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应未来的山地城市可持续扩张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1
作者 李健娥 张云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 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预测2030年临沧市在生态优先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一个经过优化的适应临沧市未来可持续城市扩张的2030年GI网络。结果表明:预测2020—2030年间,临沧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约23%,林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0.2%和1.3%,由于合理的治理与保护,水域增长率高达46.9%;GI景观要素核心区面积占56.12%,边缘占21.3%,支线、桥接区、孤岛、穿孔、环道占比较小,5个总占比为22.6%;在可持续的城市扩张情景下,GI规模变化不明显,建成区的GI相对分散,优化后的GI网络将由12个生态源地和24的生态廊道组成。研究基于MSPA-PLUS模型构建临沧市2030年GI网络,为临沧市和其他山地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对GI保护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MSPA-PLUS模型 山地城市 可持续扩张 临沧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功能优化探究
2
作者 陈倩 王凯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0期167-169,共3页
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探讨绿色基础设施构成体系、生态效能评估、空间优化方法及实践创新,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文调节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效能。基于生态系统... 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探讨绿色基础设施构成体系、生态效能评估、空间优化方法及实践创新,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文调节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效能。基于生态系统网络构建、关键节点识别与生态廊道系统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应创新举措,以期为推进城市园林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功能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评述
3
作者 李峻峰 姚艺林 +1 位作者 陆峥妍 乔锐 《园林》 2025年第5期14-23,共10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3年间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研究的1706篇文献进行梳理,并从学者合作、研究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发现:(1)国内外以气候变化为研究视角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2)依据文献聚类结果研究现状可归纳为水资源管理、城市韧性对策、热岛效应缓解、规划政策和土地利用优化等5个部分;(3)研究前沿分析表明,近几年相关研究逐渐侧重于生态学领域、气候效益评估和公众参与。基于上述分析,当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长期效益难以保证、技术与实际脱节、标准化不足、公众参与化不足及未来适应性研究缺乏等挑战,未来应加强长时间与多系统尺度的研究,综合雨水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环境公平性,推动气候韧性城市的构建,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气候变化 知识图谱 韧性城市 基于自然的解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地更新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潜力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陆明 金美岑 张岩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8,共8页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更新是解决收缩城市空地问题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有功能融合与结构调整的作用。【方法】从功能与结构视角,评估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景观连通性,...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更新是解决收缩城市空地问题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有功能融合与结构调整的作用。【方法】从功能与结构视角,评估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景观连通性,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法评估城市空地更新为GI的潜力。【结果】鹤岗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较强的空地占比26.47%,景观连通性较强的空地占比16.26%,整体更新潜力不高,具有较高更新潜力的空地仅占22.19%,主要为面积较大的空地。【结论】通过构建城市空地更新为GI的潜力评估体系,提出了增加式、合并式、插入式与预留式空地更新模式,以及收缩城市空置用地更新的针对性规划策略,可为收缩城市空地再利用的规划实践与GI格局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城市空地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连通性 鹤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军 王励铧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本文基于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 本文基于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2)劳动力流动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两种机制;(3)“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城市、大规模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中更强;(4)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正向调节“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驱动作用。本文为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宽带中国” 城市绿色创新效率 环境规制 劳动力流动 生产性 服务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生境质量评估和电路理论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瑞雪 林小龙 李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4,共7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由56个生态源地、79条生态廊道、面积约71.69 km^(2)的生态夹点和180.12 km^(2)的生态障碍点构成。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中西部的山体、林地等生态质量较高的区域;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区;生态源地间普遍存在生态夹点,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生态障碍点多位于生态源地的边缘或生态廊道内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及东北部。从生态源地、廊道和夹点的保护与质量提升,生态障碍点的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界定与分级三方面,提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策略,为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方法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生境质量评估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内涵、应用场景与实现路径
7
作者 薄凡 庄贵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7,共13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对完善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绿色基础设施由自然生态系统、人造生态系统和生态化的市政工程设施三大要素构成,为支撑城市韧性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对完善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绿色基础设施由自然生态系统、人造生态系统和生态化的市政工程设施三大要素构成,为支撑城市韧性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塑造体现在结构优化、功能改善和阈值拓宽三方面,以生态保护修复和市政设施改造来提升城市的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和工程韧性,增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抗风险、自控制和自适应能力,进而支撑更广泛的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人工设施和生态系统的耦合程度应与城市风险水平相适应,构成深绿、中绿、浅绿的绿色基础设施谱系。以绿色基础设施塑造城市多维韧性,可从韧性评估规划、人工与自然协同治理、自然资本管理等方面着手,综合评价长期和短期效益、生态和经济效益、投资成本和避险价值等,创新投融资机制,提升绿色基础设施服务的普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韧性城市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资本 绿色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主城区绿色基础设施遥感解译及其生态服务现状研究
8
