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1
作者 黎振强 彭菲凡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3,共9页
发展数字经济是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4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 发展数字经济是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4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在传导机制上,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绿色技术创新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类型的试验区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城市碳排放效率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孟宏玮 赵华平 张所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69,共14页
构建了中国2010—2019年分城市的土地供给结构错配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 构建了中国2010—2019年分城市的土地供给结构错配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策略互动形式。东部地区的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指数最低,东北地区的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指数最高,并且居住用地供给错配、工业用地供给错配和商业服务业用地供给错配均存在“逐顶竞争”的空间策略互动形式。(2)由于城市间存在经济增长竞争效应,城市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杜宾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土地供给结构错配抑制了城市自身碳排放效率和空间关联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3)从不同行业土地供给错配程度来看,城市居住用地供给错配、工业用地供给错配和商业服务业用地供给错配均不利于提升城市自身碳排放效率和空间关联城市碳排放效率。(4)机制分析表明,随着城市间引资竞争和财税竞争程度的加剧,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对空间关联城市和城市自身碳排放效率的负向作用也越大;分维度来看,居住用地和商业服务业用地供给错配仅通过财税竞争抑制了空间关联城市和城市自身的碳排放效率,而工业用地供给错配仅通过引资竞争抑制了空间关联城市和城市自身的碳排放效率。为了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地方政府应完善低碳导向的城市土地治理体制,遏制地方政府间土地资源配置的恶性竞争,不断消除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的微观因素,推动区域协同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供给结构错配 城市碳排放效率 地方政府竞争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空动态效应与城市碳排放效率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跃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8,共12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会对城市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将数字经济纳入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运用2011—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会对城市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将数字经济纳入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运用2011—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并且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来实现的。第二,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作用不仅存在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强的时间效应,还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且城市间距离在550公里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显著有效区域,超过950公里后则出现明显的衰减。第三,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传统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作用机制和突破数字经济衰减边界进行“空间重塑”等方面来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碳排放效率 时间效应 空间溢出 空间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高煜昕 高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00-5912,共13页
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以及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讨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以及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讨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除北京、内蒙古、上海、江苏、福建外,其余省份的垃圾处理碳排放效率均值均小于1,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紧密程度在波动中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网络结构呈现较好的可达性和稳定性.东部省份处于空间网络相对中心的位置,在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空间网络中具有较强的主导作用,而中部、西部省份处于边缘位置,发挥着中介和传导作用.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净受益、经纪人板块,各板块内部联系较少,板块间联系紧密,并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邻接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科技水平差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结构差异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效率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排放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 影响因素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