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SPA-生境质量评估和电路理论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瑞雪 林小龙 李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4,共7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由56个生态源地、79条生态廊道、面积约71.69 km^(2)的生态夹点和180.12 km^(2)的生态障碍点构成。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中西部的山体、林地等生态质量较高的区域;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区;生态源地间普遍存在生态夹点,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生态障碍点多位于生态源地的边缘或生态廊道内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及东北部。从生态源地、廊道和夹点的保护与质量提升,生态障碍点的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界定与分级三方面,提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策略,为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方法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生境质量评估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88
2
作者 邱瑶 常青 王静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108,共5页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由自然区域和开放空间相互联系的网络,可保护生物栖息地,保持景观连通性,有效减少生境破碎化。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与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提出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方法;并...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由自然区域和开放空间相互联系的网络,可保护生物栖息地,保持景观连通性,有效减少生境破碎化。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与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提出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方法;并以深圳市为例,系统阐述了该方法的流程,即基于MSPA提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要素,然后运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和景观格局特征指数,识别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要素功能及等级,最后以景观功能为导向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分级规划和建设,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MSPA 网络中心 连接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2.5消减效应导向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戴菲 毕世波 孙培源 《风景园林》 2020年第10期51-56,共6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在缓解PPM2.5颗粒物污染及提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依据UGI和PPM2.5关联性的既有研究成果,以武汉市典型城区为规划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UGI网络规划实践的空间识别思路,并从提升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在缓解PPM2.5颗粒物污染及提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依据UGI和PPM2.5关联性的既有研究成果,以武汉市典型城区为规划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UGI网络规划实践的空间识别思路,并从提升街区绿地数量与优化绿地形态2个维度提出了基于PPM2.5消减的高密度街区UGI优化措施。结果显示:以PPM2.5消减为导向,江汉区UGI网络得以优化。其中,绿化覆盖率由23.35%提升至29.96%左右,三维绿量达到约1.15 km^2;核心、桥连接占UGI面积的比例分别提升了5.84%、1.15%,孤岛占UGI面积的比例减少了4.32%;江汉区PPM2.5消减速率及2018年优良天数均得以提升。首次尝试将PPM2.5与绿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UGI规划实践中,提出了以PPM2.5消减为导向的城市街区尺度UGI网络优化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PPM2.5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绿地数量 绿地形态 网络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优化——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贾佳 荆忠伟 李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7-82,共6页
科学识别生态源地、合理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措施。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通过景观指数法与风险"源(source)-汇(sink)"法的协同使用,识别出大同区、... 科学识别生态源地、合理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措施。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通过景观指数法与风险"源(source)-汇(sink)"法的协同使用,识别出大同区、红岗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和萨尔图区的区域生态源地。基于多层级网络构建原则,使用最小成本路径(LCP)方法生成城市生态廊道,整合多级廊道的空间结构,优化大庆市主城区的GI网络布局。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化源地筛选耦合多层级网络构建的研究思路契合了地方性研究的特殊性,有效改善了资源型城市各区之间源地分布不均、网络结构偏倚的传统布局,优化了区域尺度下生态源地的连通性及城市生态空间保护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区域差异化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源地 最小成本路径 资源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38
5
作者 汪勇政 李久林 +1 位作者 顾康康 陆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2-2032,共11页
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合肥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提取UGI要素与生态源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与坡度数据校正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模块生成... 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合肥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提取UGI要素与生态源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与坡度数据校正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模块生成的阻力面,进而结合电路理论运用Circuitscape软件与Linkage Mapper工具模拟构建UGI网络并识别生态走廊中的关键节点,最后基于斑块、廊道、障碍点的空间特征,提出合肥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合肥市UGI网络由120个生态源地斑块、4442.4km^(2)的廊道、62处障碍点构成,生态斑块大部分面积较小且分散,生态斑块集中度南部优于北部。生态走廊在主城区以外环状蔓延分布,分别集中在市域东部、北部与南部,网络整体连接性较低。障碍点多数分布在生态源地边缘或生态走廊内,主要为建设用地与道路用地,低于平均阻力值的障碍点面积占障碍点总面积的71.1%,相对容易修复;(2)合肥市现有重要生态走廊集中分布于巢湖东北、巢湖西北、市域南部,各区域内的廊道连接自成体系,未形成整体的网络连接。依据廊道分析提出保护72条重要生态走廊,恢复11条潜在生态走廊的廊道优化策略;(3)根据障碍点分析划分了615.6km^(2)的一级改善区、1818.3km^(2)的二级改善区与保护区范围。研究基于MSPA-CIRCUIT的模型构建为合肥未来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优化路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UGI网络构建与优化提供了借鉴意义。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将在科学识别基础上,更加凸显人类福祉提升导向下的价值复合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 电路理论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PA法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翁旋荧 李敏稚 《现代园艺》 2019年第6期132-135,共4页