作者 茉洁 钱丽源 +1 位作者 朱庆涛 周斯翔 《园林》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UGI)的广泛应用,正在持续重塑全球城市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产生重要影响。成都作为紧邻川西高原的内陆盆地城市,其城市景观在UGI构成的多样性等方面与中国其他城市具有显著差异。以成...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UGI)的广泛应用,正在持续重塑全球城市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产生重要影响。成都作为紧邻川西高原的内陆盆地城市,其城市景观在UGI构成的多样性等方面与中国其他城市具有显著差异。以成都城市景观为中心展开综合调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服务建模和空间分析来量化UGI对生态服务的影响,并采用系统化方法将UGI整合到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建议中,为快速城市化中的成都主城区UGI空间布局优化,特别是空间聚集程度冷点区域改善,提供具体的解决策略。总结出三个关键趋势:(1)成都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城市区域绿色空间的显著缩小和建设用地的显著扩大为特征,主要归因于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2)空间聚集程度热点和冷点的调查分析显示,主城区大多数温度冷点位于成都的东部,而基于其价值的热点最高集中度位于南部地区;(3)对UGI内碳密度的分析显示,生态系统服务集中度的峰值出现在城市中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成都主城区 遥感解译 碳效应 生态网络 生物多样性 城市规划 环境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知识流动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基于调节中介与链式中介的综合分析框架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茜 廖甍 张红兵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111,共14页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中枢节点”和“传输纽带”,对激活城市包容性增长与绿色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外生政策冲击,并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知识流动与包...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中枢节点”和“传输纽带”,对激活城市包容性增长与绿色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外生政策冲击,并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知识流动与包容性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从知识流动视角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发现,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更为明显;第二,知识流动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要中介机制,该中介机制通过地形起伏度、方言多样性指数等工具变量系统识别后仍然成立;第三,绿色创新与创业活力是网络基础设施驱动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调节中介机制,两者均能够强化知识流动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第四,城市间知识流动能够进一步推进市场有效整合,使得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的链式传导作用。上述结论更深层次地打开了知识流动传导机制黑箱,能够为网络基建规划与城市转型方案提供重要借鉴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 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 知识流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方云皓 赵丽元 +2 位作者 窦碧莹 王书贤 周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研究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有助于为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建成区面积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PM_(2.5)数据系统分析城市群PM_(2.5... 研究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有助于为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建成区面积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PM_(2.5)数据系统分析城市群PM_(2.5)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水体等5种绿色基础设施为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作用探测,探索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浓度的削减效应。同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以及约束线方法,进一步剖析城市化水平对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的约束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年均PM_(2.5)浓度在时序上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级差化递减的分异特征。(2)2000—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存在削减效应,但历年削减率均不超过4%,其中扩张区的削减效应显著高于老城区。(3)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绿色基础设施因子对PM_(2.5)浓度的解释力在老城区总体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水体的规律,而在扩张区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湿地的规律;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林地与湿地、林地与草地、林地与水体是削减PM_(2.5)浓度较为显著的交互组合,其交互解释力在老城区与扩张区均达到0.5以上。(4)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浓度的削减效应受到城市化水平约束,其约束线形态在老城区与扩张区均为指数型。本研究有助于在城市群尺度为以自然为本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的落实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PM_(2.5) 削减效应 约束效应 地理探测器 长江中游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健康”视角下以绿色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置土地转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啸寅 徐苗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4,共8页
【目的】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对建设健康城市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优化效应。引入“同一健康”理论,阐述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健康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转化路径,进一步探讨城市空置土地的分类... 【目的】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对建设健康城市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优化效应。引入“同一健康”理论,阐述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健康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转化路径,进一步探讨城市空置土地的分类与评价方法,作为转化后绿色基础设施的分类依据。【方法】基于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对近20年国内外城市空置土地相关研究文献与实践案例进行梳理与总结。【结果】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健康效应包括人类健康、生物健康、环境健康3个方面,转化路径遵循“基础研判——类型学研究”“潜力评析——评价体系构建”“转化方向——模式与措施”探索3个递进的阶段。【结论】阐释了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意义、评价方法以及转化模式,探讨了中国城市空置土地研究价值认知缺失的空白,以及未来在中国国情下城市空置土地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化的实践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健康 城市空置土地 绿色基础设施 健康效应 类型学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途径探讨——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泽琳 傅娅 《现代园艺》 2024年第6期181-183,186,共4页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更新时期,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构建绿色基础设施能为城市更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且高质量的解决办法。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城市更新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与实践。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的...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更新时期,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构建绿色基础设施能为城市更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且高质量的解决办法。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城市更新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与实践。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含义和类型,提出建立绿色网络系统实现城市结构更新,营造多元空间功能、实现城市职能更新2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途径。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为例,展示了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总结思考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建设提供绿色可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绿色基础设施 绿道 天府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背景下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绿色发展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俊 刘启龙 +5 位作者 赵光 季红玲 王思聪 高凡 张琛浩 李奥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20,共13页
对国内外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的发展历程进行调研,并结合江苏省城市建设与更新的特点和既有案例,针对调研发现的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建设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节约土地、节水、减少环境污染、综合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 对国内外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的发展历程进行调研,并结合江苏省城市建设与更新的特点和既有案例,针对调研发现的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建设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节约土地、节水、减少环境污染、综合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发展思路。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需要结合城市更新研究并推动配套政策性法规落地,立足各地实际做好“地上+地下”全域空间规划,规范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积极探索和推广建设“四合一”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重点战略方向,整合协同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及对既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地上+地下”更新改造,缓解地面用地紧张,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绿色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 地下化 减污降碳 存量空间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潜力与效益研究
14
作者 陈志文 韩宝龙 +1 位作者 李小马 赵墨涵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1期56-61,共6页
