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的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方法研究——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曹加杰 傅剑玮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58,共6页
提出以城市绿色空间为载体,选取不同生境类型、对城市化适应能力不同的物种为目标物种,结合物种观测数据和InVEST模型生境质量评估模块进行生境源地的识别及成本面信息的提取,应用最小成本路径综合模拟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的方法。... 提出以城市绿色空间为载体,选取不同生境类型、对城市化适应能力不同的物种为目标物种,结合物种观测数据和InVEST模型生境质量评估模块进行生境源地的识别及成本面信息的提取,应用最小成本路径综合模拟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的方法。以南京为例,选取了9种鸟类作为目标物种,分析了其现状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结果表明,迁移能力和城市化适应能力对物种分布的范围和生境类型的广泛程度影响较大。现状网络对城市化适应能力强或迁移能力强的物种较友好,对城市化适应能力差且迁移能力弱的物种有严重不良影响。对于综合的网络,中部的核心区多但被建设区割裂,北部的核心区少而分散,南部的核心区少但联系紧密,三部分的主要连通性结构为滁河、溧水河、秦淮河、秦淮新河和较连续的山林地或水库坑塘。此外,在半自然生境斑块内也生成了许多分散路径,部分联系紧密的斑块形成了组团结构。最后,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 INVEST 最小成本路径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MCR复合模型的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丽容 冯晓蕾 +2 位作者 常青 刘华 王剑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118,共6页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色...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 VEST-MCR复合模型的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 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 生境质量评价 InVEST-MCR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生境质量评估和电路理论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瑞雪 林小龙 李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4,共7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由56个生态源地、79条生态廊道、面积约71.69 km^(2)的生态夹点和180.12 km^(2)的生态障碍点构成。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中西部的山体、林地等生态质量较高的区域;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区;生态源地间普遍存在生态夹点,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生态障碍点多位于生态源地的边缘或生态廊道内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及东北部。从生态源地、廊道和夹点的保护与质量提升,生态障碍点的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界定与分级三方面,提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策略,为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方法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生境质量评估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识别评价、网络构建与优化模型研究
4
作者 王智勇 冯京昕 +2 位作者 黄亚平 杨体星 谢来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89,共7页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生态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信息和能量的重要用地,是促进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以6个特大(超大)城市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复合模...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生态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信息和能量的重要用地,是促进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以6个特大(超大)城市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复合模型对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和评价,通过生境质量评价结果提取核心生态源地并生成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各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进化趋势的分析,提出各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并探索构建了“绿楔+绿环”的环网放射式和“绿心+绿带”的带网棋盘式2种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以期为中国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优化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特大城市都市区 生态空间网络 优化模型 生境质量评价 MSPA-InV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发展水平及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晓博 宋红波 +1 位作者 柏益尧 左玉辉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45,共4页
本文对比国内外实例,评述了我国当前绿色空间的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存在问题,从必要性、组成要素、构建方法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建设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体系,提出从建设绿色空间网络、开展屋顶绿化等方面入手提高城市绿色空间水平。
关键词 空间网络 绿色 策略研究 发展水平 城市 提升 发展现状 组成要素 网络体系 构建方法 屋顶绿化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有活力的绿色空间网络──浅谈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欣 沈建军 《浙江林业科技》 2001年第5期53-55,共3页
在分析传统城市绿地系统基础上,从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探讨 21 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特点,重新诠释“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方式,提出营建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 绿色空间网络 风景园林 城市开放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史玉芳 兰欣颐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6-98,共13页
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不仅是实现生态经济二维模式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14—2018年中部地区37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E-SBM模型测度各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运用引力模型识别各资源型城... 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不仅是实现生态经济二维模式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14—2018年中部地区37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E-SBM模型测度各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运用引力模型识别各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解构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具有放缓趋势;各资源型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显著,网络层次结构和效率关联性不具阶梯性,具有多核心发展趋势;根据个体中心性分析,洛阳等5个城市在网络中扮演“发动机”角色;通过块模型分析将37个资源型城市分为四大板块,其中大同等10个城市和淮南等9个城市均属于净受益板块,但协同的强弱性存在差异,洛阳等10个城市和新余等8个城市同属于双向溢出板块,但表现出的溢出效应不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制定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实现区域内向绿色协同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发展效率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关联网络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色空间生境样方构成与形态要素:以西安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晖 曹朔 陈宇 《风景园林》 2021年第6期70-75,共6页
城市中小尺度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与其连通性结构对于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社区生活圈服务影响下的城市绿地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典型性、重复性的绿色空间格局。探讨城市绿色空间构成的最小样方及其生境要素与形态结构... 城市中小尺度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与其连通性结构对于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社区生活圈服务影响下的城市绿地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典型性、重复性的绿色空间格局。探讨城市绿色空间构成的最小样方及其生境要素与形态结构是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与绿地规划设计的重要途径。基于西北地区城市场地生境营造与地被植物群落设计的基础性成果,以西安城市新旧城区绿色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研究—地理信息解译—现场调查—聚类分析的研究路径,提出“2 km×2 km”的城市街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的基本尺度样方及4种典型模式,即单核心放射型、多核心散布型、廊道穿越型、散点分布型,并分析了样方的形态、要素与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初步探究提升样方体系中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空间 城市景观镶嵌体 街区尺度 研究样方 场地生境 城市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岳书敬 高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1,共11页
