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驱动研究——理论框架、效率测度与组态路径
1
作者 孙倩 李素英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4,共16页
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产生的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依托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科学评估2011—2023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生态效率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考察其动态分布和演进趋势,借助动态定性比... 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产生的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依托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科学评估2011—2023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生态效率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考察其动态分布和演进趋势,借助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数字金融系统内部因素提升城市生态效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高至高效率水平区间,且分布曲线呈波动性态势,梯度效应明显,生态发展稳定性欠佳。区域内部绝对差异仍然存在,生态发展不均衡与“多极分化”明显。从转移规律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低效率水平城市较难突破“数字鸿沟”,发生向上“跨级”转移概率较小;中低效率与高效率水平城市向中间聚集趋势明显,城市间差异逐步缩小。数字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等因素通过“数字保险轻推型”“数字支付—保险重推型”和“数字信用重推型”三大发展模式产生不同高城市生态效率组态路径,且均具备“殊途同归”的特征。为实现高城市生态效率,应系统优化数字金融生态,发挥要素协同效应;发展数字保险业务并创新数字保险产品开发;重视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并推动数字支付业务与数字保险业务相结合。政府可推动数字信用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数字信用与生态效益协同业务模式,强化绿色发展长效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城市生态效率 组态分析 效率S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绿色转型下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同群效应研究--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兰梓睿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5,共13页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基于中国2003—2022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同群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地理、行政和经济权重距离影响下城市之...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基于中国2003—2022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同群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地理、行政和经济权重距离影响下城市之间生态效率存在正向显著的同群效应,而且地理和经济距离邻近的城市具有较高的同群效应。高、中、低生态效率水平的城市之间同群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且生态效率水平较高的城市更容易被其他城市学习和模仿。从作用机制来看,竞争性模仿机制和外部冲击因素均对同群效应产生促进效应,然而在学习性模仿机制中自我学习效应和示范学习效应均会对同群效应产生弱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效率 同群效应 空间溢出 机制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战略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东玲 刘妍 吴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8,共18页
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为新质生产力跃升提供持续性的创新动力和重要支撑,并赋能生态效率提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GML模型,构建多维投入和产出指... 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为新质生产力跃升提供持续性的创新动力和重要支撑,并赋能生态效率提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GML模型,构建多维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测算城市生态效率,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政策评估对象,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高绿色创新能力和人工智能水平,进而提升城市生态效率。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效果随着试点城市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且其因知识产权、城市区位的不同而存在政策效果差异。从空间演变特征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溢出效应”大于“虹吸效应”,总体上呈现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战略 数字经济 城市生态效率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与城市生态效率——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6,共13页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且这一提升效应存在结构异质性、城市区位和资源禀赋异质性;绿色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是其重要的作用路径;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符合梅特卡夫法则;本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地生态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为深化数字金融改革、助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效率 数字金融 长江经济带 非线性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城市生态效率?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洁 林永康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6,共14页
以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表现出U形特征,而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以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表现出U形特征,而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正向显著影响城市生态效率。(2)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在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异质性约束下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通过资源配置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结构升级效应提升城市生态效率。当资源配置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处于低水平门槛区间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一旦越过门槛值,其效果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城市生态效率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网络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277个地级市的空间计量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罗能生 田梦迪 +2 位作者 杨钧 李建明 王玉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0,共10页
高铁开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综合研究高铁对这两种效应即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6—2016年中国277个地级市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SNA)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检验我国高铁网络发... 高铁开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综合研究高铁对这两种效应即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6—2016年中国277个地级市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SNA)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检验我国高铁网络发展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高铁网络度数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和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的优化对城市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效应,但是受城市异质性作用产生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性,具体表现为高铁网络中心度优化对中心区域产生正效应,对非中心区域产生负效应,即高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生态效率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结果进行机制检验,发现城市服务业集聚在高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效率中具有中介作用。与此同时,采用人口地理矩阵和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重新测算的城市生态效率分别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旧保持不变。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各级政府仍应大力发展高铁建设,推动高铁网络不断优化,带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的提升,但是在进行高铁线路规划时,要注意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区域不平衡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补救和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城市生态效率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2
7
作者 陈明华 刘文斐 +1 位作者 王山 刘玉鑫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1-127,共7页
厘清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协同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2003-2018年城市数据,采用MinDS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水平,从投入产出视角揭示了城市生态无效率的具体来源,进一步利用Theil指数... 厘清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协同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2003-2018年城市数据,采用MinDS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水平,从投入产出视角揭示了城市生态无效率的具体来源,进一步利用Theil指数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实证考察了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中、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下游地区始终高于中、上游地区。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造成城市生态无效率的重要原因。②地区内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2011年之前下游地区内部生态效率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2011年之后下游与上游地区内差异贡献交替位于前两位。③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生态效率的绝对差异呈显著缩小态势,但上游地区稍有扩大。除中游地区外,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且下游地区的两极分化现象最为明显。④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结构因素来看,经济发展差异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决定力始终最高,能源投入差异和污染排放差异的作用强度相对较小;从社会经济因素来看,人口密度差异对城市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决定力显著强于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生态效率 THEIL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焦国伟 冯严超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3-151,共9页
