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平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杨嘉绮 彭建松 +1 位作者 符盟 可凯勒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67,共9页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土地覆盖类型,通过地表温度反演获得研究区地表温度,采用样方法获取群落特征信息,以特大和巨大林木树冠斑块的面积、周长和形状指数作为自变量,降温率为因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永平县城市林...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土地覆盖类型,通过地表温度反演获得研究区地表温度,采用样方法获取群落特征信息,以特大和巨大林木树冠斑块的面积、周长和形状指数作为自变量,降温率为因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永平县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不透水面面积>林木树冠覆盖面积>水体面积>裸土地面积>农田面积,不透水面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7.89%,林木树冠覆盖占20.39%,面积较大的林木树冠覆盖主要分布在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的林木树冠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地表温度随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变化,面积的改变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大,小型斑块面积小但数量多且连接聚集程度高,同样能够影响地表温度。林木树冠覆盖在密集建筑中表现低温,水体呈稳定低温状态,表明林木树冠覆盖与水体均具有良好的降温作用。群落特征的降温效果表现为乔-草>乔-灌-草>乔-灌植被型,常绿>落叶树种,植被结构占比平均的群落具有更好的降温效益。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的相关性存在季节差异,相关性权重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与降温率的相关性表现为面积>周长≈形状指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优化城区滨河绿地,增加滨河绿地林木树冠覆盖的面积,补植高大乔木,注重树种调控,从而改善城市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 热环境 树种 城市林木 永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
作者 贾宝全 王成 +1 位作者 邱尔发 郄光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2,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由此产生的大量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城市森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和科学家看做是有效解决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在城市森林的维护、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城市林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由此产生的大量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城市森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和科学家看做是有效解决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在城市森林的维护、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城市林木树冠覆盖被认为是城市森林最重要的结构与功能衡量指标。针对我国城市森林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的现实需求,从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的概念、分类与评价、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的研究方法和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率与城市森林规划等4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该方面研究的未来趋势包括4个方面,首先,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已经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日常生态、生产管理紧密结合。其次,高分辨率(米级以下)卫星影像在城市森林树冠调查与制图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第三,像面向对象的影像解译方法与激光雷达(LIDAR)等新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第四,为了最终实现城市森林建设规划能够落地的目标,在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实施决策过程中,计算机辅助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 现状与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地监测的城市林木调控PM2.5能力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包红光 王成 +3 位作者 杜万光 郭二果 王晓磊 贺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699-4709,共11页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PM_(2.5)污染凸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城市林木为城市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在调控、缓解、降低城市PM_(2.5)污染危害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筛选树种、优化配置结构、提高林木质量等方面进行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PM_(2.5)污染凸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城市林木为城市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在调控、缓解、降低城市PM_(2.5)污染危害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筛选树种、优化配置结构、提高林木质量等方面进行城市林木前瞻性布局。然而,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研究突破城市林木调控PM_(2.5)污染机制与机理,实现调控PM_(2.5)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迫切需要在多尺度、多维度进行调控PM_(2.5)效应研究,并在不同尺度、不同维度进一步进行结合、延伸。对基于实地监测的城市林木调控PM_(2.5)能力研究现状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林木单位叶面积与形态特征、配置结构特征、气象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归纳城市林木调控PM_(2.5)机制,同时从城市林木调控PM_(2.5)效应的时间变化特征、水平距离和垂直变化特征、内外变化特征等方面总结城市林木调控PM_(2.5)时空特征。最终提出研究城市林木调控PM_(2.5)效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 PM_(2.5) 实地监测 调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包红光 王成 杜万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14-1523,共10页