回顾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和要点,对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概念辨析,总结出绿色基础设施应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具备多功能性。对MSPA法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发现... 回顾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和要点,对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概念辨析,总结出绿色基础设施应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具备多功能性。对MSPA法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发现了3点研究不足:原始数据的低分辨率对结果的精确性有影响;MSPA法具有局限性;所关注的绿色基础设施功能比较单一,并据此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法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网络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未来的山地城市可持续扩张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7
作者 李健娥 张云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 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预测2030年临沧市在生态优先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一个经过优化的适应临沧市未来可持续城市扩张的2030年GI网络。结果表明:预测2020—2030年间,临沧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约23%,林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0.2%和1.3%,由于合理的治理与保护,水域增长率高达46.9%;GI景观要素核心区面积占56.12%,边缘占21.3%,支线、桥接区、孤岛、穿孔、环道占比较小,5个总占比为22.6%;在可持续的城市扩张情景下,GI规模变化不明显,建成区的GI相对分散,优化后的GI网络将由12个生态源地和24的生态廊道组成。研究基于MSPA-PLUS模型构建临沧市2030年GI网络,为临沧市和其他山地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对GI保护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MSPA-PLUS模型 山地城市 可持续扩张 临沧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苏南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苏州南星湖片区为例
8
作者 丁金华 褚涵 杨阳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苏南水网地区面临生境破碎与生态退化等问题,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整合破碎生境斑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苏州吴江区东北部南星湖片区为例,基于“网络中心-连接廊...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苏南水网地区面临生境破碎与生态退化等问题,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整合破碎生境斑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苏州吴江区东北部南星湖片区为例,基于“网络中心-连接廊道-战略点”的构建模式,运用MSPA、InVEST模型与景观连通性提取网络中心,结合电路理论提取连接廊道、战略点,构建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共识别网络中心18处,以湖泊、林地生态用地为主,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特征;提取连接廊道35条,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较为密集、南部相对稀疏的特征;选取夹点和障碍点2种战略点共16处,包括湿地、耕地等用地类型,在同里湖、石头潭附近分布较多。研究综合考虑景观要素的生态服务重要性和生态功能连通性构建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促进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MSPA INVEST 电路理论 生态网络构建 苏南水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
9
作者 陈永生 陈诚 毕雨辰 《园林》 2025年第5期4-13,共10页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研究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并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的关键要素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根据研究结果,在研究区域初步构建源斑块32个、潜在生态廊道446条,其中包含重要廊道31条、一般廊道383条、可建设廊道32条。并进一步增补2处源斑块、24处生态踏脚石、64条廊道,以提高网络的完整度和复杂度。最后采用网络闭合度、点线比率以及网络连接度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评估,为六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指引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网络构建 优化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斑块 生态踏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基础设施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10
作者 熊林波 陈闻君 苏来曼·斯拉木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评估2011—2019年我国269座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数绿协同发展),据此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评估2011—2019年我国269座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数绿协同发展),据此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识别网络基础设施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显著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该结论在多维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高、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水平高的城市中,其因果效应成立;机制分析显示,网络基础设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创业水平,间接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多措并举赋能网络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效应,畅通网络基础设施传导路径以倍增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政策效应,因地制宜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以充分释放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双重机器学习 宽带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扩张影响绿色基础设施降温效应的关键因素与阈值识别——以上海市为例
11