文章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结构和绿色发展绩效,识别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 文章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结构和绿色发展绩效,识别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外向关联度显著提升了绿色发展绩效,而内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存。异质性分析显示,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归结果与基准保持一致,而成渝城市群两类关联度均提升了绿色发展绩效;2014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的抑制作用不再显著,而外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变大。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影响绿色发展绩效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空间网络结构 绿色发展绩效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优化 被引量:43
10
作者 陈泓宇 李雄 《风景园林》 2021年第2期16-21,共6页
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严峻的背景下,优化生境网络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关键作用,是当前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重点内容。MSPA-InVEST模型对中心城区尺度绿色空间的生境网络优化具有优势性与创新性,以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使用MSPA-InV... 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严峻的背景下,优化生境网络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关键作用,是当前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重点内容。MSPA-InVEST模型对中心城区尺度绿色空间的生境网络优化具有优势性与创新性,以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使用MSPA-InVEST模型遴选生境源地,并以此为基础识别生境廊道与生境节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尺度生境斑块连通性欠缺,生境破碎化且质量呈两极化趋势;通过识别生境源地205个(32个核心生境源地)、生境廊道463.2 km(88.5 km关键生境廊道)、生境节点527个(49个重要生境节点),构建研究区域生境优化网络。在新时期生态建设背景下,研究结果能够准确指导未来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建设,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空间 生境网络 北京中心城区 MSPA INV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定量化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1
作者 陶宇 李锋 +1 位作者 王如松 赵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30-2342,共13页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城市绿地数量和结构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城市绿地斑块和廊道连接的景观格局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交互作...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城市绿地数量和结构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城市绿地斑块和廊道连接的景观格局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交互作用以及可达性分析方法,比较了城市绿地沿城乡分布的梯度分析方法。并总结了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空间显式表征和多尺度分析,以及格局的定量研究与规划的结合,并应用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空间 空间格局 网络分析 可达性分析 梯度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色网络与生物多样性保育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庆费 《园林》 2018年第4期2-5,共4页
针对城市生境的片段化格局和孤岛化特征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及其格局产生的直接影响,物种栖息生境的保护和修复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核心问题。从区域尺度重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空间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以城市绿色... 针对城市生境的片段化格局和孤岛化特征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及其格局产生的直接影响,物种栖息生境的保护和修复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核心问题。从区域尺度重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空间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以城市绿色网络为基础,保护和恢复城市区域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类型以及珍稀濒危物种,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育 城市区域 绿色网络 珍稀濒危物种 栖息生境 空间格局 区域尺度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街区尺度生境网络构建的案例与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朔 陈宇 +2 位作者 许博文 邱雪玮 刘晖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城市街区尺度绿色空间呈现破碎化空间格局会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街区尺度生境网络是连接场地绿化与城市整体区域生态系统的纽带,是维护城市内部最小生境单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保障。与宏观尺度相比,街区尺度生境网络构建在... 城市街区尺度绿色空间呈现破碎化空间格局会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街区尺度生境网络是连接场地绿化与城市整体区域生态系统的纽带,是维护城市内部最小生境单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保障。与宏观尺度相比,街区尺度生境网络构建在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数据精度及土地利用分类等方面均有差异。基于无人机航测数据进行生境制图,并综合运用MSPA、InVEST、MCR等模型进行街区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结果显示:1)基于植被垂直结构特征进行生境制图,可细化表征绿色空间的生境属性;2)街区环境内生境源地呈现面积小、分布散、质量低的特征,即使绿地率较高的小型公园绿地,其生境斑块的生境质量也可能较低;3)受硬质地表分布特征影响,街区生境网络呈现区域分布不均、局地断裂、内外生境割裂的空间格局;4)提取薄弱区域周边生境节点,运用MCR模型构建连通路径,可指导生境节点与生境廊道增补,实现街区生境网络优化。在城市绿地建设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转变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可为街区生境网络构建方法向街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转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空间 街区生境类型 街区生境制图 植被垂直结构 街区生境网络 城市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方法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晨晓 刘春卉 魏家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7-1135,共9页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作为覆盖城市的生态网络,对于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调节和改善作用。探究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是改善城市热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作为覆盖城市的生态网络,对于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调节和改善作用。探究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是改善城市热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选取连通性高、降温效应显著的"源"斑块,将反映景观格局的景观格局指数和反映地表覆盖特征的地表降温率进行叠加并构建阻力面,进而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廊道。【结果】(1)识别出降温率高的507个核心区斑块,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了25个斑块作为"源"斑块;(2)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方法识别出20条廊道,与"源"斑块共同构建出以缓解热岛效应为导向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3)结合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网络优化,提出"三环、六带、多线"的总体空间结构。【结论】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缓解热岛效应导向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更加合理,同时为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图5表6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绿色基础设施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网络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关联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仁杰 董会忠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8-123,共6页