近年来,城市环境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林木具有滞尘、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潜力,尤其在发挥滞尘能力作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测定城市林木滞尘量,并筛选、排序、分级,优化配置结构,进而探究城市林木滞... 近年来,城市环境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林木具有滞尘、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潜力,尤其在发挥滞尘能力作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测定城市林木滞尘量,并筛选、排序、分级,优化配置结构,进而探究城市林木滞尘效应机制及机理,但缺乏城市林木滞尘能力的系统性研究,导致滞尘能力评价结果缺乏参考性。如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使城市林木滞尘效应在多尺度、多维度进行结合、延伸,并使其滞尘效应评价结果更全面可靠、更具有实际意义,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前期研究,笔者对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从城市林木滞尘效应测定方法、机制与机理、时空特征、环境影响要素、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相关进展,最终提出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 滞尘 效应 机理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林木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媛 李少宁 +2 位作者 陈波 鲁绍伟 杨新兵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169,174,共9页
城市绿地能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对天津市水上公园林内、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定量研究了林分调节城市小气候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量在8月份... 城市绿地能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对天津市水上公园林内、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定量研究了林分调节城市小气候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量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外比林内高出近3倍。2)降雨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内占林外降雨量的67%。3)冬季风速一般高于夏季,林内相比于林外可消减风速27%-73%,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北风。4)林内与林外相比,在夏季,林分起到降温保湿的作用;在秋冬季,林分起到保温降湿的作用。5)土壤温度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林分改善城市小气候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 太阳辐射 温湿度 降雨量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林木枯落物与河道底泥不同配比的堆肥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朱兆华 官昭瑛 +2 位作者 叶建军 徐国钢 陈晓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0,146,共7页
为利用城市林木枯落物与河道底泥堆肥生产有机肥,设计城市林木枯落物和经加粉煤灰钝化处理的河道底泥5种不同比例(1∶1、1∶2、1∶3、2∶1和3∶1)的高温堆肥试验,测定堆肥过程中堆温、p H值、有机质和C/N的动态变化,以及这5种配方堆肥... 为利用城市林木枯落物与河道底泥堆肥生产有机肥,设计城市林木枯落物和经加粉煤灰钝化处理的河道底泥5种不同比例(1∶1、1∶2、1∶3、2∶1和3∶1)的高温堆肥试验,测定堆肥过程中堆温、p H值、有机质和C/N的动态变化,以及这5种配方堆肥产物的种子发芽指数。结果显示,堆温和p H值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1的配比升温迅速、高温期维持时间(5 d)最长;堆肥结束时,各处理均达到腐熟,p H值在7.47~8.87,有机质分别下降了36%、38%、42%、33%和29%,城市林木枯落物比例增加有利于减少有机质损失;由于底泥的C/N较低,增加枯落物有助于提高堆肥效率;处理1、4和5的种子发芽率分别在26、18和19 d达80%以上,而处理2和3直至堆肥结束其种子发芽率仍小于80%。综合考虑堆肥质量和效率,底泥和城市林木枯落物3∶1的处理为规模化生产有机肥的适宜原料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枯落物 河道底泥 堆肥 C/N 种子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的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动态特征
7
作者 仇宽彪 李晓婷 +1 位作者 成军锋 贾宝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0,共10页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3和2019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UTC斑块,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来北京城区UTC斑块形态特征组成状况,并结合转移矩阵与相对贡献度等方法指标,识别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2002—2019年间,北京城区UTC从2002年的387.93 km^(2)增加到2019年的771.14 km^(2)。其中,2002—2013年间,北京市城区UTC增幅达282.92 km^(2),显著高于2013—2019年间的97.39 km^(2)。3期UTC斑块的形态特征组成却较为一致,孤岛、核心区与桥接区是UTC斑块主要的形态特征,三者总和均占各期UTC总面积的80%以上;而UTC的边缘、环道区、分支以及孔隙则是次要的形态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在2002—2013年和2013—2019年2个时段,UTC孤岛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均为UTC变化的主要类型,其面积分别在UTC转换总面积中占30%和25%。但同时,两个时段内UTC形态特征转换仍存在一定差异。在2002—2013年间,与UTC核心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23.12%;而在2013—2019年间,与UTC桥接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则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35.22%。相较于前一时段UTC核心区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后一时段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与桥接区相关的变化。从空间变化来看,北京市4环内区域主要以UTC孤岛变化为主要的转换类型,而四环外则以UTC核心区与桥接区变化为主。【结论】近20年来,北京市城区林木树冠覆盖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工程取得巨大成效,UTC孤岛、核心区和桥接区是北京市六环内UTC斑块的主要形态特征。随着城市发展,UTC斑块的形态特征主要转换类型逐渐从以核心区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相关的转换。UTC斑块形态特征转换呈现城乡梯度分布特征,从市中心向外,UTC斑块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从与孤岛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和核心区相关的转换。今后,城市森林建设需侧重于维持和提升城市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并强化市中心残留林木斑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时空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城市林木节能减排的经济价值评估