作者 黄俊达 王云才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35,共7页
高密度城市扩张过程中,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厘清该过程中绿色基础设施(GI)降温效应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建设凉爽城市的重要依据。以上海市(2005—2020年)为例,基于GI降温效应与城市扩张特征量化结果,级联... 高密度城市扩张过程中,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厘清该过程中绿色基础设施(GI)降温效应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建设凉爽城市的重要依据。以上海市(2005—2020年)为例,基于GI降温效应与城市扩张特征量化结果,级联回归树与SHAP模型探究GI变化类型中,影响其降温效应的关键因素与阈值。结果显示,GI呈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下降面积提升与NPP提升形态破碎2种主要类型。不透水面占比、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是影响GI降温效应的关键要素,阈值区间分别为30%~50%、50%~65%和10%~20%。相关结果旨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动高温韧性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扩张 绿色基础设施 降温效应 SH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的大理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12
作者 李健娥 余鸿江 +1 位作者 甫世玲 张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4-158,共15页
【目的】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和影响人类福祉的绿地破碎化,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建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大理市为例,基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进行2032年土地利用模拟预测,并结合2002、2012和2022年的土... 【目的】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和影响人类福祉的绿地破碎化,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建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大理市为例,基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进行2032年土地利用模拟预测,并结合2002、2012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后期生态网络建设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GI网络,并通过网络结构评估2032年GI网络并进行优化。【结果】1)大理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森林面积最大,具有良好的生态基质。自然发展情景下,2032年森林面积有所增加,草地、水域面积与2022年基本持平;2)共识别出10个生态源,洱海、苍山为主要生态源。提取21个潜在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苍山、洱海和东部的林地区域,西部区域的澜沧江流域及海南山景观破碎化严重;3)优化的GI网络α、β和γ指数值分别为0.23、1.40、0.49,较之前分别提高0.20、0.49、0.16。【结论】基于土地利用模拟进行大理市2032年GI网络构建,以适应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大理市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对大理市GI和生态安全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可为其他高原湖泊城市未来可持续扩张提供改进的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土地利用模拟 PLUS-MSPA模型 可持续发展 大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功能优化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倩 王凯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0期167-169,共3页
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探讨绿色基础设施构成体系、生态效能评估、空间优化方法及实践创新,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文调节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效能。基于生态系统... 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探讨绿色基础设施构成体系、生态效能评估、空间优化方法及实践创新,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文调节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效能。基于生态系统网络构建、关键节点识别与生态廊道系统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应创新举措,以期为推进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功能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基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的经验
14
作者 许冰 耿中元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22,共8页
交通强国与“双碳”背景下,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驱动城市发展方式转换。选取2008—2021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其... 交通强国与“双碳”背景下,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驱动城市发展方式转换。选取2008—2021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且这一促进效应在不同工业基础、地理区位的城市以及中心和外围城市呈现异质性;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劳动力迁移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主要作用渠道;在区域关系层面,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为此,应构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畅通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劳动力迁移作用渠道,健全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协同机制,为助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交通基础设施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包容性绿色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知识流动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基于调节中介与链式中介的综合分析框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马茜 廖甍 张红兵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111,共14页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中枢节点”和“传输纽带”,对激活城市包容性增长与绿色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外生政策冲击,并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知识流动与包...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中枢节点”和“传输纽带”,对激活城市包容性增长与绿色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外生政策冲击,并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知识流动与包容性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从知识流动视角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发现,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更为明显;第二,知识流动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要中介机制,该中介机制通过地形起伏度、方言多样性指数等工具变量系统识别后仍然成立;第三,绿色创新与创业活力是网络基础设施驱动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调节中介机制,两者均能够强化知识流动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第四,城市间知识流动能够进一步推进市场有效整合,使得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的链式传导作用。上述结论更深层次地打开了知识流动传导机制黑箱,能够为网络基建规划与城市转型方案提供重要借鉴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 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 知识流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评述