在高度发达的城市环境中,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的扩建受到诸多限制,亟待发掘可用于UGI建设的潜力空间,以应对日益突显的社会和环境挑战。本研究创新了UGI潜力空间的识别方法,系统性识别了UGI的潜力空间,并引入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概... 在高度发达的城市环境中,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的扩建受到诸多限制,亟待发掘可用于UGI建设的潜力空间,以应对日益突显的社会和环境挑战。本研究创新了UGI潜力空间的识别方法,系统性识别了UGI的潜力空间,并引入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概念,以评估UGI潜力空间建设所带来的效益;研究识别出了可改造裸地、待腾退小区、潜在屋顶绿化和可绿化桥墩四类UGI的潜力空间,此外,进一步估算了潜力空间建设后对深圳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2021年的UGI潜力空间共计6241.78 hm^(2),占深圳市总面积的3.12%;若将UGI潜力空间全部建成,将使深圳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增加19.97亿元,占当年总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3.97%。本研究识别出的UGI潜力空间将为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实施UGI的方案,以补充并完善现有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 潜力空间 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 建设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与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基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的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晨玉 杨艳琳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11,共18页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筑牢企业数字化转型底座、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厘清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机制的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示...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筑牢企业数字化转型底座、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厘清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机制的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利用2008—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和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深入分析数字赋能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的数字赋能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这一影响在长江经济带地区、清洁生产型行业、非国有制造业和数字化转型水平较低的样本企业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数字赋能能够通过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加强污染治理等机制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数字赋能与劳动力结构的互补效应也能够提升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效果。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的相关文献,也能为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制造业企业 绿色转型 数字基础设施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被引量:46
16
作者 闫攀 车伍 +2 位作者 赵杨 李俊奇 王思思 《风景园林》 2013年第2期32-37,共6页
我国城镇化转型正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高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生态功能的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生态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与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保护生... 我国城镇化转型正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高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生态功能的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生态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与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强调雨水、水循环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内涵、组成及基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的水文学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景观 雨洪管理 水文循环 生态环境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绿色城市”建设 被引量:44
17
作者 张红卫 夏海山 魏民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8-30,共3页
"绿色城市"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绿色城市"的实现离不开多种策略的支持。"绿色基础设施"是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提出的关于生态保护和城市及社区建设方面的一个新理论,相关的实践越来越普及。运用绿色基... "绿色城市"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绿色城市"的实现离不开多种策略的支持。"绿色基础设施"是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提出的关于生态保护和城市及社区建设方面的一个新理论,相关的实践越来越普及。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和策略,对指导"绿色城市"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城市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02
18
作者 刘滨谊 张德顺 +1 位作者 刘晖 戴睿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0,共5页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生态支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途径,20年来在欧美国家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特别是在服务功能、技术途径、政府参与等方面,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基于"城市之绿"(Greening of the Cities)国际...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生态支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途径,20年来在欧美国家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特别是在服务功能、技术途径、政府参与等方面,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基于"城市之绿"(Greening of the Cities)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内容,综述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场地、城市和乡村特殊人居环境3种尺度下的实践活动内容,及其在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作用。提出绿色基础设施在未来的发展设想。最后,针对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与实践现状,提出发展目标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研究与实践 生态服务功能 研究发展设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及其体系构建 被引量:30
19
作者 应君 张青萍 +1 位作者 王末顺 吴晓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5-809,共5页
强调具有基础性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解决当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化途径,起到城市自然生命支持系统的作用。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演进历程,以及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小型场地为主的构成要素,从构建原... 强调具有基础性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解决当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化途径,起到城市自然生命支持系统的作用。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演进历程,以及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小型场地为主的构成要素,从构建原则、构建程序、实施途径、管理机制等方面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方法,强调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学 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生态 自然生命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大中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之生境营造途径 被引量:29
20
作者 刘晖 徐鼎 +1 位作者 李莉华 童世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5,共5页
中国西北地区由自然地理条件下的景观特性、历史文化背景、行政界域划分以及经济发展进程所界定,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代表。其突出的干旱半干旱的水文条件、内陆性气候特点、物种群落演替规律等,使得西北地区在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绿地建设... 中国西北地区由自然地理条件下的景观特性、历史文化背景、行政界域划分以及经济发展进程所界定,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代表。其突出的干旱半干旱的水文条件、内陆性气候特点、物种群落演替规律等,使得西北地区在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绿地建设时,需要适宜的方法策略和技术途径。城市化过程亦是可持续生态化过程的营建时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生态化过程营建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对于脆弱的自然环境条件,西北地区城市绿地生境条件具有人工干预下改善和丰富的可行性,基于此提出了生境营造的概念;通过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实践研究,探索生境营造的适宜性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西北大中城市绿地 绿色基础设施 生境营造 城市化生态过程 适应性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