8
作者 齐喜梅 《河南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22-23,共2页
对郑州城市林木节能减排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郑州城市林木节能23 981.30万kWh/a,价值13 429.81万元/a;减少CO2排放量5.07万t/a,价值5 150.35万元/a;减少SO2排放量0.21万t/a,价值256.30万元/a;郑州城市林木节能减排的总经济价值为18 83... 对郑州城市林木节能减排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郑州城市林木节能23 981.30万kWh/a,价值13 429.81万元/a;减少CO2排放量5.07万t/a,价值5 150.35万元/a;减少SO2排放量0.21万t/a,价值256.30万元/a;郑州城市林木节能减排的总经济价值为18 836.46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 节能减排的经济价值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中轴线地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姚佳 贾宝全 王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4-57,共4页
以北京市中轴线地区为研究对象,2013年8—9月以0.5 m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面向对象的目视解译方法,对树冠斑块覆盖特征分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揭示研究区"城-乡"梯度带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 以北京市中轴线地区为研究对象,2013年8—9月以0.5 m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面向对象的目视解译方法,对树冠斑块覆盖特征分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揭示研究区"城-乡"梯度带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分布不均衡。从城市中心区向远郊区扩展,中轴线北部地区树冠覆盖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南部地区呈现递减的梯度变化。(2)公共绿地是组成树冠覆盖斑块的的主要绿地类型,单位绿地树冠斑块的破碎度最大,是受人为干扰最强的绿地类型。(3)不同等级树冠覆盖斑块分布不均匀,城市中心区以小斑块居多,大型斑块多分布在远郊区。研究区不同区块之间人文特征、城市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的差异,是造成区域间树冠斑块景观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城市开展的大规模造林运动,是推动局部地区树冠覆盖斑块面积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化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 城市绿地结构特征 景观斑块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染对国槐树体VB_2含量及瘤坚大球蚧种群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皎亮 谢映平 李艳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9-73,共5页
瘤坚大球蚧EulecaniumgiganteaShinji近年来是我国城市林木的重要害虫。作者于 1 998~ 1 999年在太原市和太谷县城设点 ,测定了该蚧虫的寄主树木国槐Sophorajaponica ,体内维生素B2 (VB2 )的变化规律 ,用蚧虫的虫口密度和生物学节律相... 瘤坚大球蚧EulecaniumgiganteaShinji近年来是我国城市林木的重要害虫。作者于 1 998~ 1 999年在太原市和太谷县城设点 ,测定了该蚧虫的寄主树木国槐Sophorajaponica ,体内维生素B2 (VB2 )的变化规律 ,用蚧虫的虫口密度和生物学节律相对照 ,分析了污染—VB2 含量—蚧虫种群消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 ,污染区国槐枝条和叶片的VB2 含量极显著地高于清洁区 ;VB2 的变化与虫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回归式为Y =1 50 7.76x-1 70 .56,相关系数r=0 .839。在一年中 ,VB2 的含量呈现两个高峰期 ,正好与该蚧虫的两个取食期相吻合。由此认为 ,污染使树体内V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坚大球蚧 国槐 城市污染 维生素B2 城市林木害虫 含量测定 种群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共9页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 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生态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离区内的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一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从2002年的4 832.98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10 095.01 hm^2,11年间共增加了20.57%;绿地率净增23.94%,生态用地率净增24.11%;斑块平均分维数和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小型斑块和巨型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幅度最为显著,11年间数量分别减少了42 286个和130个,面积分别减少了186.08和5 457.75 hm^2;城市总体规划、2008奥运会的绿色需求、城市公园环建设决策和首都百万亩平原大造林是其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因素。【结论】与建设之初相比,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林木绿地斑块更趋向于向自然化的方向变化,同时斑块规模呈现了小、中、大型斑块数量与面积同步减少,而特大型斑块与巨型斑块的斑块数量和面积同步增加的变化趋势。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域城市林木和绿地不仅取得面积上的急速扩大,而且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思路
13
作者 智华 《农业展望》 2007年第11期38-40,共3页
林木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着林木资源匮乏,经济结构单一,城市经济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林业企业和涉林城市对林木资源过度依赖,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制约因... 林木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着林木资源匮乏,经济结构单一,城市经济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林业企业和涉林城市对林木资源过度依赖,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了林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续替代产业 林木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