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相关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态建设、制度供给四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考察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空间特征。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 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相关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态建设、制度供给四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考察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空间特征。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持续存在。(2)绿色发展关联主轴线等级悬殊,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达到一、二级轴线外,其他城市均以三级轴线为主,且均呈现以某个城市为核心的“点轴式”垂直关联结构,并未形成完整、高效的主轴线关联体系。(3)绿色发展关联网络密度有所提升,城市节点连接偏好表现为异配性,但网络层级性特征显著,导致网络脆弱性较强,且呈现“核心-边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空间关联 城市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产出网络演化及要素分析——来自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证据 被引量:17
16
作者 邵小彧 翁宗源 +1 位作者 苗青松 刘云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9,共10页
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和优化是城市群内涵发展的要求。该文采用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绿色专利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研究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三大城市群的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绿色... 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和优化是城市群内涵发展的要求。该文采用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绿色专利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研究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三大城市群的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空间关联逐渐紧密,呈现为较复杂、有层次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密度较高,冗余信息逐渐减少,城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苏州、杭州、无锡等有望成为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创新资源吸引作用强烈;成渝城市群除省会城市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整体空间差异较大,缺乏桥梁子群。2)二次指派程序(QAP)分析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空间关联,地区生产总值、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等的差异对不同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关联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城市 空间关联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识别的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监测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娟 唐岱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7-70,共4页
传统区域监测方法不能根据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的具体图像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建立新型基于图像识别的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实时监测模型。通过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特征判断... 传统区域监测方法不能根据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的具体图像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建立新型基于图像识别的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实时监测模型。通过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特征判断、基于特征判断的识别方法确定、卷积神经网络,完成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的图像识别。通过实时目标检测、确定实时监测区域、透视变换,完成基于图像识别区域实时监测模型的搭建。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区域监测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充分提升了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破损区域识别图像的清晰度,并可对区域内景观进行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识别 山地城市 绿色空间景观 生态破损区域 区域监测 特征判断 卷积神经网络 透视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 被引量:41
18
作者 陈爽 张皓 《规划师》 2003年第4期71-74,共4页
介绍田园城市、绿带、绿径、生态网络等绿色规划理念,认为中国城市现正处在政府职能向城市管理的转移阶段,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正在成为关乎我们城市福祉的重要内容,应该在城市规划策略上将其视为一种基本要素用于建筑城市空间... 介绍田园城市、绿带、绿径、生态网络等绿色规划理念,认为中国城市现正处在政府职能向城市管理的转移阶段,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正在成为关乎我们城市福祉的重要内容,应该在城市规划策略上将其视为一种基本要素用于建筑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从根本上避免城市建设对绿地的蚕食,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 城市规划 规划理论 绿色规划理念 田园城市 绿带 绿径 生态网络 城市管理 可持续发展 绿色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测算、外部性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杰 范雨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创新是驱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该研究基于2006—2019年共277座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EBM-GLM模型计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创新型试点...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创新是驱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该研究基于2006—2019年共277座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EBM-GLM模型计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创新型试点城市政策能够促进绿色发展。进一步从城市网络外部性视角,运用空间双重差分(SDID)模型分析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溢出效应,并探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减排降污、促进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降低污染排放量。(2)进一步地,创新型城市建设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技术进步,而对城市绿色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3)由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会对邻近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产生负向的溢出效应。更进一步地,在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下,这种负向溢出效应主要作用于邻近城市的绿色技术进步上,对邻近城市绿色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不显著。(4)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提升财政支持力度以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应重视城市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加强不同的绿色发展传导路径的协调,构建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城市网络外部性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EBM-GLM模型 空间DI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城市的绿色通道
20
作者 周围 陈亮明 《现代园艺》 2008年第4期47-49,共3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通道(greenway)一直是保护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这种热潮称为"绿色通道运动(greenways movement)"。各种学科对绿色通道的认识不断融合,最近几年,绿色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通道(greenway)一直是保护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这种热潮称为"绿色通道运动(greenways movement)"。各种学科对绿色通道的认识不断融合,最近几年,绿色通道被系统的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通道 城市规划 保护生态学 景观设计 景观生态学 生态结构 空间规划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