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0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赵霞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91,共12页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水资源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W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发...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水资源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W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发现:一是W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省会城市普遍高于非省会城市”;二是从时间路径来看,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为稳定,而中西部城市波动较大;三是从时空跃迁来看,大部分城市保持在“协调型”或“失衡型”状态,少部分城市实现跃迁,空间锁定效应明显;四是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耦合协调水平,而第二产业比重和政府干预对其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跨区域溢出效应不显著。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水资源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等政策措施,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环境设计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闻治江 伍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19-I0021,共3页
地铁以其安全、快捷、环保、大运量等优势,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车站作为地铁系统中最重要... 地铁以其安全、快捷、环保、大运量等优势,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车站作为地铁系统中最重要的节点,其环境设计的质量不仅关乎乘客的出行体验,更关系到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车站环境设计 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
3
作者 杨万全 魏媛 熊霞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5期43-52,共10页
为诠释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耦合作用关系及协调发展演变趋势,探究两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优化路径,文章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省2013—2022年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演变状况进行评价... 为诠释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耦合作用关系及协调发展演变趋势,探究两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优化路径,文章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省2013—2022年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演变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耦合度总体呈现出平稳波动上升趋势,0.8574≤C≤0.9956,十年间均处于良好水平耦合状态;(2)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732≤D≤0.5500,整体处于从2013年轻度失调到2014—2016年濒临失调再到2017—2022年勉强协调的演进状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等级较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整体上未能处于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农业产业链优化拓展;(2)构建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3)加强政策资金扶持,为绿色农业发展“保驾护航”;(4)引进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推广绿色消费行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 耦合模型 协调发展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4
作者 周泰 贺芷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0,159,共5页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区域物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子系统...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区域物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然后以四川省作为区域研究实例,利用其2005—2021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表明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处于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增长的协调发展状态中;最后依据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区域物流 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人口结构—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5
作者 岁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0-231,共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走廊,覆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多个生态区域,横跨九个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内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镇化失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走廊,覆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多个生态区域,横跨九个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内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镇化失衡、资源型经济结构与生态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导致人口、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人口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已成为黄河流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经济 经济走廊 生态环境 生态安全屏障 耦合协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
6
作者 田穗 何怡然 郑海味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7,共9页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全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和东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的发展状态;全国耦合协调状态相对稳定,虽然相邻类型的等级转移现象较为频繁,但跨越式的发展相对较少;从区域内差异来看,除东北地区外,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扩大;从区域间差异看,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在耦合协调度上的优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路径——以榆林市定边县为例
7
作者 王继平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2期52-54,共3页
该文以榆林市定边县南部山区为例,首先介绍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建设的意义,然后探究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最后论述了定边县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举措,以期为山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该文以榆林市定边县南部山区为例,首先介绍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建设的意义,然后探究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最后论述了定边县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举措,以期为山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林业 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定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8
作者 毛茉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1期75-78,共4页
通过应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评估了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与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为了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 通过应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评估了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与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为了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议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等,进一步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和区域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促进河南省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综合发展评价模型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基于中介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9
作者 李明亮 余国新 蒲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2-333,共12页
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给予新的动力支撑,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别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 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给予新的动力支撑,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别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间协同水平存在差距;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升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水平,且在中西部地区促进效果更为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带动投资调整,助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提高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因地制宜发展数字乡村,并加强各地区协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中介效应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伍文生 胡艳 朱晓莉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32-137,共6页
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 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并分析了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未来趋势和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值,除生态环境系统出现小幅波动外,其他两个系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排序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梯队特征。(2)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呈现“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空间格局。局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高-高”集聚效应。根据预测分析,到2027年,长江经济带三个系统耦合协调总体接近中级协调等级,江苏将率先进入优质协调等级。(3)制约三个系统发展的障碍因子既存在共性障碍因子,也存在差异性障碍因子。科技创新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共性障碍因子多于经济发展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中心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洪蕾 孙杰 +2 位作者 刘冬 张文慧 邹长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5-1166,共12页
