服务,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境服务评估中将社会和生态视角进行整合,有利于制订具有接受度和包容性的保护与管理策略。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交接的社会-生态脆弱区,科学评估其生境服务,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境服务评估中将社会和生态视角进行整合,有利于制订具有接受度和包容性的保护与管理策略。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构建“生境质量-生境感知”的生境服务评估框架,综合InVEST模型和SolVES模型开展评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境质量和生境感知的耦合协调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协调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生境服务分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呈“西高东低”格局;生境感知空间分布则多临近水系呈“条带状”格局。(2)生境质量与生境感知的耦合协调程度为轻度失调,且失调单元较多。(3)社会经济因素为耦合协调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多与景观格局因素共同作用。(4)基于生境质量和生境感知的匹配与耦合协调关系,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大类、12小类生境服务区,以进行针对性保护与管理。研究结果可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境综合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生境质量 感知 InVEST模型 SolVES模型 城市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衡协同视角下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毛倩鸿 田雅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67-6583,共17页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人地关系复杂、城乡冲突尖锐的特征,其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功能呈现权衡或协同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城市边缘区ESs的相互关系、基于功能协调目的对其进行优化,对于缓解人地关系矛...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人地关系复杂、城乡冲突尖锐的特征,其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功能呈现权衡或协同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城市边缘区ESs的相互关系、基于功能协调目的对其进行优化,对于缓解人地关系矛盾、实现乡村振兴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市为例,在识别城市边缘区基础上,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水质净化、文化服务7种关键ESs进行评估,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自组织网络方法探究ESs权衡协同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对城市边缘区进行分类及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苏州市918个村庄被识别为城市边缘区;2)生境质量与粮食供给存在极显著的权衡关系(R_((xy))=-0.77),生境质量与文化服务存在极显著的协同关系(R_((xy))=0.95),2010—2022年间ESs间的关系以权衡效应为主,协同效应较少,整体权衡关系呈减弱趋势;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5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别为生态服务协调簇、生态服务失调簇、生态保育簇、生态游憩休闲簇以及生态风险加剧簇;4)提出了促进城市边缘区ESs协调,有助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关系 时空演变 优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与双注意力网络的城市边缘区不透水面变化检测
17
作者 穆正阳 戴建国 +4 位作者 张国顺 侯文庆 陈沛沛 曹宇娟 许淼淼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55-362,共8页
不透水面作为城市化的重要特征,可直观反映城市化范围,利用遥感影像与计算机视觉检测不同时序间城市边缘区不透水面的变化,是观测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对于城建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和自然环境的... 不透水面作为城市化的重要特征,可直观反映城市化范围,利用遥感影像与计算机视觉检测不同时序间城市边缘区不透水面的变化,是观测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对于城建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和自然环境的过渡区域,地物类型复杂凌乱,具有高度异质性,为变化检测任务带来了巨大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方法采用SE(Squeeze and Excitation)压缩激励结构与多尺度融合模块(Multi-scale Fusion Module,MSFM)对Deeplabv3+网络进行改进优化,构建高精度不透水面变化提取网络MSDANet(Muti-scale Dual-attention Network,MSDANet),实现不透水面变化自动提取。同时,基于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平台,获取2017年与2021年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可见光影像,构建一个注释良好的高分辨率不透水面变化检测数据集HISCD,并将其开源。通过与7种主流变化检测网络进行对比,MSDANet取得了最好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变化提取能力,能够精准提取多种不透水面变化类型。在HISCD测试集中OA,Precision,Recall,F1与MIoU各指标分别达到了90.77%,80.51%,78.83%,79.63%与68.80%。该方法为城市扩张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城市扩张 不透水面 变化检测 高分辨率 变化检测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效率陷阱”与脱困之道——基于成本-收益的解释框架
18
作者 梁晨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8,共9页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具弹性的空间,兼有增量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存量发展的资源储备。然而,外延扩张与内涵优化范式的同时失灵导致城市边缘区发展停滞,并进入用地效率螺旋式衰减陷阱,成为制约城市化高质量转型的重要问题。首先,归...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具弹性的空间,兼有增量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存量发展的资源储备。然而,外延扩张与内涵优化范式的同时失灵导致城市边缘区发展停滞,并进入用地效率螺旋式衰减陷阱,成为制约城市化高质量转型的重要问题。首先,归纳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效率陷阱”的三阶段模式,并揭示了低效土地利用的负反馈循环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成本-收益视角构建了城市边缘区土地效率困境的多维度解释框架。其中,过度供地、区位劣势和技术洼地导致城市边缘区用地规模收益递减,而土地债务、社会治理和生态耗损构成城市边缘区用地成为边际成本递增的主要原因。最后,从经济、空间和社会3个维度提出“降本增收”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转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城市 土地效率 空间绩效 成本-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990—202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巩义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研究
19
作者 黄懿 杨若楠 冯艳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6-12,共7页
以郑州市下辖且接壤的巩义市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和2020年两期TM/OLI影像和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使用1 km×1 km网格划分样区并提取各样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数值,借助数学模型分析确定城市边缘区范围,分析巩义市近30年来城市边缘... 以郑州市下辖且接壤的巩义市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和2020年两期TM/OLI影像和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使用1 km×1 km网格划分样区并提取各样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数值,借助数学模型分析确定城市边缘区范围,分析巩义市近30年来城市边缘区用地变化特征及扩展机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是用地扩张的基础因素,政策与经济是边缘区外扩的核心驱动力,交通对扩张具有指向性作用;边缘区内的土地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农业用地锐减,同时受距离和开发时序影响,用地类型交错复杂,破碎化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遥感影像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扩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预测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玉萍 李江风 高燕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3,共3页
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定量分析其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 ,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 ,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揭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 ,提出研究区土地利用扩展的“北工南农”模式。
关键词 城市边缘地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预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