16
作者 李峻峰 姚艺林 +1 位作者 陆峥妍 乔锐 《园林》 2025年第5期14-23,共10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3年间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研究的1706篇文献进行梳理,并从学者合作、研究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发现:(1)国内外以气候变化为研究视角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2)依据文献聚类结果研究现状可归纳为水资源管理、城市韧性对策、热岛效应缓解、规划政策和土地利用优化等5个部分;(3)研究前沿分析表明,近几年相关研究逐渐侧重于生态学领域、气候效益评估和公众参与。基于上述分析,当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长期效益难以保证、技术与实际脱节、标准化不足、公众参与化不足及未来适应性研究缺乏等挑战,未来应加强长时间与多系统尺度的研究,综合雨水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环境公平性,推动气候韧性城市的构建,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气候变化 知识图谱 韧性城市 基于自然的解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地更新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潜力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陆明 金美岑 张岩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8,共8页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更新是解决收缩城市空地问题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有功能融合与结构调整的作用。【方法】从功能与结构视角,评估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景观连通性,...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更新是解决收缩城市空地问题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有功能融合与结构调整的作用。【方法】从功能与结构视角,评估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景观连通性,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法评估城市空地更新为GI的潜力。【结果】鹤岗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较强的空地占比26.47%,景观连通性较强的空地占比16.26%,整体更新潜力不高,具有较高更新潜力的空地仅占22.19%,主要为面积较大的空地。【结论】通过构建城市空地更新为GI的潜力评估体系,提出了增加式、合并式、插入式与预留式空地更新模式,以及收缩城市空置用地更新的针对性规划策略,可为收缩城市空地再利用的规划实践与GI格局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城市空地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连通性 鹤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关联基础设施多层网络韧性评估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长坤 王思琪 +1 位作者 孙凤琳 余荣付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213,共10页
为了探究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关联关系对城市韧性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和python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城市关联基础设施系统在扰动下的韧性变化过程。首先,基于韧性机制和多层网络理论,构建城市关联基础设施网络;然后,探究在功能关联下,城市... 为了探究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关联关系对城市韧性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和python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城市关联基础设施系统在扰动下的韧性变化过程。首先,基于韧性机制和多层网络理论,构建城市关联基础设施网络;然后,探究在功能关联下,城市关联基础设施网络受到3种外界扰动后的级联失效过程,并基于基础设施系统机能曲线法,构建城市关联基础设施网络韧性评估模型;最后,以湖南省中部偏北某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关联网络中电力节点的聚类系数明显高于整体平均水平;通信网络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是5类基础设施网络中最强的,韧性水平也最高;随着网络中节点失效概率增大和网络层数的增加,整体关联基础设施网络及其子网络的可靠性逐渐降低;网络效率在介数恢复策略下恢复至较高水平时间较短,说明对此基础设施网络使用介数恢复策略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关联基础设施 网络韧性 韧性评估 评估模型 级联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军 王励铧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本文基于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 本文基于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2)劳动力流动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两种机制;(3)“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城市、大规模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中更强;(4)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正向调节“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驱动作用。本文为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宽带中国” 城市绿色创新效率 环境规制 劳动力流动 生产性 服务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俞会新 黄晓敏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138,共10页
推动包容性绿色增长是解决我国低碳发展目标与经济增长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地级市层面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从多个维度测算了289个地级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 推动包容性绿色增长是解决我国低碳发展目标与经济增长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地级市层面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从多个维度测算了289个地级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非资源型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效应显著高于资源型城市;(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提高制造业集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本文在进一步完善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现有分析框架基础上,为政府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 多期双重差分 包容性绿色增长 中介效应 宽带中国 制造业集聚 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