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学学科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阎水玉 《生态科学》 CSCD 2001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从生态学的学科定义、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城市生态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出发 ,认为将城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既能涵盖城市生态... 从生态学的学科定义、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城市生态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出发 ,认为将城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既能涵盖城市生态学已有的内容 ,也能指导城市生态学未来的发展。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 ,城市与自然、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应全面深入地展开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应更为精确 ,城市生态学应参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的研究。结合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经验和目前面对的挑战 ,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现场观测资料与统计资料相结合、对比研究与定位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应该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系统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2
作者 曾祥坤 王仰麟 李贵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30,共6页
生态化成为近年来城市水土流失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分析当前城市水土流失的研究概况,探讨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是如何在城市水土流失研究的现有框架上进行更为综合的、深入的拓展。在景观生态学看来,与传统地区的水土流失相比,城市... 生态化成为近年来城市水土流失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分析当前城市水土流失的研究概况,探讨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是如何在城市水土流失研究的现有框架上进行更为综合的、深入的拓展。在景观生态学看来,与传统地区的水土流失相比,城市水土流失具有城乡二元景观异质性、城市化造成的过程化影响、城市水土保持的地域综合性这个三个重要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当前城市水土流失已经建立了主要包括城市水土流失的效应特征、形成机制、评价体系和水土保持在内的研究框架。景观生态学的引入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途径上为今后的城市水土流失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也是今后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土流失 景观生态学 研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格局分析与动态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齐杨 何立环 +2 位作者 董贵华 刘海江 于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1期8979-8981,8984,共4页
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以及景观格局研究的尺度问题,并以元胞自动机模型为重点,讨论了城市景观变化定量模拟,以期为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城市 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生态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水城市驳岸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康蕾 《现代园艺》 2018年第5期136-137,共2页
驳岸空间是滨水景观设计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滨水城市驳岸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探讨驳岸空间设计中的防洪与安全功能优先、亲水性、生态性、地域文化性等原则在景观中的重要性;探讨驳岸景观节点设计中空... 驳岸空间是滨水景观设计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滨水城市驳岸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探讨驳岸空间设计中的防洪与安全功能优先、亲水性、生态性、地域文化性等原则在景观中的重要性;探讨驳岸景观节点设计中空间布局的序列性、竖向设计的丰富性、公众的参与性等要点,创造舒适怡人的城市滨水空间,营造恬静优美的水岸景观,以期为滨水城市驳岸景观设计的应用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城市 驳岸空间 景观设计 方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规划中公众参与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冬环 傅鸣 刘丹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文章采用BIB-LCJ景观审美测量方法,选取49张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城市水域景观为样本,对公众及专家群体进行了美学质量的审美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及分析,证明公众的群体审美是值得尊重的,可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并为公众参与做了实验方法上的... 文章采用BIB-LCJ景观审美测量方法,选取49张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城市水域景观为样本,对公众及专家群体进行了美学质量的审美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及分析,证明公众的群体审美是值得尊重的,可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并为公众参与做了实验方法上的尝试及可行性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城市景观规划 实验研究 可行性论证 测量方法 景观审美 水域景观 美学质量 专家群体 数据处理 实验方法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的街区可持续整体保护方法探索——以拉萨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涛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3,30,共7页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脱胎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保护理论与方法不断积累完善。历史性城市景观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街区保护的新视角。本文回顾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演变,结合...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脱胎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保护理论与方法不断积累完善。历史性城市景观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街区保护的新视角。本文回顾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演变,结合本轮规划的研究与编制过程,简述本次规划在保护方法上的探索与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城市景观 价值研究方法 整体保护 可持续发展支撑 保护规划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化研究——以宝鸡市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徐玉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46-150,共5页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该文以宝鸡市为例,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宝鸡市200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研究了其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该文以宝鸡市为例,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宝鸡市200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研究了其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域景观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城市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而人口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对生态足迹具有反作用。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宝鸡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经济城市化水平 人均生态足迹 城市化发展 宝鸡市 人口城市 自然环境 影响作用 影响程度 研究方向 系统研究 生活方式 人类活动 环境动态 分析方法 地域景观 城市生态 参考依据 变化情况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罗雯 曹福祥 《现代园艺》 2022年第14期63-65,共3页
通过查阅近3年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城市景观格局研究方法以及基于不同研究地域类型、研究内容的城市景观格局研究现状。结合对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因素的分析,归纳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景观格局的可持续... 通过查阅近3年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城市景观格局研究方法以及基于不同研究地域类型、研究内容的城市景观格局研究现状。结合对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因素的分析,归纳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景观格局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生态学 城市景观格局 研究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规划战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绍强 刘竹梅 《绿色大世界》 2007年第6期31-32,共2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植物学家troll在1939年提出的,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一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美通过RISSER(1987)。
关键词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 troll 战略研究 城市公园 绿地系统 景观系统 局部小气候 景观 整体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红梅 廖邦洪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35,74,共7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扩张的加剧,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聚落格局在乡村城镇化的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分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包括乡村聚落格局的美学价值、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研究采用的主... 随着全球城市化扩张的加剧,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聚落格局在乡村城镇化的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分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包括乡村聚落格局的美学价值、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研究采用的主要学科与技术,探讨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乡村聚落 景观格局 美学价值 乡村聚落格局演化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规划构建城市绿色网络
11
作者 黎玉才 《湖南林业》 2004年第5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生态规划 城市 绿色网络 构建 生态环境问题 景观规划 生态学原则 规划方法 形成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研究进展、问题及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康相武 吴绍洪 +4 位作者 杨勤业 夏富强 马欣 刘自强 杨佩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35,共6页
通过回顾景观尺度及区域尺度的沙漠化程度评价发展过程,概括了国内外典型的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通过假设各种情景分析、总结了目前各类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典型共性问题:(1)当被比较评价的几个区域中各类沙化土地面积相... 通过回顾景观尺度及区域尺度的沙漠化程度评价发展过程,概括了国内外典型的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通过假设各种情景分析、总结了目前各类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典型共性问题:(1)当被比较评价的几个区域中各类沙化土地面积相等时,目前所有的评价模型失去比较能力;(2)忽略了不同类型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区域沙化整体程度的影响;(3)目前考虑了不同类型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的模型由于指标因子选择不恰当其评价结果在有些情况下与实际情况有距离。提出了在现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引进景观生态学方法,特别是景观格局分析的方法,可以弥补现有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可以使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具有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程度评价 研究进展 区域尺度与景观尺度 景观生态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