本文基于空间视角,选取2003~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设置3种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环境规制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且在不... 本文基于空间视角,选取2003~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设置3种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环境规制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且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东部样本、西部样本与中部样本空间溢出效应的强度依次递减,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金融信贷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城市生态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异质性 金融信贷 政府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开放、环境规制与城市生态效率——基于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 被引量:9
9
作者 李豫新 曹梦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4-169,共6页
文章基于2009—2019年黄河流域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进而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环境规制与城市生态效率的动态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 文章基于2009—2019年黄河流域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进而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环境规制与城市生态效率的动态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在波动中有所提升,整体水平不高;贸易开放和环境规制均能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但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缺乏可持续性,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并不会使政府降低环境规制强度,贸易开放在受到城市生态效率的冲击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化明显;此外,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贸易开放在环境规制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直接作用过程中产生了遮掩效应,这种遮掩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环境规制对城市生态效率的直接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效率 贸易开放 环境规制 效率SBM模型 P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减排政策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NDDF-DID的市级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志强 刘金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1,共7页
采用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05—2016年我国的城市生态效率,发现我国城市生态效率取得了明显改进,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节能减排政策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能减排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生态效率,趋势性检验和安慰剂... 采用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05—2016年我国的城市生态效率,发现我国城市生态效率取得了明显改进,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节能减排政策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能减排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生态效率,趋势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验证了双重差分估计的有效性和稳健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我国应该坚持推进节能减排政策,扩大节能减排政策的覆盖范围,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指出城市在执行节能减排政策过程中,应当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以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政策 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 双重差分 城市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艳虎 龚镇杰 +3 位作者 吴海彬 蔡宴朋 杨志峰 陈晓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80,共12页
城市生态效率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和重要增长极,人口聚集、产业发达,拥有媲美世界一流湾区的优越条件以及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的潜... 城市生态效率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和重要增长极,人口聚集、产业发达,拥有媲美世界一流湾区的优越条件以及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的潜力。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06-2018年面板统计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对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值进行测算与评价,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湾区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和构建空间误差模型来识别湾区城市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在2006-2018年期间均值为1.557,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区域差异较大,就各城市生态效率均值来看,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与深圳大于2,广州、佛山与珠海在1-2之间,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与中山小于湾区平均值;(3)香港地区、澳门地区、深圳等高生态效率城市对邻接地区产生较强的辐射效应,肇庆、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等低生态效率城市邻接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也低。总体上,湾区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绝大部分处于中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聚集效应;科学技术支出、人均GDP和利用外资情况是湾区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三者对城市生态效率的作用从强到弱,科学技术支出与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制定针对性的湾区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生态效率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丰裕度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基于条件SBM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杜克锐 张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2,共8页
自然资源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诉求,考虑到生态效率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扩展了"资源诅咒"的研究范围,克服了传统两阶段效率分析的缺陷,首先通过建立条件松弛测度(SBM)模型... 自然资源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诉求,考虑到生态效率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扩展了"资源诅咒"的研究范围,克服了传统两阶段效率分析的缺陷,首先通过建立条件松弛测度(SBM)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然后利用局部线性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和非参数显著性检验方法,对资源丰裕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基于中国258个地级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样本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处于0.5以下,这意味着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一个非线性的关系,适度的自然资源丰裕度(8%—15%)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过低或者过高的资源丰裕度都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丰裕度 城市生态效率 条件SBM模型 可持续发展 资源诅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探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嘉琪 黄凤莲 +2 位作者 刘挺 陈昱霏 万大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16,共7页
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对于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系统研究了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和演化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 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对于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系统研究了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和演化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研究表明:①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呈波动递增趋势,上、中、下游3个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差距在逐年缩小。②空间格局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生态效率类型差异显著,由“东高西低”格局向“多中心”格局转变。③从空间集聚变化看,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很小,集聚特征不明显。④生态效率受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不同年份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各因子在上、中、下游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效率 DEA模型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14
作者 谢云飞 黄和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88,共10页