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权重评价法,结合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和2020年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 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权重评价法,结合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和2020年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和高等教育分别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中权重最高。对比2015年,2020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提升显著,分别有77.78%和88.90%的城市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空间自相关性增强,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但社会经济发展空间集聚度呈现略微下降趋势。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较好的城市由区域中部扩展至区域中部和南部,其中,浙江省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提升显著。中心城市群没有耦合失调的城市,但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的城市数量仍相对较少。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森林覆盖率、大气环境和经济结构对区域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在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控制大气污染和增加单位土地面积收入等具体措施上加大实施力度,有助于协同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中心城市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DA的大渡河中游县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变化研究——以四川省汉源县为例
12
作者 曾雄 夏建国 +2 位作者 鲜顺志 郑纪龙 向玉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0-46,共7页
[目的]研究县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变化特征。[方法]以大渡河中游汉源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研究2000—2020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汉源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 [目的]研究县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变化特征。[方法]以大渡河中游汉源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研究2000—2020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汉源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2个系统的耦合度、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9873~0.9909、0.2492~0.2592和0.4963~0.5052,3个指标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类型等级除耦合度单一外,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汉源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2个系统的耦合度、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3个指标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呈小幅度波动变化趋势,耦合度的集聚效应在降低,下降了10.81%,而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集聚态势在增强,分别增加了20.46%和19.82%。在空间分布上,3个指标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县域四周山区,除耦合度呈零星分布外,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较为集中分布;3个指标的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主要沿大渡河河谷分布。时间变化上,耦合度2020年热点区和次热点区格网个数最多,冷点区和次冷点区格网个数呈“U”型变化;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冷点区和次冷点区格网个数呈倒“U”型变化,热点区和次热点区格网个数呈减少趋势。[结论]汉源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持续推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尺度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评估
13
作者 田琨 庄定裕 +1 位作者 白雪冬 卜祥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4-88,98,共6页
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耦合关系,构建3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海南省3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仅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出现过下降的趋势。2... 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耦合关系,构建3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海南省3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仅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出现过下降的趋势。2013—2022年,海南省18个市县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2022年海口市和三亚市的耦合度均超过了0.40。除保亭县、昌江县、琼海市、临高县和乐东县的耦合协调度在某些年份出现下降趋势外,海南省其他市县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年海口市、文昌市和三亚市进入中级协调阶段,白沙县、儋州市、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定安县、琼海市、万宁市、保亭县属于勉强协调阶段。临高县、屯昌县、澄迈县、琼中县、陵水县、五指山市属于初级协调阶段。海南省18个市县的发展虽然不均衡,但总体上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社会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模型 综合发展水平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春华 王玉 +1 位作者 张恒 白秀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推动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5-2020年沿黄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WEE)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 推动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5-2020年沿黄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WEE)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探析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障碍机制。结果表明:(1)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在2005-2020年呈不同程度波动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WEE复合系统处于高耦合状态,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迈进并呈“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且农业生态环境滞后型省区最多,农业用水效率滞后型省区最少;(3)各子系统对应的主要障碍因子对农业用水效率子系统阻滞程度最强,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子系统阻滞程度最弱。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打破省区壁垒促进农业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等是加强黄河流域及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优质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效率 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预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玒玒 刘书芳 李新一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共7页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升高,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口子系统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济子系统发展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起点相对较高但波动较大,且除水资源子系统外,甘肃片区指标优于青海片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协调度等级波动上升已达到中级协调;各地区增速具有异质性,南部增速最快,西北部次之,中部最慢。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逐渐由中级协调升至良好协调等级,且甘肃片区协调度略高于青海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预测 祁连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异系数测度模型的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远慧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为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有效测度,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相关科学原则,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变异系数测度方法,构建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 为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有效测度,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相关科学原则,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变异系数测度方法,构建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为例,对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云南省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综合协调指数呈递增趋势,从2012年的0.2699逐步增长到2022年的0.7371;在耦合协调度方面,云南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处于0.39~0.59之间,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表现为由较弱失调向较弱协调转变,说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系数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迟琳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6期6-8,5,共4页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相关资料数据,构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得出2012—2021年黑龙江省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值。结果表明,2012—2021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上有所上升,呈分时段波动性变化。从空间格...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相关资料数据,构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得出2012—2021年黑龙江省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值。结果表明,2012—2021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上有所上升,呈分时段波动性变化。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区程度均处于失调状态,且呈连片集中分布格局。2018年—2021年,耦合协调度明显提高,呈现出由西北方向东北方扩散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已有明显提高,但结构性矛盾、城镇化及外部环境等因素限制了其提升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 被引量:35
19
作者 程晓丽 张乐勤 程海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106,共5页
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密不可分,两者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以池州市为例,构建了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池州市2001-2011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 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密不可分,两者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以池州市为例,构建了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池州市2001-2011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池州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1166升至0.8043,目前属于中度协调发展型。未来随着城市旅游经济的加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池州市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向着良好协调发展型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海萍 陈斐 王圣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100,共6页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和绘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判别模式图定量分析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和绘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判别模式图定量分析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测算结果显示太原城市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最差,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优。将中部城市群39个城市分为6大类,协调度为正值的城市可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双优型、经济效益基本协调型、生态效益基本协调型;协调度为负值的城市亦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双低型、经济效益冲突型、生态效益冲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城市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