厘清环境信息公开与城市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利用第三方机构公布的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指数(PITI),以中国120个重点城市为样本,实证考察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 厘清环境信息公开与城市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利用第三方机构公布的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指数(PITI),以中国120个重点城市为样本,实证考察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信息公开能显著提高城市生态效率,并且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成立;异质性研究发现,环境信息公开对沿海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影响城市生态效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证实,环境信息公开是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三条途径影响城市生态效率。基于此,应进一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信息公开 城市生态效率 环境治理体系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东北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响应强度时空分异及类型划分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恩旭 沈彩云 +1 位作者 付帼 吴荻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0-76,共7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提高城市生态效率是缓解生态环境问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以东北地区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效率响应系数概念,并据此测量城镇化进程中37个城市生态效...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提高城市生态效率是缓解生态环境问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以东北地区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效率响应系数概念,并据此测量城镇化进程中37个城市生态效率响应强度的空间差异。结果显示:2007—2018年,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13个城市生态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余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效率响应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各城市之间响应强度差距逐渐缩小。依据生态效率应度强度变化特征,将37个城市划分为超前响应型、强响应型、较强响应型、弱响应型、滞后响应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效率 响应强度 时空分异 城镇化进程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绿色生态效率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明洋 万勇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5,共10页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2015-2022年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tem GMM)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水平显著促进城市绿色生态效率的提升,且这一影响在二三线地区尤为显...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2015-2022年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tem GMM)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水平显著促进城市绿色生态效率的提升,且这一影响在二三线地区尤为显著。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在工业智能化推动绿色生态效率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而在高水平下的人力资本中,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绿色生态效率的提升影响更大。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一线城市,工业智能化对绿色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较为有限,工业智能化的边际效应较低,相比之下,工业智能化对二线和三线城市的绿色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特别是在三线城市,工业智能化的推动效果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城市绿色生态效率 能源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浙沪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评价——基于三阶段DEA与Bootstrap-DEA方法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振华 唐芹 王亚蓓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10,共6页
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利用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选取江浙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运用三阶段DEA与Bootstrap-DEA方法对该地区25个城市在2009~2012年间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 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利用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选取江浙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运用三阶段DEA与Bootstrap-DEA方法对该地区25个城市在2009~2012年间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剥离了外部环境因素、随机误差、样本敏感性及生产前沿面完全效率状态的影响,为现实评估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提供了更为精确可行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DEA测度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被不同程度地高估或低估;2自2011年以来,大部分城市的决策与管理水平都趋于成熟,但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3由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在这4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2011年以后,整体升幅显著。根据Bootstrap纠偏以后得到DEA排名,上海市建设用地利用水平最高,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浙东地区高于浙西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前期资源消耗及后期环境污染控制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 三阶段DEA方法 Bootstrap-DEA方法 江浙沪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差异及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溢出效应 被引量:26
18
作者 刘蒙罢 张安录 熊燕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139,共15页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要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及核密度估计法对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生...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要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及核密度估计法对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性进行定量刻画,并采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该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互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低下,呈现扁平的“N”演变特征,其中,下游地区在2003—2012年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位于整个流域前列,而2012—2018年阶段,上游及中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下游地区,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呈现区域异质性;②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化格局且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则分别呈现先扩大后缩小、先缩小后稳定及逐渐缩小的态势;③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互促关系中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且二者在地理空间上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及空间交互影响效应,上、中、下游地区也均存在互促效应,但两者间的空间交互影响效应则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中国未来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存量管理”,创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绿色发展水平,且应进一步统筹区域内及区域间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间的互促及空间交互关系,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互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 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差异 空间交互效应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福祉视角下城市生态治理效率的溢出效应——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检验 被引量:10
19
作者 肖沁霖 肖黎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9-155,共7页
基于居民福祉视角构建城市生态治理效率评价体系,采用SFA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4—2019年的生态治理效率,引入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治理效率整体不断趋好,空间格局表现出... 基于居民福祉视角构建城市生态治理效率评价体系,采用SFA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4—2019年的生态治理效率,引入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治理效率整体不断趋好,空间格局表现出“沿海-沿江-内陆”的阶梯式递减特征。②生态治理效率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③区域生态治理效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福利门槛”假设存在;产业结构和城市绿化的直接及间接效应对生态治理效率均有阻碍作用,而外商投资却发挥着积极作用,表明“污染天堂假说”不一定成立。因此,基于居民福祉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应考虑城际之间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城际之间联动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福祉 城市生态治理效率 溢出效应 长三角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权重方法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性评估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邓毅 蔡凌 李希琳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3-37,共5页
以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可持续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权重的生态性评估体系的缺陷,提出了非权重方法的研究对策,进而建立了以ULEE(城市景观生态效率)为核心指标、EF(生态足迹)为统一度量的非权重法评估的理想模型,建构了2大类6组基本评... 以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可持续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权重的生态性评估体系的缺陷,提出了非权重方法的研究对策,进而建立了以ULEE(城市景观生态效率)为核心指标、EF(生态足迹)为统一度量的非权重法评估的理想模型,建构了2大类6组基本评估指标体系,讨论了相关指标的计算思路,建立了基于非权重方法的生态性评估研究框架,提出了规划因素与"生态性"的关联性、规划图式与生态意义、评估程序等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非权重方法 生态性评估 城市景观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